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CNQ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的筛选及抗癫痫活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筛选KCNQ通道开放活性化合物并进一步评价其抗癫痫作用.方法 利用铷流出高通量筛选技术初筛,对优选化合物QO-72,复制多个动物模型,通过行为学以及脑电图(EEG)分析,结合一般药理学实验,对其有效性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并探讨作用机制.结果 得到3个系列活性化合物共51个.化合物QO-72在MES和PTZ急性实验中,灌胃和腹腔注射可明显提高抗惊厥保护率(P<0.05,0.01),延长癫痫大发作阈值(P<0.01).在PTZ点燃慢性癫痫模型中,QO-72腹腔注射不同剂量均可降低癫痫发作等级(P<0.01),缩短癫痫发作持续时间(P<0.01),大剂量明显提高发作保护率(P<0.01);QO-72治疗组EEG癫痫波时程明显缩短、振幅明显降低、波功率谱密度明显下降(P<0.05,0.01).QO-72灌胃给药治疗剂量16倍或腹腔注射8倍,对小鼠协调运动、自主活动、戊巴比妥钠协同睡眠无明显影响.QO-72给药组海马区脑脊液GABA含量可明显增加(P<0.01),Glu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化合物QO-72在电刺激和化学诱导的急、慢性癫痫模型上,均表现出良好抗癫痫作用,其机制除开放KCNQ通道外,可能还与增加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含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睡眠相关颈肌阵挛的临床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睡眠相关颈肌阵挛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2020年1—8月收治的31例颈肌阵挛患者,分析颈肌阵挛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对所有患者均行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31例患者中男性22例(71%),女性9例(29%),平均年龄27.8岁。颈肌阵挛最常见于发作性睡病患者( n=8),其次为癫痫( n=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n=4)、焦虑抑郁状态( n=3)和打鼾( n=3)等。共监测到555次颈肌阵挛,89.5%(497/555)的颈肌阵挛发生于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期,REM睡眠期颈肌阵挛指数(5.8)明显高于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颈肌阵挛指数(0.2)。48.3%(268/555)的颈肌阵挛伴随脑电觉醒,0.7%(4/555)致患者清醒,2.7%(15/555)伴随肢体动作。 结论:睡眠相关颈肌阵挛多见于REM睡眠期,可出现在有睡眠障碍性疾病及癫痫的患者。颈肌阵挛的生理或病理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前期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左心室几何构型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高血压前期(PH)患者血清胱抑素C (Cys C)与左室几何构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睡眠监测室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OSAS且为PH的患者408例。所有患者均行血清Cys C浓度测定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依据左室几何构型分类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正常构型(NG)组297例、向心性重构(CR)组49例、离心性肥厚(EH)组33例和向心性肥厚(CH)组29例。比较4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睡眠参数、血生化参数、Cys C浓度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并分析血清Cys C与左室几何构型的相关性。结果:①血清Cys C浓度从NG组、CR组、EH组到CH组依次增高,以CH组增高最为明显( P<0.05)。此外,各组间体质指数(BMI)、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OSAS严重程度、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SaO 2)、平均血氧饱和度(Mean-SaO 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左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E/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 C与CR(β=0.721, OR=2.057, P=0.047)、EH(β=0.961, OR=2.614, P=0.017)和CH(β=1.180, OR=3.254, P=0.010)均独立相关。 结论:OSAS合并PH患者血清Cys C与左室几何构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血清Cys C可能参与了左室几何构型改变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肌营养不良患儿的多导睡眠监测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肌营养不良(MD)患儿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的表现及特征,为适时的呼吸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肌肉病多学科联合门诊就诊,经临床、肌电图、基因或病理确诊的MD且进行了整夜PSG监测患儿的资料。分析其PSG监测特征。