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采血小板体外储存过程中微小RNA表达水平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体外储存过程中其微小RNA(miRNA)的表达水平。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成都市血液中心采集的15份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15份单采血小板采集自15例健康状况良好,符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采集要求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捐献者的中位年龄为30岁(22,40岁);男性捐献者为8例,女性为7例。将单采血小板置于恒温震荡保存箱中,温度(22±2)℃,振荡频率60 Hz条件下储存,分别于储存第1天(采集当天)、第5天和第7天的上午10点留取血小板标本3~5 mL。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常规指标,实验室pH计测定血小板pH值,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miRNA-126、-145、-150、-197、-223的相对表达水平。血小板标本存储1、5、7 d时各项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小板miRNA表达水平与储存时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血液中心伦理委员会要求[批准文号:伦审(研)2020年第04号],并且于血小板捐献前与所有捐献者签署《献血者知情同意书》。结果:①随着储存时间延长,本组15份单采血小板标本的血小板压积(PCT)增大[储存1、5、7 d时分别为(0.68±0.21)%、(0.89±0.13)%、(0.99±0.17)%],大血小板比例(P-LCR)上升[储存1、5、7 d时分别为(20.5±6.0)%、(26.0±3.4)%、(30.4±2.8)%];pH值下降[储存1、5、7 d时分别为(7.2±0.1)、(7.1±0.2)、(7.0±0.2)],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60, P=0.007; F=9.12, P=0.001; F=5.44, P=0.004);其余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单采血小板标本储存1、5、7 d时,其CD62P表达水平分别为(6.3±2.9)%、(22.0±7.3)%和(38.4±12.1)%。随着储存时间延长,血小板标本的CD62P表达水平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6.16, P<0.001)。③本组血小板标本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其miRNA-126、-150、-197相对表达水平增加,而miRNA-145和-223相对表达水平下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8.58、32.64、33.59、35.42、22.91,均 P<0.001)。④本组单采血小板标本的储存时间与其miRNA-126、-150和-197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0.811、0.812、0.856,均 P<0.001),而与miRNA-145和-223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r=-0.720、-0.767,均 P<0.001)。 结论:单采血小板在体外储存过程中,其miRNA-126、-145、-150、-197和-223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miRNA19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周血样本的存储和运输对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定量检测结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样本的存储和运输对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的影响。方法:采集84例CML患者外周血样本,根据储存时间(0、6、12、24、48和72 h)、温度[室温(18~24 ℃)和低温(2~8 ℃)]以及振荡条件(振荡时长3、6和12 h)设置不同分组,RQ-PCR法检测不同条件下外周血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本研究将BCR-ABL拷贝数、ABL拷贝数和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等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化(log 10N)。 结果:①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室温条件下,储存48、72 h的样本RNA出现显著降解;②储存温度方面,总体样本中,室温储存48、72 h的样本BCR-ABL拷贝数检测水平显著低于低温储存的样本( P<0.05);然而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在低温储存与室温储存条件下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储存时间方面,与基线的3.35±1.60相比,总体样本的BCR-ABL拷贝数检测结果仅在室温储存储存下48 h(2.93±1.59)和72 h(2.79±1.42)显著下降( P<0.05);与基线的5.47±0.35相比,总体样本中ABL拷贝数检测结果在48 h(低温5.29±0.30,室温5.06±0.38)和72 h(低温5.11±0.54,室温4.64±0.79)均显著下降( P<0.05)。