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前应用mTOR抑制剂对TSC-RAML肾部分切除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对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TSC-RAML)肾部分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13例TSC-R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9例;年龄22~66岁;11例接受单侧肾部分切除术,2例接受双侧分期肾部分切除术,共计15例次手术。其中7例次手术患者术前口服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10 mg/d)或西罗莫司(2 mg/d)治疗至少3个月,为mTOR抑制剂组;8例次手术患者术前未服用mTOR抑制剂,为对照组。比较分析肿瘤大小、CT值以及CT强化程度(肾脏皮髓质期CT值与平扫期CT值之差)在mTOR抑制剂治疗前、后的变化,以评估mTOR抑制剂对肿瘤的影响。进一步比较mTOR抑制剂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分析mTOR抑制剂对肾部分切除术的影响。结果:mTOR抑制剂治疗后患者的最大肿瘤直径较治疗前明显减少[(6.4±3.1) cm与(8.7±3.9)cm],肿瘤平扫期CT值[(-18.63±48.73)HU与(-2.13±51.58)HU]和肾脏皮髓质期CT值[(13.25±64.01) HU与(47.25±66.99)HU]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肿瘤的CT强化程度较治疗前亦明显降低[(31.88±18.20)HU与(49.38±20.63)HU]。mTOR抑制剂组较对照组切除单位体积肿瘤所需手术时间[1.06(0.18,2.40) min/ml与1.98(0.39, 5.03) min/ml]和肾脏热缺血时间[0.17(0.03,0.79) min/ml与0.34(0.10, 1.71) min/ml]均有缩短趋势,且单位体积肿瘤术中出血量[0.72(0.19,0.88) ml/ml与1.69(0.59,4.54) ml/ml]亦有减少趋势。结论:TSC-RAML患者术前服用mTOR抑制剂具有缩小TSC-RAML直径、减少肿瘤血运、缩短肾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和肾脏热缺血时间,以及减少术中出血量的潜能,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保护肾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生酮饮食治疗结节性硬化症相关癫痫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结节性硬化症(TSC)是一种遗传性多系统疾病,由 TSC1或 TSC2基因突变引起,发病率为1/14 000~1/6 000。TSC的神经系统表现包括癫痫、发育迟滞、精神异常和神经功能缺损等,其中癫痫最为常见,占80%~90%,其中55%~62%为药物难治性癫痫。TSC相关癫痫严重影响TSC患者的临床预后及生活质量。目前,TSC相关癫痫的治疗可采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抗癫痫药物、生酮饮食(KD)、神经调控、姑息性或切除手术治疗等。虽然KD治疗TSC相关癫痫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研究证实其与作用于过度活化的mTOR信号通路和其他多靶点作用机制有关,且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大量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对于TSC相关癫痫,抗癫痫药物无效或疗效欠佳、无法手术或手术无效时,均推荐使用KD。现就KD治疗TSC相关癫痫的机制及临床疗效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竹节参总皂苷调控AMPK/mTOR/ULK1通路介导的铁自噬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细胞铁死亡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竹节参总皂苷(TSPJ)对糖尿病心肌病(DCM)大鼠心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实验1: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DCM组、TSPJ低剂量组、TSPJ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Met),每组各10只。实验2: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DCM组、TSPJ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Compound C组、TSPJ+AMPK激动剂AICAR组,每组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取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DCM模型。各组大鼠给予对应药物干预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体重及糖脂代谢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指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丙二醛、活性氧簇(ROS)及Fe 2+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铁死亡、铁自噬以及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UNC-51样激酶1(mTOR/ULK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舒张早期与晚期血流速度峰值比值(E/A)均显著降低,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EDd)增加,血清LDH、cTnI、CK-MB升高,心肌组织SOD、GSH降低,丙二醛、ROS和Fe 2+增加,转铁蛋白受体1(TFR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LC3-II/LC3-I、Beclin-1、磷酸化AMPK及磷酸化ULK1表达水平升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磷酸化mTOR表达水平降低。与DCM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上述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与TSPJ组相比,AMPK激动剂AICAR能够逆转TSPJ对DCM大鼠心肌细胞铁死亡及AMPK/mTOR/ULK1通路介导的铁自噬作用。 结论:TSPJ能够通过调控AMPK/mTOR/ULK1介导的铁自噬抑制DCM大鼠心肌细胞铁死亡,改善心肌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雷帕霉素蛋白调控Homer3对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观察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对淀粉样蛋白β 1-42(Aβ 1-42)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海马Homer3的影响,探讨其对AD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32只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Sham组(小鼠海马注射生理盐水)、AD组(小鼠海马注射Aβ 1-42)、二甲基亚砜(DMSO)组(海马注射Aβ 1-42制成AD后,小鼠腹腔注射溶剂DMSO连续14 d)、雷帕霉素(RAPA)组(海马注射Aβ 1-42制成AD后,小鼠腹腔注射雷帕霉素1mg/kg连续14 d),每组8只。