结果:总计入组10例MD患儿,其中男7例,女3例,行PSG监测时年龄(9.40±3.13)岁,均经临床、病理和基因检测确诊为MD。MD患儿在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期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较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睡眠期呈增高趋势。在呼吸事件方面,MD患儿可表现阻塞性呼吸暂停、中枢型呼吸暂停、混合型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事件,其中低通气指数(HI)最高,混合型呼吸暂停指数(MSAI)最低,HI显著高于MSAI( P<0.05)。REM睡眠期的中枢型呼吸暂停不排除膈肌性呼吸事件的可能。在睡眠结构方面,PSG显示MD患儿REM睡眠时间减少。 结论:MD患儿的早期睡眠呼吸紊乱,表现为以低通气事件为主,呼吸紊乱最早出现于REM睡眠期,REM期的呼吸紊乱指数可作为MD患儿呼吸肌受累的早期参考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情感淡漠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睡眠及认知功能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情感淡漠与运动症状、睡眠、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6—10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早期129例PD患者,其中男82例,女47例,应用修订情感淡漠评定量表(MAES)评定情感淡漠情况,将上述129例患者分为PD伴情感淡漠组67例(MAES>14分),PD不伴情感淡漠组62例(MAES≤14分)。同时收集年龄、性别、病程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应用Hoehn-Yahr分期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以及多导睡眠监测图、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别评估早期PD患者的运动症状、睡眠及认知功能,探讨早期PD伴情感淡漠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与不伴情感淡漠组相比,伴情感淡漠组病程更长[ M( Q 1, Q 3)][5.0(3.0,7.0)年比3.0(2.0,5.0)年, P=0.006]、运动症状受累显著[20.0(10.0,28.0)分比14.0(8.5,23.0)分, P=0.047]。两组患者PSQ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完成多导睡眠图监测的33例患者中,与不伴情感淡漠组(16例)比较,伴情感淡漠的PD患者(17例)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潜伏期更长[150(124,184)min比87(57,133)min, P=0.035]、REM期周期性肢体运动更频繁( P=0.042),而REM睡眠比率( r=0.373, P=0.042)、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r=0.374, P=0.046)、氧减指数( r=0.409, P=0.025)与PD患者情感淡漠程度呈正相关。在认知评估中,伴情感淡漠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较重,MoCA总分与淡漠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r=-0.231, P=0.017)。 结论:伴情感淡漠的早期PD患者存在以REM睡眠障碍为主的客观睡眠障碍,可对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睡眠脑电慢波活动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睡眠脑电慢波活动(SWA)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中心以打鼾为主诉并完成整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46例,年龄(55.3±5.2)岁;依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4组:单纯打鼾组(AHI<5次/h)、轻度OSA组(5次/h≤AHI<15次/h)、中度OSA组(15次/h≤AHI<30次/h)、重度OSA组(AHI≥30次/h),分别在整夜睡眠期、非快速眼动(NREM)期和快速眼动(REM)期中,先比较各组间5个频带的绝对脑电能量;然后比较4组SWA的相对值在NREM周期的分布;并进一步分析所有受试者中SWA与AHI及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在整夜睡眠期、NREM期和REM期,中度和重度OSA组的SWA均低于轻度OSA和单纯打鼾组[整夜睡眠期:(120.3±49.4)、(125.6±65.5)比(147.1±68.3)、(163.1±66.7)μV 2,NREM期:(143.9±60.0)、(146.6±77.1)比(173.6±79.8)、(193.7±82.4)μV 2,REM期:(39.9±14.7)、(41.4±13.1)比(48.4±20.8)、(52.6±21.7)μV 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从第1个NREM周期到第4个NREM周期,各组的SWA相对值均呈减小趋势。单纯打鼾组、轻度及中度OSA组4个NREM周期间的相对SW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重度OSA组在4个NREM周期的相对SWA分别为(156.5±0.5)%、(149.6±±0.4)%、(135.1±0.4)%、(121.7±0.4)%( P=0.053);在第4个NREM周期,重度OSA组的相对SWA高于轻度OSA组[(85.5±0.3)%比(121.7±0.4)%]( P=0.004);第1个NREM周期SWA与ESS评分负相关( r=-0.239, P=0.043),整夜SWA、NREM期SWA、REM期SWA及4个NREM周期SWA与AHI均无相关性( r=-0.095、-0.092、-0.174、-0.161、-0.089、-0.024、-0.115,均 P>0.05)。 