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程3C护理管理模式对降低供应室器械敷料包湿包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全程3C护理管理模式对降低供应室器械敷料包湿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供应室进行消毒的2 000个器械包、敷料包进行研究,作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该院供应室进行消毒的2 000个器械包、敷料包进行研究,作为研究组。观察两组湿包发生率、分析湿包发生因素、对比两组器械流程合格率、对比所有工作人员对干预后对湿包知识掌握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器械包、诊疗器械包、纸塑包湿包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影响湿包发生的因素主要为包内器械堆叠、卸载不正确、待灭菌包过重、待灭菌包过大、干燥时间不足、装载不正确;对照组与研究组干燥时间不足、待灭菌包过重、待灭菌包过大发湿包发生率高于包内器械堆叠、卸载不正确、装载不正确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包装流程、装卸流程、灭菌流程、装卸流程合格率、所有工作人员对全程3C护理管理模式湿包知识掌握后合格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全程3C护理管理模式可使供应室消毒质量提高,降低了供应室器械敷料包湿包率,使用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CU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的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ICU重症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的最佳证据,并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循证方法,采用计算机6S证据模型,检索相关文献,资源类型包括临床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专家共识,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月。由3名接受循证护理培训的研究员对各类型文献进行独立评价,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提取证据。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1篇,包括指南8篇、系统评价1篇、证据总结1篇、专家共识1篇,总结出风险评估、皮肤护理、医疗器械的选择和佩戴、预防性使用敷料、教育与培训相关的24条最佳证据。结论:总结预防ICU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临床实践依据,为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实践变革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建议运用证据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分析运用证据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制订适合临床转化的变革策略,并运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术护理路径配合模式对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患者手术效率及预后不良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手术护理路径配合模式对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患者手术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治疗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各55例。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配合,研究组患者实施手术护理路径配合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段手术耗时、术中不良情况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疼痛症状消失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手术开始时间、切皮-缝皮结束时间及贴敷料膜-患者出手术室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在术中发生的不良情况主要包括仪器故障、器械不足及材料缺少,研究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类型主要包括阴囊血肿、疝囊残段血肿及复发,研究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疼痛消失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患者实施手术护理路径配合模式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中不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种压力蒸汽灭菌过程挑战装置的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比较一种敷料型压力蒸汽灭菌测试包与不同长度及孔径的模拟管腔灭菌检测效果的一致性.方法 采用内置5类化学卡的4种规格管腔(长度0.5~2.0 m、内径4~6 mm)模拟管腔医疗器械,并与敷料型灭菌化学测试包同时进行B1(低大气压)、B2(跨大气压)和B3(高大气压)循环的成功试验和失败试验,测试结果利用SPSS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低大气压灭菌循环和跨大气压灭菌循环中,长度0.5~1.0m、内径4~6 mm模拟管腔与敷料型灭菌化学测试包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1.0.