对每组小鼠进行Morris迷宫和Y迷宫实验,测定其认知功能,采用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Aβ 1-42、mTOR、磷酸化mTOR(p-mTOR)、Homer3的表达量。 结果:与Sham组相比,AD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目的象限停留时间缩短,穿环次数明显减少,交替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DMSO组相比,RAPA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目的象限停留时间增加,穿环次数明显增加,交替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Sham组相比,AD组小鼠海马Aβ 1-42、p-mTOR表达量明显增加,Homer3表达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DMSO组相比,RAPA组小鼠海马Aβ 1-42、p-mTOR表达量减少( P<0.05),Homer3表达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可改善Aβ 1-42所致AD小鼠行为认知功能障碍,减少脑内Aβ 1-42沉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磷酸化、上调突触相关蛋白Homer3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靶向miR-126调节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外泌体(Exo)靶向miR-126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将hREC置于30 mmol/L葡萄糖EGM-2-MV内皮细胞培养基中并于含1% O 2的低氧细胞培养箱中培养,建立高糖低氧细胞模型。建模后分为Exo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PBS+anti-miR126组、Exo+anti-miR126组、PBS+anti-mTOR组、PBS+anti-HIF-1α组。PBS组、Exo组高糖低氧诱导的hREC分别与PBS、100 μg/ml的hUCMSC Exo共培养。PBS+anti-mTOR组、PBS+anti-HIF-1α组:浓度为500 nmol/L mTOR抑制剂ADZ2014、25 μmol/L HIF-1α抑制剂YC-1分别预处理hREC 12 h后,再行高糖低氧诱导后与PBS共培养。PBS+anti-miR126组、Exo+anti-miR126组:miR-126 LNA Power Inhibitor探针转染高糖低氧诱导的hREC,转染6 h后分别与PBS、hUCMSC Exo共培养。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PBS组、Exo组共培养0、8、16、24 h细胞中miRNA-126表达水平。共培养24 h时,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qPCR分别检测PBS组、Exo组细胞中mTOR、HIF-1α水平。Western blot、qPCR检测PBS+anti-mTOR组、PBS+anti-HIF-1α组细胞中VEGF-A表达水平。qPCR检测PBS+anti-miR126组、Exo+ anti-miR126组细胞中VEGF-A、mTOR、HIF-1α mRNA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共培养0、8、16、24 h,Exo组细胞中miR-126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5.900, P<0.05)。与PBS组比较,Exo组细胞中mTOR、HIF-1α蛋白表达( t=3.466、6.804)以及mTOR、HIF-1α、VEGF-A mRNA表达( t=8.642,7.897、6.099)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BS+anti-mTOR组、PBS+anti-HIF-1α组细胞中VEGF-A蛋白( t=3.337、7.380)、mRNA( t=8.515、10.400)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Exo+anti-miR126组细胞中VEGF-A、mTOR、HIF-1α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664、6.136、6.247, P<0.05)。 结论:miR-126通过mTOR/HIF-1α通路参与调节hUCMSC Exo对高糖诱导的hREC中VEGF-A水平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标信号通路抑制剂在抗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PK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标(mTOR)通路是各类肿瘤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之一,通过调控不同的下游分子,参与并调控包括增殖、凋亡在内的多种肿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随着PAM通路的组成及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针对该通路不同位点的抑制剂逐渐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逐渐表现出作为肿瘤潜在治疗靶点的潜力。本文旨在对多种PAM通路抑制剂,以及这些药物与其他肿瘤治疗方式联合应用进行综述及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难治性垂体腺瘤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大部分垂体腺瘤(PA)通过药物、放疗及手术等常规治疗方法可治愈,但仍有少部分难治性PA在影像学上呈侵袭性生长,或在激素活性和肿瘤增殖能力方面表现出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常规治疗效果差,预后不理想。2006年,替莫唑胺(TMZ)开始用于治疗PA,有报道表明,TMZ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患者服用后病情控制率接近67%,但对于在应用TMZ的第1个疗程中表现出疾病进展的部分患者仍需要寻求其他治疗方式。目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其他非手术方式还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为靶点的疗法、免疫靶点抑制剂、多肽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PRRT)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mTOR抑制剂)。