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15例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病人的CT影像资料,以期能提高放射科医生对该病的正确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成人中肠旋转不良病人的CT影像资料,并归纳总结其CT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 15例患者中11例出现"漩涡征",9例出现肠系膜动静脉血管"换位征",4例出现回盲部异位,1例出现十二指肠异位,1例出现横结肠异位;其中1例合并异位阑尾炎,1例合并小肠梗阻,1例合并胆总管轻度低位梗阻改变.结论 成人中肠旋转不良患者的CT表现可能有一些较特异的征像,如"漩涡征"和肠系膜血管"换位征"等,但还需密切结合临床仔细分析,鉴别其他疾病,以提高其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膜解剖理念在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应用——系膜完整的定义与标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右半结肠癌的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和D 3根治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完整系膜的定义和标识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尤其是系膜背侧和内侧边界仍存在较多争议。我们从膜解剖理论出发厘清系膜和系膜床关系,结合多年手术经验,深入复习胚胎发育原理和文献,建议将结肠系膜背侧筋膜作为完整系膜背侧边界,将回结肠动脉与中结肠动脉根部连线(ICA-MCA线)作为系膜内侧边界,同时建议增加手术标本可见完整 “肠系膜上静脉印迹”和“中结肠动脉三角”两个质控点作为系膜完整的标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预测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方法:收集2009—201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因早期结直肠癌行内镜下治疗且内镜切除术后病理提示为非治愈性切除并追加外科根治手术的8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各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关系,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全组81例患者中,外科根治术后病理提示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阳性17例(21.0%),阴性64例(79.0%)。17例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中,3例仅有癌残留(其中2例垂直切缘阳性),11例仅有淋巴结转移,3例同时有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病变位置、低分化癌、黏膜下层浸润深度≥2 000 μm、静脉侵犯与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发生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有关(均 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化癌( OR=5.513,95% CI:1.423~21.352, P=0.013)是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对于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的早期结直肠癌,术后黏膜病理合并有低分化癌、黏膜下层浸润深度≥2 000 μm、静脉侵犯以及病变位于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及盲肠时,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相关,低分化癌是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发生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经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根治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的入路及手术步骤已程序化并达成专业共识,然而,一些细节问题如手术中Henle干的处理、术中是否保留胃网膜右静脉(RGEV)等仍然存在争议。为此,本研究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RGEV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右半结肠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术后病理数据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肿瘤具体位置决定术中是否保留RGEV,49例为保留RGEV组,43例为不保留RGEV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肿瘤安全性指标、术后并发症及近、远期疗效。结果:保留RGEV组与不保留RGEV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保留RGEV组与不保留RGEV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非计划再手术、吻合口漏、清扫淋巴结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术后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不保留RGEV组相比,保留RGEV组术后缩短了肛门排气时间[(3.1±1.0)d比(4.0±1.7)d, t=-2.787, P=0.007]和住院时间[(11.5±1.5)d比(15.0±7.9)d, t=-2.823, P=0.007];降低了住院费用[(4.6±0.5)万元比(5.7±3.3)万元, t=-2.076, P=0.044]。不保留RGEV组围手术期胃瘫发生率14.0%(6/43),保留RGEV组无胃瘫病例发生( P<0.05)。中位随访时间31.8(5.2~43.7)个月,保留RGEV组与不保留RGEV组总体生存期分别为(35.4±1.8)个月和(37.6±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36);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2.0±2.2)个月和(35.5±2.0)个月,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201)。 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RGEV安全、可行,可降低术后胃瘫发生率,缩短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减少住院费用。与不保留RGEV相比,疗效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合并胎粪性肠梗阻的围手术期诊治体会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胎粪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合并胎粪性肠梗阻的围手术期诊治情况。结果:患儿,男,生后因"濒死儿"于某三甲医院行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后转入我中心继续治疗。入院后给予保暖、重症监护、呼吸机支持、强心、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入院第12天开始肠内营养,入院第21天患儿出现腹胀,留置胃肠减压,胃肠减压液渐由白色转为黄绿色。患儿出生后始终无自主排便,腹胀持续加重,采用灌肠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多次行床旁腹部卧位X线片提示肠梗阻且无缓解,于入院第33天行剖腹探查,术中见梗阻近端肠管扩张,远端胎粪淤积,考虑胎粪性肠梗阻,行双口造口术。术后2周开始肠内营养,20 d后体重增至0.83 kg,术后40 d患儿家属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结论:超早产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合并简单型胎粪性肠梗阻不易诊断,难与肠神经细胞发育不良症、全结肠型巨结肠等疾病鉴别,优先考虑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肠造口不失为一种解除梗阻的快速手段;超早产和(或)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围手术期管理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4例在上尿路结石治疗过程中出现真菌感染的患者。例1男性,55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多次体外碎石史。因发热性尿路感染收入肾内科,抗菌治疗期间发现右输尿管结石,转泌尿外科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出现发热及真菌性败血症。例2女性,48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外院右肾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转阴。停用氟康唑后2~4周症状复发并尿细菌培养结果转阳,病情反复迁延1年。我院CT检查示双肾多发小结石,右肾结石为残石或复发无法明确。例3男性,74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后。