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 11C-CFT microPET/CT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11C-2β-甲基酯-3β-(4-氟苯基)托烷(CFT) microPET/CT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程度及帕金森病(P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60只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D模型组( n=48)和对照组( n=12),通过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入右侧纹状体建立PD模型,分别在建立PD模型后1、2、3、4周进行旋转行为测试、 11C-CFT microPET/CT显像,计算损伤侧/健侧纹状体 11C-CFT摄取比值;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计数双侧黑质致密部中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并计算损伤侧/健侧的比值。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 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PD模型建立后1、2、3、4周,PD模型向健侧旋转的旋转速度依次为(4.55±1.37)、(8.64±1.64)、(9.96±1.83)、(11.67±2.77) r/min,而对照组均未出现任何旋转行为;PD模型组 11C-CFT摄取比值与TH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值分别为0.658±0.038、0.580±0.094、0.513±0.042、0.394±0.065与0.698±0.066、0.604±0.062、0.546±0.064、0.315±0.0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997±0.048与0.996±0.054; F值:167.50、169.20,均 P<0.05)。 11C-CFT摄取比值与旋转行为学结果(旋转速度)、TH阳性神经元比值结果均具有相关性( r值:-0.877、0.897,均 P<0.001)。 结论:PD动物模型中, 11C-CFT摄取比值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程度(TH阳性神经元比值)以及PD严重程度有很好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巴胺β羟化酶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惊恐障碍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与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β-hydroxylase,DβH)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DSM-Ⅳ轴Ⅰ结构式临床访谈选取139例惊恐障碍患者(惊恐障碍组)和196例正常健康对照(对照组)。采用imLDRTM多重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型试剂盒对所有样本进行6个SNP位点分型,采用SPSS 16.0和PLINK比较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差异。结果:(1)惊恐障碍组在NET rs5569多态性上携带G等位基因(76.3%)高于正常对照组(68.4%),携带A等位基因(23.7%)少于对照组(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986, OR=0.67,95% CI=0.47~0.95, P<0.05),而多重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加性模型显示惊恐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在NET rs5569多态性各基因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68,95% CI=0.48~0.96, P<0.05);隐性模型显示惊恐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在DβH rs1611114多态性的基因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42,95% CI=0.18~0.96, P<0.05),但多重校正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无论是等位基因还是基因型,惊恐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在DβH(rs129882、rs1611114、rs1611115)和NET(rs2242446、rs28386840)基因多态性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DβH和NET基因多态性与惊恐障碍可能不存在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α-突触核蛋白对帕金森小鼠β-arrestin 2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α-突触核蛋白(α-syn)对帕金森(PD)小鼠β-arrestin 2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运动能力相近的C57BL/6J小鼠2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只。采用脑纹状体注射α-syn预成型纤维法建立PD模型,造模4周后观察行为学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中脑星形胶质细胞α-syn、多巴胺受体(DR)、酪氨酸羟化酶(TH)、炎性因子、β-arrestin 2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检测α-syn与β-arrestin 2的相互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α-syn对β-arrestin 2转录激活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造模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平均运动速度显著减小( t=9.415, P<0.001),运动轨迹集中在旷场四周且明显稀疏,通过爬杆所需时间显著延长( t=16.412, P<0.