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排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MSCT)对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慈溪市红十字医院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将临床结果与MSCT影像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0例胃癌患者术后标本显示均为单发癌,其中贲门胃底13例(16.25%)、胃体21例(26.25%)、胃窦部46例(57.50%);累及胃底+胃体21例(26.25%)、累及胃窦+胃体34例(42.50%)、累及胃底+胃体+胃窦共13例(16.25%)。胃癌患者病理结果显示Borrmann Ⅰ型12例(15.00%)、Ⅱ型28例(35.00%)、Ⅲ型27例(33.75%)、Ⅳ型13例(16.25%)。术前MSCT Borrmann Ⅰ型准确率为83.33%、Ⅱ型准确率为78.57%、Ⅲ型准确率为77.78%、Ⅳ型准确率为84.62%,总准确率为80.00%;进展期胃癌患者MSCT术前Borrmann分型诊断观察者内一致性、观察者间一次性均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83、0.853,均 P<0.001。 结论:MSCT对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诊断具有较高准确率,且重复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弥漫浸润型胃癌原发灶CT征象评价隐匿性腹膜转移的效能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弥漫浸润型(Borrmann Ⅳ型)胃癌原发灶CT征象评价隐匿性腹膜转移(OPM)的效能。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3月至2021年3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01例局部进展期Borrmann Ⅳ型胃癌患者。根据术前CT和腹腔镜探查/灌洗细胞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OPM组(53例)和非OPM组(48例)。记录患者病理结果,包括组织学分化程度和Lauren分型。对术前CT进行分析,评估指标包括肿瘤中心位置、累及分区数、累及方位、黏膜宽带征、分层强化模式、浆膜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浸润和肿大淋巴结,测量原发肿瘤最大厚度、肿瘤平均CT值(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静脉期与动脉期CT值差值、延迟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及肿瘤强化曲线类型。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 2检验比较组间病理和CT征象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列线图,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OPM的效能,应用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拟合优度。 结果:OPM和非OPM组间肿瘤累及分区数、黏膜宽带征、分层强化、浆膜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浸润、强化曲线模式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组织学分化程度(OR=0.19, P=0.033)、三分层强化(OR=7.02, P=0.005)、浆膜侵犯(OR=14.27, P<0.001)为OPM的独立风险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预测OPM的曲线下面积为0.826(95%CI 0.745~0.908),灵敏度为0.566,特异度为0.938,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表明列线图预测的OPM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P=0.525),。 结论:Borrmann Ⅳ型胃癌OPM患者原发癌灶CT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基于组织分化程度、分层强化和浆膜侵犯的诊断模型评价OPM具有较高的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癌结节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癌结节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2 386例,分析癌结节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胃癌患者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的影响。结果:2 386例胃癌患者中,459例(19.24%)有癌结节,1 927例无癌结节。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 P=0.036)、pN分期( P=0.024)、pTNM分期( P=0.032)、Borrmann分型( P=0.008)、有无脉管瘤栓( P=0.001)是形成癌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共有2 27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期内1 259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1 152例死亡,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9.32%和44.61%。有癌结节组患者(441例)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6.76%和24.94%,无癌结节组患者(1 832例)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4.75%和49.3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1个癌结节组(115例)、2~3个癌结节组(202例)和≥4个癌结节组(124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74%、30.69%和1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0.00%、28.22%和9.6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 P=0.004)、pT分期( P=0.007)、pN分期( P=0.004)、pTNM分期( P=0.002)、有无脉管瘤栓( P=0.034)、有无癌结节( P=0.005)和癌结节数量( P=0.001)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化疗( P=0.043)是胃癌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癌结节的发生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有无癌结节及癌结节数量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DM6A突变及表达对胃癌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KDM6A突变或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二代测序对57例胃癌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以及Cbioportal、Kaplan Meier-Plotter和the Human Protein Atlas等生物信息数据库资料,分析KDM6A突变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胃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57例胃癌样本中,KDM6A突变14例,突变率为24.6%。突变组与未突变组比较,Borrmann分型、T分期、TNM分期和肿瘤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突变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53.5个月)短于未突变组(72.0个月, P=0.007)。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的875例胃癌患者中,KDM6A低表达者655例,高表达者220例,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3.5个月)短于高表达患者(30.8个月, P=0.002)。