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的三维形态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描述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的形态特征,重点观察骨折尖峰位置的分布情况,并描绘其骨折线地图,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114例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患者CT断层扫描数据。男46例,女68例;年龄61.5(51.8,68.0)岁。在CT三维重建上测量远端骨块形态,观察骨折尖峰位置,根据尖峰位置将骨折分为4型:Ⅰ型尖峰位于外侧嵴,Ⅱ型尖峰位于后外侧面,Ⅲ型尖峰位于后侧嵴,Ⅳ型尖峰位于内侧面。并将所有骨折线重叠至模板骨上生成三维骨折线地图。结果:本组患者按骨折尖峰所在位置分型:Ⅰ型7例(6.1%,7/114),Ⅱ型65例(57.0%,65/114),Ⅲ型39例(34.2%, 39/114),Ⅳ型3例(2.6%,3/114)。49例(43.0%,49/114)患者骨折尖峰不在腓骨的后外侧面上(常规后外侧钢板不能压住骨折尖峰)。在骨折形态上,114例患者的前侧骨折高度、后侧骨折高度、骨折垂直长度、骨折倾斜角度、骨折螺旋角度、骨折尖峰螺旋角度分别为(-6.22±4.62)mm、(27.23±12.32)mm、(33.45±11.89)mm、56.9°±9.6°、269.8°±37.1°、156.2°±24.0°。Ⅲ型骨折患者的前侧骨折高度、后侧骨折高度、骨折垂直长度、骨折螺旋角度及骨折尖峰螺旋角度均显著大于Ⅱ型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骨折线地图提示Ⅲ型骨折的骨折线走行较Ⅱ型骨折更陡峭。 结论:约有一半的外踝Danis-Weber B型骨折尖峰不在腓骨后外侧面,现有后外侧钢板不能起到有效的抗滑作用。骨折线越高,其骨折尖峰位置越靠近腓骨后内区域(后侧嵴及内侧面)。Ⅲ型和Ⅳ型骨折往往提示更严重的受伤暴力及伴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螺钉结合缝线自加压张力带技术治疗老年Weber A型外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螺钉结合缝线自加压张力带技术治疗老年患者Weber A型外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34例老年Weber A型外踝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14例;年龄(66.2±7.5)岁。均采取2枚螺钉结合缝线自加压张力带技术进行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踝关节活动度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18(12, 24)个月;手术时间为(45.5±13.9)min,合并其他损伤的患者手术时间稍长;骨折愈合时间为12(12, 14)周,未见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或内固定失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浅表感染1例,麻木1例,异物感1例,长时间疼痛1例。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90.4±6.5)分;疼痛VAS评分为0分20例,1分13例,2分1例;踝关节活动度为66.1°±4.2°。结论:螺钉结合缝线自加压张力带技术治疗老年Weber A型外踝骨折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asquelet技术联合ALTP修复小腿骨与软组织缺损十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膜诱导(Masquelet)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修复小腿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应用Masquelet技术联合ALTP修复小腿合并软组织缺损的骨缺损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0~63岁,平均42岁。受伤原因:车祸伤5例,砸压伤3例,机器绞压伤2例。骨缺损长度5.0~15.0 cm,平均9.0 cm,软组织缺损面积4.2 cm×5.0 cm~25.0 cm×15.0 cm。急诊根据具体损伤情况予行清创、固定、血运重建等对症处理,待创面干洁无感染征象后予骨水泥占位填充骨缺损,同时取对侧ALTP覆盖创面。6~8周待诱导膜形成后取出骨水泥,取自体髂骨加同种异体骨植骨填充骨缺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门诊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本组1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4 h内出现血管危象1例,经探查后成活。1例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渗出,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愈合。3例皮瓣臃肿,骨缺损愈合后内固定物取出时行皮瓣整形术。10例均达到骨愈合标准,1例因术后过度负重再骨折,经再次手术加压固定后愈合。骨缺损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8个月。除2例因外踝及胫骨关节软骨缺损过多行关节融合外,其余8例均外形美观,功能满意。结论:Masquelet技术联合ALTP是修复小腿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采用动脉筋膜穿支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手足外科和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小儿骨科共应用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ALTPF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17例,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5~14岁,平均8.2岁。致伤原因:均为车祸伤。其中左侧6例,右侧1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一期行骨折固定加肌腱、韧带、血管、神经探查修补,二期皮瓣手术时软组织缺损部位:足跟部3例,外踝部6例,足背4例,内踝部4例。创面缺损面积9 cm×5 cm~15 cm×6 cm,皮瓣切取面积10 cm×6 cm~16 cm× 7 cm。血管穿支分离及受区血管吻合均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血管在肌肉穿支中分离至所需长度后断蒂,受区血管吻合采用穿支-胫前/后动脉筋膜穿支的修复方式。术后常规护架烤灯、抬高患肢、抗炎、消肿、解痉、镇痛、抗凝等治疗,出院后定期采用门诊、微信、QQ等方式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评价足踝关节功能,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提出的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皮瓣感觉恢复情况。结果:17例皮瓣均完全成活,穿支血管蒂长度(7.1±1.5)cm,口径(0.6±0.2)mm,手术时间(145.7±15.4)min,术中出血量(72.5±10.4)ml。术后无血管危象、皮瓣(部分)坏死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1(平均20.3)个月,其中14例患者术后半年行皮瓣修整术;末次随访皮瓣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皮肤无溃疡发生,足踝关节功能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为85.0±4.8分,皮瓣感觉恢复按照BMRC,结果S 3+ 5例,S 3 7例,S 2 5例。 结论: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游离ALTPF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效果确切,在减少供、受区损伤的同时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唐氏入路关节镜治疗距骨后结节撞击症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唐氏入路行后踝清理术治疗距骨后结节撞击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9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距骨后结节撞击症6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15~65(36±7)岁,左足31例,右足33例。对所有患者均行唐氏入路关节镜下后踝清理术,即患者取侧卧位,取外踝尖入路及跟腱后外侧入路构建关节镜通道。手术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影像学评估,并进行前后对比检验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5.6±4.2)个月,术前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84±11)分,末次随访时为(92±9)分( P<0.05);术前疼痛VAS为(4.5±3.0)分,末次随访时为(1.0±0.3)分( P<0.05)。