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601诊次医案的朱仁康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名医朱仁康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古今医案云平台(V 1.4)中朱仁康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有效验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建库至2019年11月20日相关期刊文献,以及蔡瑞康教授于1976-1977年跟诊时整理的朱仁康亲诊验案资料,提取各验案中药处方数据,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1.4)对所获处方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构建结构化医案数据库,再以平台的分析挖掘模块及SPSS 22.0软件,对纳入医案中的中药、中药属性、中药功效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对用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验案463个,共计601诊次。分析发现朱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高频药物为生地黄(217次)、甘草(198次)、赤芍(198次)、荆芥(148次)、牡丹皮(137次)等;药性以寒性(852次)、温性(679次)为主;药味以苦味(1 336次)、甘味(1 304次)、辛味(1 134次)为主;常用具清热解毒(389次)、利水渗湿(225次)、散瘀止痛(219次)、清热凉血(218次)功效的中药。结论:朱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多从卫气营血论治,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利水渗湿、散瘀止痛、清热凉血,遣方用药善用经方加减,祛邪与扶正并用,用药灵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刘完素"气有相兼"理论及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刘完素气有相兼理论指六气致病时可能有几气相兼为病,且可相互转化,形式有3种,同化指阴阳属性相同之气合而为病,异化指阴阳属性不同之气相兼为病,假化指邪气盛极产生与本质不一致的假象。基于此还可认为风、燥、湿、热、寒皆能与瘀相兼。该理论可应用于复杂疾病的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浅析《针灸资生经》治疗鼻部疾病的规律特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针灸资生经》治疗鼻部疾病的规律特点.[方法]通过梳理《针灸资生经》鼻部疾病的相关条文,系统整理归纳治疗鼻部疾病的腧穴数量、归经、特定穴属性及分布规律,并剖析鼻部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特点及作者经验.[结果]《针灸资生经》中治疗鼻部疾病共涉及66个腧穴,穴位总频次为153次.腧穴使用频率前3名分别是风门、口禾髎、龈交,应用最多的前3条经脉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五腧穴占比最多,且集中分布在头部和四肢部.鼻部疾病基本病机归结为正气亏虚、邪恋标实,强调治疗应以通为用,即通阳气以养心神、畅气机以通鼻窍、温经穴以调气血3个方面,并善用验方和医案增加真实性.[结论]《针灸资生经》反映了王执中治疗鼻部疾病的诊疗特色,体现出以通为用的学术思想.总结该书治疗鼻部疾病的规律特点,可为临床治疗鼻部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清代瘟疫学家辨治疫病理论与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清代瘟疫学家结合治疫经验,对疫病病因、传变和辨治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发展.在病因方面,遵杂气致疫,对杂气属性有更全面的认识.在传变与辨治方面,戴天章提倡表里传变与辨治;一些医家创以中道为中心的传变与辨治理论,如余师愚的毒热入胃布散十二经的理论、李炳的浊邪壅闭肺胃理论、朱增籍的沴邪直干肺胃理论;一些医家重视三焦传变与辨治,如杨栗山的三焦怫热郁滞理论、朱增籍的沴邪郁结三焦理论;此外,刘奎、朱增籍遵六经传变与辨治.清代瘟疫学家辨治疫病理论与经验对当代防治疫病有指导与启发意义.在当今时代,诸家所展现的变通和创新思维在防治新发和突发传染病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六维辨证观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六维辨证观强调从病因、病位、病期、病势、病理、病性六个不同维度对病证进行辨析,有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锻炼和形成.