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耐药机制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导致的生殖系统各器官疾患使全球生殖健康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治疗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药物主要有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而近年来关于沙眼衣原体临床耐药的报道逐渐增多给治疗带来了更多挑战。本文将就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耐药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识别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早期预测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方法。方法: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收集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浙江13家医院就诊的1 428例发热>48~<120 h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咽拭子检测肺炎支原体DNA,检测阳性者行胸部X线片、血常规、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LDH)和前降钙素等检测。根据随访时病情发展情况,将患儿分为RMPP组和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MPP的相关因素,建立RMPP预报概率π的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预测RMPP的诊断价值。 结果:1 428例患儿中男801例、女627例,年龄4.3(2.7,6.3)岁,肺炎支原体DNA阳性534例(37.4%),其中446例(83.5%)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44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男251例、女195例,就诊年龄5.2(3.3,6.9)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变异位点检测阳性410例(91.9%)。RMPP组55例、GMPP组391例。RMPP组第1次就诊前的峰值体温与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高于GMPP组[39.6(39.1,40.0)比39.2(38.9,39.7)℃、333(279,392)比311(259,359)U/L,均 P<0.05]。Logistic回归示RMPP的预报概率π=exp[-29.7+0.667×最高体温(℃)+0.004×LDH(U/L)]/{1+exp[-29.7+0.667×最高体温(℃)+0.004×LDH(U/L)]},截断值为0.12,预报一致性为0.89,灵敏度0.89,特异度0.67。预报概率π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为0.682(95% CI 0.593~0.771, P<0.01)。 结论:发热>48~<120 h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可根据首次就诊前的最高体温和LDH水平计算RMPP的预报概率,以期达到早期预测RMPP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耐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之一,大环内酯类药物是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亚洲大环内酯类耐药形势严峻,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文献报道肺炎支原体的耐药机制主要是23S rRNA基因突变。感染耐药菌株的患儿更容易出现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甚至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支原体耐药性的增加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使用频率过高及应用时间过长有关。该文就耐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过程与现状、机制、临床表现及其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关系等方面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湖南省食源性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汤卜逊沙门菌分子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湖南省人源和水产动物源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汤卜逊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特征。方法:对湖南省食源性疾病散发病例粪便样本和水产品样本中分离的汤卜逊沙门菌进行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菌株的筛选与鉴定,使用肉汤稀释法对11种抗菌药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菌株的耐药机制以及进化关系。结果:从粪便样本和水产品样本中共分离到19株汤卜逊沙门菌,其中9株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进一步分析发现8株菌检出IncC质粒,携带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 qepA- qnrS1、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 blaCMY-2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 mph(A);1株检出IncR质粒,携带 qnrB4- aac(6 ′) -Ib-cr、 blaOXA-10和 mph(A)耐药基因。遗传环境分析发现 qnrS1、 qepA、 mph(A)和 blaCMY-2基因可能分别通过插入序列IS Kra4、IS91、IS6100和IS Ecp1整合到耐药菌的基因组上。基于核心基因组生成的系统发生树表明,人源和水产动物源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汤卜逊沙门菌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结论:湖南省人源和水产动物源样本中检出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汤卜逊沙门菌,提示此类多重耐药菌已在人和水产动物之间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难治性、暴发性及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大环内酯类是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治疗的一线药物。近年来随大环内酯类耐药MP(macrolide resistant MP,MRMP)明显增多,难治性MPP(refractory MPP,RMPP)和暴发性MPP(fulminant MPP,FMPP)明显增加,成为引起临床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有关MRMP、RMPP和FMPP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就MRMP、RMPP和FMPP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讨论。