左侧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依据药敏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症状略有缓解但尿细菌培养不转阴,停用氟康唑后症状加重,病情迁延1.5年,CT检查示左肾下盏结石。例4男性,47岁,既往体健。左肾结石术后反复尿频、尿急、尿痛0.5年,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合并左肾铸型结石。结果:例1患者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真菌血流感染,予静脉滴注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后体温正常,出院后1周出现真菌性眼内炎于眼科继续治疗。例2患者一期行双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行双侧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术后尿路真菌感染治愈。例3患者行左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采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抗真菌治疗,体温正常后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但术后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仅至术后1周,导致左肾盂内真菌球形成并二次行输尿管软镜手术清除肾盂内真菌球,术后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配合氟康唑300 mg肾盂内持续滴注1周,最终治愈。例4患者行经皮肾造瘘引流配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2周后行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术后持续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至支架管拔除、尿细菌培养转阴,患者治愈。结论:糖尿病是上尿路结石合并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如不彻底清除结石,真菌感染难以控制,术后易复发。应在抗真菌治疗的基础上清除结石,术后应持续抗真菌治疗直至尿路支架管拔除后至少2周。真菌血流感染诊断后的1周内应行眼科检查筛查眼内炎,明确有无组织播散,以决定疗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肠后入路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结肠后入路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3例采用结肠后入路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61.9±8.8)岁。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结肠后入路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285.7±49.8)min,其中标本切除时间为(120.0±10.5)min,中位术中出血量200 ml,出血量范围50~800 ml。53例患者术中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3例(端端吻合),手术时间分别为300、325、385 min,术中出血量400~800 ml。术中5例(9.43%,5/53)因横结肠系膜受侵而离断结肠中动脉、切除部分横结肠系膜。术后5例(9.43%,5/53)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胰瘘4例,出血合并胃排空障碍1例。5例离断结肠中动脉患者术后排气时间(5.40±1.14)d,均未发生结肠缺血坏死;48例未断结肠中动脉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92±1.03)d。全部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达到R 0切除。 结论:结肠后入路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于十二指肠巨大肿瘤、胰头钩突部肿瘤和(或)伴有门静脉、肠系膜血管受侵的患者安全可行,可实现R 0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放射性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性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性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性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性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性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性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 s或 M( P25, P75)表示。 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性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性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化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ASUC)是儿童消化科急重症之一,病情凶险,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严密监测和及时的药物与手术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措施。治疗包括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排除可能合并的细菌或病毒感染,高危患儿需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形成。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为ASUC的一线治疗,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3~5 d症状无改善者,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进行二线挽救治疗,并密切监测患儿临床症状、血清炎症指标和白蛋白水平等。对于药物治疗失败者,需及时行结肠切除术,以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现通过回顾文献和专家共识、指南,总结儿童ASUC的临床评估和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旨在规范儿童ASUC的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标准强化捐赠人乳与早产儿配方奶补充喂养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短期结局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在亲母母乳(mother's own milk,MOM)不足时分别应用标准强化捐赠人乳(donor human milk,DHM)或早产儿配方奶(preterm formula,PF)补充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对其短期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7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91例出生体重<1 500 g的VLBWI或ELBWI,根据MOM不足时早产儿补充喂养方式,分为DHM组(51例)和PF组(40例),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 2检验比较2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短期临床结局。 结果:DHM组与PF组早产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比例、出生方式、母亲分娩年龄及小于胎龄儿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DHM组生后第14天喂养量显著大于PF组[(108.2±53.1)与(81.0±47.8)ml/(kg·d), t=0.78, P=0.020],但喂养量达120和150 ml/(kg·d)时间显著短于PF组[分别为(17.5±10.2)与(30.0±12.0)d和(22.1±13.3)与(32.3±11.9)d, t值分别为4.38和0.02, P值均<0.05]。与PF组相较,DHM组应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比例较低[58.8%(30/51)与 100%(40/40), χ 2=21.88],PICC时间短[10.0(0.0~19.0)与29.0(17.0~40.5)d, Z=5.56; P值均<0.05]。DHM组输红细胞次数[0.0(0.0~2.0)与 2.0(1.0~3.0)次, Z=4.44, P<0.001]、晚发败血症发生率[23.5%(12/51)与 50.0%(20/40), χ 2=6.39 ,P=0.011]均低于PF组。2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及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在MOM不足时应用标准强化DHM进行补充喂养VLBWI或ELBWI可以更快实现全胃肠道内营养,降低PICC使用率并缩短置管时间,降低晚发败血症发生风险,减少红细胞输注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