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公英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蒲公英Taraxaci Herba是我国药食同源中药材之一.蒲公英化学成分类型丰富,药理作用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表明,蒲公英中富含黄酮类、酚酸类、萜类、糖类、甾醇类、脂肪酸类、色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利胆、抑菌、抗氧化、调节免疫等多重作用功效.通过文献汇总,对蒲公英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总结,并运用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核心理念,围绕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成分与药性和药效的关系以及化学成分可测性四个角度,并结合分子对接模拟分析方法,对蒲公英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归纳出咖啡酸、绿原酸、芦丁、槲皮素、蒲公英甾醇、蒲公英多糖等成分可作为蒲公英主要的质量标志物的候选成分,为完善蒲公英质量标准提供依据,以期为蒲公英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以及后续的深入研究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创伤性癫痫进展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儿童创伤性癫痫(PTE)从早期药物可控进展为药物难治性癫痫(DRE)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232例PTE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均≤14岁,随访时间均>2年.其中54例为DRE组,178例为非DRE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筛选影响PTE进展为DRE的相关因素;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筛选影响儿童PTE进展为DR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DRE组比较,DRE组受伤年龄≤7岁、颅脑损伤部位为颞叶、脑挫裂伤、伤后24 h内未手术、脑电图显示癫痫波及服药依从性差的患儿占比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儿的性别、受伤原因、是否为开放性颅脑损伤、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岁(OR=7.27,95%CI:2.59~20.40)、颅脑损伤部位为颞叶(OR=13.06,95%CI:3.41~49.97)、脑挫裂伤(OR=5.36,95%CI:1.18~24.41)与 PTE进展为DRE相关(均P<0.05).结论 受伤年龄≤7岁、颞叶受损、脑挫裂伤是PTE患儿进展为DRE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创新自动瞳孔测量技术:基于红外瞳孔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基于红外图像的瞳孔直径测量算法,以便在实际临床环境中使用.方法:纳入2022-09/12于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门诊患者188例,共收集红外瞳孔图像13 470张.所有用于瞳孔分割的红外图像均使用Labelme软件进行标注.瞳孔直径的计算分为四个步骤:图像预处理、瞳孔识别与定位、瞳孔分割及直径计算.计算过程中使用修改后的YoloV3模型和DeeplabV3+模型,这两个模型需要事先训练.结果:测试数据集共1 348张红外瞳孔图像,修改后的YoloV3模型的检测率为99.98%,瞳孔的平均精确度(AP)为0.80.DeeplabV3+模型达到了 99.23%的背景交并比(IOU),93.81%的瞳孔IOU和平均96.52%的IOU.测试数据集中瞳孔直径范围为20至56像素,平均为36.06±6.85像素.预测和实际值之间瞳孔直径的绝对误差范围为0至7像素,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06±0.96像素.结论:本研究成功展示了一种基于红外图像的稳健瞳孔直径测量算法,证明该算法具有高度准确性和可靠性,适用于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皮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浓度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2 型糖尿病患者皮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EGs)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86例T2DM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无创测量皮肤AGEs的含量,并均进行尿生化(白蛋白及肌酐)、肌电图及眼底检查。按照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R、DPN、DKD)的患病情况,将患者分为DR组与非DR组、DPN组与非DPN组、DKD组与非DKD组,分析皮肤AGEs水平与不同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患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与不患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比较皮肤AGEs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据皮肤AGEs水平的四分位数将所有患者分为Q1、Q2、Q3、Q4组,4组的DPN的患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KD、DPN、DR与皮肤AGEs呈正相关(P<0.05)。结论:DPN的患病率随着皮肤AGEs水平的升高而增加。皮肤AGEs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KD、DPN、DR)存在相关性。年龄、病程、甘油三酯、尿素氮、25羟维生素D是皮肤AGE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动脉狭窄处剪切率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处剪切率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脑梗死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HHcy伴颈动脉狭窄患者237例。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事件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结局组(150例)及非脑梗死结局组(87例),收集2组患者临床指标及超声参数的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Pearson χ2检验)比较2组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对脑梗死结局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脑梗死结局组比较,脑梗死结局组的血清Hcy水平[(29.39±17.49)μmol/L vs(24.51±10.08)μmol/L]、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422.92±138.63)cm/s vs(312.87±98.27)cm/s]、不稳定斑块比例(37.3% vs 9.2%)和剪切率[11 254.76(8800.00,15 700.00)s-1vs 5511.11(4600.00,6720.00)s-1]均较高,狭窄处内径[0.15(0.12,0.19)cm vs 0.22(0.19,0.28)cm]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84,P=0.018;t=-6.513,P<0.001;χ2=22.117,P<0.001;Z=-12.625,P<0.001;Z=-8.23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稳定斑块(OR=5.450,95%CI:2.438~12.186,P<0.001)、狭窄处PSV(OR=1.010,95%CI:1.006~1.013,P<0.001)、剪切率(OR=1.003,95%CI:1.002~1.005,P<0.001))是患者发生脑梗死结局的危险因素。狭窄处PSV、剪切率对患者脑梗死结局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狭窄处PSV、剪切率的截断值分别取328 cm/s和7800 s-1时,对患者脑梗死结局有最佳预测价值,且剪切率的诊断效能优于狭窄处PSV(ROC曲线下面积:0.992 vs 0.754,Z=7.577,P<0.001)。结论:不稳定斑块、狭窄处PSV、剪切率是HHcy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结局的危险因素。其中,剪切率对患者发生脑梗死结局具有最佳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患者发生脑梗死事件的量化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颌第二乳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CBCT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上颌第二乳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及分布情况.方法:对就诊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144例4~8岁儿童的CBCT图像进行分析,统计上颌第二乳磨牙牙根和根管的数目及分布情况.应用SPSS 26.0软件比较上颌第二乳磨牙牙根数量、常见根管类型在性别间和左右侧间的分布差异.