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致子宫内膜疾病的激素通路及调节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子宫内膜的发育和功能高度依赖于类固醇激素的周期分泌及其同源受体的表达,其中最重要的是雌、孕激素及其受体.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有增殖期和分泌期,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并为妊娠做准备,雌、孕激素失调会导致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一系列疾病,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病理状态下,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相互作用促进子宫内膜过度增殖,这与子宫内膜病变发生风险升高密切相关,而孕激素能有效抑制雌激素的增殖作用,但当孕激素受体表达异常或出现孕酮抵抗时会导致孕激素功能失调.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的有效治疗有赖于对激素通路的认识,综述导致子宫内膜疾病的激素通路及其调节因素,以期为临床研制出能有效预防及改善治疗结局的新药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育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征构建不孕风险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育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临床特征构建不孕风险的预测模型,为临床防治EMS所致不孕症提供指导信息.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育龄期EMS患者200例,根据是否继发不孕分为不孕组(92例)与对照组(108例).收集临床特征资料,筛选育龄期EMS不孕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构建预测模型.结果:两组年龄、经期、病程、病变位置、r-AFS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评分、合并妇科炎症、黄体功能障碍、高泌乳素血症、宫颈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了年龄、病程、r-AFS分期、EFI评分、合并妇科炎症、黄体功能障碍、高泌乳素血症、宫颈狭窄等8个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OR=4.828,95%CI 1.629~14.312)、病程长(OR=3.909,95%CI 1.405~10.873)、r-AFS 分期高(OR=6.983,95%CI 2.386~20.439)、合并妇科炎症(OR=4.212,95%CI 1.774~15.675)、黄体功能障碍(OR=6.127,95%CI 2.051~18.306)、高泌乳素血症(OR=5.896,95%CI 2.140~16.245)、宫颈狭窄(OR=4.952,95%CI 1.813~13.528)是育龄期EMS不孕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EFI评分增加(OR=0.526,95%CI 0.316~0.877)是育龄期EMS不孕风险的独立保护因素(OR=0.526,95%CI 0.316~0.877);ROC曲线分析,年龄、病程、r-AFS分期、EFI评分、合并妇科炎症、黄体功能障碍、高泌乳素血症、宫颈狭窄预测育龄期EMS不孕风险的AUC均在0.6以上;根据以上独立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拟合度较好,校准度为0.854,一致性指数为0.906,且ROC曲线分析,该预测模型预测育龄期EMS不孕风险的AUC为0.932(95%CI 0.882~0.984),敏感度为93.5%,特异度为90.7%.结论:基于年龄、病程、r-AFS分期、EFI评分、合并妇科炎症、黄体功能障碍、高泌乳素血症、宫颈狭窄构建育龄期EMS不孕风险的预测价值较为可靠,能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绝经>1年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共137例。均行宫腔镜检查及治疗,根据病理结果,良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15例为息肉组,子宫内膜息肉恶变或伴有不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患者22例为恶变或癌前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宫腔镜下特征性表现,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孕次、产次、BMI及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恶变或癌前组绝经后出血率明显高于息肉组[77.27%(17/22) vs 36.52%(42/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恶变或癌前组的息肉表面溃疡、质脆比例[86.36%(19/22) vs 23.48%(27/115)],表面血管丰富比例[77.27%(17/22) vs 14.78%(17/115)],表面粗糙比例[63.64%(14/22) vs 5.22%(6/115)]和表面出血比例[68.18%(15/22) vs 11.30%(13/115)]明显高于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均以单发息肉为主,两组单发息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表面溃疡、质脆( OR=5.775;95% CI:1.134~29.425; P=0.035)与表面血管丰富( OR=8.079;95% CI:1.866~34.969; P=0.005)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宫腔镜下息肉表面溃疡、质脆和表面血管丰富是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内膜病变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绝经后无症状妇女偶尔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时,组织学评价的必要性,并且行超声测量的子宫内膜厚度、宫腔镜下诊断及组织病理学诊断三者的一致性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太原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因绝经后偶尔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5 mm)行宫腔镜检查,同时在宫腔镜下诊刮或宫腔镜下手术治疗的176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⑴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中,最常见的宫内病变为子宫内膜息肉90例(51.1%),其次是正常子宫内膜57例(32.4%)。⑵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宫腔镜下表现和组织病理学诊断不是完全相符,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符合率为95.8%。⑶随着子宫内膜厚度的增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风险增高,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平滑肌瘤、不伴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及标本不足的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中,子宫内膜息肉是最常见的局部宫内病变,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发生率相对低,所以进一步评估时不能总是依靠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应结合临床因素及考虑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做出个体化的判断。结合宫腔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到一个最后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同步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同步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998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OEC的5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OEC同步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3例(OEC同步内膜病变组)及单纯OEC患者43例(单一OE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术后病理及预后。结果:56例OEC患者中,同步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比例为23%(13/56)。与单一OEC组比较,OEC同步内膜病变组患者的确诊年龄[分别为(52.7±10.2)、(44.9±8.3)岁]、已绝经的比例[分别为53%(23/43)、2/13]、有高血压病史的比例[分别为28%(12/43)、0/13]降低,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患者的初潮年龄、手术前后血清CA 125水平以及有痛经史、未生育、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史、有糖尿病病史的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OEC同步内膜病变组、单一OEC组患者的首发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的比例分别为5/13、9%(4/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6.292, P=0.012)。两组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肿瘤最大径、肿瘤发生侧别、腹水量、转移部位、卵巢肿瘤病理切片中是否出现内异症病灶、手术方式、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术后化疗方案、化疗疗程数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OEC患者的整体5年生存率为91.6%,整体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6.6%,其中OEC同步内膜病变组、单一OEC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93.4%,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1%、77.3%,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E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病理分期( P=0.006)及残留灶大小( P=0.020)。 