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感域的形状选取对微剂量动力学模型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粒子径迹结构模型,利用三重积分计算粒子在球状敏感域(domain)内的单次事件剂量加权平均比能,并探讨敏感域的形状对微剂量动力学模型(MKM)参数带来的影响及其对应的物理意义。方法:分别假定敏感域为圆柱状和球状。α 0、域半径 rd和细胞核半径 Rn为待定系数,3种带电粒子( 3He、 12C、 20Ne)的核电荷数、动能及其对应的传能线密度(LET)为自变量, D10为因变量。以 D10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残差均方值 J2为优化目标,采用稳健最小二乘法分别得到人类唾液腺肿瘤(HSG)细胞和中国仓鼠肺(V79)细胞对应待定系数的最优拟合值即为MKM最优模型参数值。 结果:对于HSG细胞,圆柱状敏感域:α 0=0.073/Gy, rd=0.29 μm, Rn=4.1 μm, J2=0.039 7 Gy 2;球状敏感域:α 0=0.023/Gy, rd=0.29 μm, Rn=4.4 μm, J2=0.039 3 Gy 2;对于V79细胞,圆柱状敏感域:α 0=0.114/Gy, rd=0.25 μm, Rn=3.8 μm, J2=0.097 4 Gy 2,球状敏感域:α 0=0.095/Gy, rd=0.26 μm, Rn=4.1 μm, J2= 0.096 9 Gy 2。 结论:对于同一种细胞,分别选取圆柱状和球状的敏感域,最终计算拟合得到的MKM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两种形状的敏感域半径拟合值 rd相差不大,而球状敏感域拟合得到的α 0更小,细胞核半径 Rn更大,更接近于荧光显微镜观察的细胞核尺寸。在低LET(<20 keV/μm)区域,根据两种形状敏感域所得参数计算的 D10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敏感域形状选取会对质子放疗在布拉格峰附近区域的相对生物效应(RBE)计算造成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腮腺肿瘤手术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腮腺肿瘤是最常见的一种唾液腺组织肿瘤,手术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传统的腮腺肿瘤手术多采用大切口翻瓣,带来的并发症以及美观问题常会给患者造成诸多困扰。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外科医师对组织病理学和解剖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患者对美学及功能要求的增高,手术切除方式和切口设计均在不断改进。本综述将重点围绕腮腺肿瘤手术切除方式及入路设计的演变等内容展开,并基于内镜辅助下腮腺肿瘤切除术的初步应用提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术治疗侵犯海绵窦和眼眶的腺样囊性癌疗效观察(附四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腺样囊性癌(ACC)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唾液腺上皮的恶性肿瘤,向颅内侵犯的ACC则更加罕见。由于其侵袭性强,易于复发和转移,且包绕颅内血管、神经,手术全切除非常困难。本文报道了4例侵犯颅内海绵窦和眼眶的ACC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学诊断。4例患者中,3例行开颅手术,1例行神经内镜经鼻蝶、经翼突入路;3例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放射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27.5个月,均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汗管样小汗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52岁,右面颊结节2年余。患者2年前右面颊无明显诱因出现一坚实肤色结节,表面光滑,无明显自觉症状,皮疹缓慢增大。既往有痛风史10余年,长期口服秋水仙碱,否认肿瘤史,家族中无类似病例及其他遗传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颊可见一0.4 cm × 0.4 cm大小肤色结节,表面光滑,无破溃,边界清晰,质韧,与皮肤粘连,无明显压痛(图1A)。实验室检查:双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磁共振平扫+增强、唾液腺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头颅及胸腹CT平扫检查未发现占位性病变。胃镜及肠镜检查未见占位性病变。面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病变位于真皮中下部及皮下组织,基底样细胞团块呈浸润性生长,可见大量管腔形成,部分管腔呈蝌蚪状;瘤细胞较小,有卵圆形深染的核,胞质丰富淡染,胞膜边界不清,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有丝分裂;管腔内可见黏液样物质;肿瘤细胞侵犯毛囊上皮,未见角囊肿及筛状结构(图1B、1C)。免疫组化:肿瘤细胞细胞角蛋白(CK)7胞质弥漫强阳性(图2A),CK5/6胞质弱阳性;肿瘤细胞及周围肌上皮细胞S100胞质/胞核阳性,P63胞核阳性(图2B);雌激素受体(ER)弱阳性、少许细胞P53胞核阳性;CD117、囊泡病液体蛋白15、癌胚抗原(图2C)、孕激素受体阴性。肿瘤增殖抗原Ki-67:5%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ESG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搜集并观察3例ESGDA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例ESGDA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范围63~75岁,病变均位于食管下段。镜下观察:肿瘤由扩张的腺管或囊腔组成,腺管及囊腔衬覆双层上皮结构,腔缘内层腺上皮柱状、多层排列、上皮细胞嗜酸性变、局部呈乳头状突起。腺管与囊腔周围包绕一层连续的基底细胞层,肿瘤背景富含浸润的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形态温和,异型性轻微。