但是,与基线的-0.56±1.51相比,无论低温或室温条件下,不同储存时间(6、12、24、48和72 h)的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检测结果无显著改变( P>0.05);④振荡方面,与基线的-0.60±1.37相比,振荡3、6、12 h的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检测结果无显著改变( P>0.05)。 结论:样本储存时间、储存温度及运输振荡因素可以影响BCR-ABL、ABL拷贝数的检测结果,但对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定量检测结果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的建设与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和效果,为急救用血的配送提供新途径。方法:研究于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在杭州完成,主要参与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血液中心和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先构建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研制无人机专用血液储存箱。利用无人机系统从浙江省血液中心运送血制品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获取以下指标:(1)无人机送血的飞行时间;(2)血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温度;(3)利用百度地图软件测出道路交通的送血时间,并与无人机飞行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由智能物流无人机、低温血液储存箱、无人物流枢纽站、云端运行控制平台等部分组成。浙江省血液中心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的无人机航线距离(2.36±0.06)km,地面距离5.8 km,从2019年4月12日到2021年1月29日共飞行27架/次,飞行时间为(6.37±0.35)min,小于人工取血来回双程所需道路行驶时间(17.00±1.94)min。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无人机送血可以节省15.98-4.28 min,平均节省(10.62±1.87)min。结论: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具有速度快、不受地面交通状况影响等优点,并能保证运输过程中血制品的安全,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温度和容器保存对新鲜母乳成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容器保存对新鲜母乳成分的影响,寻找保存新鲜母乳的最佳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1~3月吉林省妇幼保健院60例产后30 d健康产妇的新鲜母乳各120 ml,每例产妇的母乳均等分为15份,1份为新鲜母乳,7份分装在聚乙烯储奶袋中,7份分装在聚乙烯储奶瓶中。储奶袋和储奶瓶中母乳分别保存于4℃(各3份)、-18℃(各2份)和-20℃(各2份)冰箱,4℃分别保存48、72、96 h,-18℃和-20℃分别保存30 d和90 d。检测新鲜母乳及不同保存方式母乳中细菌菌落总数、热卡、脂肪、蛋白质、乳糖、免疫活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乳铁蛋白)含量等。结果:与新鲜母乳比较,(1)4℃保存48、72、96 h总菌落计数上升;-18℃和-20℃保存30、90 d菌落数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4℃保存72、96 h脂肪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蛋白质、乳糖、热卡至96 h时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P>0.05);-18℃和-20℃保存30 d脂肪、蛋白质、热卡均有所下降,90 d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4℃保存72、96 h肿瘤坏死因子α下降,-18℃保存30、90 d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保存72、96 h, -18℃保存30、90 d白细胞介素6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白细胞介素10含量呈上升趋势,但仅-18℃保存30、9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0℃和-18℃同期保存条件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含量接近。与聚乙烯储奶袋储存母乳相比,聚乙烯储奶瓶储存母乳对母乳营养成分和免疫活性因子影响相对较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低温保存母乳的不同时长对母乳主要营养素及一部分免疫活性因子具有一定影响。短时保存以冷藏为宜,时间不超过72 h,长期保存以-18℃冷冻为宜。聚乙烯储奶袋或储奶瓶储存母乳对母乳营养成分和免疫活性因子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骨正中切口感染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基因组学信息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离提纯1株新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噬菌体,并对其基因组学信息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分离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63岁女性患者创面的MRSA(下称宿主菌)液,采用污水共培养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该院污水中分离提纯得到噬菌体,并命名为噬菌体SAP23,观察噬菌斑形态。