高大气压循环中,长度0.5~2.0 m、内径46mm模拟管腔与敷料型灭菌化学测试包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均为1.0.结论 在试验设定参数下,低大气压循环或跨大气压循环中,长度0.5~1.0m、内径4~6 mm模拟管腔与敷料型灭菌化学测试包的测试结果一致性较好;在高大气压循环中,长度0.5~2.0 m、内径4~6 mm模拟管腔与敷料型灭菌化学测试包的测试结果一致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手术室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检索、评价并整合手术患者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指南网、压力性损伤专业学术网站以及综合数据库中关于预防手术患者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相关文献,文献类型包括临床决策、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0月.循证团队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根据主题对证据进行提取与汇总.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指南3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2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从风险评估、器械的选择和使用、预防策略、术后交接与记录、教育与培训5个方面总结出23条最佳证据.结论 整合的手术患者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循证依据,但证据使用者应基于前期充分的风险评估,结合手术室具体情境调整预防策略,以降低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消毒供应中心基于PDCA的持续质量改进及管理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PDCA的精髓与核心是实现持续质量改进.消毒供应中心对控制医院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概述了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中心环节质量管理、复用手术器械清洗、敷料包湿包控制、外来手术器械管理、护士培养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中发挥作用,井为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压力蒸汽灭菌覆膜化学指示卡的临床应用效果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覆膜化学指示卡与普通化学指示卡在临床使用中的效果,为医院消毒供应室灭菌监测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在2018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的每锅次压力蒸汽灭菌过程中,将待灭菌物品按照敷料包、器械包和纸塑袋包装分为3组.各组分别放置普通型132℃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Ⅰ型覆膜132℃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Ⅱ型覆膜132℃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各一条,另外再放置一支自含式快速生物指示剂.同时每锅次使用化学PCD和生物PCD对灭菌器的综合灭菌性能进行监测.并记录每次灭菌的物理监测结果.结果 在每锅次物理监测、化学PCD监测和生物PCD监测均合格及每个灭菌包的生物监测均合格的情况下,Ⅱ型覆膜指示卡变色在3组中的合格率均为100%;Ⅰ型覆膜指示卡平均变色合格率分别为100%,98.32%和97.82%;普通型化学指示卡的平均变色合格率分别为99.67%,89.83%和94.81%.结论在医院临床使用覆膜型的化学指示卡有更准确的监测率,指示效果更可靠,值得在临床压力蒸汽灭菌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医疗器械导致伤害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医疗器械在不良事件或可疑不良事件以及其他因素情形下导致的各种伤害及其原因,提出对策与解决方案.方法:对中文知识服务平台以及书目、相关网站进行数据挖掘和文献计量;通过文献评阅提取医疗器械品目词与所致伤害术语词,构建两者双向矩阵,统计伤害术语频次,截取高频伤害术语词,采用图形聚类工具包(gCLUTO)进行医疗器械品目-伤害术语词双聚类可视化分析,讨论应对医疗器械导致伤害的防控对策与技术保障方案.结果:数据挖掘获得373个医疗器械品目、409个伤害术语词;设≥5次伤害词频为阈值截取高频伤害词为166个.经双聚类可视化分析,医疗器械导致伤害主要集中于以下5种类型:①放射治疗、X射线、医用激光、核医学、呼吸机等设备及食道支架等导致的灼伤、机械损伤、食道损伤、皮肤损伤、肺损伤等伤害;②各种锐器械、插管等导致的刺伤、划伤、感染、出血、交叉感染等;③高频电刀、理疗、眼科激光、腔镜、植入器材、医用敷料等设备导致的电击、灼伤、皮肤刺激反应、眼损伤等伤害;④中心静脉导管等导管、静脉留置针、输注器械、缝合线、骨科植入物等导致的血管损伤、阻塞、静脉炎、血栓、硬结、不愈合、排异反应、碎片残留等;⑤血透机及附件、MRI、宫内节育器、温热理疗床、外科补片、镇痛泵、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等器材导致的恶心、呕吐、头晕、肺水肿、心律失常、植入失败、囊袋侵蚀等伤害;伤害性质涉及22个临床专业及临床程序.结论:医疗器械可能导致的临床伤害研究,是一逐渐被关注的热点领域.导致伤害大致可归纳为医疗器械相关伤害和使用(者)相关伤害两类,前者造成伤害主要因素的工程学性质为辐射、电击、机械力、声学、光学、热能、化学、生物、材料学、控制、软件、计量等,后者更多涉及医疗器械操作的人因因素,两者均与器械、使用者所处的环境因素相关.