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医疗设备研发成本预测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为提升医疗设备研发成本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医疗设备研发成本预测方法.方法:以某产后康复仪为例,先将研发过程分解为若干步骤并准确统计各步骤的相关成本经济信息;再利用三点估算法对各步骤的基本数据进行初步计算得到随机变量,使用Crystal Ball软件进行蒙特卡洛仿真,将这些变量值生成大量的随机样本并反复运行10万次;最后通过Crystal Ball软件集中统计分析得出最终项目总成本的概率分布.结果:通过该方法可以概率分布的方式得出预测值并给出预测结果的置信区间和统计参数,可实现90%~95%概率下的总成本预测,预测值与预算成本无明显差异,预测精度较高.结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精度,能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预测完工总成本值,预测结果满足研发成本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对阴道分娩患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疗效。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阴道分娩后PFD患者7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8例)和观察组(3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增强电刺激强度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功能电生理指标、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的6个测量点值,6个测量点为阴道前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a点)、阴道顶端或前穹隆到Aa点之间阴道前壁上段中的最远点(Ba点)、阴道后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p点)、阴道后穹隆或阴道顶端至Ap点的阴道后壁上段的最远点(Bp点)、宫颈或子宫切除后阴道顶端所处的最远端(C点)和有宫颈时的后穹隆的位置(D点)。结果:观察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前静息平均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和阴道动态压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2.51 ± 0.22)%比(- 3.29 ± 0.37)%、(- 2.89 ± 0.27)%比(- 3.18 ± 0.32)%、(3.41 ± 0.39)μV比(2.91 ± 0.28)μV、(30.12 ± 0.22)μV比(28.29 ± 0.37)μV、(3.14 ± 0.55)μV比(2.51 ± 0.30)μV、(39.89 ± 0.27)μV比(38.18 ± 0.32)μV和(76.92 ± 28.18)cmH 2O(1 cmH 2O=0.098 kPa)比(69.10 ± 30.66)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SUI发生率和PISQ-12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4.36%(52/362)比27.09%(97/358)和(28.49 ± 3.61)分比(37.62 ± 3.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Aa、Ba、Ap和C点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2.69 ± 0.21)cm比(- 2.38 ± 0.13)cm、(- 2.30 ± 0.52)cm比(- 2.21 ± 0.33)cm、(- 2.91 ± 0.35)cm比(- 2.85 ± 0.24)cm和(- 5.33 ± 065)cm比(- 5.20 ± 05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65、2.469、2.691和2.889, P<0.05);两组Bp和D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阴道分娩后PFD患者采用较强强度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盆底电生理指标、POP-Q指标,降低SUI发生率,提高性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知信行现状及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知信行现状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员制订有效的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抽取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共4所三级医院的522名产妇开展横断面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产妇的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知信行现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产妇的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维度得分分别为47.0(36.0,55.0)、26.0(24.0,31.0)、15.0(10.0,18.0)分;影响其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行为的因素有知识( χ2 = 87.78, P<0.05)、态度( χ2 = 4.77, P<0.05)、胎次( χ2 = 3.94, P<0.05)和家庭人均月收入( χ2 = 4.88, P<0.05)。 结论:目前产妇对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的态度积极,但其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知识掌握不全面、态度消极、多次生产和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产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盆底超声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康复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盆底超声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诊断及康复训练疗效评价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SUI患者200例及同期健康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测,并指导SUI患者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评价康复训练疗效,统计分析SUI患者与健康产妇、不同疗效SUI患者之间盆底超声参数检测数值差异。结果:SUI患者膀胱颈移动距离、尿道旋转角、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和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等盆底超声检测数值均显著高于健康产妇( t=6.536~14.925,均 P<0.05);且SUI患者尿道内漏斗形成率[88.50%(177/200)]显著高于健康产妇[10.50%(21/200)](χ 2=243.384, P<0.05);盆底肌康复训炼总体有效率为79.50%(159/200);康复训练无效SUI患者膀胱颈移动距离、尿道旋转角、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和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等盆底超声检测数值均显著高于康复训练总体有效SUI患者( t=4.662~12.537,均 P=<0.05);且康复训练无效SUI患者尿道内漏斗形成率[70.73%(29/41)]显著高于康复训练总体有效SUI患者水平[19.50%(31/159)](χ 2=40.744, P<0.05)。 结论:盘底肌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产后SUI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盆底超声检测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及康复训练疗效评价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盆底肌锻炼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女性对盆底功能认知的提高,目前产后盆底康复已提高到了关键的位置,盆底功能障碍是妇科常见疾病,多发于孕晚期和产后前期,在产后早期开展盆底肌锻炼,对于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本文对盆底肌锻炼在产后的应用现况、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等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中国知网的国内助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近20年我国助产教育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前沿热点。