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危初产妇阴道试产失败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低危初产妇阴道试产失败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实践及未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聚焦低危初产妇阴道试产失败风险预测模型,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与低危初产妇阴道试产失败风险预测模型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9月20日,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涉及14个模型,其中12个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80~0.847。模型常见预测因素包括孕妇年龄、孕妇身高、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孕周、胎儿出生体重、引产方式、胎儿生物学测量值、临产前宫颈Bishop评分等。结论:低危初产妇阴道试产失败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但模型构建方式较为单一,整体偏倚风险较高,需要借助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手段进一步优化模型,并进行广泛的外部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足月妊娠低风险初产妇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适用于国内本地区足月妊娠低风险初产妇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所有足月单胎头位低风险初产妇的病例资料,按最终分娩方式分为中转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采用 t检验、 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 goodness-of-fit检验等对模型预测性能进行评估。利用R语言基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列线图。 结果:(1)共纳入6 551例初产妇,中转剖宫产组576例(8.8%),阴道分娩组5 975例(91.2%)。(2)中转剖宫产组产妇的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分娩时妊娠天数均高于阴道分娩组[分别为(27.5±3.1)与(26.8±3.0)岁, t=-4.963;(21.5±2.6)与(20.8±2.5) kg/m 2, t=-6.743;(14.8±4.2)与(14.1±4.2) kg, t=-3.446;(282±7)与(278±7) d, t=-10.499; P值均<0.01],身高低于阴道分娩组[(159.5±4.2)与(161.7±4.6) cm, t=11.548, P<0.01],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组[26.4%(152/576)与20.7%(1 238/5 975), χ2=10.101, P<0.01],使用催产素、人工破膜、水囊、欣普贝生引产比例均高于阴道分娩组[分别为26.4%(152/576)与16.3%(976/5 975)、46.5%(268/576)与36.6%(2 189/5 975)、2.6%(15/576)与1.1%(65/5 975)、4.7%(27/576)与2.5%(149/5 975), χ2=134.918, P<0.01],羊水污染Ⅰ、Ⅱ及Ⅲ/血性羊水比例高于阴道分娩组[分别为5.2%(30/576)与3.5%(209/5 975)、5.7%(33/576)与2.5%(150/5 975)、13.7%(79/576)与1.8%(105/5 975), χ2=307.664, P<0.01],男性胎儿比例[58.0%(334/576)与49.1%(2 934/5 975), χ2=16.576, P<0.01]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均高于阴道分娩组[(3 528±389)与(3 344±368) g, t=-11.431, P<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产妇的年龄越大、身高越矮、孕前体重指数越大、孕期增重越多、妊娠时间越长、胎膜早破、使用催产素引产、人工破膜、水囊引产、欣普贝生引产、羊水污染及男性胎儿是中转剖宫产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根据是否纳入胎儿性别因素建立了2个中转剖宫产的预测模型及列线图。(4)未纳入胎儿性别建立的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95% CI:0.763~0.784),最佳临界风险为>8.7%,此时灵敏度为0.707,特异度为0.706;如果将胎儿性别纳入建立的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95% CI:0.771~0.791),当最佳预测概率>7.4%时,灵敏度为0.785,特异度为0.645。通过Hosmer-Lemeshow goodness-of-fit检验,两模型的拟合程度均较好( P值均>0.05)。两模型的内部验证结果提示预测的中转剖宫产的概率与实际观察到的概率存在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联合上述因素建立的足月单胎头位低风险初产妇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较好,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医生指导产妇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提供参考,以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饵料对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康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研究旨在通过投喂不同饵料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ary,1835)子一代产后亲鱼的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营养物质代谢、肝功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探究不同饵料对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的康复效果.