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不同地域ACS患者PCI术后的二级预防依从性和长期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我国真实世界中,于不同地域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其长期预后。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本研究选取OPT-CAD研究中诊断为ACS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以长江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根据患者就诊医院的地理位置分南方组和北方组。为减少选择偏倚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两组间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按1∶1最临近匹配法匹配。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60个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ACEI/ARB)等。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049例ACS患者,其中南方组共1 958例患者,北方组共5 091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南方组和北方组各1 324例。匹配前,北方组患者中吸烟、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既往史(心肌梗死、PCI及卒中)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较南方组高( P均<0.05)。北方组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和血栓病变占比均高于南方组( P均<0.05)。出院后60个月,南方与北方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南方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9.8%(130/1 324)比1.1%(14//1 324)],而北方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7.4%(893/1 324)比46.5%(616/1 32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上,南方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24.5%(325/1 324)比16.8%(222/1 324), P<0.001]及ACEI/ARB[19.4%(257/1 324)比10.0%(133/1 324), P<0.001]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匹配后,北方组出院后60个月MACCE[8.4%(111/1 324)比6.2%(82/1 324), P=0.030]和BARC2、3、5型出血[6.0%(80/1 324)比4.0%(53/1 324), P=0.016]发生率高于南方组。 结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PCI术后的ACS患者伴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对药物依从性较差,预后也相对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服万古霉素致红人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55岁男性患者因车祸全身多处骨折和创伤手术后合并脓毒症和肺部感染曾使用包括注射用万古霉素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大疱样皮疹,致敏药物不详。感染好转后停用抗菌药物,给予氯雷他定10 mg口服、1次/d治疗,皮疹逐渐消退。创伤恢复期再次发生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静脉滴注、1次/12 h。治疗后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症状加重,逐停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给予万古霉素0.5 g口服、1次/6 h治疗。口服万古霉素第4剂约1 h后,患者从颈部起开始出现皮肤红斑,迅速蔓延至上胸部,无发热、瘙痒。皮肤科医师会诊考虑口服万古霉素引起的红人综合征。停用万古霉素,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1次,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1次,继续服用氯雷他定。停药4 d后红斑开始消退,腹泻次数减少;停药7 d后,患者腹泻好转,皮肤红斑基本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麦依赖运动诱发急性荨麻疹伴过敏性休克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29岁,因全身皮肤瘙痒和风团,伴视物不清0.5 h就诊。患者进食馒头(约100 g)0.5 h后快速行走过程中突发全身瘙痒和风团,伴视物不清,无腹痛、呕吐、腹泻,无意识丧失,无呼吸困难,口服地塞米松片4.5 mg,症状无缓解,急就诊。既往反复荨麻疹病史,口服氯雷他定可缓解,有过敏性休克病史2次,分别为食用小麦类食物后跑步和快走时发作。否认药物过敏史,无阿司匹林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应用史,发病前无饮酒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入院后体检:体温36.5 ℃,血压83/41 mmHg(1 mmHg = 0.133 kPa),心率84次,神志清,精神可,口唇无紫绀,心肺听诊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颈部、躯干、四肢多发风团。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比例0.345(参考值:0.40~0.75,下同),淋巴细胞比例0.588(0.20~0.50),淋巴细胞计数4.52 × 10 9/L [(1.1~3.2)× 10 9/L],血小板计数396 × 10 9/L(125 × 10 9/L~350 × 10 9/L),余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叶酸片致速发型过敏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46岁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因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给予叶酸10 mg口服、3次/d。首次服药后约8 min,患者出现全身皮肤瘙痒,随即头面部、四肢、躯干部出现弥漫性斑丘疹。考虑为叶酸引起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停用叶酸,给予氯苯那敏4 mg口服。但患者皮肤症状加重,继而出现气促、胸闷、恶心等症状。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葡萄糖酸钙、异丙嗪和吸氧等对症治疗。40 min后,患者皮肤瘙痒缓解;5 h后,皮疹消退;7 h后,过敏症状消失。给予氯苯那敏治疗3 d后,行叶酸脱敏治疗,未再出现不良反应,患者贫血逐渐改善。继续口服氯雷他定和叶酸。随访1个月,患者无不适,血红蛋白113.5 g/L,停药,嘱患者于风湿科就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地氯雷他定联合通窍鼻炎胶囊治疗过敏性鼻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地氯雷他定联合通窍鼻炎胶囊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过敏性鼻炎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地氯雷他定分散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地氯雷他定+通窍鼻炎胶囊治疗,治疗21 d。