-
改良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淮南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换血治疗的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5例为研究对象,换血时建立两条通路,一条动脉通路为放血通路,另一条外周静脉为输血通路(该通路由留置针连接佳士比3000输液泵专用输血皮条,此皮条过滤器上端呈Y型,有两根平行的输血穿刺器,分别插入红细胞血袋和血浆血袋,共用一个过滤器输血。每输入100 mL红细胞,夹闭红细胞血袋端皮条,开放血浆血袋端皮条,再输入50 mL血浆,交替进行),两条动静脉形成换血回路,由3个输液泵控制(第1泵为放血泵,第2泵为输血泵,第3泵为肝素钠输注泵),真正实现了全程全自动换血。观察换血前后血常规、血总胆红素、血气分析、血糖、电解质、血培养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25例患儿中,换血时间90~120 min。换血前后呼吸、心率、血压、电解质、血气分析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血小板均明显下降[换血前后总胆红素(485.8±126.5)μmol/L比(207.9±68.4)μmol/L;换血前后血小板(301.6±118.3)×10 9/L比(125.3±60.2)×10 9/L, t=-6.924、-7.986,均 P<0.01];换血后白细胞较换血前下降[换血前(12.57±6.11)×10 9/L,换血后(8.98±3.24)×10 9/L, t=-2.922, P<0.05];换血后微量血糖高于正常值,与换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换血前(4.9±0.7)mmol/L,换血后(7.1±1.5)mmol/L, t=3.866, P<0.01];换血后24 h内微量血糖恢复正常范围,72 h血小板及白细胞恢复正常。所有病例换血后血液细菌培养均阴性。未发生1例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结论:改良输液泵控制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疗法在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国内肺功能检查开展情况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2020年1至6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国内肺功能检查开展情况,为今后疫情防控期间肺功能检查的安全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向2020年1-6月期间全国多家医院肺功能检查室工作人员开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COVID-19疫情期间肺功能检查室开诊情况、患者排查手段、操作员防护措施、检查感染控制措施、工作量和工作心态。结果: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76人份,调查范围覆盖我国20个省。(1)有17.61%(31/176)的肺功能检查室疫情期间几乎没有停诊;有10.80%(19/176)的肺功能检查室几乎没有开展过检查;71.59%(126/176)的肺功能检查室在疫情严重时停诊而在疫情控制后恢复检查。(2)在患者排查方面,96.02%(169/176)的肺功能检查室会对门诊待检患者进行COVID-19排查,其中53.98%(95/176)会同时采用至少是核酸检测加肺CT的排查手段;对已住院患者排查比例为88.07%(155/176)。(3)在个人防护方面,77.30%(136/176)的检查操作者采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手套的防护措施。医用防护口罩的最高佩戴率为50.00%(88/176)。(4)在感染控制方面,有97.73%(172/176)的肺功能检查室在检查中使用了呼吸过滤器,有98.30%(173/176)的肺功能检查室能够做到每日消毒,其中有45.45%(80/176)的肺功能检查室能够做到一患一消。但也只有44.89%(79/176)的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科室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患者排查手段能够保证患者和操作者的安全。(5)COVID-19疫情对肺功能检查工作量产生较大影响,有80.11%(141/176)的肺功能检查室工作量不足去年的二分之一,只有6.82%(12/176)的肺功能检查室能够达到去年同期工作量的80%以上。(6)在工作心态方面,有78.41%(138/176)的工作人员担心疫情成为常态,并为肺功能整个行业的未来担忧。结论:COVID-19疫情对肺功能检查造成了较大影响,肺功能检查室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患者排查制度、严格遵守各项感染控制原则、做好人防护配备,时刻警惕,不恐慌也不心存侥幸,是保证日常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肺功能检查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肺功能检查是评估临床胸部、肺部疾病及呼吸生理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儿童呼吸系统和肺外疾病的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肺功能检查过程中患儿用力呼气、咳嗽等有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目前我国各地儿童肺功能室所采取的感染防控措施不尽相同,缺乏统一的策略和规范。因此,有必要明确肺功能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实施规范的感染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避免因肺功能检查而导致的感染。为此,由国内在儿童肺功能和感染防控方面经验丰富的肺功能、呼吸、感染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从肺功能室环境管理、人员管理、日常检查过程管理、特殊患儿管理、肺功能仪器消毒、呼吸过滤器使用等方面阐释感染的防控,旨在降低儿童肺功能检查的感染风险,提供安全的工作和检查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肺功能检查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也可能会通过气溶胶传播。肺功能检查可增加医务人员和受检者发生COVID-19传播的风险,必须严格执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防止院内感染。为了指导肺功能检查室医务人员做好防控工作,本文结合肺功能检查的特点,总结了当前疫情下肺功能检查在医务人员管理、检查流程管理和检查环境物品管理3个方面的要求及注意事项。文中强调在疫情流行期间,必须严格掌握肺功能检查的适应证,强烈建议COVID-19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在传染期内暂缓检查,其他病患如非病情急需也暂缓检查;肺功能室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标准分级防护措施;受试者应在单独区域进行隔离检查;检查时必须使用一次性呼吸过滤器;并重视肺功能检查环境和设备的清洁消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呼吸过滤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探讨及技术创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为了减少呼吸回路内微生物的污染,降低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院内感染)发生率,呼吸过滤器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出现使呼吸过滤器的应用更加广泛,因此合理规范地使用是当前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总结了呼吸过滤器的临床应用新进展,对其自投入临床使用以来遇到的各种潜在并发症进行分析,对呼吸过滤器的最新改进技术进行总结,以期对呼吸过滤器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麻醉相关感染控制的改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各国人民密切关注。面对疫情,麻醉医师对于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手卫生、环境物表卫生、无菌操作、职业防护等感染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有待提高和规范。