采用磷钨酸负染法将噬菌体SAP23染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蛋白酶裂解方案制备噬菌体SAP23 DNA,在Illumina NovaSeq PE150平台下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完成序列组装、注释、系统发生树等基因组学分析。将噬菌体SAP23液分别按10.000 0、1.000 0、0.100 0、0.010 0、0.001 0、0.000 1感染复数与宿主菌液共培养4 h后,采用点滴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感染复数,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3。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分别共同孵育5、10、15 min后,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吸附时间。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按最佳吸附时间孵育后,分别于培养0(即刻)、5、10、15、20、30、40、50、60、80、100、120 min,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取噬菌体SAP23液分别在温度为4、37、50、60、70、80 ℃下,在pH值为2、3、4、5、6、7、8、9、10、11、12下孵育1 h,测定稳定性。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储存的41株MRSA,完成噬菌体SAP23的宿主谱范围检测。结果:噬菌体SAP23能在宿主菌双层琼脂板上形成透明噬菌斑。噬菌体SAP23头部是直径为(88±4)nm的多面体,其尾部长度为(279±21)nm、宽度为(22.6±2.6)nm。噬菌体SAP23基因组为全长151 618 bp的线状双链DNA,序列两端有11 681 bp的长末端重复序列,预测出220个开放阅读框,噬菌体可编码4个转运RNA,未预测出毒力因子或抗性基因,注释功能的噬菌体SAP23基因可分为5个组,GenBank登录号为MZ427930,噬菌体SAP23全基因组序列与共线性分析中的6个葡萄球菌噬菌体全基因组序列有5个局部共线区域,但在局部共线区域内部或外部存在差异。噬菌体SAP23属于 Herelleviridae科 Twortvirinae亚科 Kayvirus病毒属。噬菌体SAP23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0 0,最佳吸附时间为10 min,潜伏期约为20 min,裂解期约为80 min;在4~37 ℃温度条件及pH值为4~9的条件中,稳定性较好。噬菌体SAP23可裂解41株MRSA中的3株。 结论:噬菌体SAP23为 Herelleviridae科 Twortvirinae亚科 Kayvirus病毒属成员,潜伏期短,其对温度和酸碱耐受性好,可有效裂解MRSA,为不含毒力因子和抗性基因的新型烈性窄谱噬菌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鞣花酸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制备及口服药动学行为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制备鞣花酸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ellagic acid-loaded self-micelle solid dispersion,EA-SMSD),考察体外释药情况及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以EA-SMSD自组装形成胶束的包封率、载药量和沉降率为指标,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EA-SMSD处方工艺.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自组装胶束的微观形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分析鞣花酸在EA-SMSD粉末中的晶型,透析袋法考察EA-SMSD在水及模拟胃、肠液中释药情况.以鞣花酸原料药为参考,比较EA-SMSD口服药动学行为.结果 EA-SMSD最佳处方:Soluplus与鞣花酸用量比为7.8∶1,制备温度为50℃,制备时间为1.6 h.自组装形成胶束的包封率为(94.62±1.12)%,载药量为(10.57±0.24)%,沉降率为(2.19±0.09)%,粒径为(68.90±6.87)nm,ζ电位为(-13.11±1.02)mV.鞣花酸以无定型形式存在于EA-SMSD粉末中,EA-SMSD在水及模拟胃、肠液中释药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且储存稳定性高.药动学结果显示,EA-SMSD达峰时间(tmax)延后至(5.15±0.98)h,达峰浓度(Cmax)提高至 4.03 倍,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提高至 6.03 倍.结论 EA-SMSD制备工艺简单,可显著增加鞣花酸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CBM介导的蔗糖异构酶的固定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利用碳水化合物结构域CBM17 将来源于Klebsiella sp.LX3 的蔗糖异构酶PalI固定于微晶纤维素表面,以获得一种经济环保、稳定性高、可循环使用的固定化蔗糖异构酶.