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侧唇裂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治疗唇裂方法的改进和逐渐完善,单侧唇裂畸形修复方法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认可。本文着重概述Tennison法(三角瓣法)、Millard术式(旋转推进瓣法)、新个体化手术方法(华西法)、新技术唇鼻肌肉生物力学仿真技术体系修复单侧唇裂的手术要点与优缺点,以期推动单侧唇裂的修复,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唇裂修复术同期采用犁骨瓣修复硬腭治疗模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唇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其序列治疗时间长且复杂,众多因素影响治疗效果。手术治疗是腭裂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主要目标是闭合异常缺损,以防止语音发育和进食障碍,同时确保对上颌骨生长的影响最小。唇裂修复术同期采用犁骨瓣修复硬腭治疗模式在国内外开展多年,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该文就唇裂修复术同期犁骨瓣修复硬腭对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探索理想的唇腭裂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隐性唇裂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隐性唇裂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唇裂,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但是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对其发生机制认识不足,因此隐性唇裂的分类和术式纷繁多样,无明确规范和指南。随时间推移,手术切口趋向更为隐蔽、局限,手术目标也从单纯的形态修复向功能重建方向转化。唇鼻肌肉的生物力学研究为隐性唇裂畸形矫正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隐性唇裂的治疗将更加系统、规范,以实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唇正中裂的分类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各种原因导致的先天性唇正中裂是面正中裂最基本的表现形式。目前对于唇正中裂畸形的治疗方式多样,基本的手术方法通过暴露唇鼻部异常的解剖结构、修整皮肤和软组织、复位鼻软骨、修复口轮匝肌、截骨复位等实现对唇正中裂的一期矫正,但其应用缺乏统一的标准,治疗结果也各有优劣。此外,尚没有公认的分类系统来划分复杂的唇鼻部正中裂畸形。对各种异常进行识别和区分至关重要,有助于针对不同类型制定更加明确地治疗方法,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文章总结了唇正中裂的分类方法,推荐使用学术界广为接受的Kolker分类法,并根据此种分类方法将治疗方案进行总结,同时提出了展望,以期对该病的研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维打印个性化托盘在唇腭裂新生儿术前鼻牙槽塑形治疗取模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3D)打印个性化托盘在唇腭裂新生儿术前鼻牙槽塑形治疗(PNAM)取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唇腭裂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托盘的制备方法分为传统托盘组和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通过3D打印个性化托盘取印模,与调改传统托盘所取印模进行对比,包括:(1)印模缺陷(直径>1 mm的气泡及托盘暴露)数目;(2)印模质量,分为优(1分)、良(2分)、合格(3分)、不合格(4分);(3)印模完整性和清晰度,由3名高年资正畸医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共纳入22例患儿,其中传统托盘组7例,男3例,女4例,出生后3~28 d;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15例,男10例,女5例,出生后4~26 d。所有患儿在进行唇裂修复术前结束治疗,其中传统托盘组平均治疗时间131 d, 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为137 d。(1)印模缺陷数目:传统托盘组印模存在较多的气泡及托盘暴露,缺陷数目为6(5,7)个,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印模缺陷数目[2(1,2)个]明显减少( P<0.05)。(2)印模质量:传统托盘组印模质量以合格为主,评分为3(2,3)分,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印模质量以良为主,评分为2(2,2)分( P<0.01)。(3)印模完整性:3D打印托盘组印模完整性整体评价VAS评分明显好于传统托盘组( P<0.05);分项评价表明除前庭沟外,3D打印托盘组其他部位完整性均明显好于传统托盘组( P<0.05或 P<0.01)。印模清晰度:3D打印托盘组印模清晰度整体评价VAS评分明显高于传统托盘组( P<0.01);分项评价项目中除上唇系带外,其他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 结论:3D打印个性化托盘所取印模质量更好、完整性和清晰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Mulliken法矫治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Mulliken法在矫治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中的术后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3~34(21.3±5.5)岁。用改良Mulliken法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术后定期复查并拍摄二维照片,测量评估鼻唇部各项指标。结果:15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鼻唇形态恢复较好,鼻底、人中和唇珠等亚解剖单位均予以重建。