挑选18尾参与2022年繁育的中华鲟子一代亲鱼[平均初始体重为(80.64±9.80)kg],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投喂配合饲料、冰鲜鱼及配合饲料和冰鲜鱼早晚轮流混合投喂的方式喂养12周.结果表明,配合饲料和冰鲜鱼混合投喂可显著提高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的增重率(WGR)、体长增长率(LGR)和胸围增长率(CGR)(P<0.05);在血清抗氧化能力方面,混合投喂组和冰鲜鱼组的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血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组(P<0.05);在营养物质代谢方面,相比于投喂配合饲料,投喂冰鲜鱼组的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升高(P<0.05),配合饲料组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低于混合投喂组和冰鲜鱼组(P<0.05);在血清肝功能和免疫指标方面,混合投喂组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血钙(Ca2+)和血磷(P3+)含量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在试验结束后15个月追踪研究其性腺发育激素水平,配合饲料组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血清雌二醇(E2)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综上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对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早上投喂配合饲料、傍晚投喂冰鲜鱼,两种饵料混合投喂能够加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其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并有效增强血清抗氧化免疫酶活性,提高免疫力和机体健康水平,促进其快速产后恢复,为中华鲟保种保育工作打下基础,对中华鲟种质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饲料中单独或联合添加乳酸菌对大口黑鲈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试验旨在分析在饲料中单独或联合添加2种乳酸菌对大口黑鲈生长速度和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共分为4组:C0组作为对照,使用基础饲料;T1、T2和T3组则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了1.0×108 CFU/g的植物乳杆菌LP-37、1.0×107 CFU/g的戊糖片球菌PP-23,以及两者按此浓度组合的混合益生菌.每个实验组均设置了3个重复,每个重复包含50尾大口黑鲈,养殖周期为6周.结果显示:T1、T2、T3组的大口黑鲈在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方面均显著优于C0组(P<0.01),并且在饵料系数方面,T1至T3组均显著低于C0组(P<0.05).其中,T3组,在促生长方面效果最为显著.在肠道组织形态方面,T1和T3组绒毛高度均极显著高于C0组(P<0.01),T3组绒毛宽度显著高于C0、T1和T2组(P<0.05),各试验组肌层厚度均极显著高于C0组(P<0.05).各试验组均能提高大口黑鲈血清中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及肠道中胃蛋白酶、α-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并且与促生长结果类似,T3组提升的幅度最大.与C0组相比,T1—T3组大口黑鲈脾脏和头肾中IL-1β、IL-8、TNF-α、IFN-γ等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IL-10、TGF-1β等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其中,T3组效果最显著.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LP-37和PP-23能显著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血清和肠道中酶活性,增强抗炎因子的表达,降低促炎因子的表达,显著改善肠道形态,且联合添加组优于单一添加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高比例的棉粕和菜粕饲料中添加齐墩果酸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及免疫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试验旨在研究高比例的棉粕和菜粕饲料中添加齐墩果酸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和免疫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均重约为50 g的草鱼48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分别为对照组、高比例的棉粕和菜粕组、高比例的棉粕和菜粕组+500 mg/kg齐墩果酸组,分别记为CON、S1和SQ2.养殖周期为 56d.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S1和SQ2组草鱼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降低(P<0.05),S1组草鱼的饵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0.05).与S1组相比,SQ2组草鱼的FBW、WGR和SGR均显著升高(P<0.05),而FCR显著降低(P<0.05).