结论:OSA患者的SWA有内在稳定性,且与患者的日间嗜睡程度有关,是评估OSA患者日间嗜睡程度的潜在指标;SWA作为睡眠质量评价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动态分析,关注其周期性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右美托咪定用于患者自控式睡眠调节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后睡眠障碍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用于患者自控式睡眠调节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后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5月至2023年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切除术患者150例,ASA分级Ⅱ或Ⅲ级,性别不限,年龄40~80岁,术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7分,术后1 d PSQI评分>7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 n=50):生理盐水组(NS组)和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式组(DEX1组、DEX2组)。术后常规镇痛48 h之后,DEX1组和DEX2组在PCA镇痛泵中加入右美托咪定400 μg、阿托品1 mg,稀释至100 ml,DEX1组背景输注剂量2.5 ml/h,DEX2组首次剂量6 ml,背景输注剂量0.5 ml/h,PCA剂量4 ml,锁定时间10 min。NS组在PCA镇痛泵中加入生理盐水,自控给药方法同DEX2组。于术后1、3、7 d和1个月时记录PSQI评分,术后1、3和7 d时记录VAS评分和多导睡眠图监测。于术前1 d行抑郁量表(PHQ)评分,术后7 d行15项恢复质量(QoR-15)评分。记录患者PACU停留时间、麻醉药物用量、48 h内镇痛泵按压总次数、镇痛药物用量及住院时间。 结果:与NS组相比,DEX1组和DEX2组术后3和7 d时N1期睡眠比率、觉醒指数降低,N2期睡眠比率、睡眠效率升高,术后3、7 d和1个月时PSQI评分、术后7 d时VAS评分降低,住院时间缩短,DEX2组QoR-15评分升高( P<0.05)。与DEX1组相比,DEX2组N3期睡眠比率升高,术后3和7 d时PSQI评分降低,QoR-15评分升高(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右美托咪定患者自控式睡眠调节是术后睡眠障碍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对于胃肠道肿瘤术后睡眠障碍患者,术后连续3 d患者自控式给予右美托咪定可改善睡眠结构,提高主观睡眠质量,促进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睡眠纺锤波密度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非快速动眼2(NREM2)期睡眠纺锤波密度(SSD)及其对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1年1—12月因打鼾接受多导睡眠监测(PSG)检查的患者,最终纳入119例男性患者,年龄23~60(37.4±7.3)岁,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AHI<15次/h)59例和OSAHS组(AHI≥15次/h)60例,收集其基本信息、一般临床资料及PSG参数。记忆功能评分采用逻辑记忆测试(LMT)、数字次序测试(DOT)和CANTAB测试中的图形认知记忆(PRM)、空间识别记忆(SRM)、空间工作记忆(SWM)。人工计数NREM2期C3、C4导联睡眠纺锤波个数,计算SSD。比较上述指标及NREM2期SSD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并通过Shapiro-Wilk方法、Chi-Squared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OSAHS患者各项记忆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SAHS组NREM3期比例、最低血氧饱和度、NREM2期左侧中央区SSD(N2-C3 SSD)、NREM2期右侧中央区SSD(N2-C4 SSD)更低(均 P<0.05);BMI、睡眠NREM1期比例、氧减指数、血氧饱和度<90% 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TS90)、呼吸暂停最长时间、呼吸相关微觉醒指数更高(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OSAHS组表现为LMT即刻评分更低,PRM即刻选择时间、SRM总时间、PRM延迟选择时间更长,提示OSAHS组的即刻逻辑记忆、即刻视觉记忆、空间识别记忆、延迟视觉记忆更差(均 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受教育年限( OR=0.744,95% CI 0.565~0.979, P=0.035)、呼吸暂停最长时间( OR=0.946,95% CI 0.898~0.997, P=0.038)、N2-C3 SSD( OR=0.328,95% CI 0.207~0.618, P=0.012)、N2-C4 SSD( OR=0.339,95% CI 0.218~0.527, P=0.017)是即刻视觉记忆的独立影响因素;AHI( OR=1.449,95% CI 1.057~1.985, P=0.021)、N2-C3 SSD( OR=0.377,95% CI 0.246~0.549, P=0.009)、N2-C4 SSD( OR=0.400,95% CI 0.267~0.600, P=0.010)是延迟视觉记忆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SSD减低与中重度OSAHS患者记忆功能受损相关,表现在即刻视觉记忆及延迟视觉记忆受损,提示NREM2期SSD的改变可作为评估OSAHS认知功能障碍的脑电图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军事飞行人员睡眠异常二例诊治分析及航空医学鉴定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飞行人员睡眠异常的诊治与航空医学鉴定。