结果:纳入266颗上颌第二乳磨牙表现为3个(98.50%)或4个牙根(1.50%),牙根的数量在性别间(P=1.000)及左右侧间(P=0.12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二乳磨牙根管类型分为7种,三根三根管占 62.03%,三根四根管者占31.95%,这两种常见根管类型在性别(P=0.513)、左右侧(P=0.89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第二乳磨牙根管形态相当复杂,为了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治疗前应掌握其常见根管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索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 2022 年1 月至 2023 年 12 月在潮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 101 例CRC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 98 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Sanger测序,检测受试者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对两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基因型等进行比较.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调整优势比(adjusted odds ratio,AOR)和 95%CI,分析CRC患病的风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MTH FR C677T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C、CT基因型的CRC患病风险较TT基因型高(AOR=4.068,95%CI 1.672~9.896,P<0.05;AOR=2.866,95%CI 1.481~5.546,P<0.05),C等位基因纯合子(CC)携带者的CRC患病风险较T等位基因(CT+TT)携带者高(AOR=3.176,95%CI 1.718~5.870,P<0.05).结论 MTH FR基因C677T位点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会增加CRC患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干预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对椎间盘退变(IVDD)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联合治疗组,每组9只.模型组、针刺组、联合治疗组以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注射法建立IVDD模型,假手术组按造模流程切开大鼠软组织,但不注射uPA.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假手术组不进行任何干预,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持续干预6周.于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目标椎间盘组织形态变化,并检测大鼠椎间盘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及蛋白聚糖、Ⅱ型胶原(Col2A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大鼠椎间盘组织形态有一定差异,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结构最为完整,模型组大鼠椎间盘基本不可见髓核组织,纤维环可见大量放射状破裂样痕迹,针刺组及联合治疗组大鼠椎间盘纤维环可见少量破裂样痕迹及保留的髓核组织,且联合治疗组椎间盘结构相对完整.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蛋白聚糖、Col2A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MM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联合治疗组IL-1β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蛋白聚糖、Col2A1 mRNA表达水平上升(P<0.05);针刺组MMP-3 mRNA表达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MM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针刺组比较,联合治疗组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蛋白聚糖、Col2A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MM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①uPA注射可以诱导大鼠IVDD.②IVDD模型大鼠椎间盘IL-1β、MMP-3、Col2A1、蛋白聚糖表达水平发生改变,IL-1β、MMP-3、Col2A1、蛋白聚糖可参与椎间盘退变.③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可促进IVDD模型大鼠椎间盘形态学恢复,并可通过调节IL-1β、MMP-3、Col2A1、蛋白聚糖的表达干预椎间盘退变.④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对IVDD的干预作用优于单纯针刺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鹰嘴豆素A对骨关节炎的体外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讨鹰嘴豆素A(BCA)对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提取大鼠原代软骨细胞进行培养,随后将其分为对照组(不加诱导剂及干扰剂)、模型组[10 ng/mL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和BCA组(10 ng/mL IL-1β诱导+0、3、6、12、24、48 μmol/L BCA干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进行细胞活性评估,衰老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观察细胞衰老情况,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细胞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水平,运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BCA与Nrf2之间的亲和力.结果 MTT法筛选BCA浓度后,选择6、12、24 μmol/L BCA进行后续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软骨细胞活性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减弱(P<0.05),SA-β-gal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细胞内Ⅱ型胶原蛋白(COL2A1)、蛋白多糖(ACA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BCA组上述情况均出现明显逆转(P<0.05).此外,BCA可以显著减弱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IKB-α)的降解和NF-κBp65的核转位,并促进Nrf2在细胞核中的表达和人血红素氧化酶1(HO-1)在全细胞中的表达(P<0.05).分子对接研究结果则进一步证实BCA与Nrf2具有极高的亲和力.结论 BCA可通过调控Nrf2/NF-KB信号通路体外抑制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缓解关节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肠-脑"相通理论的针刺对癫痫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针刺对癫痫大鼠的肠道菌群、炎症水平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实验要求,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各10只.采用戊四氮(PTZ)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癫痫模型,针刺组针刺"百会""大椎"穴,每次20 min,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固定束缚20 min,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行为学;海马组织病理变化采用HE染色观察;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大鼠肠道菌群变化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IL-6和TNF-α表达明显降低,IL-10表达明显升高;肠道有害菌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经针刺治疗后,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和TNF-α表达明显升高,IL-10表达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中 Lactobacillus_reuteri、Prevotella_9、Lactobacillus_murinus、Ruminococcaceae_UCG_014、Lactobacillus_intestinalis、Dubosiella、Ruminococcus_2、Prevotellaceae_NK3 B31_group 及 Akkermansia 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ibacterium、Prevotellaceae_UCG_003、Holdemanella 及Lachnospiraceae_UCG-008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肠道菌群 g_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g_Romboutsia、g_Lachnospiraceae_ND3007_group、g_Quinella 及g_Allobaculum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四氮可能破坏了肠道菌群的稳态,并影响相关代谢物及炎性因子的产生,针刺百会、大椎穴可减少癫痫的发作,其机制可能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