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鼻疽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易误诊,急性病死率高,治疗困难,反复发作。其病原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具有特殊的胞内感染特性和潜在的生物威胁,目前医务人员对类鼻疽的认识不足,多数医疗机构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有限,缺乏诊疗规范指导。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联合重庆市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组织来自微生物学、流行病学、感染病学、呼吸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订了《类鼻疽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从该病的流行特征、病原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建议,以期提高我国类鼻疽诊治水平,规范临床管理,降低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学科联合诊治颈部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多学科联合诊治原发于颈部的神经母细胞瘤(NB)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3例多学科联合诊治的原发于颈部NB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肿瘤标志物[乳酸脱氢酶(LD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尿高香草酸/尿肌酐(HVA/Crn)、尿香草杏仁酸/尿肌酐(VMA/Crn)]、肿瘤负荷指数(KTB)、骨髓细胞学检查、病理类型、 N- MYC基因扩增及11q23缺失类型、分期分组、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随访截至2019年3月31日。 结果:13例原发于颈部的NB患儿中位年龄10个月(1~47个月),其中8例(61.5%)年龄<18个月;中位病程1个月余(0.5~24.0个月)。7例(53.8%)患儿临床表现为颈部肿物。国际NB分期系统(INSS)分期Ⅱ期8例(61.5%),Ⅲ期3例(23.1%),Ⅳ期2例(15.4%)。低危组8例(61.1%),中危组4例(30.0%),高危组1例(7.7%)。LDH增高7例(53.8%),正常5例(38.5%);NSE增高9例(69.2%),正常4例(30.8%);VMA/Crn增高5例(38.5%),正常8例(61.5%);HVA/Crn增高8例(61.5%),正常5例(38.5%);KTB升高5例(38.5%),正常5例(38.5%);骨髓均未见肿瘤细胞。病理为NB 9例(69.2%),节细胞NB 4例(30.8%)。无 N- MYC基因扩增及11q23缺失者。本组患儿均根据分期及临床危险度分组不同采用化疗、放疗和原发瘤灶切除术综合治疗。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5~48个月),患儿均完成所有治疗,随访中9例获得完全缓解(69.2%),4例获得部分缓解(30.8%),无疾病进展者。 结论:多学科联合诊治的儿童颈部NB起病年龄较小,多以颈部肿物起病,远处转移少见,多为低、中危组,规律治疗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水与胰腺疾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由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多种胰腺疾病所引起的胰性腹水临床相对少见,诊治困难,早期开展多学科联合诊治十分重要。不同疾病引起胰性腹水的形成机制有所不同,且尚不完全清楚。目前需结合腹水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等综合措施予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依据病因实施内科、内镜、外科综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学习指南,提高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规范诊治能力和管理水平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特应性皮炎是儿童皮肤科最常见的早发、高发且容易复发的慢性病,患者人数众多,疾病负担巨大,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多学科医师联合实现分级管理,即轻度特应性皮炎患儿在基层管理、中重度患儿在专科管理,更有利于患儿的复诊和长期管理。为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规范化诊疗及管理特应性皮炎患儿,及时识别需要转诊的情况,使患儿得到更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皮肤性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组织专家共同撰写了《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作为《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内容的延续,在特应性皮炎基本诊疗特点、内容和成人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本指南突出了儿童群体的具体管理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治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存在性别差异,不同生命阶段女性OSA各具特征。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联合多学科专家,基于现有指南及共识26部、英文文献121篇、中文文献24篇制订本共识,对女性不同生命阶段OSA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治疗与随访,尤其是妊娠期OSA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推荐意见。共识分为流行病学篇、诊断篇、治疗篇、妊娠期OSA篇四个部分,针对13个临床问题形成34条推荐意见。