免疫组织化学:内层腺上皮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5/6、CK19、DOG1、CD117,不表达诸多黏蛋白,外层基底细胞表达CK5/6、p63、p40、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论:ESGDA是一种罕见的食管良性腺上皮源性肿瘤,好发于食管下段,易误诊为食管囊肿、腺癌或唾液腺型肿瘤,认识并熟悉其组织形态学特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唾液腺导管内癌27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唾液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3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25例、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例诊断为导管内癌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行荧光原位杂交及一代测序检测分子改变,随访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7例导管内癌患者,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20.0~80.0岁(平均55.9岁)。临床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肿瘤最大径1.0~3.0 cm(平均2.0 cm)。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20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1例因肺癌死亡,余均存活、无复发。组织学上,闰管型占63.0%(17/27),顶浆分泌型占25.9%(7/27),嗜酸细胞型占7.4%(2/27),混合型占3.7%(1/27)。闰管型S-100蛋白阳性,雄激素受体(AR)阴性,Ki-67阳性指数较低(1%~5%),9例检测到RET基因断裂,2例检测到BRAF V600E突变。顶浆分泌型S-100蛋白阴性,AR阳性,Ki-67阳性指数较高(10%~60%),1例检测到RET基因断裂。2例嗜酸细胞型与闰管型免疫表型相似,均检测到RET基因断裂。1例混合型表现为嗜酸细胞型与顶浆分泌型混合,检测到RET基因断裂阳性。结论:导管内癌是一种少见的唾液腺低度恶性肿瘤,镜下形态结构多样,容易与形态相似的其他唾液腺肿瘤混淆,分子检测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益气解毒利咽方灌胃对放射性唾液腺损伤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益气解毒利咽方灌胃对放射性唾液腺损伤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益气解毒利咽方低剂量组(100 mg/kg)和益气解毒利咽方高剂量组(200 mg/kg),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均通过电子直线加速器以15 Gy照射建立放射性唾液腺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治疗2周.实验结束后,收集分泌唾液;HE染色检测下颌下腺病理结构;透射电镜检测下颌下腺超微结构和自噬体形成;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下颌下腺组织中c-Jun-N-终端激酶(JNK)、苄氯素1(Beclin 1)、微管相关蛋白ⅠA/ⅠB-轻链3Ⅱ/Ⅰ(LC3-Ⅱ/Ⅰ)和自噬抑制因子p62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下颌下腺重量和唾液分泌量降低;腺泡面积增加,颗粒状曲小管数量减少,导管周围出现纤维化;超微结构出现核焦解、自噬小体形成、内质网破坏以及线粒体肿胀;p-JNK/JNK、Beclin 1蛋白表达和LC3Ⅱ/Ⅰ升高,p62蛋白表达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解毒利咽方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下颌下腺重量和唾液分泌量随给药浓度逐渐增多(P均<0.05);病理和超微结构得到改善,自噬小体形成减少;p-JNK/JNK、Beclin 1和LC3Ⅱ/Ⅰ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逐渐降低,p62蛋白表达逐渐升高(P均<0.05).结论 益气解毒利咽方灌胃可能通过激活JNK/Beclin 1通路抑制腺泡细胞自噬,发挥对小鼠放射性唾液腺损伤的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软腭唾液腺分泌性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唾液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s,SCSG)是一种罕见的恶性唾液腺肿瘤.2023年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左侧软腭见1个肿物的35岁女性患者.显微镜下该肿物形成微囊状、小管状结构,腔隙内充满嗜酸性胶样分泌物.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示:广谱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pan-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pan-TRK)、乳腺球蛋白(mammaglobin)、S100钙结合蛋白(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S100)均阳性,钙激活氯通道蛋白1(anoctamin-1,ANO1)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示:ETS变异转录因子6(ETS variant transcription factor 6,ETV6)基因断裂阳性,ETV6-神经酪氨酸激酶受体3(neurotroph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3,NTRK3)基因融合阳性,MET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MET proto-oncogene,receptor tyrosine kinase,MET)基因断裂阴性.患者最终被诊断为SCSG,随后接受了"左侧腭部肿物切除术+邻近皮瓣修复术",截至2024年2月未见复发或转移.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发生于软腭的SCSG,并总结此前国内外发生于软腭的SCSG共12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肝细胞局部补体活化对疟原虫红外期发育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讨肝细胞局部补体对疟原虫红外期发育的影响.