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选穴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搜索并筛选出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文献,利用 Excel、SPSS Modeler 18.0、SPSS Ststistics 25.0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探究其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 242 篇,涉及穴位 115个,使用频次 1 697次.其中使用频次大于 60次的高频穴位为廉泉、风池、金津、玉液、完骨、翳风;穴位所涉及归经以足少阳胆经、任脉、督脉较多;特定穴以交会穴为最多;关联分析中出现较多配伍为金津-玉液,风池-完骨,风池-翳风,金津-玉液-廉泉等;聚类分析共得到 6组穴位,金津、玉液、咽后壁、完骨、翳风、风池、内关、人中、三阴交,天突、扶突、人迎,哑门、风府、通里、照海、列缺、天柱,上廉泉、脑户、足三里、太冲、太溪、丰隆、合谷、曲池、百会、印堂,治呛、翳明,廉泉、夹廉泉.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归纳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选穴规律,核心穴位处方为廉泉、风池、完骨、翳风、金津、玉液,治疗中多选取足少阳胆经与任督二脉穴位,交会穴的应用较为广泛,为临床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提供了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伤寒论》误汗原因及避免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4/6/8
汗法是太阳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文中所载常见的误汗原因有:辨证失误,方证不符;病轻药重,耗伤气阴;病重药轻,病势难截;误治兼加,头绪繁杂;体质偏颇,变证叠出;火疗取汗,误治生变.为避免误汗,临证应注意方证相应,汗法主要适用于太阳伤寒及中风证,伤寒为表实证、中风为表虚证,表实证多用麻黄汤,表虚证多用桂枝汤.同时还需注意兼夹病证,随证治之.注意方药轻重缓急,发汗不及可更作服或温覆及啜热稀粥,若发汗太过,则可用温粉粉之.《伤寒论》中的发汗方法多指辛温发散法,另外还有温针、火灸等方法,临证应选择合适的发汗方式.注意因人制宜,酒客、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虚寒者慎发汗,在选择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发汗峻剂时,还要考虑到患者体质的强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此外,对照组给予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及太冲电针治疗,试验组给予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腓肠内侧肌及比目鱼肌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电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测量下肢肌力、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评定肌肉实时收缩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治疗后分值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优于对照组的70%(21/30).结论: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能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备急千金要方》中疾病分类与"三"思想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的目录编排上独具匠心,将疾病归纳为外感疾病、脏腑疾病和杂治诸病三大门类,既反映了他对三类疾病病因、病机的独到见解,也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其中外感病得之于六气,六气本于天,为天为阳,三因之中属于外因,其中中风为阳中之阳,伤寒为阳中之阴.内伤病发于脏腑,在里,属阴,法地,三因之中属于内因,又根据五脏所主分为五行.杂治诸病则往往介于内外之间,得之于外,但又不是六气所伤,为中,为人,三因之中属于不内外因.这种三分的思路上承《道德经》"三生万物"和《太玄经》"三进制"思想,经由《金匮要略》"三因说"引入医学领域,又曾被道教吸收,演化为道教经典分类的"三洞四辅"体系.孙思邈学贯百家,将"三"的思想贯穿全书.通过对《备急千金要方》中"三"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理解孙思邈及其著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从营卫理论探讨血痹证治与病传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从《黄帝内经》营卫理论出发,探讨血痹证治及病传规律,拓展临床思路.[方法]基于《金匮要略》与《黄帝内经》原文,旁参《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神农本草经》等相关文献,通过文献研究探讨血痹证治机制,挖掘血痹与相关疾病的病传脉络,拓展血痹理法的应用范围.[结果]《内经》详论营卫理论,强调营卫血气本源为一,化用有别;仲景重视营卫辨证,善以脉症候营卫病机,同时审查表里三焦,明辨病传机要.基于营卫理论,血痹在病机上属太阴中风病传,以营弱卫虚为基础,治以宣通阳气、和营通痹;在病传层面,根据营卫三焦之损益,血痹可病传上焦之肺痿、胸痹,中焦之虚劳、寒疝,下焦之妇人杂病等诸疾,其治法方药皆从桂枝汤衍化.[结论]运用营卫理论可以帮助理解血痹证治机制,完善血痹病传相关疾病的理法脉络,有助于拓展相关疾病的辨证思路与治法方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的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美国医学在线(PubMed)、核心合集数据库(Web of Science)以及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等,选取自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2年12月28日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使用Microsoft Excel 2021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使用SPSS Statistic及SPSS Modeler进行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探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155篇,针刺处方210个,使用腧穴150种,腧穴总使用频次1 750次.