在男性、Ⅲ期、肠型、弥漫型、单纯手术治疗和含氟尿嘧啶方案化疗的患者中,KDM6A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有关(均 P<0.05)。Cbioportal数据库的1 172例胃癌患者中,KDM6A突变者70例,未突变者1 100例,突变患者的总生存时间(28.9个月)短于未突变患者(35.9个月, P<0.001)。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的355例胃癌患者中,KDM6A高表达97例,KDM6A低表达258例,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3.7个月)短于高表达患者(19.8个月, P=0.022)。 结论:KDM6A突变、低表达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更短,且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有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及治疗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恶性肿瘤家族史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家族史(familial history of malignant neoplasm,MN-FH)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386例胃癌患者,筛选出MN-FH阳性[MN-FH(+)]的患者,分析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386例胃癌患者中MN-FH(+)者656例(27.49%),其中有胃癌家族史193例(29.42%),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463例(70.58%)。与MN-FH阴性[MN-FH(-)]患者相比,MN-FH(+)胃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更趋于年轻化( P=0.005)。2386例胃癌患者中共有2273例(95.26%)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49.32%,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44.61%。其中MN-FH(+)患者5年OS为45.29%,5年DFS为39.67%,而MN-FH(-)患者5年OS、DFS分别为50.78%、46.40%,两组患者的5年OS、DF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淋巴结转移pN分期、肿瘤pTNM分期、Lauren分型、脉管瘤栓有无、Ki67阳性比例是影响MN-FH(+)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P均<0.05);COX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组织学类型( P=0.002)、浸润深度pT分期( P=0.013)、肿瘤pTNM分期( P=0.001)及脉管瘤栓有无( P=0.011)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MN-FH(+)胃癌具有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的特点,且预后与临床多种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胃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发生骨转移的影响因素及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为胃癌骨转移的早期发现和治疗优化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胃癌骨转移患者142例,其中单纯骨转移60例,骨转移合并骨外转移82例。纳入同期无远处转移的Ⅲ期胃癌患者和单纯内脏转移的胃癌患者各14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胃癌骨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胃癌骨转移患者总生存时间(OS)的影响因素。结果:142例胃癌骨转移患者,以低分化腺癌为主(123例),45例患者为同时骨转移,肋骨转移(100例)、脊柱转移(88例)和骨盆转移(84例)多见,110例患者为多发骨转移,82例合并骨外其他部位转移。Ⅲ期胃癌组、单纯内脏转移组、单纯骨转移组和骨转移合并骨外转移组4组比较,患者年龄、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血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CA19-9)和糖类抗原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是胃癌骨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3型: OR=0.07,95% CI:0.01~0.64, P=0.018),碱性磷酸酶( OR=2.54,95% CI:1.07~6.01, P=0.034)、血钙( OR=2.71,95% CI:1.15~6.41, P=0.023)、肌酸激酶同工酶( OR=16.33,95% CI:1.83~145.58, P=0.012)、血小板( OR=10.08,95% CI:1.89~53.85, P=0.007)、CA19-9( OR=2.40,95% CI:1.14~5.05, P=0.021)是胃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Ⅲ期胃癌组、单纯内脏转移组、单纯骨转移组和骨转移合并骨外转移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47、13、18和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单纯骨转移患者行原发肿瘤手术治疗的中位OS为中位OS为33个月,优于未手术患者(6个月, P=0.04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有骨外转移( HR=2.45,95% CI:1.56~3.85, P<0.001)、血红蛋白降低( HR=1.54,95% CI:1.02~2.34, P=0.042)是胃癌骨转移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胃癌单纯骨转移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其他Ⅳ期患者,对此类患者,在充分评估后行原发部位手术联合化疗可能延长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CT纹理分析和形态学特征的列线图鉴别Borrmann Ⅳ型胃癌与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纹理分析(CTTA)参数和形态学特征的列线图鉴别Borrmann Ⅳ型胃癌(BT4-GC)与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60例BT4-GC和24例DLBCL患者,评估病灶的CT形态学特征,包括主体位置、长轴范围、环周范围、黏膜线状态和胃周肿大淋巴结;在CT静脉期增强图像上勾画病灶的感兴趣区并计算CTTA参数。BT4-GC与DLBCL间形态学特征和CTTA参数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多变量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因素纳入诊断模型,并构建列线图。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CTTA参数和诊断模型区分BT4-GC与DLBCL的诊断效能。 结果:CT形态学特征中,BT4-GC与DLBCL间黏膜线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99, P<0.001)。CTTA参数中,BT4-GC与DLBCL间16个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6个CTTA参数区分BT4-GC与DLBCL的曲线下面积为0.662~0.833,其中百分值90的AUC最大,为0.833(95%CI 0.736~0.906)。逻辑回归分析将黏膜线状态(OR为4.82,95%CI 1.21~19.25, P=0.026)、百分值90(OR为1.09,95%CI 1.04~1.15, P=0.001)纳入诊断模型,并构建列线图,其区分BT4-GC与DLBCL的曲线下面积为0.898(95%CI 0.813~0.953),灵敏度为0.833,特异度为0.817。 结论:基于CTTA百分值90和形态学特征黏膜线状态的多变量诊断模型列线图可以有效区分BT4-GC与DLBCL,具有较高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进展期胃腺癌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术联合紫杉醇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术联合紫杉醇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467例局部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根治切除术+紫杉醇HIPEC 151例(手术+HIPEC组),仅接受根治性切除术316例(单纯手术组)。