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泽兰黄素通过调控MAPK和NF-κB信号通路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异泽兰黄素(Eupatilin)对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Eupatilin对破骨细胞前体细胞RAW264.7以及小鼠骨髓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s)细胞活性的影响.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诱导RAW264.7和BMDMs分化形成破骨细胞,同时使用不同浓度的Eupatilin(5、10、20 μmol/L)干预,通过TRAP染色和F-actin染色评价Eupatilin对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作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破骨细胞相关标志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分子的磷酸化水平.结果:20 μmol/L Eupatilin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对相关标志基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se,TR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组织蛋白酶 K(cathep-sin K,CTSK)等的表达也表现出有效的下调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upatilin显著抑制了 RANKL诱导的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分子的磷酸化水平.结论:Eupatilin通过调控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对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干预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对椎间盘退变(IVDD)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联合治疗组,每组9只.模型组、针刺组、联合治疗组以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注射法建立IVDD模型,假手术组按造模流程切开大鼠软组织,但不注射uPA.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假手术组不进行任何干预,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持续干预6周.于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目标椎间盘组织形态变化,并检测大鼠椎间盘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及蛋白聚糖、Ⅱ型胶原(Col2A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大鼠椎间盘组织形态有一定差异,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结构最为完整,模型组大鼠椎间盘基本不可见髓核组织,纤维环可见大量放射状破裂样痕迹,针刺组及联合治疗组大鼠椎间盘纤维环可见少量破裂样痕迹及保留的髓核组织,且联合治疗组椎间盘结构相对完整.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蛋白聚糖、Col2A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MM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联合治疗组IL-1β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蛋白聚糖、Col2A1 mRNA表达水平上升(P<0.05);针刺组MMP-3 mRNA表达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MM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针刺组比较,联合治疗组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蛋白聚糖、Col2A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MMP-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①uPA注射可以诱导大鼠IVDD.②IVDD模型大鼠椎间盘IL-1β、MMP-3、Col2A1、蛋白聚糖表达水平发生改变,IL-1β、MMP-3、Col2A1、蛋白聚糖可参与椎间盘退变.③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可促进IVDD模型大鼠椎间盘形态学恢复,并可通过调节IL-1β、MMP-3、Col2A1、蛋白聚糖的表达干预椎间盘退变.④三维平衡正脊手法联合针刺对IVDD的干预作用优于单纯针刺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因子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细胞衰老可由应激损伤或生理过程引发,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是细胞衰老的重要表现形式。前列腺癌和正常前列腺的SASP因子包括白介素(IL-1、IL-6)、趋化因子(CXCL-8、GRO-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等。P53、IL-1α、KDM4、ATM/HIF1α、ATM /TRAF6、MTORC1均调控了SASP。内分泌治疗、放疗、化疗均可诱导细胞衰老并发生SASP。SASP因子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作用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尽管许多研究显示SASP因子在前列腺癌细胞存活、生长增殖、血管生成、转移、疾病进展、治疗抵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结果仍有不一致的地方,SASP因子在免疫反应上也同时具有抑制和促进的作用。并且SASP因子在其他恶性肿瘤中显示出了潜在的抑制肿瘤作用。此外,诱导前列腺癌细胞衰老是潜在的抗癌策略,多种分子均可通过诱导前列腺癌细胞衰老发挥肿瘤抑制作用,但研究显示,SASP因子诱导了前列腺正常上皮细胞系(PNT2)永生化前列腺细胞衰老,但未诱导前列腺癌细胞衰老。鉴于SASP因子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并且现有的SASP因子靶向治疗临床研究仍然不足,未来应进一步加强SASP因子相关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近视巩膜重塑及其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视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巩膜细胞外基质成分变化可引起巩膜重塑,巩膜重塑影响巩膜的生物力学特性,任何生物力学的改变均可导致屈光不正.近视的发病率以流行病的速度增长,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巩膜重塑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视黄酸、基质金属蛋白酶、缺氧诱导因子-1α等因子和信号通路被证实参与并调控巩膜重塑.本文对目前影响近视巩膜重塑的相关因子、信号转导通路及现有干预方法和靶点进行综述,为近视防控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乙酰紫草素对耐药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究乙酰紫草素对奥沙利铂耐药结肠癌HCT116细胞(HCT116/L-OHP)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 将HCT116/L-OHP细胞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对照组用10 μmol·L-1奥沙利铂处理细胞;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分别用1.25、2.50和5.00 μmol·L-1乙酰紫草素和10 μmol·L-1奥沙利铂共同处理细胞;空白组给予常规培养.