通过无限制克隆法构建融合CBM17标签的PalI表达载体,基于CBM17 与微晶纤维素自发结合的特性,制备该酶的固定化酶;采用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定糖法测定该酶的酶活力;比较游离状态与固定化状态酶的酶学性质,衡量固定化酶的催化性能;测定固定化酶的可循环使用次数、可储存时间以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成功构建融合CBM17 标签的PalI,并固定于微晶纤维素表面;固定化与游离形式的PalI表现出相似的最适温度及pH,分别为 45℃、pH 6.0,而其温度稳定性及pH稳定性较游离酶均有提高,最高酶活力为(11.04±0.02)U/mg微晶纤维素(Avicel PH101);固定化酶与底物蔗糖亲和力增强,Km 为(79.94±9.56)mmol/L;该固定化酶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及储存稳定性,连续反应12 次,酶活力仍保持在初始酶活力的80%左右,在4℃下储存至56d时,酶活力降至 60%以下.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稳定性高的固定化蔗糖异构酶,这种固定化策略为蔗糖异构酶在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用液中铵离子含量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用液产品中铵离子含量的控制及储存条件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市场上 6 个厂家 17 批不同作用的ART用液,使用离子色谱法测定铵离子含量,并分析储存温度和储存时间对铵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 货架有效期内,冷冻液套装、解冻液套装、培养液、处理液中铵离子含量分别为 0.89~3.34 μg/mL,0.88~4.68 μg/mL,0.75~1.45 μg/mL,0.38~3.89 μg/mL.胚胎培养液中铵离子含量,37℃储存时30d内从0.9μg/mL升至3.1μg/mL,4℃储存时240 d内从0.6μg/mL升至 1.7 μg/mL.结论 不同作用ART用液中铵离子含量存在差异,且与产品的储存温度、储存时间呈正相关.在进行货架有效期制订时,应考虑产品中铵离子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制备与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建立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质量标准.方法:通过实验对热毒宁吸入粉雾剂进行制备工艺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热毒宁吸入粉雾剂中绿原酸、栀子苷和青蒿素的含量.运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粉末粒径分布,结合药典和相关法规的要求,制定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质量标准.结果:15 g金银花和12 g青蒿在3倍体积的水中提取6 h,可以获得最佳的挥发油提取量,在6倍水体积,pH=2.5的条件下,提取240 min可以获得最优的绿原酸和浸膏得率.在乙醇浓度为70%,提取时间180 min,6倍加液条件下,获得最佳的栀子醇提物得率.在温度80℃、风速600 L/h,进药量3 mL/min的条件下进行喷雾干燥,发现乙醇含量为60%时为最优条件,其粒径分布在1~5 μm的体积百分数为67.6%,且得粉率为71.2%.喷雾微粉在25 ℃条件下储存1个月和3个月,药物分别降解0.25%和2.13%,水分分别增加0.02%和0.05%,且在避光和正常光照条件下无明显变化.热毒宁喷吸入雾剂中绿原酸含量不低于5.0%、青蒿素含量不低于3.2%、栀子苷含量不低于6.8%.热毒宁喷吸入雾剂中总菌落数低于1 000 cfu/g,真菌和酵母低于100 cfu/g,未检出大肠杆菌.结论:该优化后工艺可靠,含量测定的精密度、准确性、重复性均符合方法学要求,可用于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样品储存温度及放置时间对血清补体C3、C4检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样品储存温度及放置时间对血清补体C3、C4检测的影响,为规范临床样品的留取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散射比浊法对40例患者进行血清补体C3、C4水平进行检测.样品分装后置于18~25、2~8、-20℃条件下储存,分别在0、24、48、72、96、120、144、168h各测量一次血清补体C3、C4水平,比较数值变化情况.结果 在18~25℃储存时,样品放置24、48、72、96、120、144、168h血清补体C3、C4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相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血清补体C3、C4检测结果逐渐升高;在2~8℃储存时,样品放置48h内血清补体C3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样品放置24h内血清补体C4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0℃储存条件下,样品放置48、96、120、144h血清补体C3、C4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8~25、2~8℃及-20℃储存条件下,样品不同放置时间血清补体C3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结果相比平均偏倚绝对值波动于7.46%~24.55%、0.52%~7.96%、0.47%~2.04%,血清补体C4检测结果与即刻检测结果相比平均偏倚绝对值波动于5.11%~23.34%、0.39%~6.16%、0.23%~2.20%.结论 血清样品在不同储存温度及放置时间条件下,补体C3、C4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变化,医学实验室可根据自身检测体系,合理评估不同放置时间及储存温度对血清补体C3、C4检测结果的影响,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及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