影像学评估中术前距骨后结节与切线的垂线距离为(4.0±2.0)mm,跟骨后关节面后缘与切线的垂线距离为(-8.4±4.2)mm,术后距骨后结节向后方与切线的垂直距离平均值为(-7.9±4.6)mm,术后距下关节裸露距离为(-2.1±3.0)mm。 结论:经唐氏入路关节镜下清理距骨后结节可有效缓解因距骨后结节问题而引起后踝撞击症的症状,具有避免手术反复更换体位、消毒铺单等,减少感染可能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1月—2021年4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确诊为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4例(4足)。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5~45岁(平均30.3岁),右足2例、左足2例。患者均采用外踝前外侧小切口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的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术后石膏制动。观察项目:(1)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Karlsson-Peterson评分。(2)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距骨前移距离(ATT)、距骨倾斜角(TT)。结果: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随访8~25个月。(1)患者骨折愈合均良好,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VAS评分为0~2分(平均1.3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89~95分(平均92.8分),Karlsson-Peterson评分为89~94分(平均91.5分);患者1例踝关节疼痛消失,其余3例仅有轻微酸胀不适,不影响日常行走。(2)末次随访时ATT为(2.4±0.3)mm、TT为2.8°±0.8°,较术前(8.4±0.8)mm和10.0°±1.4°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40、19.62, P值均<0.001)。 结论:采用开放性小切口结合2枚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的距骨侧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患者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踝关节镜手术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踝关节镜手术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患者21例(21足),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6~63 (31.34±12.17)岁,右侧13例、左侧8例。21足均采用全踝关节镜下修复治疗,术后定期门诊随访、拍摄影像学资料,观察患者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外观及步态等;通过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及足踝功能测试(FAAM)评分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21例中,7例采用加压钉固定骨块,14例采用带线锚钉重建腓骨侧止点。术后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未出现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等并发症。21例患者随访8~16 (12.63±6.80)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无感觉过敏现象以及瘢痕触痛,患者对切口外观恢复满意,踝关节正常活动恢复,踝关节抽屉试验阴性,未出现患肢肌肉萎缩,均恢复正常行走步态;末次随访时,VAS由术前的(5.71±1.19)分改善为(0.71±0.14)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69.43±6.38)分提升到(88.52±0.79)分,FAAM由术前的(64.31±9.70)分提高为(86.37± 5.2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386、19.923、8.310, P值均<0.01)。 结论:全踝关节镜下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具有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是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并发踝关节不稳安全、可靠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踝撕脱骨折诊断与治疗临床循证指南(2022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外踝撕脱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运动创伤,可导致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严重影响关节功能。目前,外踝撕脱骨折普遍存在容易漏诊、治疗不当、疗效差异大等问题,且临床上缺乏相应的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足踝专业学组组织全国运动医学和足踝外科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中国外踝撕脱骨折诊断与治疗指南制订工作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性与实用性,制订了《外踝撕脱骨折诊断与治疗临床循证指南(2022版)》。本指南内容涵盖外踝撕脱骨折的影像学诊断、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与方法及术后康复等,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足踝外科作为骨科的亚专科,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以及传统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使足踝外科正经历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期特邀李开南教授组稿"足踝外科"重点刊,内容主要涉及老年Weber A型外踝骨折、终末期创伤性踝关节炎、距骨外侧骨软骨损伤的治疗、后踝锁定接骨板的研发、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在外踝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等方面,期待能为足踝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在外踝韧带重建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骨科收治的33例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资料。全部为男性,年龄25.2(19.0,30.0)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3D打印组(13例,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重建外踝韧带)和透视组(20例,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重建外踝韧带),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外踝韧带自体股薄肌腱重建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前、末次随访时患者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足踝结果分数(FAOS)、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度,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4.5±5.5)个月。3D导板组手术时间(34.2±6.5) min显著短于透视组(50.4±7.1) min,X线透视次数(1.4±0.5)次显著少于透视组(3.6±0.7)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FAOS评分、距骨前移距离、踝关节内翻角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间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FAOS评分、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无医源性骨折、韧带松动、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内置物脱落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与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比较,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下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X线透视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