方法 分别提取Hepa1-6和HepG2-CD81细胞RNA,逆转PCR扩增C3、C3aR1、C5、C5aR1基因.Hepa1-6细胞和HepG2-CD81细胞悬液分别加入蛋白酶和磷酸酶裂解,2,2-联喹啉-4,4-二甲酸二钠(BCA)法测定蛋白浓度,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测定肝细胞内补体和受体表达情况.将表达红色荧光蛋白(RFP)的约氏疟原虫BY265-RFP株、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昆明小鼠供斯氏按蚊吸血,17~19 d后解剖分离斯氏按蚊唾液腺,收集子孢子,在24孔板中按50 000个子孢子/孔加入HepG2-CD81细胞(105个/孔)孵育6、12、24 h;另设置共孵育3 h后加入C5aR拮抗剂(40nnmol/L,每孔500 μ1)的组别.经4%多聚甲醛固定、封闭,非透膜组加入一抗C3a兔抗人IgG抗体(1∶500)或rC5a兔抗人IgG抗体(1∶500)4 ℃孵育过夜,加入绿色Dylight 488荧光标记的山羊抗兔IgG二抗(1∶400)孵育1 h,加入DAPI染色液孵育5 min;透膜组加入一抗UIS4山羊多克隆抗体(1∶500)4 ℃孵育过夜,加入绿色IFKine?荧光标记的驴抗兔IgG二抗(1∶400)孵育1h,加入CD88兔多克隆抗体(1∶400)4 ℃孵育过夜,加入红色Dylight 649荧光标记的山羊抗兔IgG二抗(1∶400)孵育1h,加入DAPI染色液孵育5 min,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补体在纳虫空泡周围的富集情况.取眼镜蛇毒因子(CVF)腹腔注射至C57BU6小鼠,为CVF组;并设置C3-/组(C3全基因敲除C3-/-小鼠)和对照组(C57BU6小鼠).取10 000个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各组小鼠,取肝脏提取总RNA后逆转录合成cDNA,荧光定量PCR测定疟原虫18S rRNA含量,肝脏虫荷用18S rRNA的相对含量表示.以尾静脉注射方式,用200个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对照组(C57BU6小鼠)10只、C3aR-/-小鼠10只;1 000个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对照组(C57BU6小鼠)5只、C5aR全基因敲除C5aR-/-小鼠6只和肝脏C5aR条件性敲除Alb-cre+/+C5aRflox/flox杂交小鼠5只;1 000个伯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对照组(C57BU6小鼠)6只和C5aR-/-小鼠6只,感染后3d开始取尾静脉血,制成薄血膜涂片,吉氏染色后观察,至所有小鼠均出现红内期疟原虫为止.采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比较连续变量,两两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多重比较;非正态分布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PCR结果可见,Hepa1-6细胞株内扩增出C3(358 bp)、C5(267 bp)及其受体C3aR(222 bp)、C5aR(388 bp)基因;HepG2-CD81 细胞株内扩增出 C3(202 bp)、C5(220 bp)、C3aR(299 bp)和 C5aR(374 bp)基因.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结果发现,两种细胞均有 C3、C5、C3aR和C5aR蛋白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可见,细胞核经DAPI染色呈蓝色荧光,约氏疟原虫红外期呈红色自发荧光,非透膜组HepG2-CD81细胞内高表达的C3a和C5a呈绿色荧光,与纳虫空泡分布区域重叠;透膜组C5aR(粉色)与纳虫空泡膜(绿色)重叠;加入C5aR拮抗剂组别的纳虫空泡膜上仍有C5aR表达.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后,对照组、CVF组、C3-/-组的肝脏虫荷(18S rRNA相对含量)分别为0.954±0.523、0.958±0.231、0.638±0.437,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后,对照组和C3aR-/-小鼠分别在(5.30±0.78)d和(5.30±0.78)d后出现红内期;伯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后,对照组和C5aR-/-小鼠分别在(3.67±0.47)d和(3.83±0.69)d后出现红内期;2组基因敲除小鼠红内期出现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后,对照组、Alb-cre+/+C5aRflox/flox小鼠和C5aR-/-小鼠红内期的出现时间分别为(4.00±0.00)、(4.00±0.00)、(4.17±0.3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细胞局部补体活化对疟原虫红外期发育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MAML2重排阴性腮腺Warthin瘤样黏液表皮样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探讨原发于腮腺MAML2重排阴性的Warthin瘤样黏液表皮样癌(Warthin-like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WT-ME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例原发于腮腺的WT-MEC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和FISH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眼观:肿瘤呈实性,多小叶状,边界大部分清楚,切面灰白、灰黄色,局部呈蜂窝状伴点灶性出血.镜检:大量呈多层排列的嗜酸性上皮、部分透明细胞样上皮,丰富的非肿瘤性淋巴细胞间质,可见淋巴滤泡.嗜酸性上皮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泡状核和嗜酸性胞质,核仁清楚,上皮内可见异型黏液细胞,还可见灶性分布的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35βH11阳性、CD117部分阳性,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CK5/6、p63局灶阳性.S-100阴性,AB染色黏液呈阳性,Ki67增殖指数<5%.FISH检测:MAML2重排阴性.结论 MAML2基因易位是诊断WT-MEC的金标准,当MAML2重排阴性不能除外时,需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综合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