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机器学习的流行性感冒中医辨证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对流行性感冒临床证候学资料进行训练,获得流感辨证模型.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2022年3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发热门诊的流行性感冒患者病历资料,使用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将不同数据处理过程产生的数据分别存储,以逻辑回归、决策树、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多层感知机、lightGBM和随机森林为备选模型,通过Optuna进行超参数优化选择,并在各数据集中分别训练模型,以macro-F1评分为核心指标,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整理得到训练样本1 011个,其中风热犯卫证453个、风寒束表证152个、表寒里热证406个;得到用于训练的数据集8个,包含数据80份.经训练,逻辑回归、决策树、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多层感知机、lightGBM、随机森林模型的macro-F1评分分别为0.783 0、0.774 2、0.731 5、0.782 4、0.716 7、0.793 8、0.815 3.加权样本能显著提高平均模型性能,而主成分分析降维会降低平均模型性能.单一模型中,逻辑回归模型预测性能最佳;集成方法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性能最佳.结论 在样本量较小的情况下,流行性感冒中医辨证模型使用逻辑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和lightGBM较为适宜,随着样本量增加,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lightGBM和随机森林可能更为合适.不同数据处理方式会影响模型性能,对证型典型程度信息的采集有利于提高模型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采血小板体外储存过程中微小RNA表达水平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体外储存过程中其微小RNA(miRNA)的表达水平。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成都市血液中心采集的15份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15份单采血小板采集自15例健康状况良好,符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采集要求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捐献者的中位年龄为30岁(22,40岁);男性捐献者为8例,女性为7例。将单采血小板置于恒温震荡保存箱中,温度(22±2)℃,振荡频率60 Hz条件下储存,分别于储存第1天(采集当天)、第5天和第7天的上午10点留取血小板标本3~5 mL。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常规指标,实验室pH计测定血小板pH值,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miRNA-126、-145、-150、-197、-223的相对表达水平。血小板标本存储1、5、7 d时各项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小板miRNA表达水平与储存时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血液中心伦理委员会要求[批准文号:伦审(研)2020年第04号],并且于血小板捐献前与所有捐献者签署《献血者知情同意书》。结果:①随着储存时间延长,本组15份单采血小板标本的血小板压积(PCT)增大[储存1、5、7 d时分别为(0.68±0.21)%、(0.89±0.13)%、(0.99±0.17)%],大血小板比例(P-LCR)上升[储存1、5、7 d时分别为(20.5±6.0)%、(26.0±3.4)%、(30.4±2.8)%];pH值下降[储存1、5、7 d时分别为(7.2±0.1)、(7.1±0.2)、(7.0±0.2)],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60, P=0.007; F=9.12, P=0.001; F=5.44, P=0.004);其余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单采血小板标本储存1、5、7 d时,其CD62P表达水平分别为(6.3±2.9)%、(22.0±7.3)%和(38.4±12.1)%。随着储存时间延长,血小板标本的CD62P表达水平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6.16, P<0.001)。③本组血小板标本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其miRNA-126、-150、-197相对表达水平增加,而miRNA-145和-223相对表达水平下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8.58、32.64、33.59、35.42、22.91,均 P<0.001)。④本组单采血小板标本的储存时间与其miRNA-126、-150和-197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0.811、0.812、0.856,均 P<0.001),而与miRNA-145和-223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r=-0.720、-0.767,均 P<0.001)。 结论:单采血小板在体外储存过程中,其miRNA-126、-145、-150、-197和-223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miRNA19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光气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一旦在生产、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事故,往往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由于光气的刺激性弱、密度大,事故现场光气浓度高,会造成暴露者急性高浓度吸入,引发急性肺损伤(ALI),极易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死率高。鉴于光气具有突发性、群体性、隐匿性、快速性及高度致命性的特点,而目前国内外对其中毒和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尚缺乏特效的救治方法和针对突发性群体性光气中毒救治的规范指导。为了提高临床救治效率,降低病死率,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岳茂兴教授结合多年来对光气进行的大量基础研究和对突发性群体性光气中毒患者现场紧急救治的丰富经验,撰写了《突发性群体性光气中毒基础研究与临床创新救治》专题文章,对光气中毒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现场救治、研究进展、临床创新疗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突发性群体性光气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指导,提高救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学问题及对策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干细胞研究产生的伦理学问题,提出规范干细胞研究的对策。方法:分析干细胞在监管体系、来源渠道、生产过程、存储行业、临床研究等方面产生的伦理学问题。结果:结合当前干细胞研究伦理现状及笔者单位实践探索,从形成科学有效的干细胞伦理监管体制、构建公开透明的干细胞溯源机制、打造符合GMP标准的干细胞生产平台、选择合法合规的干细胞存储机构、开展符合伦理规范的干细胞临床研究等5个方面提出应对干细胞研究伦理学问题的对策。结论:加强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建设,规范干细胞转化研究,对推动干细胞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2O教学模式在军事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设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时代军事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变革。