优先考虑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并及早开始有效抗菌药物治疗、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和抗炎治疗、积极治疗并发症和混合感染是RMPP和FMPP治疗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东亚国家特别是我国报道的学龄期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重症及耐药病例数量在增多。儿童MPP是异质性疾病,部分患儿感染后为自限性过程,部分患儿感染后病情重且迁延,容易遗留下气道闭塞的后遗症,导致这部分患儿肺功能减退,生活质量下降。虽然目前我国尚无儿童MPP的全国流行病学数据,但基于我国学龄期儿童人口基数大,以及MPP遗留下气道闭塞的长期影响,MPP应被视为我国学龄期儿童主要的呼吸系统疾病并加以重视。现主要就肺炎支原体耐药与重症MPP的关系,以及MPP的分型和治疗进行简要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致关节感染皮疽诺卡菌的耐药表型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致关节感染的两株皮疽诺卡菌( Nocardia farcinic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其耐药性。 方法:2020年1月收集两株导致老年患者膝关节感染的皮疽诺卡菌菌株,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对细菌进行鉴定,根据CLSI M24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和E-test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通过ABRicate工具比对获得性耐药和毒力基因,Snippy等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同源性等基因特征分析。结果:本研究的临床分离株均为皮疽诺卡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噁唑(TMP/SMX)耐药,对亚胺培南、利奈唑胺和含有酶抑制剂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携带A类β内酰胺酶基因 far-1、RNA聚合酶结合蛋白基因 RbpA、多耐药外排泵转录激活因子基因 MtrA和调节转录因子基因 vanR-O,分别介导对β内酰胺抗生素、利福平、大环内酯类药物和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不含有获得性TMP/SMX耐药基因,二氢叶酸还原酶家族基因存在多个错义突变,均携带与结核分枝杆菌同源的 icl、 mbtH、 phoP、 relA毒力基因,SNP同源分析表明两株皮疽诺卡菌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两株菌仅存在10个SNP位点、6个复合基因和1段基因缺失变异。 结论:全基因测序技术有助于研究诺卡菌的分子特征和耐药机制;皮疽诺卡菌对TMP/SMX耐药现象需要重视,参与二氢叶酸代谢途径的酶基因突变有可能是TMP/SMX耐药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耐药及不良反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作为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了抗菌作用外,阿奇霉素还具有缓解炎症反应,减少气道的黏液分泌以及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等特性。因此,阿奇霉素被广泛应用在非典型病原菌、部分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及囊性纤维化、慢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胃轻瘫等慢性疾病当中。阿奇霉素的广泛长期使用带来的耐药问题以及婴幼儿应用中的不良反应需要临床工作者更多的关注。该文综述阿奇霉素的作用机制及近年来临床应用进展,探讨目前缓解耐药困境的策略以及婴幼儿临床应用中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菌药物用药史对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对于幽门螺杆菌( H. pylori)初治患者,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及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用药史与铋剂四联疗法(枸橼酸铋钾+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根除率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469例 H. pylori初治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我国指南推荐的铋剂四联疗法,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抗菌药物用药史、CYP2C16代谢型、内镜诊断、细菌密度、 H. pylori耐药性,分析其与 H. pylori根除率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Kruskal-Wallis H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大环内酯类用药史与含克拉霉素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下降有关( OR=3.37,95% CI 1.04~10.98, P<0.05),可能是由于大环内酯类用药史与克拉霉素耐药相关( OR=6.12,95% CI 3.99~9.40, P<0.01)。喹诺酮类用药史与含左氧氟沙星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下降有关( OR=3.65,95% CI 1.27~10.49, P<0.05),可能是由于喹诺酮类用药史与左氧氟沙星耐药相关( OR=2.50,95% CI 1.69~3.71, P<0.01)。硝基咪唑类用药史与甲硝唑耐药相关( P<0.01),但与含甲硝唑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间无相关性( P>0.05)。 结论:对于 H. pylori初治患者,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用药史提示易产生对相应抗菌药物的耐药,不适合使用含该药物的铋剂四联方案。硝基咪唑类用药史与甲硝唑耐药率升高有关,但不影响含甲硝唑(400 mg 1日4次)的铋剂四联方案根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耐药相关分子特征及PFGE型别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耐药相关分子特征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lu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特征,了解百日咳菌株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能的耐药机制,探讨PFGE基因型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E-test法检测2018—2020年临床分离百日咳鲍特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性;PCR检测可水平转移的耐药基因与耐药相关突变位点;采用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型。结果:共分离到35株百日咳鲍特菌菌株,其中27株对3种抗生素均耐药,2株对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耐药,对克拉霉素敏感,6株对3种抗生素均敏感;部分耐药株携带甲基化酶基因 ermA(27.6%,8/29)和 ermB(31.0%,9/29),耐药株均检出A2047G位点突变,敏感株均未发现耐药基因和位点突变;耐药株PFGE分型为BpSR23和BpFINR9型,敏感株PFGE分型为其他型。 结论:临床分离百日咳鲍特菌对红霉素耐药严重,并且开始向大环内酯类其他抗生素蔓延,甲基化酶基因的获得及23S rRNA基因A2047G位点突变可能是其耐药的主要机制,PFGE基因型与耐药表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