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女性OSA的认识,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胸交界软组织血管纤维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软组织血管纤维瘤是一种新近报道的少见的良性成纤维细胞性肿瘤,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软组织肿瘤,描述为一种新的软组织肿瘤实体,通常发生在下肢,常累及邻近大关节,发生在颈部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收治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颈胸交界处跨锁骨软组织血管纤维瘤病例,患者为青年女性,以左侧锁骨上无痛性肿物伴左侧手臂麻木感为主诉,通过多学科联合诊治,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明确诊断,随访14个月,患者手臂麻木感消失,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肿瘤科医师角度谈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晚期肿瘤治疗效果的提高和骨改良药物的使用增加,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干扰肿瘤的正常治疗。以往MRONJ长期处于肿瘤科和口腔科之间的边缘地带,科室间衔接不畅,漏诊、误诊常见,缺乏规范的协作管理,诊治效果不尽如人意。作为首诊者和骨改良药物的处方者,肿瘤科医师对MRONJ的认知和诊疗技能亟需提高,与口腔科之间的衔接和协作亟待加强。笔者通过分析2019年多国癌症支持治疗协会/国际口腔肿瘤学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联合发布的MRONJ临床实践指南,并结合近年相关学术进展以及临床诊疗经验,从一名肿瘤科医师的视角总结肿瘤科医师如何在癌症诊断时、开始药物治疗前、药物治疗期间、MRONJ发生后等关键时间点发挥作用,以期为多学科协作组提供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做到对MRONJ早知晓、早预防、早识别以及正确治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改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泄殖腔畸形合并其他畸形的临床诊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泄殖腔畸形患儿合并复杂畸形的手术经验。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202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7例泄殖腔畸形女患儿的临床资料,中位手术年龄为13.2个月,范围为7.2~34.6个月。其中短共同通道者(≤3 cm)13例,长共同通道者(>3 cm)4例。3例合并其他畸形:泄殖腔畸形合并球形结肠及双半子宫1例,泄殖腔畸形合并直肠膀胱瘘及膀胱外阴瘘1例,泄殖腔畸形误诊为直肠阴道瘘行肛门成形术后反复泌尿系统感染1例。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患儿的排便控制功能与泌尿系统并发症,使用Rintala评分评估患儿控便能力。结果:17例患儿中,13例短共同通道者患儿采取后矢状入路尿生殖窦整体下拖+肛门成形术,中位手术年龄为13.4个月,中位手术时长185 min。4例长共同通道患儿行腹腔镜/开腹辅助腹骶会阴联合尿生殖窦整体下拖+肛门成形术,中位手术年龄为12.5个月,中位手术时长482 min。术后随访短共同通道患儿的中位Rintala评分为16分,4例患儿出现尿路感染,2例患儿存在尿失禁情况,其余7例未出现泌尿系统并发症。长共同通道组患儿的中位Rintala评分为14分,2例患儿出现尿道感染,1例患儿存在尿失禁情况,其余1例未出现泌尿系统并发症。结论:泄殖腔畸形合并其他畸形术前必须进行精准评估,多学科联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和术后长期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临床的肥胖症多学科诊疗共识(2021年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国超重与肥胖患者人数已位居全球第一,特别是儿童肥胖人数更不容忽视。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明确,且减肥后极易反弹。因此,需要运用多重干预手段和联合治疗方法,以阻止肥胖症的发生发展。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及心理干预、中西医治疗,以及代谢减重手术等,都是治疗肥胖症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及国外关于肥胖症的专家共识,多为单学科或双学科共识,且集中于营养及外科手术。然而,需要认识到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生管理。我们急需制定基于临床的多学科共识,以减少对该疾病诊疗的单学科偏颇。为此,本共识邀请内分泌学、减重外科学、中医药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及心理学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以期从多学科角度更新优化肥胖症的诊治观念。期望对肥胖患者进行中心化管理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改善代谢紊乱和预防肥胖并发症的最终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眼缺血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多发性大动脉炎(TA)是一种少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血管炎,易造成眼部组织低灌注状态,从而出现以慢性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为主的眼缺血综合征(OIS)。TA合并OIS以无痛性视力下降和一过性黑矇为主要表现,但由于该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需借助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为主的多模式影像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逆转TA患者的眼底缺血状态,改善疾病的转归。针对TA合并OIS患者的治疗应基于多学科综合团队,联合全身及眼部治疗,根据疾病特点得出最优的个性化方案。眼科医师应提升对该病的认知,明确定期规范的眼科检查在本病随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