O2O教学是将线上教学资源平台与线下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紧贴当代军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该文分析了O2O教学模式在军事职业教育中的比较优势,即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多维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化、教学设计的自主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存储知识的过程向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转变;阐明了O2O教学在军事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进一步从管理者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及学习者的角度来探讨其在军事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设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强对临床试验中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对外提供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加强对医疗机构在开展临床试验过程中产生的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对外提供的管理,提高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的监管效力,促进信息的合法共享和有效利用。方法: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2019年7月1日以来,对临床试验所产生的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对外提供进行备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结果:医疗机构在填报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对外提供的申请时,对于对外提供的信息规格和时间、信息接收单位、信息的存储地点和最终处置方式等仍然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结论:医院和监管部门可通过开展针对性培训、健全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的制度体系、细化管理流程和加强跟踪审查,提高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的规范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面向FAIR数据共享的医学通用数据模型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通用数据模型(CDM)是促进多源异构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化整合、增强数据语义理解一致性、推动多方协同分析的重要工具,经CDM标准化后的数据集合可为开展大规模人群队列等观察性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本文深入比较分析了三项国际典型医学CDM的数据存储结构、术语映射模式和辅助工具研发情况,系统梳理各模型的优势、局限,总结了我国在CDM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期望通过探索国外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过程中的先进技术理念与实践模式,为推动我国健康医疗数据资源FAIR化建设,即数据可发现(findable)、可访问(accessible)、可互操作(interoperable)和可重用(reusable),解决当前数据资源质量不佳、语义化程度低、无法实现打通共享和重复利用等实际问题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铁代谢异常与心脏疾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广泛参与人体重要的代谢和生命活动。铁代谢是一个复杂、被精密调控的过程,涉及铁的获取、存储利用、输出等。铁代谢紊乱会对心脏产生显著影响,如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铁负荷性贫血、冠心病等。该文综述了铁代谢异常与心脏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在股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影像及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在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纳入2016年8月—2017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MRI室双侧大腿中下段MRI资料20例40侧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2~59岁,MRI均未见明显异常。扫描范围:自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起,至其上方18.5 cm;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15 mm,共10个扫描层面(Ⅰ~Ⅹ层面)。应用我院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各扫描层面上前内侧手术入路(预计手术的前进路线)与股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2)在1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置入过程,同时对该入路涉及解剖层次与结构进行应用解剖观察。结果:(1)20例40侧受检者MRI测量:前内侧入路与股动脉之间最短距离测量值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合并统计。分析显示,该间距测量值在Ⅰ~Ⅹ层面的分布规律总体呈中间小两头大、上端小下端大的趋势,其最大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Ⅰ层面)为46.72~49.47(48.02±0.84)mm,其最小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上方10~10.50 cm范围内(Ⅵ层面)为23.34~25.05(24.35±0.52)mm,手术入路与股动脉间有足够的安全间距。(2)尸体标本模拟手术: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模拟置入过程顺利,手术操作未侵扰到股血管和股神经及其分支;应用解剖观察证实,该手术入路可沿肌间隙进入,周围解剖层次及结构显露清楚。结论: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应用于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安全可行,这是对传统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良好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视大数据分析在脓毒症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手段的进步,研究者能够对海量的医疗、生物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和分析。近年来,大数据分析在脓毒症研究中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15年,全球专家基于300余万份电子病例大数据分析,推动了脓毒症定义3.0(sepsis 3.0)的形成。其中快速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qSOFA)利用血压、呼吸频率及意识变化来快速判断患者脓毒症风险,也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筛选。2017年,1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临床观察验证了SOFA评分在预后判断上的准确性,该研究分析了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182家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184 875份病例资料 [1]。目前,大数据分析在脓毒症病理过程心电、脑电等时序数据、影像学数据、组学数据以及生物信息等海量数据处理中受到极大关注与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