基于六维辨证观,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从三焦论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辨病因,应综合考虑H.pylori致病因素的外感兼内伤属性,要注重三焦疾病"总在一经不移为辨"的病理特点;辨病性,应关注H.pylori作为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规律,不能简单归结为湿热致病,其"粘附致炎"的病理属性需结合三焦气化的"通透性网状效应"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型;辨病位,H.pylori留滞部位在中焦胃腑膜层,胃黏膜分布规则的集合小静脉是反映中焦气化"通透性网状效应"的重要标志;辨病理,H.pylori粘附致炎的病理产物以气滞、湿、热、虚、瘀多见,影响三焦气化功能而呈现气机阻滞、湿热中阻、虚瘀共存等不同的病理状态;辨病期,H.pylori感染造成三焦"通透性网状效应"变差,日久生变,毒瘀虚互结,从而衍变经典的Correa模式.临床应注重H.pylori的根治治疗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共同处理策略;辨病势,根据H.pylori感染的不同阶段,注重对比正邪态势、病理因素态势的不同,叶天士针对"邪留三焦"提出的"分消上下之势"是很重要的治疗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体寒瘤热"探析恶性肿瘤的病机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恶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疑难疾病,西医学认为,免疫与炎性微环境紊乱是恶性肿瘤产生与进展的关键病机.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属"积聚""癥瘕"等范畴.基于整体与局部的寒热属性及疾病不同阶段的正邪交争特点,本文提出恶性肿瘤产生与进展的"体寒瘤热"病机观,其病机特点与西医学所认为的肿瘤免疫与炎性微环境紊乱的病机内涵相契合.以此为切入点,认为肿瘤免疫微环境紊乱是"全身体寒"的微观表象,肿瘤炎性微环境失调是"局部瘤热"的形成基础.同时,提出寒热平调、顾护阳气、温肾健脾以补"体寒",行气化湿、祛痰化瘀、解毒散结以祛"瘤热"的治疗思路,通过补其虚、祛其邪、通其滞,改善"全身体寒、局部瘤热"的寒热错杂状态,恢复阴阳平衡,以此改善微环境紊乱状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内经》皮部理论在特应性皮炎辨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通过讨论《内经》皮部的概念与范围、《内经》皮部的阴阳属性及特应性皮炎的脏腑辨证归属,并在《内经》皮部理论指导下探讨了特应性皮炎的6点相关病因病机:火热作祟、湿邪伤表、风邪郁于肌肤、肝虚为燥热所伤、卫气失常以及邪伤脏则不乐.最后在生态视域下进一步讨论了 AD的辨治思路:构建生态模型,结合微观个体和宏观环境的多种因素综合辨治.微观上,当遵循开阖枢规律,并注意调节个人心理、情绪及行为;宏观上,当结合当年运气变化,并考量地理环境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厚朴-枳壳以"辛开苦降"之法除厚腻苔的理论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本研究进行厚朴-枳壳以"辛开苦降"之法除厚腻苔的理论探析.厚腻苔常见于里证,提示痰饮、湿邪、食积等邪气积滞及脾胃升降功能的失司,治疗上可予以祛除邪气并调节脾胃升降.厚朴枳壳有理气消痰之功,对脾胃均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从药物属性来看皆有辛苦之性,对应脾胃有辛开苦降之功,因此,厚朴枳壳配伍可调节脾胃功能祛除厚腻之苔.基于此,临床针对不同疾病出现厚腻之苔,运用厚朴枳壳皆有除苔之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浅析中医三维动态问诊法的思路创新及其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问诊是中医四诊之一,以询问诊断、问辨结合的方式溯源病因,厘清动态的病机发展,是中医诊断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十问歌"等中医诊断学与问诊理论的发展,针对中医病机变化的时空动态性特征,"三维动态问诊法"从时间、空间、频率三个维度指导问诊,为中医"因-机-证-治"的动态诊疗体系提供诊断资料.时间维度问诊基于因时、因人制宜,发病初期,考虑人的先天禀赋、社会属性与发病节气的时间动态所提示的病机特点,未病先防;病发日久,先发疾病往往是后病之因,提示病机的主导因素;病情恶化预判疾病转归,关注纳、眠、二便.空间维度问诊体察天地气候,以因地制宜观念指导问辨结合,以病位变化审知病势的动态变化,辨易感之病,防病深入.频率维度从病势、正邪转化的动态分析病机变化,关注症状频率所反映的虚实变化,辨病势转归及邪气盛衰,是判断机体正邪斗争、病机态势的重要问诊维度.三维动态问诊法是符合中医动态病机演变的问诊临床实际巧用,可为中医问诊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痰饮新解: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痰饮"合称,并提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多有发挥,但对痰饮的治疗莫衷一是.本文从痰饮的邪气特点及阴阳寒热标本属性入手,剖析痰、饮本质,提出痰与饮当分论,并进一步从临床应用角度分析历代医家治疗痰饮经验及对张仲景学说的继承运用,提出"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的治疗思路.笔者提出水液流溢成饮的饮邪形成特点,及饮邪本为阴邪的病理特性,结合各代医家经验提出饮邪临床治疗应注重温通.痰邪重浊,本寒标热,其治疗应以苦寒之品除其"标热"痰浊后,当回到痰性本为阴邪,其性属寒的特性,当以温药和之,正本清源,痰饮得去.笔者探求经旨、追本溯源,深入痰饮学说,结合临床实际及现代科学研究,以期为痰饮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