(2)与CON组相比,S1和SQ2组草鱼的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胆汁酸(TBA)、总胆固醇(T-CHO)和肝脏丙二醛(MD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酸性磷酸酶(ACP)、免疫球蛋白M(IgM)、肠道淀粉酶和肝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S1组草鱼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C3、肠道脂肪酶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S1组相比,SQ2组草鱼的血清GOT、T-CHO和肝脏MDA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ACP、IgM、肠道脂肪酶、淀粉酶和肝脏的CAT、SOD、T-AOC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3)与CON组相比,S1组和SQ2组草鱼肝脏中gpx1、cat、tgf-β1和il-15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S1组草鱼肝脏中Mnsod和nrf2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而keap1、tnf-α、nf-κb和il-12β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S1组相比,SQ2组草鱼肝脏中Mnsod、gpx1、cat、nrf2、tgf-β1和il-15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而keap1、tnf-α、nf-κb和il-12β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综上所述,高比例棉菜粕饲料显著降低了草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并引起草鱼肝脏组织结构的损伤.齐墩果酸的添加可以缓解草鱼肝脏的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并提高草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研究采用3x3双因素实验设计,配制3个饲料蛋白质水平(35%、40%和45%)和3个饲料脂肪水平(20%、25%和30%)的9种饲料探究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初始体重为1.5 kg)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方面,蛋白质水平为40%、脂肪水平≥25%的饲料组(P40L25和P40L30组)三倍体虹鳟增重率最高,且P40L30组饲料系数最低.在生理代谢方面,高蛋白质饲料(45%)会降低三倍体虹鳟内脏中的脂肪沉积,并促进肝脏健康;高脂肪饲料(30%)不会增加肝脏脂肪含量,同时会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然而高蛋白质高脂肪饲料(P45L30)组肠道发生氧化损伤导致消化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鱼类生长和饲料利用.在感官品质方面,肌肉红色值在P45L30组最高,饲料脂肪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肉质和气味无明显影响,而投喂高蛋白质饲料(45%)会导致肉质下降.综合以上结果,体重在1.5-2.5 kg生长阶段的三倍体虹鳟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水平为40%,适宜脂肪水平为≥2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黄鳝幼鳝对饲料中锌需求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为探究黄鳝(Monopterus albus)对锌的适宜需求量,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基础实验饲料,以甘氨酸锌(Zn2+≥21%)为锌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0、40、80、160和320 mg/kg的锌,制成7种不同锌水平的饲料(实际锌含量分别为48.24、60.79、70.25、88.04、123.88、204.35和381.65 mg/kg干物质),饲喂初始体重为(23.17±0.04)g的黄鳝60d,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脊椎骨锌含量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综合评价黄鳝锌的需求量.结果表明:(1)各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饲料锌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存活率呈下降趋势,60.79组和70.25 mg/kg组黄鳝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较高,381.65 mg/kg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最低且显著低于48.24-70.25 mg/kg组,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黄鳝幼鳝对锌的需求量分别为56.85和56.79 mg/kg.(2)随着饲料锌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70.25 mg/kg组最高,粗脂肪呈先下降后平缓的趋势,48.24 mg/kg组显著高于其他组,全鱼锌含量升高、锌沉积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黄鳝脊椎骨、肝脏、皮肤和肾脏中锌含量显著增加,脊椎骨锌含量呈先显著上升后平缓的现象;肌肉中锌含量变化不明显;全鱼铁、锰、铜、骨铁和骨锰含量呈下降趋势,骨磷和骨钙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脊椎骨锌含量为评价指标,黄鳝对锌的需求量为81.01 mg/kg.(3)随着饲料锌水平的升高,黄鳝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和白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88.04 mg/kg组最高且显著高于204.35-381.65 mg/kg组,以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黄鳝幼鳝对锌的需求量为76.73 mg/kg.溶菌酶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0.79 mg/kg组显著高于其他组,381.65 mg/kg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48.24-70.25 mg/kg组.综合饲料锌水平对黄鳝生长性能、体成分、组织锌沉积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黄鳝饲料中适宜的锌需求量为56.79-81.01 mg/kg.