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鼻痒、鼻塞、流涕、喷嚏症状评分分别为(1.42±0.10)分、(1.20±0.13)分、(1.25±0.13)分、(1.33±0.1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0±0.12)分、(1.68±0.15)分、(1.68±0.11)分、(1.68±0.13)分( t=17.20、17.10、17.85、12.95,均 P < 0.001)。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4、6、8水平分别为(16.12±5.05)ng/L、(5.33±2.10)ng/L、(37.16±9.80)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52±5.58)ng/L、(8.12±2.15)ng/L、(48.55±9.65)ng/L,干扰素γ水平为(26.58±2.58)n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68±2.69)n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7、6.56、5.86、5.50,均 P < 0.001)。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总评分为(61.58±8.5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98±8.35)分( t=12.17, P < 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5/50),对照组为14.00%(7/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8, P > 0.05)。 结论:地氯雷他定联合通窍鼻炎胶囊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控制炎症的效果,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特发性日间尿频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儿童特发性日间尿频(extraordinary daytime only urinary frequency,EDOUF)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手段。方法:对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门诊诊断为儿童EDOUF的患儿病历资料包括湿疹史、荨麻疹史、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咳嗽病史、皮肤瘙痒史(包括揉眼睛动作等)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6例患儿,男127例、女139例,平均年龄(5.60±2.04)岁。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EDOUF的危险因素包括湿疹( OR=8.393,95% CI 5.292~13.311, P<0.001)、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咳嗽( OR=4.459,95% CI 2.637~7.540, P<0.001)、皮肤瘙痒(包括揉眼睛动作等)( OR=3.879,95% CI 2.371~6.348, P<0.001)、血清总IgE水平增高( OR=7.927,95% CI 4.809~13.065, P<0.001)。给予口服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治疗有效率为89.1%。 结论:全身或局部过敏状态如湿疹、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咳嗽、皮肤瘙痒(包括揉眼睛动作等)及血清总IgE水平增高是儿童EDOUF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给予口服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可能缓解症状,临床医生对这种情况应该加以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引起"度普利尤单抗面部红斑"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65岁,全身皮肤对称红斑、丘疹伴瘙痒9个月。9个月前患者躯干、四肢出现黄豆大小丘疹、红斑伴瘙痒,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予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口服,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皮疹反复发作并逐渐增多,干燥、瘙痒加重,影响患者睡眠。就诊于我院门诊,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依巴斯汀及外用醋酸曲安奈德擦剂、醋酸曲安奈德尿素乳膏,瘙痒均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既往体健,父亲有湿疹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枸地氯雷他定致皮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64岁女性患者因膝关节疼痛外敷土方药物后局部肿胀、水疱给予抗菌、止痛等治疗,7 d后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和散在皮疹,给予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枸地氯雷他定口服等抗过敏治疗。第2天患者全身出现风团样皮疹,继续静脉应用抗过敏药物,当日患者皮肤症状有所缓解。再次口服枸地氯雷他定1.5 h后,患者全身皮疹加重,次日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停用枸地氯雷他定,继续给予地塞米松、异丙嗪及其他对症处理,4 d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对乙酰氨基酚引起儿童迟发性荨麻疹伴血管神经性水肿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4月龄,因"皮疹2 d,加重伴发热1 d" 2019年11月就诊于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儿内科,根据入院时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用药史,诊断为荨麻疹伴血管神经性水肿,并经实验室等检查排除其他病因后,考虑由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引起,临床医师给予多种抗过敏药物(地氯雷他定、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临床药师建议停用证据不足的维生素C与葡萄糖酸钙,仅用地氯雷他定抗过敏治疗,医师采纳并治疗5 d后好转出院。患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 d后出现荨麻疹,属于迟发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木村病合并慢性荨麻疹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48岁。因全身红斑、风团伴瘙痒3个月于2018年7月19日就诊。患者就诊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全身反复红斑、风团,伴瘙痒,曾在我院门诊多次就诊,予富马酸卢帕他定片10 mg/d及枸地氯雷他定片8.8 mg/d抗过敏治疗,病情反复,效果欠佳。既往史:2018年1月行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无其他疾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