方法:回顾分析2例飞行人员睡眠异常的诊断、治疗及航空医学鉴定,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例1,空中机械师,睡眠中出现行为异常。第1次入院视频脑电图监测示有发作性异常行为,表现为肢体不自主乱动,右侧明显,可出现拍打动作。同步脑电图示全导大量肌电运动伪差,发作间期右颞区可见少量散在可疑小尖波。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示睡眠行为异常,意识模糊性觉醒。多次返院复查PSG和视频脑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病例2,轰炸机飞行员,夜间出现双下肢不适、入睡困难及易醒。入院后依据患者的症状、PSG、制动试验、对治疗的反应及排除其他引起此症状的可能,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经治疗后症状消失。2例均给予飞行合格结论。结论:飞行人员睡眠异常罕见报道,航医等相关人员要提高对飞行人员睡眠异常的认识。根据飞行人员的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尽早做出诊断与治疗,并根据其职责、疗效等实行个体化诊治及鉴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双侧突发性聋169例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通过回顾总结单中心169例(338耳)双侧突发性聋患者临床资料,得出双侧突发性聋患者听力损失严重,更多患者伴耳鸣、眩晕,疗效欠佳,发病30 d内就诊疗效优于30 d后就诊;对低频范围内听力损失,住院治疗听力提高更显著;且双侧突发性聋的发生可能存在免疫机制。论著《乙状窦异常搏动性耳鸣50例临床病例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50例经乙状窦手术治疗的单侧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病例资料,认为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多见于女性,常见原因可能为乙状窦憩室、乙状窦周骨质缺损等乙状窦壁异常,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可以采用手术治疗。论著《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58例疗效分析》采用980 nm光纤激光镫骨底板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49例)及听骨畸形(9例)所致传导性聋患者,认为该方法治疗耳硬化症及听骨畸形所致的传导性聋有效。论著《内耳畸形相关性镫骨底板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了48例(53耳)内耳畸形相关性镫骨底板瘘患者的CT和MRI资料,因其类型不同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了解其影像学表现特征,有助于其诊断。论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顶叶岛盖2功能连接异常的静息态fMRI研究》通过比较前庭性偏头痛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相关资料,认为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前庭、疼痛、视动网络功能连接异常有关,这些神经通路的异常很可能是前庭性偏头痛发病重要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论著《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哮喘、变应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的因果关系》从IEU公开数据库中获取疾病的遗传数据,分析发现哮喘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和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的患病危险因素,而变应性鼻炎是CRSsNP的危险因素。论著《鼻腔微生物多样性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分析77例CRSwNP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和鼻息肉组织,得出CRSwNP患者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与鼻息肉复发密切相关,鼻内镜术后鼻息肉的复发可能与保护性微生物丰度的减少和致病微生物数量的增加有关。论著《OSA患者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塌陷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通过回顾分析117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资料,认为OSA患者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的阻塞与扁桃体分度和N3期存在相关性,其构建的药物诱导睡眠内镜下舌根平面阻塞诺模图预测模型效能良好。论著《折叠皮瓣在梨状窝癌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术中的应用及探讨》一文介绍10例采用折叠岛状皮瓣修复梨状窝癌的病例资料,认为折叠岛状皮瓣可恢复喉及下咽的生理性解剖结构,可用于喉功能重建及梨状窝成形。论著《头颈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包绕颈动脉的外科处理策略》一文介绍9例采用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手术治疗原发灶未见复发或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患者,认为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根治性切除术是一种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有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