黄鳝皮肤、脊椎骨和肝脏较肌肉更易沉积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丝尾鳠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设计蛋白质水平(34%、38%、42%)和脂肪水平(5%、8%、11%)的3×3交互实验,共配制9种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9.96±0.08)g的丝尾鳠(Hemibagrus wyckioides)幼鱼8周,探究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丝尾鳠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丝尾鳠平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随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42L11组增重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但与P38L8、P38L11、P42L8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P38L11组蛋白质效率最高,但与P34L11、P38L8、P42L8、P42L11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11%脂肪组丝尾鳠平均脏体比、体脂肪含量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最高,显著高于5%脂肪组(P<0.05).油红染色结果表明,11%脂肪组出现肝脏脂肪蓄积,且血清平均谷丙转氨酶活性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5%和8%脂肪组(P<0.05).肠道平均消化酶活力、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随着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综上所述,适度提高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能够增加丝尾鳠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42%蛋白水平下虽然能够获得更高的增重率,但会导致蛋白质效率降低,高脂肪水平则会引起肝脏脂肪异常沉积和肝损伤.因此,在此实验条件下,丝尾鳠饲料的最佳蛋白水平在38%左右,不宜超过42%;最佳脂肪水平在8%左右,不宜超过1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黑鲷幼鱼同生群内不同增重性能子群间背肌质构和脏器生理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4/7/6
根据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同生群内不同增重性能子群间背肌质构和脏器生理的差异,揭示增重性能与机体代谢和取食运动对策与机制间的相关性,对于精准遴选黑鲷幼鱼优质增殖群体和科学指导黑鲷幼鱼高效集约化养殖具重要现实意义.任选西沪港海区板式网箱养殖的黑鲷同生群幼鱼3000尾,停食暂养1d后,按体质量由大到小依次分为A[体质量(8.2±1.5)g,出现率5%]、B[体质量(5.3±0.9)g,出现率20.6%]、C[体质量(3.8±0.6)g,出现率48.3%]、D[体质量(2.4±0.4)g,出现率21%]、E[体质量(1.7±0.5)g,出现率5.1%]等5个子群.在测量并统计背肌质构和脏器质量比例的基础上,较系统开展了不同增重性能子群间耗氧率、窒息点及鳃组织和内脏相关功能酶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根据脏器比例性状的聚类特征,可较清晰地区分本研究所涉及的各个子群;(2)背肌质构性状和耗氧率性状中随增重性能增强呈单调增加的仅为耐咀性和日均耗氧率,耗氧昼夜节律除C子群呈昼均≈夜均(P>0.05)外,其余子群均呈夜均>昼均(P<0.05);(3)窒息点水中含氧量随增重性能增强呈阶梯式下降趋势,其中与E子群窒息点水中含氧量具显著差异(P<0.05)的仅为A、B子群,呈E>A≈B;(4)内脏淀粉酶、蛋白酶及AKP、ACP和ATP活力随增重性能增强均呈阶梯式下降趋势,SOD、CAT和POD酶活力均呈阶梯式上升趋势,而脂肪酶和LDH酶活力则均呈先降后升趋势;(5)鳃组织SOD、POD、Na+/K+-ATPase和Ca2+/Mg2+-ATPase酶活力均随增重性能增强呈阶梯式上升趋势,CAT酶活力则呈先降后升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黑鲷生长性能评价体系构建、速生种质发掘和指导速生品种(品系)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足月单胎妊娠孕妇引产失败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分析足月单胎妊娠孕妇引产失败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引产失败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12 月31 日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院区妇产科分娩的足月单胎妊娠引产1483 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按引产结局分为引产成功组(1108 例)和失败组(375 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引产失败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性能与拟合优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高龄初产、无阴道分娩史、受教育程度≤12 年、分娩孕周<40 周、孕前超重、孕前肥胖、孕期增重超标、身高<160 cm、引产前子宫颈Bishop评分<4 分、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750 g、联合引产、可疑胎儿窘迫、引产至临产时间≥24 小时是引产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身高≥165 cm,地诺前列酮栓引产是引产失败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分别利用产前因素、产前结合产时因素构建引产失败预测模型,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914 与 0.940,约登指数分别为0.660 与0.733,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7.5%与88.9%.结论:本研究筛选出引产失败的显著影响因素,一方面为临床制定提高引产成功率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并构建引产失败预测模型,有助于产科医生与孕妇共同决定分娩方式,保障母婴安全;另一方面旨在提升大家孕期保健意识,提升阴道分娩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