(1)腧穴分析结果显示,选穴以督脉、足少阳胆经和头项部穴位为主.使用频次较高的前3位腧穴为:百会、神庭、四神聪.(2)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组穴为百会-神庭,置信度最高的组穴为百会-四神聪,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的核心穴位处方为"百会-四神聪-内关-三阴交-神庭".(3)高频穴位聚类获得6个聚类群:第一类,大椎、风府;第二类,肾俞、本神;第三类,风池、阳陵泉、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第四类,合谷、太冲、印堂、太溪、神庭;第五类,丰隆、水沟;第六类,神门、悬钟、四神聪、百会.[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取穴方面多以督脉、足少阳胆经和头项部取穴为主;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和"病位所在,主治所在"原则.可将"百会-四神聪-内关-三阴交-神庭"作为临床治疗的核心取穴,结合辨证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选穴规律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分析近17年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相关文献,探讨其选穴规律,为临床选穴与组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国内使用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研究文献,以“中风”“卒中”“便秘”“排便障碍”等为检索词,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59篇,涉及经穴53个,使用频次共393次.研究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选穴以天枢、足三里、中脘、上巨虚、支沟、气海、关元、大肠腧、水道、合谷、大横为最多;使用腧穴频数最高的经络分别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局部选穴主要以腹部腧穴为主.结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后便秘仍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为主,部分结合辨证取穴,选穴多集中于腹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王居易经络诊察法诊疗模式对中风患者经络状态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应用王居易经络诊察法确定异常经络对中风患者进行治疗,并与教科书辨证取穴法进行比较,观察两者疗效的差异,并分析王居易经络诊察法在中风病的相关辨证和治疗中有无优势.方法 用随机法将138例中风后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0次后观察疗效,并比较3个月后疗效.指标采用中风后特定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S-QOL)、经络分布状态及证型与经络分布相关性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SS-QO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SS-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能改善中风后患者生活质量;两组治疗后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SS-QOL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改善中风后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优势.中风患者的经络以手足太阴、手足阳明、足厥阴、手足少阳的经脉异常为主;手足太阳、足少阴、任督脉经络病变较少.各个证型与一定的经络具有相关性.结论 中风患者经络分布具有特异性,不同证型与相应经络具有相关性.王居易经络诊察法在中风病的相关辨证和治疗中可以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近10年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的选穴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近10年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的选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2007年2月-2017年2月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筛选出合格文献133篇,涉及经穴92个,使用频次共为794次.通过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多选用督脉、膀胱经、肝经腧穴;局部取穴以头部、四肢部为主;穴位使用前十位依次为:百会、太冲、内关、神门、三阴交、神庭、印堂、合谷、水沟、足三里;特定穴多选用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结论:近年来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多根据病因病机辨证后循经取穴为主,配合近部取穴,并灵活选用交会穴治疗多经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试谈张仲景对面赤的辨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面赤是临床常见症状,医者见到面赤往往只考虑到实热证或者阴虚证,尚不全面,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六经、脏腑、八纲等辨证,对面赤的机理及治疗方法做了详细阐释,笔者从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狐惑病、阴阳毒、痉病、产后中风及服用小青龙汤后等所涉及面赤的条文进行归纳、分析,明确面赤这一症状的病位、病性、病机,扩大临证时的思路,且使之更具有条理性,便于临床选方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