本文将对以上6种治疗方式的原理、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骆驼蓬总碱通过诱导细胞自噬促进Tau蛋白和α-突触核蛋白的降解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骆驼蓬总碱(TAH)能否诱导神经细胞自噬并促进神经毒性蛋白Tau蛋白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降解。方法:(1)将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1、2.5、5、10、20、50 μg/mL TAH组,分别加入0、1、2.5、5、10、20、50 μg/mL TAH作用24 h,观察细胞形态及数目的变化,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将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雷帕霉素组及1、2.5、5、10、20 μg/mL TAH组,分别加入等量溶剂、50 nmol/L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及1、2.5、5、10、20 μg/mL TAH作用4 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自噬体数;(3)将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雷帕霉素组、10 μg/mL TAH组,分别加入等量溶剂、50 nmol/L雷帕霉素、10 μg/mL TAH作用4 h,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p62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蛋白的表达;(4)将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氯喹组、TAH组、TAH+氯喹组,分别加入等量溶剂、50 nmol/L自噬抑制剂氯喹、10 μg/mL TAH、10 μg/mL TAH+50 nmol/L氯喹作用4 h,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5)将PC12细胞分为TAH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加入10 μg/mL TAH和等量溶剂处理4 h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S6K)的表达;(6)将过表达Tau-绿色荧光蛋白(GFP)的Tet on HEK29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TAH组、强力霉素组、强力霉素+TAH组、强力霉素+TAH+3-甲基腺嘌呤(3-MA)组、强力霉素+TAH+氯喹组,后4组细胞加入200 ng/mL强力霉素处理24 h后,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溶剂,TAH组加入10 μg/mL TAH,后3组细胞分别加入10 μg/mL TAH、10 μg/mL TAH+5 mmol/L 3-MA、10 μg/mL TAH+50 nmol/L氯喹,作用24 h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绿色荧光强度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Tau-GFP和LC3-Ⅱ蛋白的表达;(7)将稳定表达α-Syn的HEK29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氯喹组、TAH组、TAH+氯喹组,分别加入等量溶剂、50 nmol/L氯喹、10 μg/mL TAH、10 μg/mL TAH+50 nmol/L氯喹作用24 h,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α-Syn和LC3-Ⅱ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0、50 μg/mL TAH组细胞存活率降低,且50 μg/mL TAH组细胞存活率低于20 μg/mL T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组、10、20 μg/mL TAH组细胞自噬体数增多,且10 μg/mL TAH组细胞自噬体数多于20 μg/mL T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因此,选择10 μg/mL TAH用于后续实验;(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组、TAH组细胞p62蛋白的表达均降低,LC3-Ⅱ蛋白的表达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喹组、TAH组、TAH+氯喹组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均增加,且TAH+氯喹组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高于氯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AH组细胞p-mTOR、p-p70S6K的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6)强力霉素组细胞Tau-GFP蛋白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加,强力霉素+TAH组细胞Tau-GFP蛋白的表达较强力霉素组降低,强力霉素+TAH+3-MA组、强力霉素+TAH+氯喹组细胞Tau-GFP蛋白的表达较强力霉素+TAH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AH组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加,强力霉素+TAH组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较强力霉素组增加,强力霉素+TAH+3-MA组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较强力霉素+TAH组降低,强力霉素+TAH+氯喹组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较强力霉素+TAH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7)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AH组HEK293细胞α-Syn蛋白的表达降低,LC3-Ⅱ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AH+氯喹组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高于氯喹组,TAH+氯喹组细胞α-Syn蛋白的表达高于TA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AH可能通过抑制mTOR/p70S6K信号通路激活神经细胞自噬,从而促进Tau和α-Syn的降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mmalian rapamycin target protein,AMPK/mTOR)信号通路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Leydig)凋亡的影响。方法:生殖功能损伤大鼠模型按照体质量排序分组法分为模型(DBP)组17只、模型+AMPK抑制剂[DBP+化合物C(compound C,CC)]组17只、模型+AMPK激动剂[DBP+二甲双胍(metformin,MF)]组17只、DBP+AMPK抑制剂+激活剂(DBP+CC+MF)组17只。另取11只大鼠作为空白组。