结论:OEC患者中同步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比例较高;OEC同步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较单纯OEC患者年轻,首发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者多见;OEC是否同步子宫内膜病变并不影响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表现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会导致严重的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尿路相关症状或经期排便困难等胃肠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且普遍存在诊断延迟的情况。目前更加推荐采用临床诊断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早期干预和积极治疗,而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清晰显示病变本身及与周围解剖结构的粘连情况,在诊断DIE中有较大的优势。本文针对DIE的MRI表现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DIE病灶可以表现为结节或肿块,通常在T 2加权成像(WI)上表现为低信号,信号特征受间质组织与腺体成分的比例以及出血和炎症反应的程度影响而有所不同,出血性病灶常在T 1WI上呈高信号;不同部位DIE的MRI表现细节不同,MRI检查能够有效提高DIE的诊断效能,但其诊断不同部位DIE的效能也有差异,对DIE患者进行MRI评估有助于准确的术前分期,未来应统一MRI检查方案和诊断标准,为DIE患者全程管理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BS报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7至9月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广州华银医学检验中心、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及长沙远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16 317例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涂片临床样本及相关资料。利用南方医科大学与锟元方青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BS报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对所有临床样本进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以2014版的TBS为评价标准,分析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及细胞病理医师运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阅片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并比较两种阅片方式所用的时间。结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不同制片方式、不同胞质染色及不同仪器扫描下预测宫颈上皮内病变的灵敏度为92.90%,其他病变(包括>45岁妇女子宫内膜细胞及感染性病变)灵敏度为83.55%,阴性样本特异度为87.02%;而细胞病理医师运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分别为99.34%,97.79%及99.10%,且比人工镜下阅片节省约6倍的阅片时间。结论: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BS报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度及强泛化性等优势,细胞病理医师运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阅片能显著提高阅片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肥胖指标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效果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AH)和早期子宫内膜癌(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患者的肥胖指标特征,并分析肥胖指标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早期EC患者各40例(分别为EAH组和EC组),收集同期收治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4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计算肥胖指标,分析肥胖指标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1)肥胖指标:80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早期EC患者中,肥胖[体质指数(BMI)≥28 kg/m 2]的发生率为40%(32/80),腹型肥胖(腰围≥80 cm)的发生率为79%(63/80)。EAH组、EC组患者的肥胖指标包括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身体圆度指数(BRI)、脂质蓄积指数(LAP)、内脏脂肪指数(VA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01)。(2)影响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其预测疗效的价值:病理类型为EC及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BRI 5项肥胖指标高是保留生育功能治疗9个月后完全缓解(CR)率低的危险因素( P均<0.05),BRI和腰高比分别联合病理类型对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中等[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6、0.714]。(3)肥胖指标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BRI、LAP和VAI与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 P均<0.05),VAI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 P<0.001)。 结论:对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AH和EC患者,肥胖指标异常影响疗效,BRI和腰高比联合病理类型对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较好,临床中可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估体型、预测疗效和评估糖脂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女性生殖道具有中肾形态特征的腺癌七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不同部位具有中肾形态特征的腺癌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方面的异同。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确诊的子宫颈中肾腺癌(MA)2例及子宫体、卵巢中肾样腺癌(MLA)5例,病变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KRAS基因突变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颈MA与子宫体、卵巢MLA有相同形态特征,表现为腺管、乳头、实性等多种结构的混合。然而2例子宫颈MA主体位于宫颈间质内,肿瘤周边存在中肾管残余,4例子宫体MLA主要累及子宫内膜及肌层,1例卵巢MLA可见局部子宫内膜异位,且MLA病例均未见中肾管残留。免疫组织化学GATA3在全部7例MA/MLA中表达,TTF1仅在4/5例MLA中表达。所有病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阴性,p53野生型。所检测的5例MA/MLA病变均存在KRAS基因突变。在6~32个月的随访中,1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余均无瘤生存。结论:女性生殖道子宫颈MA与子宫体、卵巢MLA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免疫表型,且均存在KRAS基因突变;但与子宫颈MA起源于中肾残余不同,后者与苗勒上皮关系密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40岁以上非子宫内膜病变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术前内膜活检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40岁以上考虑非子宫内膜病变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术前常规行子宫内膜活检以排除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且年龄≥40岁的非子宫内膜病变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506例,均接受全子宫切除术,且术前均行子宫内膜活检。分析此类患者内膜癌变的高危因素。结果:纳入的506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H)13例,子宫内膜癌(EC)5例,正常内膜(NE)和内膜良性病变( BE)共488例。AH+EC的检出率为3.56%(18/506)。AH+EC组年龄大于NE+BE组( P<0.05),BMI大于NE+BE组( P<0.05),且AH+EC组年龄≥50岁、子宫内膜厚度≥10 mm、BMI≥23 kg/m 2、合并异常子宫出血(AUB)比例明显大于NE+BE组(均 P<0.05)。另外,两组间绝经年龄≥55岁、年龄≥45岁合并糖尿病的比例比较有边缘性差异(均 P<0.1)。将以上因素均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厚度≥10 mm( OR=6.381, 95% CI:1.291~31.534, P<0.05)、年龄≥45岁合并糖尿病( OR=10.585,95% CI:1.392~80.516, P<0.05)是40岁以上非子宫内膜病变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发生AH和EC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宫腔镜检查对EC+AH的漏诊率明显低于诊断性刮宫(1/2 vs 11/16,χ 2=5.635, P<0.05)。 结论:对于40岁以上考虑非子宫内膜病变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而言,子宫内膜厚度≥10 mm或年龄≥45岁合并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诊断性刮宫相比,宫腔镜检查可以显著降低目标人群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漏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