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脑星形胶质细胞α-syn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1.14±0.18比0.53±0.16),D1DR(0.67±0.13比1.15±0.11)和TH(0.46±0.05比0.81±0.06)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 t=9.810、10.917、17.356,均 P<0.00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以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 t=3.583、4.284、5.396、11.747、16.375、18.294,均 P<0.001),中脑星形胶质细胞β-arrestin 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0.42±0.11比1.33±0.14)( t=19.795, P<0.001);FRET结果显示,α-syn与β-arrestin 2可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α-syn基因敲除后,β-arrestin 2转录活性显著上调。 结论:α-syn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炎性反应,并通过减少多巴胺的生物合成及其生理功能参与PD的发病过程,且该作用依赖于负性调控β-arrestin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β-抑制蛋白1/2在帕金森病小鼠中的表达及其与发病机制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β-抑制蛋白1/2(β-arrestin1/2)在帕金森病(PD)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参与PD病理过程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盐酸盐(MPTP)制备PD模型,末次给药后3 d处死小鼠,取脑组织。观察小鼠行为学和脑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olt法检测脑组织β-arrestin1/2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β-arrestin1/2与小胶质细胞共定位情况,分别运用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TH)、Iba-1标记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片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D小鼠脑组织中β-arrestin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β-arrestin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 t=11.535、9.948,均 P=0.000),且β-arrestin1/2与小胶质细胞均存在共同细胞定位。MPTP诱导PD后,β-arrestin1 +/+组和β-arrestin1 -/-组小鼠中脑SNc区Th +神经元数量均减少( t=4.098、3.571, P=0.000、0.001),中脑SNc区Iba-1 +细胞数量均增加( t=10.097、6.448,均 P=0.000)。MPTP诱导PD后,β-arrestin2 +/+组和β-arrestin2 -/-组小鼠中脑SNc区Th +神经元数量均减少( t=3.512、5.237, P=0.001、0.000),中脑SNc区Iba-1 +细胞数量均增加( t=5.816、8.402,均 P=0.000)。与β-arrestin1 +/+组比较,β-arrestin1 -/-组小鼠小胶质细胞TRAF6、NF-κB及COX-2表达上调( t=5.324、5.837、9.350,均 P=0.000)。与β-arrestin2 +/+组比较,β-arrestin2 -/-组小鼠小胶质细胞TRAF6、NF-κB及COX-2表达下调( t=5.094、6.318、9.466,均 P=0.000)。 结论:PD小鼠脑组织β-arrestin1表达上调、β-arrestin2表达下调,β-arrestin1/2可能通过TRAF6/NF-κB/COX-2通路影响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以及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参与PD的病理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iTRAQ技术筛选婴儿痉挛症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iTRAQ技术筛选婴儿痉挛症患儿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选择临床明确诊断的婴儿痉挛症患儿(试验组)及健康婴儿(对照组)各15例,应用绝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检测其血浆差异蛋白,并进行功能注释及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出差异明显的候选蛋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获得59种表达倍数1.2倍以上的差异蛋白( P<0.05),这些差异蛋白参与细胞骨架组织、整合素激活和细胞中蛋白质位置维持等重要生物学过程。从中选取5个疾病相关蛋白标志物,对其进行论述。 结论:婴儿痉挛症患儿和健康婴儿血清存在蛋白质表达差异,这些结果可能为婴儿痉挛症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或目标。对细胞骨架蛋白的研究可能成为探究婴儿痉挛症发病机制的突破口,新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如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可能为婴儿痉挛症的诊治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外周血液分析物网络特征对临床高危人群向精神病性症状转化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外周血液分析物网络特征,构建临床高危(CHR)人群向精神病性症状转化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收治的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FES)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50例临床高危(CHR)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留存外周血液标本并采用Luminex平台液相芯片多因子检测、Bioplex技术测定及机器学习技术将多类别血液标志物建立样本数据库。观察组症状严重程度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对照组症状严重程度采用总体功能评定量表(GAF)和思维、言语和交流综合评定量表(TLC),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均采用MATRICS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估。