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胆汁酸代谢阐释肝脾失调在痰湿体质易发代谢紊乱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脾失调是常见的中医临床证候之一,表现为脾主运化和肝主疏泄失调,影响机体水液代谢,造成痰湿内蕴等代谢异常,是痰湿"体-病"转变的重要病机之一.胆汁酸参与机体的肝肠循环,对人体的糖脂代谢具有广泛的调控作用.通过从微观层面探讨胆汁酸作为中医"肝脾失调"理论的物质基础,揭示胆汁酸代谢与肝脾失调的科学内涵,力图从新的角度为痰湿体质易发代谢紊乱的病机提供科学阐释.此外,通过中药调节胆汁酸谱作为干预方式,可有效改善痰湿体质诱发的代谢紊乱,拓展中医痰湿体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痰湿临床调体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干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拟停颤汤结合多巴丝肼片治疗中早期帕金森病阴虚风动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自拟停颤汤联合多巴丝肼片治疗中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阴虚风动证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1月-2021年3月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84例中早期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口服多巴丝肼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停颤汤。2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评估PD病情严重程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IL-6、IL-2、P物质及多巴胺(DA)水平;采用HPLC法检测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水平;采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测定OD值,以2 -??Ct法计算微小核糖核酸-124(miR-124)和微小核糖核酸-425(miR-425)相对表达量,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1%(37/42)、对照组为73.8%(31/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6, P=0.011)。观察组治疗后动作评分、震颤评分、上肢协调评分、步态评分及UPDRS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23、5.80、4.25、4.17、15.00, P值均<0.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cy、HMGB1、IL-6、IL-2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2.16、10.67、23.11、9.95, P<0.01),Glu[(71.28±6.46)μmol/L比(56.91±5.87)μmol/L, t=10.67]、GABA[(292.39±15.46)μmol/L比(248.51±14.38)μmol/L, t=13.47]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P物质[(3.54±0.43)mg/L比(5.61±0.52)mg/L, t=19.88]低于对照组( P<0.01),DA[(79.24±5.15)ng/L比(70.15±5.36)ng/L, t=7.93]水平及miR-124[(4.57±0.74)比(2.81±0.47), t=13.01]、miR-425[(3.94±0.83)比(2.73±0.97), t=6.14]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自拟停颤汤联合多巴丝肼片可通过升高PD患者血清miR-124和miR-425相对表达量,促进DA释放,减轻大脑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症状,保护神经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反馈与六磨汤联用治疗功能性便秘气秘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与六磨汤联用治疗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气秘证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肛肠医院120例FC气秘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六磨汤。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于静息状态下测定肛管静息压(resting anal pressure,RAP),用力收缩肛门测定肛管最大自主收缩压(anal maximalcontraction pressure,AMCP),保持放松状态并向直肠气囊内注入气体记录直肠感觉阈值(rectal sensation threshold,RST)及直肠最大耐受量(rectal maximum tolerance,RMT);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P物质、NO水平;记录不良事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3%(50/56)、对照组为64.4%(38/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90, P=0.002)。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 t=-15.36, P<0.01);RAP[(48.31±4.15)mmHg比(53.64±5.46)mmHg, t=-5.88]、RST[(30.14±3.17)ml比(35.42±3.12)ml, t=-9.00]、RMT[(154.21±15.27)ml比(160.61±16.38)ml, t=-2.16]低于对照组( P<0.05),AMCP[(156.67±15.62)mmHg比(132.26±13.21)mmHg, t=9.07]高于对照组( P<0.01);P物质高于对照组( t=9.08, P<0.01),NO低于对照组( t=-6.58, 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生物反馈与六磨汤联用可有效缓解FC气秘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调节肠神经递质水平,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三因四证"调整免疫炎症状态的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述评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物质代谢异常和免疫炎症反应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由此导致的免疫炎症状态贯穿其病理始终.本文以"病"(心力衰竭)为切入点,结合心脉相关理论,总结气、血、水"三因"病机与免疫炎症状态的相关性.心气、心血、心水异常可出现在心力衰竭的不同阶段,持续的免疫炎症状态贯穿心力衰竭始终.同时,岭南地区常年湿热的气候环境因素及人群气虚、阳虚和湿热体质与免疫炎症状态发生密切相关,"积湿生热"及"湿自热生"的湿热相互转化机制使得岭南地区心血管疾病的病机以气虚痰浊夹瘀多见.在此基础上,痰、瘀、湿、热等伏匿机体的多种病理产物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累积,久酿而成内生伏毒,由此总结性归纳将痰、瘀、湿、毒"四证"与免疫炎症状态紧密联系.本文用"病—证—治"关联视角探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融合治未病思想,从理论到应用,从基础到临床,以期为进一步制定和实施中医药诊疗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病症模型的经方四妙丸防治高尿酸血症痛风的药效物质探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索经方四妙丸防治高尿酸血症痛风的药效物质.