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遗传学技术调控GLP-1神经元兴奋性及其对食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构建胰升糖素样肽1(GLP-1)神经元可控性模型大鼠,并观察GLP-1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对食欲的调控作用。方法:将15只大鼠分为绿色荧光蛋白(GFP)组、HM3D组和HM4D组,每组5只。分别在3组大鼠的孤束核区域注射不同组合的腺相关病毒(rAAV),GFP组在孤束核区域注射rAAV-GLP-1-cre和rAAV-GFP-dio;HM3D组在孤束核区域注射rAAV-GLP-1-cre和rAAV-HM3D-mCherry-dio;HM4D组在孤束核区域注射rAAV-GLP-1-cre和rAAV-HM4D-mCherry-dio。通过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N-氧化氯氮平(CNO)后大鼠的摄食行为和体重变化来筛选其最佳剂量。通过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进行比较来确认GLP-1神经元的可调控性。观察大鼠处死前30 min注射CNO后大鼠孤束核区域GLP-1神经元的激活数量及下丘脑POMC神经元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孤束核区域内GLP-1神经元均成功被标记,CNO注射剂量为1mg/kg时,HM3D组大鼠摄食减少( P=0.021),而HM4D组大鼠摄食增加( P=0.002)。而注射剂量为0.5 mg/kg和3 mg/kg时均未出现此效应。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M3D组孤束核中GLP-1神经元的兴奋性高于GFP组( P=0.022),GFP组高于HM4D组( P=0.049)。腹腔注射CNO后HM3D组大鼠孤束核区域内的GLP-1神经元及下丘脑的POMC神经元表达也高于HM4D组( P=0.003)。 结论: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在大鼠孤束核内注射不同组合的rAAV能够成功建立GLP-1神经元可控性模型大鼠。1 mg/kg的CNO剂量能够有效激活或抑制该神经元,从而产生调控食欲的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味觉障碍为首发症状的FOSMN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以味觉障碍为首发症状的FOSMN综合征。患者女,64岁,以味觉障碍起病,渐出现口唇及面部麻木、构音不良、流涎、饮水呛咳及抬头无力等症候,结合瞬目反射、肌肉病理、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临床诊断该患者为味觉障碍起病的FOSMN综合征。给予营养神经及抗氧化治疗,随访临床症状和神经电生理,病情呈缓慢进展。本病例提示味觉障碍可能是FOSMN综合征的另一首发症状,动态随访症状、体征和电生理检查在诊断方面有较大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廉泉穴和风府穴对吞咽相关脑区c-Fos特异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电针廉泉穴和风府穴对吞咽相关脑区(孤束核、臂旁核、初级运动皮质和初级感觉皮质)c-Fos的特异性的影响。方法:选用C57小鼠20只,将其分为空白组(不做电针干预)、电针廉泉穴组(仅电针廉泉穴)、电针风府穴组(仅电针风府穴)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电针风府穴和廉泉穴),每组5只小鼠。电针廉泉穴组、电针风府穴组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均接受对应穴位的电针治疗15 min,空白组不做电针干预。4组小鼠均于电针廉泉穴组、电针风府穴组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电针干预结束50 min后取材,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统计各个脑区(孤束核、臂旁核、初级运动皮质和初级感觉皮质)即刻早基因c-Fos的表达。结果:在孤束核中,电针廉泉穴组的c-Fos阳性细胞数为(445.1±43.14)个/mm 2高倍镜视野,显著高于电针风府穴组的(297.47±25.54)个/mm 2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在臂旁核中,电针廉泉穴组、电针风府穴组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三组的c-Fos阳性细胞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1)。在初级运动皮质中,电针风府穴组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电针廉泉穴组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初级感觉皮质中,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的c-Fos阳性细胞数比电针廉泉穴组和电针风府穴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在生理状态下,与电针风府穴、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相比,电针廉泉穴对孤束核的c-Fos激活更强;与电针廉泉穴、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相比,电针风府穴对初级运动皮质的c-Fos激活更强;与电针廉泉穴、电针风府穴相比,电针廉泉穴+风府穴对初级感觉皮质的c-Fos激活更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唾液腺和环咽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延髓背外侧梗死所致吞咽障碍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可引起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1,2],累及疑核、孤束核以及参与吞咽的神经纤维束 [3],导致环咽肌不开放或开放不全,以及口颜面部功能障碍,进而引起严重的吞咽障碍。