应用XGBoost算法进行建模,以"转化型0-不转化型1"作为目标变量,带入一般资料、临床评估量表数据、血样数据,应用5折交叉验证法获取重要变量(重要性得分>0分),综合其权重和阈值,对数据进行构建关联分析及决策树,构建基于外周血液标志物网络矩阵的高危个体转化预测模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CCB各项得分(处理速度、注意警觉、工作记忆、语言记忆、视觉记忆和推理能力)均更低(均 P<0.05)。构建FES外周血液样本信息样本库,经筛选后共纳入16种血液标志物;构建CHR人群外周血液样本信息样本库,经筛选后共纳入21种血液标志物。基于XGBoost算法用于外周血液标志物网络矩阵对于高危个体转化的预测模型最终纳入变量为:GAF量表评分、TLC量表评分、MCCB量表评分、多巴胺β羟化酶(DβH)、肿瘤坏死因子(TNF-α)、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密度脂蛋白(LDL)。最终模型测试集的平均准确率为0.991,平均F1分数为0.978,曲线下面积(AUC)为0.996。 结论:构建FES和CHR人群外周血液样本信息样本库,应用机器学习法建立CHR人群向精神病性症状转化的预测模型,可大幅度提高对CHR人群向SZ转化的预测能力,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客观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牛磺酸对百草枯诱导的帕金森病样小鼠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牛磺酸(Tau)对百草枯(PQ)诱导的帕金森病(PD)样小鼠海马、黑质区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于2019年4月,将36只SPF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aCl)、Tau对照组(150 mg/kg)、PQ染毒组(10 mg/kg PQ组、15 mg/kg PQ组)、Tau干预组(Tau+10 mg/kg PQ组、Tau+15 mg/kg PQ组),每组6只小鼠。腹腔注射PQ构建PD样小鼠模型并于PQ给药前1 h腹腔注射150mg/kg Tau进行干预,每周2次,连续6周。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和神经行为学(悬挂实验、旷场实验、游泳实验、悬尾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及新物体识别实验)变化,评估小鼠的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染毒和干预结束后取小鼠脑组织进行尼氏染色检测海马、黑质区神经元尼氏体数量及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黑质区神经元标记物神经元核抗原(NeuN)、多巴胺(DA)能神经元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H)、α-突触核蛋白(α-syn)、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炎性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量;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黑质区TH与Iba-1、TH与α-syn的共表达情况。结果:PQ染毒组小鼠出现反应迟钝、行动减少等一般行为学改变。与对照组比较,PQ染毒组小鼠悬挂实验得分、新物体识别时间比减少,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不动时间增多( P<0.05);与对照组比较,15 mg/kg PQ组旷场实验水平爬格数、直立次数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停留时间比减少( P<0.05);与PQ染毒组比较,相同剂量Tau干预组小鼠悬挂得分增多,游泳和悬尾不动时间减少( P<0.05);与15 mg/kg PQ组比较,Tau+15 mg/kg PQ组旷场实验水平爬格数、新物体识别时间比增多( P<0.05)。尼氏染色和IHC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Q染毒组海马和黑质区的尼氏体数目减少( P<0.05),黑质区神经元NeuN、TH阳性细胞数目减少( P<0.05),α-syn和小胶质细胞Iba-1阳性表达量增多,炎性因子(iNOS、IL-1β)表达水平升高( P<0.05);与PQ染毒组比较,相同剂量Tau干预组海马和黑质区的尼氏体数目增多( P<0.05),黑质区NeuN、TH阳性细胞数量增加( P<0.05),α-syn、小胶质细胞Iba-1和炎性因子(iNOS、IL-1β)表达量降低( P<0.05)。 结论:Tau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保护PQ诱导的黑质DA能神经元变性和海马神经元丢失,有效改善PQ诱导的PD样小鼠神经行为学、脑组织病理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肠-脑轴"角度的氟桂利嗪所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从"肠-脑轴"角度探讨氟桂利嗪所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的发病机制。方法:3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与氟桂利嗪组,每组15只。空白对照组小鼠给予0.1 mL 50%聚乙二醇400+50%生理盐水混合液灌胃,1次/d、持续2周;氟桂利嗪组小鼠给予浓度6 mg/mL氟桂利嗪+50%聚乙二醇400+50%生理盐水混合液灌胃,每日剂量30 mg/kg,1次/d、持续2周。2组小鼠均于开始给药后第1、3、5、10、14天时记录体质量,于第14天时进行转棒实验以评估运动功能,并留取小鼠粪便行16s RNA测序以观察肠道菌群情况,给予伊文思蓝溶液灌胃检测肠道转运功能,随后处死小鼠,取其脑组织、肠组织并制备成匀浆或冰冻切片,应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表达情况,应用RT-qPCR法检测黑质中炎性因子表达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肠上皮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开始给药后第1、3、5、7、10、14天时氟桂利嗪组小鼠的体质量比(与给药前体质量的比值)均明显更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桂利嗪组小鼠的转棒停留时间明显缩短,跌落时转棒转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桂利嗪组小鼠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蛋白水平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桂利嗪组小鼠黑质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1.00±0.00 vs. 2.79±0.83;1.00±0.00 vs. 3.39±1.37),肠道依文思蓝推进率明显降低(80.67%±4.51% vs. 50.67%±6.03%),结肠上皮组织中ZO-1、Claudin-5表达明显降低(27.01±1.41 vs. 16.32±2.83;37.00±2.80 vs. 24.52±2.