方法 建立高尿酸血症药理模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UPLC-Q-Exactive-MS)分析四妙丸体内外化学成分;以入血成分为基础,采用网络药理学构建四妙丸调控高尿酸血症痛风"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以关键活性成分与高尿酸血症痛风关键靶点尿酸生成酶(XDH),尿酸转运体(ABCG2、GLUT9、OAT1、URAT1)及炎症靶点(PTGS2、TLR2、TLR4)进行分子对接,根据对接结果进行实验验证,探讨四妙丸防治高尿酸血症痛风的关键药效物质.结果 UPLC-Q-Exactive-MS法共鉴定四妙丸 89 个成分,包含 74 个入血成分,即候选成分;网络药理学构建了"入血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入血成分匹配 116 个高尿酸靶点和 173 痛风靶点,涉及调节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ERK1、ERK2 和MAPK级联反应、PI3K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调节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凋亡、AGE-RAGE、TNF、PI3K-Akt、MAPK、TLRs、JAK-STAT、NF-κB等信号通路,发挥多途径调控高尿酸血症痛风疾病网络的作用.分子对接研究表明小檗碱、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巴马汀、黄柏酮、柠檬苦素、苍术素、花旗松素、白术内酯Ⅲ及β-蜕皮甾酮等成分与尿酸合成酶、尿酸转运体及炎症靶点的亲和力良好,Western Blot验证发现花旗松素具有负调节尿酸盐转运蛋白 1(URAT1)表达的作用,其是四妙丸防治高尿酸血症痛风的主要药效物质.结论 该研究阐述了四妙丸调控高尿酸血症痛风的主要药效物质,可为四妙丸临床应用、质量评价和标准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不同生长年限巴戟天蒽醌类含量差异比较及转录组学挖掘蒽醌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根部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差异及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方法 采用HPLC测定1年生和6年生巴戟天根中蒽醌类化合物成分,并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采用qRT-PCR验证基因表达结果.结果 HPLC检测结果显示在6年生根中蒽醌类物质显著增加,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从1年生和6年生巴戟天的根中筛选到8619条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各种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苯丙素生物合成、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等通路中.此外,共鉴定到13条蒽醌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差异表达Unigenes,其中ICS、SK、CS、DHNA-CoA synthase均在6年生根中上调表达,而 DXS、DXR、DAHPS、IDH均下调表达,DHQD/SDH既有上调表达的又有下调表达的Unigenes.进一步选择6个候选基因进行qRT-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结论 为鉴别参与巴戟天蒽醌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提供参考,为后期进一步深入研究蒽醌类生物合成的累积规律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颜色-特征成分关联分析及网络药理学的金银花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颜色-特征成分关联分析及网络药理学探讨金银花Lonicerae Japonicae Flos中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方法 收集山东、河南和河北 3 个产地共 30 批金银花样品,建立金银花HPLC特征图谱方法,得到金银花中的非挥发性特征成分,将其与实验室前期得到的含量较高、具有产地特异性的挥发性成分相结合,作为金银花潜在的Q-Marker候选物;采用色彩分析仪测定金银花的颜色与Q-Marker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颜色相关的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从金银花的适应证和功效 2 个层面对Q-Marker候选物的药理活性进行预测,进一步确定潜在Q-Marker.结果 建立了金银花非挥发性成分 HPLC 特征图谱,指认了 9 个特征峰,结合实验室前期对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最终从金银花中得到了 16 种特征性成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金银花颜色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成分有 10 个,包括绿原酸、当药苷、断氧马钱子苷、芦丁、(Z)-二聚断马钱苷烯醛、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α-亚麻酸甲酯、正己醛、(E,E)-2,4-癸二烯醛;网络药理学研究得到 11 种与疾病和药效关联的Q-Marker,分别为当药苷、断氧马钱子苷、芦丁、(Z)-二聚断马钱苷烯醛、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芳樟醇、肉豆蔻酸、α-亚麻酸甲酯、α-橙花醇、月桂醛.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成分主要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recombinant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1,MAP2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4,MAPK1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 62 个关键靶点作用于细胞凋亡(apoptosi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松弛素(relaxin)、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 receptor)、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结合免疫球蛋白E的Fc受体(Fc epsilon RI)、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receptor)等多种信号通路.将颜色和药理活性成分取交集,最终得到 6 种与颜色关联的Q-Marker,包括当药苷、断氧马钱子苷、芦丁、异绿原酸B、(Z)-二聚断马钱苷烯醛、α-亚麻酸甲酯.因此,为提高金银花的质量标准,可以考虑在《中国药典》标准基础上,将芦丁、异绿原酸B、α-亚麻酸甲酯、芳樟醇和肉豆蔻酸纳入金银花的质量评价体系.结论 从理论层面出发,筛选出能够体现其质量的 Q-Marker,为全面控制金银花的质量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金银花的活性物质及其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犀角地黄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临床验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检索、筛选犀角地黄汤治疗银屑病的靶点,并对其进行生物学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就诊的寻常型银屑病病人89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犀角地黄汤,观察两组疗效、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 共获得犀角地黄汤治疗银屑病28种化学成分,65个靶点,并发现该方可能通过NO的生物合成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银屑病作用.