建议从加强医疗器械可能导致伤害原因的循证分析、建立基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切合临床路径的医疗器械操作技术规范三个方面制定风险管理防控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DCA模式下消毒供应中心灭菌器灭菌影响因素与灭菌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PDCA循环管理模式下消毒供应中心灭菌器灭菌影响因素与灭菌效果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6月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与手术敷料在灭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存在的情况于2016年7—12月开展PDCA循环管理,进而比较两阶段手术器械与手术敷料的灭菌合格率及湿包发生情况.结果 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灭菌器的灭菌合格率,研究可见灭菌合格率由87.85%提高到97.52%;灭菌后的湿包发生率由13.93%降低到0.76%.结论 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促进各项工作规范化,实施科学化管理可提高灭菌器灭菌合格率,降低消毒供应中心的灭菌物品湿包率,获取高质量的灭菌效果,降低医院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诊治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70岁,已婚,因"双膝关节酸痛3年余,加重6个月"入住我院骨科. 既往有"重症肌无力"病史10年,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 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双膝骨关节炎;重症肌无力",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左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关节松解术". 术后第6天,患者突发下腹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伴有发热,体温最高39℃,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偶有便秘,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不适.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查体无特殊,腹平,腹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明显,反跳痛(+),左下腹压痛,轻反跳痛. 请我科会诊后转入我科. 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39×109/L,血小板计数186.9× 109/L,血红蛋白112.3 g/L;凝血功能、生化等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腹部彩超: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肠壁节段性增厚,蠕动差;右下腹超声所见考虑阑尾炎待排. 腹部立卧位片:双侧膈下见线状透亮影;腹腔肠管见少量气体影及较多肠内容物,肠管未见扩张及液气平面,腹部未见明显结石影,双侧腰大肌及腹脂线影清晰(图1). 术前拟诊断急性阑尾炎并穿孔. 急诊送入手术室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 患者取仰卧位,头低足高,右侧抬高,常规皮肤消毒、铺巾. 脐上方约0.5 cm处做1.2 cm纵切口,穿刺气腹针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在12 mmHg,穿刺10 mm Trocar,置入10 mm 30度腹腔镜,探查见盆腔、双侧髂窝、右侧结肠旁沟、肝肾隐窝有大量褐色粪水样积液,乙状结肠冗长、肿胀,乙状结肠近端可见一直径约2.5 cm的肿物,肿物表面浆膜光滑,颜色苍白,质硬,活动度差,乙状结肠远端距离肿物约2 cm处可见穿孔,穿孔直径约1.5 cm,穿孔周围肠壁菲薄,可见粪便由穿孔处溢出(图2). 阑尾位于盲肠内侧位,长约5 cm,直径约0.8 cm,表面充血水肿,与周围有少许粘连(图3). 直视下分别于左下腹、左中腹、右下腹穿刺5 mm Trocar作为主、辅操作孔. 吸尽盆腹腔积液及乙状结肠穿孔处粪便,分离松解腹腔粘连. 予以间断全层缝合乙状结肠穿孔,并浆肌层包埋. 向左侧推开右下腹回肠,弹簧钳提拉阑尾,超声刀凝断阑尾中段系膜,分离阑尾系膜至根部. 一次性可吸收线圈套扎阑尾根部两圈牢固,距套扎处0.5 cm处剪开阑尾,未见明显粪石,超声刀完全凝断阑尾并切除,标本置入标本袋取出送检. 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至冲洗液清亮,吸尽盆腹腔液体,留置盆腔引流管1根. 撤除腹腔镜器械,经右侧腹直肌脐水平下约2 cm处做2 cm圆形切口,切开此处腹壁各层,作为造瘘口. 将距回盲部约15 cm一段回肠自造口处拉出腹腔外,作回肠双腔造瘘,将肠壁浆肌层与皮下、皮肤间断缝合一周,观察造口处肠管血供正常. 再次置入腹腔镜,观察回肠无扭转. 检查手术创面无活动出血、肠瘘,清点手术器械、辅料无误,缝合切口,并用无菌敷料覆盖,结束手术. 手术顺利,手术时间约120 min. 术后予以抗感染、抑酸、雾化、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提示:(阑尾)慢性阑尾炎,急性浆膜炎. 术后第8天全腹增强CT示:右下腹造瘘术后改变,右下腹-盆腔引流管留置,腹腔未见明显积液. 术后第10天,拔除盆腔引流管. 术后第12天出院. 3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全腹CT、肠镜等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回肠造瘘还纳术,手术顺利. 术后予以抗感染、抑酸、雾化、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术后7d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