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空白对照组与氟桂利嗪组小鼠共同存在576种肠道菌群,空白对照组单独存在744种,氟桂利嗪组单独存在634种。基于加权UniFrac距离的主成分分析测量β多样性,2组小鼠的肠道菌群明显分离(PCoA1为39.88%,PCoA2为30.69%)。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桂利嗪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在门水平上以厚壁菌门、疣微菌门为优势菌群,在科水平上以拟杆菌科、毛螺球菌科、阿克曼氏菌科最常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氟桂利嗪组小鼠肠道菌群中阿克曼菌属、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氟桂利嗪可能通过引起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并基于"肠-脑轴"诱发神经炎症,从而导致DIP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煤矿工人PAHs暴露水平及其与氧化应激和神经递质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煤矿工人多环芳烃(PAHs)暴露水平并探讨其与氧化应激和神经递质水平之间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4至6月,选择652名不同作业场所[井下一线组(239名)、井下辅助组(280名)及地面组(133名)]煤矿工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工人基本资料,检测其尿中多环芳烃代谢物(OH-PAHs)、血液中氧化应激和神经递质水平,用线性回归模型评估尿OH-PAHs与神经递质和氧化应激指标间的关联,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氧化应激在尿OH-PAHs与神经递质改变之间的作用。结果:不同作业场所三组工人尿OH-PAHs中2-羟基萘(2-NAP)、2-羟基芴(2-FLU)、1-羟基芘(1-OH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33.64、9.63、26.82, P<0.01、=0.008、<0.01)。三组工人血液中神经递质指标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6.81、15.58、79.16、179.58、33.48、67.63、4.96, P<0.01)。控制混杂因素后,NE含量与2-FLU水平和AChE活力与1-OHP水平均呈负相关( β=-134.99,95% CI:-250.74~-19.23, P=0.02; β=-0.80,95% CI:-1.54~-0.05, P=0.036);Ach含量与9-羟基菲(9-PHE)水平、AChE活性与2-NAP和9-PHE水平均呈正相关( β=0.96,95% CI:0.26~1.64, P=0.007; β=1.78,95% CI:0.75~2.82, P=0.001; β=0.77,95% CI:0.07~1.47, P=0.031)。此外,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与1-OHP水平及AChE活力均相关( β=0.32,95% CI:0.02~0.62, P=0.034; β=-0.23,95% CI:-0.43~-0.02, P=0.032)。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1-OHP对AChE活力有直接作用( P<0.05)。 结论:井下煤矿工人PAHs暴露水平较高,且可能引起神经递质水平改变,尚未观察到氧化应激的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亚甲基蓝通过减轻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焦亡以改善其运动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亚甲基蓝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治疗组及中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其中,模型组小鼠连续7 d腹腔注射MPTP 25 mg/(kg·d)构建PD模型;低剂量治疗组及中剂量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前连续3 d腹腔注射亚甲基蓝2 mg/(kg·d)或10 mg/(kg·d)预处理,然后连续7 d腹腔注射MPTP 25 mg/(kg·d)+亚甲基蓝2 mg/(kg·d)或10 mg/(kg·d),期间注射亚甲基蓝与MPTP时间间隔12 h。造模结束后第8天,对各组小鼠进行旷场实验、爬杆实验和转棒实验以评估其自发运动情况、协调性、耐力及运动能力等。随后处死小鼠并取脑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小鼠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各组小鼠黑质及纹状体中TH、α-突触核蛋白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1(cleaved-Caspase-1)和Gasdermin D(GSDMD)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黑质及纹状体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转棒停留时间明显缩短、爬杆下降时间明显延长、旷场箱内移动总路程明显减少,黑质中TH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以及黑质及纹状体中TH蛋白水平明显降低,NLRP3、ASC、cleaved-Caspase-1及GSDMD、GSDMD-N蛋白水平明显升高,TNF-α、IL-1β和IL-18含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治疗组及中剂量治疗组小鼠的转棒停留时间明显延长、爬杆下降时间明显缩短、旷场箱内移动总路程明显增多,黑质中TH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以及黑质及纹状体中TH蛋白水平明显升高,NLRP3、ASC、cleaved-Caspase-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TNF-α、IL-1β和IL-18含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治疗组与中剂量治疗组小鼠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低中剂量亚甲基蓝能改善PD模型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其机制与下调黑质及纹状体中NLRP3炎性小体表达、抑制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多巴胺能神经元焦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