人中切迹点-唇珠最低点(Ls-Sto)由术前(6.03±2.03) mm增厚至(10.34±3.13) mm;鼻小柱基底宽和唇峰距较术前分别减少了22.6%和16.0%。人中嵴凸度、人中凹形态及上唇对称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上唇形态主观评分由术前(3.74±0.70)分增至(7.60±0.99)分。结论:改良Mulliken法能有效矫治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长期随访获得稳定的手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Z复合组织瓣联合唇鼻肌肉重建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双Z复合组织瓣联合唇鼻肌肉重建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效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21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整形美容科对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患者25例(男6例、女19例,年龄11~35岁,平均18.1岁),用双Z复合组织瓣联合唇鼻肌肉重建的方法进行修复。术后随访3~24个月,通过调查问卷评分表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术后25例患者均未出现血肿、感染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术后评估平均鼻小柱长度由术前14.2 mm改善至术后20.2 mm。术前患侧鼻小柱高度与鼻翼基部宽度的平均比值为0.18,术后为0.30。术后基底照和正位照显示鼻孔、鼻小柱、鼻槛外形明显改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术后效果非常好20例,术后效果良好4例,1例患侧鼻孔大小形态改善欠佳,术后12个月进行手术翻修,彻底松解梨状孔周围异位肌肉,再次修复术后效果较好。术后满意率为96%。结论:双Z复合组织瓣联合唇鼻肌肉重建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对单侧唇裂鼻畸形的软骨、肌肉和皮肤层有较好的解剖学修复作用。方法安全、操作简便,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唇点距测量校正一期单侧唇裂的手术设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上唇软组织移位对一期单侧唇裂修复设计的可能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行一期单侧唇裂修复的52例患儿,男33例,女19例;年龄2~10个月,平均4.6个月。测量方法为直尺和(或)角规直接测量上唇区特定标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分析该组患儿术前、术后即刻上唇区的标记点间点距测量结果。手术采用旋转推进法,术中充分解剖裂隙两侧软组织,复位并重建肌肉连续性。结果:52例单侧唇裂患儿的测量显示,术后即刻和术前相比,健侧和患侧的标记点间点距均发生改变。除健侧唇高和健侧唇峰-鼻翼基底点距外,两侧唇长、患侧唇高以及患侧唇峰-鼻翼基底点距、唇峰-口角点距,鼻翼基底-口角点距,均较术前有明显延长( P<0.05)。两侧点距的对称性比值计算显示,越远离裂隙区,术前对称性比值越接近1。术后上唇区的对称性比值均接近1,术后对称性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 结论:一期单侧唇裂修复术中,上唇区软组织标记点间点距变化不完全符合几何学原则,还受不同层次结构的相互关系及软组织弹性等生物物理特性影响,手术设计中必须考虑并校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继发唇裂鼻畸形修复前后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问卷调查唇裂鼻修复术前后患者的满意度,评估术后患者鼻外形、症状、心理负担的改善情况。方法:2016年4月至2020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对唇裂鼻畸形修复手术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16~31(23.48±4.96)岁],通过半自主改良的问卷调查患者术前后变化,使用问卷星应用收集数据,对数据整理后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平均28.9个月,术前隆鼻评估满意度总分46.74分,术后达63.04分,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0, P<0.01);鼻形态自我评分均在术后显著提升。视觉模拟量表中通气功能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鼻堵塞程度和心理问卷中,鼻症状和心理状态,如鼻塞、尴尬、沮丧/不安/易怒等均显著改善。 结论:半自主改良问卷能较好地评估继发唇裂鼻畸形患者鼻修复术前后满意度、鼻形态及功能。唇裂鼻修复手术方式能改善患者鼻外观、鼻堵塞症状,同时减轻心理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创肌肉卷瓣法加人中沟成形术重建唇裂术后人中嵴及人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唇裂二期修复术中一种可靠易行的人中嵴及人中成形的方法。方法:2008年7月至2021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患者201例,男85例、女116例,年龄14~35岁,平均22.4岁。切除上唇瘢痕掀开上唇皮瓣,以重建人中嵴处为蒂分离患侧皮下异常肌性隆起处的浅层口轮匝肌,由外侧向内掀起舌状肌肉瓣并纵行卷曲,与人中沟处纵行切开外翻的浅层口轮匝肌瓣对应缝合,固定于重建人中嵴位置上,与加深人中沟共同形成隆起的人中嵴和明显的人中沟外观。结果:201例患者早期外形改善明显,重建人中嵴外形逼真,人中区结构清晰,无皮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36个月(平均7.8个月),198例人中嵴和人中沟的明显度有不同程度地减弱,但3个月后仍存在。98例患者随访>3个月,显著改善78例(79.6%)、基本改善12例(12.2%)、改善不明显8例(8.2%)。结论:肌肉卷瓣法加人中沟成形术重建人中嵴及人中的方法操作简便,不需填充材料,术后效果较稳定且满意度高,可作为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人中嵴及人中的优选矫正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