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论黄连阿胶汤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是中医临床辨证方法的"变法"思维,是一种灵动性的辨证方法.黄连阿胶汤本是张仲景少阴热化方,然从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思之,本方主治病机为升降失因、枢机不利、开阖失常、阴阳失和、中土失畅.因此,黄连阿胶汤在调和阴阳、交通心肾的同时,注重调理中焦、枢转气机,使之一气周流,进而使阴升阳降、水火互融.方中鸡子黄为中土斡旋、通达心肾之要药,其功效既可枢转中轴气机以带动四维运转,又可上行下达恢复气机之龙虎回环,使阴阳升降协调有序,充分体现了"变法"思维的灵动性,也为临床上灵活应用黄连阿胶汤解决疑难性和复杂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知识元标引与知识图谱探析《经方实验录》"病脉证并治"思维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经方实验录》标引逻辑数据及其知识图谱图数据库,探析中医医案蕴含的"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方法 基于知识元理论深度标引《经方实验录》,将标引结果转化为逻辑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构建知识图谱图数据库,基于"病脉证并治"逻辑思维进行多维度的可视化分析.结果《经方实验录》标引知识体 217 个,知识元 1 378 条,语义 3 127 个,语义关联1 265 个,其中病因病机的语义关联数量占比 43.73%.曹氏百则医案共计 145 诊次,六经病证和内伤杂病的案例数相近;重视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证候表现、脉象为辨证主要依据,病因病机是论治的关键点.标引建立的"辨治关系""传变""方证关系"等语义关联,连接Neo4j构建知识图谱图数据库,清晰直观地呈现病证演变与辨证论治过程,通过Cypher语句精准查询并可视化"病""脉""证"等知识内容.结论 从"病脉证并治"视角深入到知识元及语义层级研析医案,呈现临床"病脉证并治"的复杂性、整体性与动态性,是开展中医医案知识推理、发现与创新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中医证候量化方法学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6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方法.为推进中医学现代化发展,国内外学者在中医证候相关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中医辨证理论创新及证候客观化研究是中医证候现代化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然而,由于中医辨证理论的复杂性和抽象化,目前尚无能够完全符合中医辨证思维逻辑的分析方法.文章从对近年来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结合多学科、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提出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试验的中医证候量化研究思路,探索中医证候客观化、标准化研究的新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络病理论架构下的慢性复杂性疾病现代中医辨治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复杂性疾病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传统中医整体、系统、恒动、辨证的系统思维指导下的辨证治疗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中医思维的局限性及主体系统思维认知水平差异等诸多不足,导致中医临床理法方药及疗效存在诸多差异,文章通过分析慢性复杂性疾病的共性特点,在保持传统中医辨证论治优势基础上与络病理论相整合,提出“宏观辨证与络病辨证相结合;补虚通络贯始终;分期论治是关键;以调为要平为期”的慢性复杂性疾病现代中医辨治的理念,以期在复杂性科学研究尚处初级阶段及西医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方式现状下,使得现代中医在慢性复杂性疾病的辨证论治上更具实践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中医思维的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诊疗知识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冠心痛的智能诊疗系统随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已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医学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发展性的特点,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冠心病病证智能诊疗仍未能体现中医思维特色.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思维的基本要素,共性与个性相协调是中医临床思维的一大特点.因此,单纯基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中医诊疗知识模型有悖于中医思维要求.通过分析现有中医诊疗知识模型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常用算法在中医病证结合诊疗模型中的运用,针对冠心痛心绞痛提出构建基于中医思维的病证结合诊疗知识模型,即在病证结合模式下引入证候要素概念,以中医思维为指导、标准化为前期基础、病证结合为实现方法、“疾病-证候-证候要素-症状”为诊断顺序、“理-法-方-药”为诊疗路线,从而实现智能化处方用药的目的,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冠心病痛证智能诊疗技术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病条辨》疾病诊断之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结合《温病条辨》中的相关内容,从诊法合参、动态诊察、辨脉主病三方面来阐述疾病诊断所蕴含的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中的变法思维、动态思维、整体思维.吴鞠通在辨证识机诊断疾病时,常诊法合参,并以脉诊为要,是整体思维和变法思维运用于临床诊断的具体体现;善于动态观察舌苔、舌质、脉象的变化,以辨别疾病的病位、掌握疾病的传变、把握病势的进退、判断病情的轻重预后等,体现了辨证的动态思维特点;有关脉诊内容的论述常示人临证诊脉常变之理.