按照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公布的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 5.0)对纳入患者的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腹腔热灌注化疗次数对HIPEC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通过χ 2检验对不同亚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差异分析。并通过logistic模型分析局部进展期胃腺癌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术联合紫杉醇HIPEC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手术+HIPEC组中,男性113例(74.8%),女性38例(25.2%);中位年龄为64(55,68)岁;术后接受1次、2次和3次紫杉醇HIPEC的患者分别有18例(11.9%)、79例(52.3%)和54例(35.8%),中位肿瘤最大径为5.0(3.6,6.5)cm。单纯手术组中,男性244例(77.2%),女性72例(22.8%);中位年龄为63(54,68)岁,中位肿瘤最大径为4.0(3.0,5.5)cm。手术+HIPEC组中,共有112例(74.2%)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了198例次2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其中以术后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次数最多(85例,56.3%),其次是术后贫血(50例,33.1%)。与单纯手术组相比,手术+HIPEC组患者中术后低白蛋白血症[56.3%(85/151)比37.7%(119/316),χ 2=14.420, P<0.001]、贫血[33.1%(50/151)比22.5%(71/316),χ 2=6.030, P=0.014]、术后腹痛[7.3%(11/151)比1.6%(5/316),χ 2=10.042, P=0.002]和术后腹胀[5.3%(8/151)比1.3%(4/316),χ 2=5.123, P=0.024]的发生率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IPEC 1次、2次与3次组的术后低白蛋白血症[13/18比67.1%(53/79)比35.2%(19/54),χ 2=12.955, P<0.001)和肺部感染发生率[6/18比6.3%(5/79)比1.9%(1/54),χ 2=13.232, 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肿瘤Borrmann分型和HIPEC次数与手术+HIPEC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有关(均 P<0.05)。但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并未发现上述因素是手术+HIPEC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根治性切除术后行紫杉醇HIPEC会增加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低白蛋白血症、贫血以及术后腹痛腹胀的发生风险,但增加HIPEC次数并未显著升高其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本研究未发现紫杉醇HIPEC相关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癌术中纳米碳分区示踪对提高淋巴结分拣数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术中纳米碳示踪有助于胃癌淋巴结清扫并可以增加淋巴结检出数目,但传统纳米碳示踪方法示踪范围较小,区分能力有限。本研究探讨纳米碳分区示踪在胃癌淋巴结分拣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海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行D 2根治切除并在术中进行纳米碳示踪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排除术后病理分期为T 1~2、Borrmann Ⅳ型胃癌、远处转移、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不全者。共18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13例,海南省肿瘤医院68例),根据不同纳米碳示踪法,分为分区示踪组(89例)和传统示踪组(92例)。传统示踪组在肿瘤边缘正常浆膜0.5 cm处取上、下、左、右4个注射点行浆膜下注射纳米碳0.1~0.3 ml;分区示踪组在其基础上,同时在幽门上胃右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幽门下胃网膜右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胃小弯胃左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和胃大弯胃网膜左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浆膜下各注射纳米碳0.1~0.3 ml。观察分区示踪法对各部位淋巴管和各组淋巴结的显示情况,比较两组黑染淋巴结数、淋巴结黑染率、检出淋巴结总数、阳性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度。 结果:分区示踪组与传统示踪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分区示踪组黑染淋巴结数为多于传统示踪组[中位数:25.0枚比13.5枚, Z=-7.158, P<0.001];淋巴结黑染率为高于传统示踪组[(70.8±12.0)%比(47.1±15.7)%, t=11.399, P<0.001]。分区示踪组检出淋巴结总数和阴性淋巴结总数均高于传统示踪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总数:(37.5±11.5)枚比(29.6±11.8)枚, t=4.581, P<0.001;阴性淋巴结总数:(31.3±12.5)枚比(24.9±11.1)枚, t=3.621, P<0.001]。分区示踪组与传统示踪组的阳性淋巴结总数[中位数:4.0枚比3.0枚, Z=-1.485, P=0.137]、淋巴结转移率[78.7%(70/89)比72.8%(67/92),χ 2=0.834, P=0.361]和淋巴结转移度[中位数:11%比10%, Z=-0.483, P=0.629]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纳米碳分区示踪法较传统示踪法可通过提高淋巴结黑染率,增加淋巴结检出数目,提高胃癌分期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远端胃癌D 2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LASS队列的全国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胃癌D 2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预后及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2月至2010年12月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CLASS研究组)腹腔镜胃癌外科多中心临床数据库中16家医院收治的652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4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91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52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9例、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43例、江苏省中医院25例、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14例、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12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2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例、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9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7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7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42例,女210例;年龄为(57±12)岁。