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HCT116/L-OHP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Transwell实验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耐药侵袭相关蛋白P-糖蛋白(P-g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核因子κB(NF-κB)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空白组、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0、(8.27±0.01)%、(10.53±0.02)%、(34.17±0.01)%和(48.47±0.0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13±0.02)%、(1.37±1.04)%、(9.73±0.87)%、(26.71±4.26)%和(40.75±4.70)%,侵袭细胞数分别为(130.70±9.81)、(127.10±9.21)、(71.83±3.57)、(28.83±1.87)和(19.63±6.11)个,迁移细胞数分别为(150.50±10.17)、(148.40±8.13)、(94.58±4.09)、(63.98±5.09)和(31.85±5.50)个,P-gp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91±0.01、0.89±0.02、0.75±0.04、0.61±0.07和0.25±0.03,MMP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4±0.01、1.22±0.02、0.96±0.01、0.53±0.01 和 0.16±0.02,NF-κB-p65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12±0.12、1.07±0.01、0.78±0.01、0.64±0.02 和0.31±0.03,HIF-1α 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65±0.04、0.52±0.03、0.41±0.02、0.35±0.03和0.09±0.01.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的上述指标与空白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乙酰紫草素联合奥沙利铂可显著抑制HCT116/L-OHP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gp、MMP2的表达及NF-κB/HIF-1α信号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脾切除对肝硬化肝脏的综合作用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肝脏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前瞻性留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共5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前后不同时间点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的肝脏血管内径和血流,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等血流调节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等肝再生和肝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54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45.5±10.2)岁。自由门静脉压从脾切除前的(37.0±7.1)cmH 2O(1 cmH 2O=0.098 kPa)下降到术后的(26.1±5.7)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脾切除术后肝动脉内径(4.0±1.0)mm较术前(3.1±0.7) mm明显增加,门静脉内径(11.9±2.0)mm较术前(13.1±1.9)mm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时肝动脉流速和血流量增加,门静脉流速和血流量减小。血清NO在脾切除术后即刻升高且持续处于高水平;血清ET-1在脾切除术后2 d下降且低水平波动。血清IL-6和HGF在脾切除术后2 d明显上升,在术后7 d和1个月缓慢下降。脾切除术后血清TGF- β1、MMP1明显升高,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脾切除术诱导了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重塑、肝细胞再生以及肝纤维化的逆转。对肝硬化肝脏产生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清分拣蛋白联合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分拣蛋白(Sortilin)联合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进行CAS治疗的19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根据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28例)和非ISR组(169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并比较两组术前血清Sortilin、EMMPRIN水平。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AS术后ISR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ortilin、EMMPRIN对CAS术后ISR的预测价值。结果:ISR组血清Sortilin、EMMPRIN及年龄、合并高血压占比、术前狭窄程度、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于非ISR组(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WBC及血清Sortilin、EMMPRIN升高是CAS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ortilin、EMMPRIN单独及两项联合预测CAS术后IS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5(95% CI:0.546~0.918)、0.766(95% CI:0.615~0.910)、0.839(95% CI:0.701~0.984),联合应用的预测效能大于两者指标单独预测。 结论:CAS术后发生ISR的患者术前血清Sortilin、EMMPRIN水平异常升高,是CAS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血清Sortilin、EMMPRIN对CAS术后ISR的发生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T盒子转录因子、GATA结合蛋白-3在慢性鼻-鼻窦炎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T盒子转录因子(T-box transcription factor,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binding protein 3,GATA-3)在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sinusitis,CRS)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p38MAPK)/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炎症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99例鼻内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2例CRS患者为鼻窦炎组,4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为对照组,采集患者鼻黏膜组织,检测T-bet、GATA-3 mRNA、Th1、Th2细胞因子、p38MAPK/NF-κB通路蛋白、炎症因子的表达量,分别分析T-bet与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p38MAPK、IL-19,GATA-3与IL-4、p38MAPK、IL-19的相关性。