本文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针对中国麻醉感染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要求,提出如下建议。(1)在标准预防方面,在诊治疑似或确诊患者时,麻醉科医护人员应按照三级防护措施进行穿戴防护用具,包括戴N95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面屏,穿防护服等。(2)在手卫生方面,对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进行麻醉时,应严格按照手卫生的规范要求进行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在实施各类操作时,麻醉医师应戴双层手套;接触患者后,如需要碰触麻醉机等或其他区域,应脱掉并丢弃外层手套。(3)在环境物表卫生方面,对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手术时,麻醉医师要对发生小面积的患者血液等污染及时清洁和消毒。手术后,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严格终末消毒,尤其不能忽略手频繁接触的物表。(4)在麻醉机消毒方面,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建议联合使用麻醉内回路消毒机与在呼气端及吸气端同时使用呼吸通路过滤器。首选高效低容量的疏水性过滤器,以使细菌和病毒清除率>99.999%,每3~4 h更换1次。(5)在隔离方面,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应当在负压手术室进行手术。应有医务人员通知层流工程技术人员及时检查,必要时更换负压手术间高效过滤器。(6)其他方面,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麻醉时,应谨慎处理麻醉操作中的锐器,防止刺伤,一旦发生应立即启动医源性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放疗设备时间特性研究提高质子重离子治疗效率方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对加速器系统时间特性的分析,找出影响质子重离子治疗时间的关键因素,研究提高治疗效率的方案。方法:系统分析了47例分别使用质子和碳离子治疗不同类型癌症患者的治疗日志文件,其中肺癌患者使用了呼吸门控技术。研究质子碳离子治疗系统射束投照的时间特性,并找出潜在提高治疗效率的办法。结果:使用门控技术的质子束治疗肺癌患者每个等能量层平均出束时间和平均周期最长,分别为(2.98±1.98) s和(5.71±4.51) s。不使用门控技术的质子和碳离子治疗患者的平均周期约为7 min。使用门控技术的质子治疗肺癌患者的平均周期约为15 min。结论:使用对布拉格峰展宽较宽的微型脊形过滤器或纹波过滤器以减少等能量层数,以及采用被动屏气门控技术以消除门控导致的单个等能量层治疗的中断,是部分治疗设备提高治疗效率的两种可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职业健康检查中呼吸过滤器对肺功能检查结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职业健康检查中使用呼吸过滤器对肺功能结果判定和职业健康检查结论的影响及意义。方法:于2020年8至11月,随机抽取252名职业健康检查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带呼吸过滤器的咬口和不带过滤器的直筒咬口进行肺功能检查,分析并比较两组肺功能检查指标和肺功能检查合格率,并对肺功能检查诊断标准进行校正。结果:252名研究对象年龄 M( Q1, Q3)为36(30,42)岁,使用呼吸过滤器咬口进行肺功能检查的合格率(28.17%,71/252)低于使用直筒咬口进行肺功能检查的合格率(34.92%,88/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对象使用呼吸过滤器咬口检测的用力肺活量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FEV 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 1/FVC%)均低于使用直筒咬口的检测值( P<0.05)。校正后的肺功能诊断标准为FVC%>78%、FEV 1%>77%、FEV 1/FVC%>68%。按校正后诊断标准计算使用呼吸过滤器咬口的肺功能检查合格率(35.71%,90/252)与原诊断标准计算使用直筒咬口肺功能检查合格率(34.92%,88/2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中,使用呼吸过滤器可能会影响肺功能检查结果,可根据不同过滤效果对肺功能诊断标准进行校正,以保证职业健康检查结论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械通气雾化吸入治疗临床路径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雾化吸入治疗越来越普遍地用于机械通气患者,而人工气道的建立改变了气溶胶输送环境和方式,目前已有《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指导临床,但是由于雾化吸入步骤繁琐,药品繁多,很多呼吸机不支持雾化吸入治疗,同时雾化吸入的疗效受众多因素影响,如呼吸机模式选择、参数设置、加温湿化、人工鼻和过滤器的使用等,往往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对呼吸机造成损坏。为规范机械通气雾化吸入技术的临床应用,避免操作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河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委员共同讨论,得出本临床路径,为机械通气雾化吸入的实际操作和给药提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氧疗工具对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氧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自制一种新型简易呼吸器,观察呼吸器对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氧疗效果。方法:基于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的特殊性和院感的要求,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的医护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简易呼吸器,并于2020年2月15日至3月15日援鄂期间用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肿瘤中心收治的22例需要氧疗的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新型简易呼吸器包含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呼吸器:ZL 2015 2 0410623.6,一种流体开关及吸氧装置:ZL 2017 2 0873509.6),主要由麻醉面罩、过滤器(人工鼻暂替)、L型连接管、软性呼吸囊、连接管和弹性固定带组成。使用时,用弹性固定带将麻醉面罩固定于患者口鼻处,将连接管插入氧表接口,调整氧流量为6~10 L/min,待软性呼吸囊充满后立即打开L型连接管上的排气口,排放体内二氧化碳和多余的氧气;调低氧流量至2~3 L/min,通过软性呼吸囊起伏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RR),并随时调整氧流量。观察患者应用新型简易呼吸器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RR和心率(HR)的变化,并收集部分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 结果:22例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应用新型简易呼吸器10 min后SpO 2即较应用前明显升高(0.994±0.007比0.952±0.017, P<0.01),RR即较应用前明显降低(次/min:27.59±3.63比29.64±3.81, P<0.01);应用1 d后,各指标进一步改善。接受血气分析的13例患者经血气分析均提示无二氧化碳蓄积现象。 结论:新型简易呼吸器可显著改善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氧疗效果,同时可通过过滤器过滤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减少气溶胶的形成,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