空白组和DBP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DBP+CC组、DBP+MF组分别腹腔注射20 mg/kg CC、200 mg/kg MF,DBP+CC+MF组腹腔注射20 mg/kg CC+200 mg/kg MF,qd,连续4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血清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睾酮水平;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系统分析精子质量;HE染色法观察睾丸生精小管上皮细胞病变情况;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Leydig细胞凋亡情况;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MPK、mTOR、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mRNA和蛋白及p-AMPK、p-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与DBP组的血清FSH水平[(9.07±0.52)U/L]相比,DBP+MF组血清FSH水平[(9.88±0.67)U/L]升高,DBP+CC组[(6.82±0.60)U/L]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DBP组血清LH、睾酮水平、精子浓度及(a+b)级精子占比[(4.51±0.75)U/L、(3.25±0.11)mg/L、(16.46±3.40)×10 6/mL、(25.43±4.36)%]相比,DBP+MF组血清LH、睾酮水平及精子浓度、(a+b)级精子占比[(3.97±0.70)U/L、(2.96±0.11)mg/L、(13.15±2.63)×10 6/mL、(22.20±4.13)%]降低,DBP+CC组[(6.52±0.71)U/L、(4.48±0.15)mg/L、(25.47±2.18)×10 6/mL、(45.60±4.78)%]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BP组比DBP+MF组 PLH=0.038,其余均 P<0.001)。HE染色显示,空白组睾丸组织结构正常;DBP组和DBP+CC+MF组生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扭曲呈不规则形态,DBP+MF组病变更为严重,核周现大量空泡;DBP+CC组病变较DBP组有所改善。与DBP组Leydig细胞凋亡数、p-AMPK/AMPK蛋白及 Caspase 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142.40±26.78、0.70±0.07、1.85±0.14、0.80±0.09)相比,DBP+MF组Leydig细胞凋亡数、p-AMPK/AMPK及 Caspase 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286.60±30.17、0.95±0.08、2.17±0.18、1.23±0.10)升高,DBP+CC组(88.00±21.34、0.42±0.04、1.35±0.15、0.54±0.06)]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DBP组p-mTOR/mTOR(0.45±0.06)相比,DBP+MF组(0.23±0.04)降低,DBP+CC组(0.84±0.07)升高(均 P<0.001)。 结论:DBP可致大鼠生殖系统受损,Leydig细胞凋亡率升高,其机制可能与AMPK活化、mTOR抑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芬太尼通过活性氧/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促进自噬降低索拉非尼在肝细胞癌中的敏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芬太尼治疗肝细胞癌(HCC)疼痛时对索拉非尼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在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中心实验室,采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光镜下细胞计数检测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增殖;通过LysoTracker、丹酰尸胺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芬太尼诱发肝癌细胞自噬的水平;荧光染料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检测活性氧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上游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水平。裸鼠成瘤实验用于评价芬太尼对索拉非尼的影响。选取6周龄BALB/c雌性裸鼠1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索拉非尼组和索拉非尼+芬太尼组,每组5只。三组裸鼠均于左侧腋下皮下注射HepG2细胞(4 × 10 6个),对照组、索拉非尼组和索拉非尼+芬太尼组裸鼠每隔1 d分别给予注射0.9%氯化钠1 ml、口服索拉非尼20 mg/kg、口服索拉非尼20 mg/kg联合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kg,连续3周,于用药第4、8、12、16、20和24天测量肿瘤体积;裸鼠成瘤后处死,收集肿瘤并称质量;并对肿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结果: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等检测结果显示,芬太尼抑制索拉非尼在HCC细胞中的作用。芬太尼促进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免疫荧光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均发现芬太尼可以促进HCC细胞自噬水平。DCFH-DA染色观察到芬太尼增加活性氧的产生,并且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芬太尼抑制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的水平。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可阻断芬太尼诱导的保护性自噬,进而减轻芬太尼对索拉非尼的不良作用。三组裸鼠用药第4、8和12天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芬太尼+索拉非尼组和索拉非尼组裸鼠用药第16、20和24天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275.00 ± 11.58)和(174.00 ± 91.42)mm 3比(307.40 ± 81.39)mm 3、(701.00 ± 105.08)和(563.60 ± 89.59)mm 3比(855.20 ± 68.71) mm 3、(971.60 ± 79.87)和(691.80 ± 11.17) mm 3比(1 177.20 ± 105.79) mm 3、(705.00 ± 35.50)和(540.20 ± 80.76) mg比(1 118.40 ± 76.81) mg],索拉非尼组明显小于芬太尼+索拉非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芬太尼+索拉非尼组Ki67和LC3阳性细胞(棕色细胞)明显多于索拉非尼组。 结论:芬太尼通过诱导保护性自噬,降低索拉非尼抑制HCC细胞生长作用,加入自噬抑制剂可以减弱这种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