结果:鼻窦炎组患者鼻黏膜组织中T-bet、GATA-3 mRNA表达量分别为2.91±0.42、2.19±0.28,Th1细胞因子IL-1β、IFN-γ、TNF-α表达量分别为(3.82±0.53)ng/ml、(8.62±1.05)ng/ml、(5.52±0.69)ng/ml,Th2细胞因子IL-4、IL-5表达量分别为(1.98±0.32)ng/ml、(2.81±0.39)ng/ml,炎症因子IL-19、IL-20R1、IL-20R2、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MMP-9、TGF-β1、IL-25、IL-33、人类软骨糖蛋白-39(Human cartilage glycoprotein-39,HCgp-39)的表达量分别为(1.91±0.25)ng/ml、(1.21±0.15)ng/ml、(0.95±0.09)ng/ml、(269.42±30.63)pg/ml、(348.56±50.15)pg/ml、(6.98±1.43)ng/ml、(338.12±38.75)pg/ml、(256.45±30.42)pg/ml、(5.42±0.56)ng/ml,p38MAPK、NF-κB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89±0.31)ng/ml、(438.56±50.42)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bet与IL-1β、p38MAPK、IL-19,GATA-3与IL-4、p38MAPK、IL-19呈显著正相关( r=0.525、0.511、0.482、0.472、0.452、0.445, P均<0.05)。 结论:CRS黏膜组织中的T-bet、GATA-3表达量增加,可促进Th1和Th2的过度分化和细胞因子的大量合成和分泌,并且可通过激活p38MAPK/NF-κB信号通路启动炎症因子的表达,诱导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肌球蛋白10对骨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肌球蛋白10(Myo 10)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及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核因子-κB(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生长因子(M-CSF)诱导RAW264.7细胞(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向破骨细胞分化,随机分为抗Myo 10组和对照组。应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鉴定并定量TRAP+破骨样细胞的数量。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特异性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Myo 10 KO组和对照组,通过组织学染色苏木精-伊红(HE)和MicroCT评估Myo 10抑制对骨量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TRAP染色显示Myo 10抑制将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效率,TRAP+破骨细胞的数量在抗Myo 10组为(65.6±8.4)个,高于对照组的(41.3±6.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13, P<0.05);RT-PCR结果提示Myo 10抑制反而提高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及组织蛋白酶K(CtsK)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表达值的(2.2±0.3)、(1.9±0.2)和(1.5±0.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10、6.086、3.602, P<0.05);在体实验则提示Myo 10抑制后将增强骨吸收功能,出现骨质疏松样改变。 结论:Myo 10的抑制能促进NFATc1的表达,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功能,导致骨量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老年糖尿病肾脏病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老年糖尿病肾脏病(DKD)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LAA-IS)恢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4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102例老年DKD合并LAA-IS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51例(观察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51例(对照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指标,包括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神经功能和日常生命质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命质量;颈动脉超声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最大斑块面积;肾纤维化指标,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透明质酸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FIB、NIHSS评分、IMT和最大斑块面积明显低于治疗前,蛋白C和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TGF-β 1、MMP-9、透明质酸和PDGF-BB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9.46 ± 6.89) μg/L比(45.04 ± 8.20) μg/L、(278.46 ± 49.39) μg/L比(327.30 ± 57.28) μg/L、(102.37 ± 20.62) μg/L比(116.84 ± 24.97) μg/L和(25.26 ± 4.45) μg/L比(28.13 ± 5.0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84%(4/51)比23.53%(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相比,老年DKD合并LAA-IS恢复期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在改善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命质量、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效果相当,但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能进一步保护患者肾功能,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