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伤风高风险人群主动免疫制剂使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破伤风仍然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死性疾病。我国已于2012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但外伤后破伤风的疾病负担较重。针对我国外伤后破伤风高发病风险人群做好暴露前主动免疫,对于降低我国外伤后破伤风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本共识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破伤风疫苗立场文件以及中国发布的破伤风相关规范、标准,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介绍了国内外破伤风暴露前免疫预防策略、我国破伤风发病高风险人群的界定等内容,并对暴露前破伤风主动免疫制剂的使用形成了推荐意见,供疾病预防控制和预防接种相关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对《关于〈中国眼外伤急诊救治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一文的商榷》的回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针对《关于〈中国眼外伤急诊救治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一文的商榷》中提出的有关《中国眼外伤急诊救治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中眼外伤后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的商榷意见进行答复,以期帮助更多眼科医师加深认识和理解,促进我国眼外伤急诊救治的规范化。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17-41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和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最主要类型。伤口处置和合理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对预防外伤后破伤风、降低破伤风发病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专家组制定了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和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专家共识,本共识依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破伤风立场文件,结合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介绍了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的基本流程、破伤风主动和被动免疫制剂的合理使用方法以及预防接种门诊设置基本要求,以指导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于《中国眼外伤急诊救治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一文的商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制定的《中国眼外伤急诊救治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中有关眼外伤后破伤风免疫制剂的使用提出疑问和建议,与作者进行商榷。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15-41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重症破伤风五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5例成人重型破伤风患者临床资料。5例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19~65岁。发病前5~30 d有外伤史,发病后1~11 d就诊,主要表现为颈痛伴活动受限、张口困难就诊,住院期间出现颈部、双上肢阵发性抽搐、全身阵发性痉挛发作或腹肌紧张、腹痛等;就诊时2例外伤已愈合。入院后均予局部清创,甲硝唑联合青霉素/头孢菌素抗感染治疗,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3 000 U于臀大肌及三角肌深部肌内注射中和体内游离毒素,咪达唑仑联合硫酸镁持续静脉泵入控制和解除骨骼肌痉挛。3例患者因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1例因严重骨骼肌痉挛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急性肾损伤,行床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治疗后5例均痊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 TT)免疫效果,为改进破伤风免疫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2019—2021年,对在晋江市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外伤就诊的患者调查其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etanus toxoid-containing vaccine, TTCV)免疫史。对353例TTCV计划免疫后5~10年的受试者(A组)检测血清破伤风抗体(tetanus antibody, TAB),比较不同年龄人群不同TAB水平(<0.01 IU/ml、0.01~0.10 IU/ml、>0.10 IU/ml)受试者的分布差异;对68例有TTCV免疫史、年龄14~83岁、TAB水平为0.01~0.10 IU/ml的受试者(B组)与133例无TTCV免疫史、年龄17~77岁的受试者(C组)分别接种1剂、3剂TT,观察免疫后28 d TAB水平变化。结果:A组不同年龄人群不同TAB水平的受试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7.69, P<0.001),随着年龄增长,TAB水平在<0.01 IU/ml和0.01~0.10 IU/ml之间的受试者比例增高。B组受试者1剂TT免疫后28 d,68例中有66例TAB>0.10 IU/ml,免疫前后TAB水平为0.01~0.10 IU/ml、>0.10 IU/ml的受试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8.23, P<0.001)。C组受试者3剂TT免疫前,133例中有129例TAB<0.01 IU/ml、4例TAB为0.01~0.10 IU/ml;3剂TT免疫后28 d,1例TAB为0.01~0.10 IU/ml、132例TAB>0.10 IU/ml,免疫前后不同TAB水平的受试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62.80, P<0.001)。 结论:TTCV计划免疫5年后,TAB水平在<0.01 IU/ml和0.01~0.10 IU/ml之间的个体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对于无TTCV免疫史人群和TTCV免疫后TAB保护作用下降的人群,加强TT免疫可以显著提高群体TAB保护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并多器官衰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56岁男性患者因左前臂外伤拟行清创术,心、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术前肌内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250 U,无不适,80 min后开始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滴注2 min(入量约8 ml)时患者突发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呕吐;血压因患者躁动无法测出,血氧饱和度0.82。立即停止输注左氧氟沙星,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等。但患者随即意识不清,心率50次/min,血压71/45 mmHg(1 mmHg=0.133 kPa)。立即行心肺复苏,并予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考虑左氧氟沙星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且出现Ⅱ型呼吸衰竭,将患者转入重症医学科,予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实验室检查示心肌肌钙蛋白T 0.253 mg/L、肌红蛋白>3 000 mg/L;天冬氨酸转氨酶1 079 U/L、丙氨酸转氨酶798 U/L、γ-谷氨酰转移酶157 U/L;血肌酐157 μmol/L。考虑患者出现多器官衰竭。予持续血液滤过以及保护肝脏、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9 d后患者撤离呼吸机;13 d后停止血液滤过;29 d后,患者神智转清,心、肝、肾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典型外伤史破伤风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芽孢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后,出现的以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点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破伤风疫苗接种的普及,破伤风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尽管如此,破伤风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重要的死亡原因.由于该病缺乏实验室确诊依据,临床上容易误诊、延误治疗.本文报道了1例无典型外伤史的破伤风患者诊治病例,通过对病情的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为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破伤风是一种由专性厌氧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目前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破伤风杆菌为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存在于灰尘、土壤、人或动物粪便等,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常见于外伤和烧烫伤患者、不洁接生的新生儿及手术器械消毒不严等情况.破伤风杆菌在化脓菌感染的伤口中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功能改变,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本文是关于破伤风免疫预防的专家共识,目的是预防开放性外伤后的破伤风并协助制定临床决策.根据国内外破伤风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受伤人群的类型、伤口的暴露情况和免疫预防误区等的研究显示,预防破伤风至关重要的措施是良好的伤口处理和免疫接种.本共识描述了破伤风免疫预防过程的时间表,包括婴幼儿的破伤风免疫接种程序、妊娠期妇女的破伤风免疫接种程序、潜在高危人群的破伤风免疫接种程序、免疫缺陷患者的破伤风免疫接种程序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破伤风免疫接种流程.本共识仅提供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医疗条件而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压氧舱内突发张力性气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病例报告患者男,62岁.2017年1月12日因车祸外伤后11h入我院神经外科.患者入院前1个月因中度一氧化碳中毒在我院行高压氧治疗,半个月后逐渐出现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相关症状.患者过马路时不慎被轿车撞伤,额部着力,当时有一过性意识不清,无法回忆受伤过程,伴额部流血,鼻腔流血,救护车当时就近送往荣成市第三人民医院,行颅脑CT平扫示脑白质疏松症,未见明显外伤性改变.给予额部头皮裂伤清创缝合,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为行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