环咽肌失弛缓常常表现为唾液不能下咽,食物不能顺利通过食道,容易引起唾液和食物的误吸,进而引发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中脘穴对大鼠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观察电针中脘穴对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与延髓内脏感觉和内脏运动核团神经元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20只SD大鼠均以0.5 mol/L稀盐酸0.5 ml/100 g灌胃以诱导胃伤害性反应,随机选出8只统计灌胃前1 min与灌胃后第1、5、10、15、20、25、30、35、40、45、50、55、60 min胃平滑肌肌电慢波信号(GSW)曲线下面积,以及延髓孤束核(NTS)和迷走神经背核(DMV)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剩余12只大鼠于稀盐酸灌胃后5~25 min内给予中脘穴电针干预持续1 min,比较电针干预前后各1min内GSW曲线下面积以及NTS和DMV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结果 与灌胃前比较,GSW曲线下面积在灌胃后第1、5、10、15、20、25 min明显增加,NTS兴奋性神经元(占比90%,57/63)细胞外放电频率在灌胃后第1、5、10、15、20、25、30、35、40 min明显升高,且均在灌胃后第1min达到峰值(P<0.01或P<0.05);DMV抑制性神经元(占比91%,20/22)细胞外放电频率在灌胃后第1 min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与中脘穴电针干预前比较,电针干预后GSW曲线下面积及NTS兴奋性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明显降低(P<0.05),而DMV抑制性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中脘穴可以改善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其可能通过减少内脏感觉的传入信息降低延髓NTS神经元的兴奋性而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反安慰剂恶心效应大鼠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建立模仿临床情景发生的反安慰剂恶心效应的大鼠实验模型.方法 通过硝酸甘油和舒马曲坦注射建立偏头痛大鼠治疗模型,使用氯化锂作为恶心诱导剂,并将其与糖精溶液配对;采取观察学习和条件反射双重机制诱发反安慰剂恶心;通过动物行为学、免疫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技术进行模型验证.结果 在诱导日接受生理盐水注射的大鼠表现出显著的恶心行为和条件性味觉回避,并伴有延髓5-羟色胺、大麻素信号通路以及孤束核的激活.结论 本研究成功开发新的反安慰剂恶心动物实验模型,有助于反安慰剂效应神经生物学分子机制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Bezold-Jarisch反射与临床麻醉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贝措尔德-雅里施反射(BJR)反射的概念经历了 100多年,是由左心室无髓鞘迷走神经输入感受器被刺激(药物或机械性牵拉),通过迷走神经传入脑干孤束核整合后传到血管运动中枢,形成迷走神经输出增强,导致严重心动过缓、外周血管舒张、血压降低甚至心搏骤停,以心脏抑制为主的一种心血管抑制性反应.其在临床麻醉上直接应用的概念不多,关注度不够,以至于围术期一些突发的严重心动过缓、低血压、甚至心跳骤停在机理上分析存在缺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利咽启闭方对脑卒中大鼠吞咽功能及皮质吞咽中枢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中药复方利咽启闭方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取得了良好疗效.外周血清5-羟色胺及中枢孤束核神经递质与吞咽密切相关,因此该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医学实验方法,探索中药利咽启闭方对外周血清及吞咽中枢孤束核神经递质的调控作用,为其机制的探索开拓新思路.目的:验证利咽启闭方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4只、治疗组14只和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线栓法短暂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进行造模,造模6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选取评分为2分的大鼠进入后续实验;造模后第2天开始治疗组给予中药复方利咽启闭方灌胃治疗,其余两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造模后第2,7,14,30天记录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及24 h进食、进水量;造模后第14,30天采用生物信号采集器及张力换能器检测大鼠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及吞咽次数;吞咽功能检测后取材,采用TTC染色测定每组大鼠的脑缺血面积,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延髓吞咽中枢孤束核5-羟色胺表达,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岛叶、前运动皮质、扣带皮质、丘脑处BCL-2、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治疗组和模型组在灌胃第14天时的体质量、24 h进食量、进水量均减少,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均延长,吞咽次数均减少(P<0.05);在灌胃第30天时,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体质量、24 h进食量、进水量均增加(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的吞咽启动反应时间缩短、吞咽次数增加,但吞咽次数仍较假手术组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组大鼠脑缺血面积较模型组减小,治疗组延髓孤束核5-羟色胺阳性表达较模型组增加,但仍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岛叶、扣带皮质、丘脑BCL-2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BAX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BCL-2/BAX比值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利咽启闭方可以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大鼠的吞咽次数及吞咽启动反应时间以及24 h进食进水量、体质量等吞咽功能相关指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脑缺血面积,抑制大鼠岛叶、扣带皮质、丘脑的神经细胞凋亡,进而改善高级中枢对延髓吞咽中枢的调控,以及调节孤束核内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水平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电针对支气管哮喘小鼠肺功能及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观察孤束核在电针肺经改善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方法 45 只BALB/c雌性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 3 组,每组 15 只.