患者均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 2根治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4)随访情况。(5)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或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1)手术情况:652例患者中,617例行D 2淋巴结清扫术,35例行D 2+淋巴结清扫术;348例消化道重建方式为Billroth Ⅱ吻合,218例为Billroth Ⅰ吻合,25例为Roux-en-Y吻合,61例为其他;12例行联合脏器切除;569例术中输血,83例术中未输血。65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7(155,240)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150)mL。(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652例患者肿瘤最大径为(4.5±2.0)cm;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19,35)枚,其中>15枚570例,≤15枚82例;淋巴结转移数目为4(1,9)枚;肿瘤近端切缘为(4.8±1.6)cm,肿瘤远端切缘为(4.5±1.5)cm。652例患者中,肿瘤Borrmann分型为Ⅰ~Ⅱ型255例,Ⅲ~Ⅳ型334例,缺失Borrmann分型资料63例;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171例,低-未分化430例,缺失肿瘤分化程度资料51例;肿瘤病理学T分期T2期、T3期、T4a期分别为123、253、276例,病理学N分期N0期、N1期、N2期、N3期分别为116、131、214、191例,病理学TNM分期Ⅱ期、Ⅲ期分别为260、392例。(3)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652例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间为3(2,4)d,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4(3,5)d,首次进食全流质食物时间为5(4,6)d,术后住院时间为10(9,13)d。652例患者中,69例发生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 Ⅰ~Ⅱ级、Ⅲa级、Ⅲb级、Ⅳa级并发症患者分别为60、3、5、1例。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种并发症。手术并发症和系统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分别为十二指肠残端瘘(3.07%,20/652)和呼吸系统并发症(2.91%,19/652)。69例患者经治疗后均顺利转归并出院。(4)随访情况:6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0~19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4个月。298例术后复发转移患者中,255例术后≤5年复发转移,其中远处转移、腹膜转移、局部复发、多处复发转移、其他部位复发转移分别为21、69、37、52、76例;43例术后>5年复发转移,上述指标分别为5、9、10、4、15例;两者复发转移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52, P>0.05)。术后≤5年和>5年复发转移患者病理学TNM分期Ⅱ期、Ⅲ期分别为62、193例和23、20例,两者病理学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36, P<0.05);病理学T分期T2期、T3期、T4a期分别为42、95、118例和9、21、13例,两者病理学T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80, P>0.05),进一步分析,两者病理学T2期、T3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52,2.08, P>0.05),两者T4a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4, P<0.05);病理学N分期N0期、N1期、N2期、N3期分别为19、44、85、107例和12、5、18、8例,两者病理学N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34, P<0.05),进一步分析,两者病理学N0期、N3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6.52,8.47, P<0.05),两者N1期、N2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85,1.18, P>0.05)。652例患者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为81个月,10年总生存率为46.1%,其中病理学TNM分期Ⅱ期、Ⅲ期患者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6%、3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5.29, P<0.05)。进一步分析,病理学TNM分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ⅢC期患者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6%、55.8%、46.9%、37.1%、24.0%,5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06, P<0.05)。病理学T2期、T3期、T4a期患者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2%、46.5%、41.5%,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39, P<0.05)。病理学N0期、N1期、N2期、N3期患者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7%、56.2%、48.5%、26.4%,4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89, P<0.05)。(5)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低-未分化),病理学TNM分期,病理学T分期,病理学N分期(N2期、N3期),术后化疗是影响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 2根治术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45,1.64,1.37,2.05,1.30,1.68,3.08,0.56,95%可信区间为1.15~1.84,1.32~2.03,1.05~1.77,1.62~2.59,1.05~1.61,1.17~2.42,2.15~4.41,0.44~0.70,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4 cm,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病理学TNM分期Ⅲ期是影响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 2根治术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48,1.44,1.81,95%可信区间为1.19~1.84,1.11~1.88,1.42~2.30, P<0.05),术后化疗是影响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 2根治术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总生存率的独立保护因素(风险比=0.57,95%可信区间为0.45~0.73, P<0.05)。 结论: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 2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肿瘤学疗效满意。病理学TNM分期Ⅲ期、病理学T4a期、病理学N3期患者术后≤5年复发转移比例高,而病理学TNM分期Ⅱ期、病理学N0期患者术后>5年复发转移比例高。肿瘤最大径>4 cm,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病理学TNM分期Ⅲ期是影响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 2根治术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化疗是影响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 2根治术局部进展期胃癌10年总生存率的独立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