两组受试者PASI评分、DLQ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NO含量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 犀角地黄汤治疗银屑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干预的特点,能显著改善银屑病病人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并初步验证银屑病在中医与"血"密切相关的理论及犀角地黄汤通过影响NO合成治疗银屑病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针刺阴经穴联合雷火灸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张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阴经穴位针刺联合雷火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阴经穴雷火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阴经穴位针刺,两组均治疗4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躯干功能、中医证候积分、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神经功能、肢体肌张力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静态坐位平衡、动态坐位平衡以及协调评分较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感觉异常、口舌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积分较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能力、自理行为、情感状况、总健康、质量评分较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较低(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肌张力下降患者数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阴经穴位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肢体肌张力,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三七总皂苷调控铁死亡干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究三七总皂苷活性成分调控铁死亡干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潜在靶标及作用机制.方法:结合前期研究,通过文献检索确定网络药理学分析的三七总皂苷中的候选有效成分,并通过PubChem(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http://pubchem.ncbi.nlm.nih.gov)检索有效成分,使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得三七总皂苷活性成分的对应靶基因.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中搜集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相关靶点.将三七总皂苷活性成分与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 3.7.0软件绘制相应"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并借助CytoHubba插件获得三七总皂苷活性成分的度值(Degree)排名,并对关键核心靶点进行分析.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将三七总皂苷活性成分干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靶基因与通过FerrDb数据库获取得到的铁死亡过程中的标记基因及调控因子取交集,获得通过调控铁死亡过程干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三七总皂苷靶基因.利用AutoDockTool1.5.7软件进行化合物和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系)体外培养后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三七总皂苷12.5、25、50 μg/mL组;各组在相应不含药或含药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I型胶原(COL-Ⅰ)、低氧诱导因子-1(HIF-1α)、轻链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学变化.结果:共筛选出三七总皂苷中5个活性成分,包括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d、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e,以及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一氧化氮合酶2(NOS2)等20个作用靶标.三七总皂苷中的5个活性成分与RNA聚合酶Ⅱ启动子对pri-miRNA转录的正向调控、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及转化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核浆、胞质和胞核等细胞组成,酶结合、相同的蛋白质结合和RNA聚合酶ii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分子功能密切相关;KEGG发现其可通过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途径、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肿瘤中PD-L1表达和PD-1检查点等信号通路调控铁死亡,从而发挥干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作用.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对照组较空白对照组COL-Ⅰ、HIF-1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SLC7A11、GPX4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三七总皂苷12.5、25、50 μg/mL组COL-Ⅰ、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SLC7A11、GPX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空白对照组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正常;模型对照组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萎缩,线粒体变小,嵴明显减少,呈典型的铁死亡表现;三七总皂苷12.5、25、50 μg/mL组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逐渐恢复正常.结论:三七总皂苷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干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作用特点,下调HIF-1α信号通路抑制铁死亡可能是其抗纤维化重要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