通过腹腔注射致敏液 2 次,并利用 1%卵清蛋白雾化 7 d建立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电针组选用双侧太渊、列缺电针干预 7 d.干预结束后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各组肺组织和支气管的病理变化.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含量.应用 AniRes2005 动物肺功能分析系统记录呼吸阻力(resistance of lung,RL)和肺顺应性(dynamic compliance,Cdyn).应用Plexon在体多通道记录系统记录各组小鼠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 HE 染色表现为支气管挛缩,肺泡腔塌陷,肺泡隔增厚,上皮细胞部分脱落,肺泡间隙有红细胞渗出和明显炎性细胞浸润,IL-1β含量明显升高(P<0.05),小鼠孤束核神经元平均每秒放电频率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支气管痉挛缓解,肺泡塌陷程度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缓解,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孤束核神经元平均每秒放电频率较模型组减弱(P<0.05).以浓度递升的乙酰甲胆碱溶液激发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浓度RL均呈现显著增高(P<0.05)的趋势,且模型组RL呈现剂量依赖性增高的趋势;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RL显著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浓度Cdyn均呈现显著降低(P<0.05),且模型组 Cdyn 呈现剂量依赖性降低的趋势;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 Cdyn 均改善(P<0.05).孤束核神经元平均每秒放电频率与IL-1β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RL呈正相关(P<0.05).结论 孤束核可能参与电针肺经太渊、列缺改善支气管哮喘作用的过程.电针肺经太渊、列缺通过抑制孤束核神经元平均每秒放电频率改善支气管哮喘,有效改善肺功能损伤,减少机体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电针通过调控中枢GLP-1促进白色脂肪褐色化改善肥胖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观察电针通过调控中枢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促进白色脂肪(WAT)褐色化的效应,探讨电针改善肥胖的可能中枢机制.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HM3D组、电针+HM4D组,每组6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8周制备肥胖大鼠模型.各组大鼠均予双侧孤束核(NTS)注射相应的腺相关病毒结合特定药物激活特定受体.选取双侧"足三里""丰隆"和"关元""中脘"给予电针治疗(2Hz,1mA,连续波),每次10 min,每周3次,共8周.测定各组大鼠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4、6、8周的体质量,WAT质量,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NEFA)含量;用HE染色观察腹部WAT脂滴形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NTS中GLP-1,下丘脑腹内侧核(VMH)中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皮下脂肪中解偶联蛋白1(UC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的 mRNA 水平;应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 NTS 中 GLP-1,VMH 中 AMPK、p-AMPK,皮下脂肪中UCP1、PGC-1α的蛋白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NTS中GLP-1神经元的激活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及血清TG、TC、NEFA含量显著升高(P<0.01),NTS中GLP-1神经元的激活水平、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皮下脂肪中UCP1、PGC-1α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腹部及肾周WAT质量增加(P<0.05),腹部WAT脂滴增大,VMH中AMPK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在治疗第6周和第8周时的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其余各指标均被逆转(P<0.01,P<0.05).与电针组比较,HM3D组大鼠腹部WAT脂滴减小,血清TG、TC、NEFA含量,VMH中AMPK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NTS中GLP-1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VMH中AMPK的磷酸化水平,皮下脂肪中UCP1、PGC-1α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电针+HM4D组大鼠干预后第6、8周的体质量、腹部与肾周WAT总质量、血清NEFA含量升高(P<0.01,P<0.05),血清TG含量,NTS中GLP-1神经元的激活水平、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皮下脂肪中UCP1、PGC-1α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腹部WAT脂滴变大,VMH中AMPK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mRNA与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能够有效促进肥胖大鼠WAT褐色化,其内在机制可能与激活NTS中的GLP-1神经元,进而促进VMH中AMPK磷酸化,上调皮下脂肪中UCP1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