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贯穿于《温病条辨》治疗中,吴鞠通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观察分析疾病的外在征象,借以辨识病证;同时,既重视诊法参用,又以脉诊为要,诊断病证注重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通常而达变,体现了诊断的整体思维和变法思维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肿瘤恶病质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肿瘤恶病质在癌症晚期发病率高,其特征在于骨骼肌萎缩和脂肪组织急剧减少以及全身系统性炎症.恶病质与多种肿瘤高度相关,且恶病质引起的肿瘤患者死亡占有很大比例.肿瘤恶病质可导致肿瘤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心理状态消极,并进一步恶化病情.目前尚无有效的干预手段可完全逆转恶病质状态,中医药多靶点,多种有效成分的联合作用,以及通过辨证论治的中医思维来治疗本病,在肿瘤恶病质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究肿瘤恶病质发病机制和中医药防治有助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 :在中国知网(CNKI),PubMed(Public Medline)数据库中以肿瘤恶病质、中医、中药方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归纳总结共纳入98篇中英文文献,对肿瘤恶病质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药防治进行全面阐述.结果 :强调了在肿瘤恶病质的发生中炎症反应,骨骼肌萎缩,能量代谢异常和多种信号联合调控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医药在不同治则下治疗肿瘤恶病质的独特优势和显著作用.结论 :炎症反应,骨骼肌萎缩,能量代谢异常的相互串扰使得肿瘤恶病质的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方剂和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在防治肿瘤恶病质方面具有靶向多个途径,控制多种信号通路,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天然优势,在改善饮食、延长患者生存期、保持体质量等方面既安全又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冠状病毒疾病临床证据与中医论治理论
编辑人员丨2023/8/5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中医病因特征、病邪属性、病机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检索中国知网(CNKI)与万方数据库中与COVID-19中医药相关的临床研究,理论探讨,国家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中医诊疗方案等相关文献,对其中的病因病机、理论认识、临床症状体征、辨证分型、用药规律等,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目前中医界对COVID-19的病因共识是感受"疫气",但在病邪属性方面则有寒、热之争或寒热混杂的认识,病邪有湿、毒、燥、火(热)、风、秽浊、郁等不同,对病机认识有湿、寒、热、毒、瘀、痰、滞、结、燥、秽浊、虚、闭、脱、喘等多样.将病因病机混论,寒热、燥湿等矛盾病邪或病机共融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理论体系的逻辑性,也不符合中医对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病证分层认识与辨证的思维特点.治疗用药的主线是宣肺、清热、化湿、化痰、芳香辟秽,麻杏石甘汤为核心处方,辛温药主要是芳香、化湿、化痰、健脾之品,并不是温阳散寒之品,而且均为寒热并用,提示病因病机的复杂性.COVID-19属中医疫病(瘟疫)范畴,病因为"疫气",该疫气除具有"毒、秽浊"的基本属性之外,同时具有"湿、热、风"邪的特征;疾病过程中还产生了"痰、瘀、积滞"等次生病邪;病机演变过程以"郁、闭、虚"为特点.COVID-19所感疫气,不论从临床表现、传变规律(各阶段的辨证分型)、用药配伍等方面来看,病性属热的证据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证候是一个非线性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的复杂系统,只有采用与证候复杂性相适应的思维方法才能揭示其内涵,而代谢组学的动态性、整体性、系统性等研究特点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相吻合.因此,运用代谢组学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在辨证分型、证候物质基础、证候代谢途径和证候药效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该文综述近年来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以期推动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西医学视角下对免疫的再认识——基于辨证论治和免疫态的讨论
编辑人员丨2023/8/5
免疫是人体抵御外源性病原入侵并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生理功能,尽管中西医学对免疫的认识角度和思维方式不同,但免疫功能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是现代中西医学研究中共同面对的问题.通过梳理中西医学发展不同阶段对免疫的认识、实践及其关系,追溯中西医学关于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理念及其演变历程,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疾病的优势和途径进行了分析.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重新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系统生物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免疫态"作为中医免疫学研究中的新概念,指出"对状态治疗"将可能是免疫性疾病中西医结合创新诊疗的策略和中医免疫学的研究方向.在这一新视角下,中医免疫学将架起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桥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