方法:以"助产教育"OR"助产教学"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1年至2021年期刊文献。运用CiteSpace 5.7R5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生成知识图谱。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中文文献548篇,年度发文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国内助产教育研究领域已形成明显核心团队,核心作者群间合作较少;《卫生职业教育》《中华护理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是载文量前3的杂志;关键词聚类显示频次最高的6个主题依次是助产专业、助产人员、助产教育、实践教学、分娩方式、教学模式,形成了助产教育等10个聚类群;我国助产教育领域研究前期多为临床技能教学、结构性考核、教学模式等研究,近3年逐渐转变为模拟教学、翻转课堂、产后康复等方面。结论:我国助产教育研究范围较广且形成明显核心团队,但相关性较弱且研究团队间交流合作较少,高层次助产教育领域研究不足。助产教育者和研究者应给予足够重视,对相关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联合产程管理单在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联合产程管理单在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产房行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59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将2019年7~12月收治的产妇59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麻醉前后、产程中、产时与产后2 h内全程全方位予以产妇助产与支持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借助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加产程管理单实施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配合度,及产程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泌乳始动时间等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分娩配合度91.53%高于对照组的71.19%;观察组选择自然分娩占比约为88.14%明显多于对照组的62.71%;观察组自然分娩产妇平均产程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泌乳始动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会阴侧切率、产后排尿困难率、尿潴留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联合产程管理单运用于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可提升产妇分娩配合度,优化分娩方式,且缩短产程、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体外膜肺氧合联合应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主动脉球囊反搏及俯卧位通气救治产后心肌病患者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告1例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植入术(IABP)、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和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方法:组建多学科团队,采取精细化的多设备一体化管理措施及严格的院内感染控制,同时给予人文关怀和康复锻炼。结果:经过47 d的精细化护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多学科团队指导下严密监测病情是患者治疗的前提。多设备一体化管理措施、严格的院内感染控制、人文关怀及早期康复活动能有效地改善产后心肌病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时机理论的持续性干预在产妇产后康复中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持续性干预在产妇产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取永康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分娩的产妇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产科干预及出院随访,研究组接受基于时机理论的持续性干预,两组干预时间12周。比较两组产后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抑郁发生率3.77%(2/53)、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8.04±1.81)分]及压力知觉评分[(21.56±1.5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4.53%(13/53)、(10.34±1.94)分、(25.34±3.14)分](χ 2=9.40, t=-6.31、-7.87,均 P < 0.05)。干预后,研究组屈服评分、回避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t=-4.38、-3.94、15.60,均 P < 0.05);研究组自我效能感评分[(25.37±3.12)分]、育儿胜任感评分[(85.61±3.73)分]及母亲角色适应评分[(63.69±5.2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2.92±2.73)分、(76.26±5.59)分、(50.38±6.07)分]( t=4.30、10.13、12.06,均 P < 0.05)。研究组产妇干预满意52例(98.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例(81.13%)(χ 2=8.22, P < 0.05)。 结论:基于时机理论的持续性干预能够明显降低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改善产后抑郁程度,增强产妇自我效能感和疾病应对能力,提高产妇产后康复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椎管内阻滞镇痛对初产妇分娩质量、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椎管内阻滞镇痛对初产妇分娩质量、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娩的99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54例采用椎管内阻滞镇痛(研究组),45例采用常规镇痛,未接受椎管内阻滞(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质量,产后6~8周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盆底超声评价盆底功能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阴道分娩,研究组总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8.03 ± 2.94)h比(6.89 ± 3.4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6~8周盆底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快速收缩阶段上升时间、持续收缩阶段平均值均大于对照组[(32.85 ± 10.13)μV比(14.73 ± 3.25)μV、(0.28 ± 0.06)s比(0.22 ± 0.05)s、(30.26 ± 5.24)μV比(16.74 ± 4.00)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前静息阶段、快速收缩阶段恢复时间、后静息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6~8周盆底Ⅰ、Ⅱ类肌异常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后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颈移动度均小于对照组[(19.09 ± 4.82)cm 2比(23.00 ± 5.34)cm 2、(138.59 ± 23.14)°比(148.47 ± 20.38)°、(9.96 ± 2.63)cm 2比(11.60 ± 2.75)cm 2、(20.13 ± 4.37)mm比(28.05 ± 6.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椎管内阻滞镇痛虽会延长初产妇总产程时间,但可减轻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可能是通过增多收缩阶段以保护盆底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