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廉泉穴和风府穴对吞咽相关脑区c-Fos特异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电针廉泉穴和风府穴对吞咽相关脑区(孤束核、臂旁核、初级运动皮质和初级感觉皮质)c-Fos的特异性的影响。方法:选用C57小鼠20只,将其分为空白组(不做电针干预)、电针廉泉穴组(仅电针廉泉穴)、电针风府穴组(仅电针风府穴)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电针风府穴和廉泉穴),每组5只小鼠。电针廉泉穴组、电针风府穴组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均接受对应穴位的电针治疗15 min,空白组不做电针干预。4组小鼠均于电针廉泉穴组、电针风府穴组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电针干预结束50 min后取材,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统计各个脑区(孤束核、臂旁核、初级运动皮质和初级感觉皮质)即刻早基因c-Fos的表达。结果:在孤束核中,电针廉泉穴组的c-Fos阳性细胞数为(445.1±43.14)个/mm 2高倍镜视野,显著高于电针风府穴组的(297.47±25.54)个/mm 2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在臂旁核中,电针廉泉穴组、电针风府穴组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三组的c-Fos阳性细胞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1)。在初级运动皮质中,电针风府穴组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电针廉泉穴组和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初级感觉皮质中,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组的c-Fos阳性细胞数比电针廉泉穴组和电针风府穴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在生理状态下,与电针风府穴、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相比,电针廉泉穴对孤束核的c-Fos激活更强;与电针廉泉穴、电针廉泉穴+风府穴相比,电针风府穴对初级运动皮质的c-Fos激活更强;与电针廉泉穴、电针风府穴相比,电针廉泉穴+风府穴对初级感觉皮质的c-Fos激活更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火针结合钩针挑刺法治疗变应性鼻炎20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火针结合钩针挑刺法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火针结合钩针挑刺法治疗,火针穴取至阳、大椎、风府,于至阳穴区经火针治疗后出现的异常反应点行钩针挑刺,每周1次,共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鼻症状评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评分(TNNSS)、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TNSS各项评分及总分、TNNSS评分、RQLQ评分均降低(P<0.01),总有效率为95%(19/20).结论:火针结合钩针挑刺法能有效改善AR患者的鼻部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刮痧放痧联合电针治疗枕大神经痛: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刮痧放痧联合电针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枕大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脱落2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穴取风府及双侧天柱、风池、完骨、玉枕、后溪,予疏密波,频率2Hz/100Hz,电流强度2~6mA,每次30 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刮痧放痧治疗,以头后部足太阳膀胱经、头侧部足少阳胆经循行处为主,每周治疗1次.两组均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3周后及治疗结束后3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3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并于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3周随访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2、3周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各时点,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F-36各分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41/45),高于对照组的76.7%(33/43,P<0.05);随访时,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41/45),高于对照组的72.1%(31/43,P<0.05).结论:刮痧放痧联合电针可有效治疗枕大神经痛,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选穴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搜索并筛选出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文献,利用 Excel、SPSS Modeler 18.0、SPSS Ststistics 25.0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探究其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 242 篇,涉及穴位 115个,使用频次 1 697次.其中使用频次大于 60次的高频穴位为廉泉、风池、金津、玉液、完骨、翳风;穴位所涉及归经以足少阳胆经、任脉、督脉较多;特定穴以交会穴为最多;关联分析中出现较多配伍为金津-玉液,风池-完骨,风池-翳风,金津-玉液-廉泉等;聚类分析共得到 6组穴位,金津、玉液、咽后壁、完骨、翳风、风池、内关、人中、三阴交,天突、扶突、人迎,哑门、风府、通里、照海、列缺、天柱,上廉泉、脑户、足三里、太冲、太溪、丰隆、合谷、曲池、百会、印堂,治呛、翳明,廉泉、夹廉泉.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归纳出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选穴规律,核心穴位处方为廉泉、风池、完骨、翳风、金津、玉液,治疗中多选取足少阳胆经与任督二脉穴位,交会穴的应用较为广泛,为临床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提供了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通督调神"法针刺治疗主观性耳鸣: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法针刺治疗主观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 92 例主观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6 例,脱落 5 例)和药物组(46 例,脱落 2 例).针刺组予"通督调神"法针刺治疗,穴取水沟、印堂、神庭、百会、风府、大椎和患侧中渚、听会、翳风,每次3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药物组予口服银杏叶片(40 mg/次)、甲钴胺片(0.5 mg/次),均每日3 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耳鸣严重程度评分、耳鸣响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情绪自评量表(DASS-21)评分,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耳鸣严重程度评分、耳鸣响度VAS评分和DASS-21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针刺组均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DNF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针刺组低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2.9%(34/41),高于药物组的 70.5%(31/44,P<0.05).结论:"通督调神"法针刺可改善主观性耳鸣患者的耳鸣严重程度、耳鸣响度和不良情绪,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BDNF含量、影响听觉中枢可塑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颈部七线"取穴法针刺预防性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观察"颈部七线"取穴法针刺预防性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58 例缓解期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 例,脱落 3 例)和对照组(29 例,脱落 4 例).观察组予"颈部七线"取穴法针刺治疗,穴取大椎、风府及双侧风池、供血等;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穴取患侧阿是穴、丝竹空、率谷、太阳等.两组均隔 1~2 d治疗 1 次,每周治疗 3 次,连续治疗 8 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4、8 周后及治疗结束后 4 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头痛发作天数、头痛发作次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 8 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并于治疗 4、8 周后及治疗结束后 4 周(随访)计算两组患者头痛发作天数与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结果:治疗 4、8 周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头痛发作天数及头痛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随访时头痛发作天数及头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 8 周后及随访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 4、8 周后及随访时,观察组患者MSQ功能障碍领域和情感领域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 8 周后及随访时,观察组患者MSQ功能受限领域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MSQ功能受限领域、功能障碍领域和情感领域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 8 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 8 周后头痛发作天数减半率及随访时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七线"取穴法针刺可减少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天数、发作次数及疼痛强度,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以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选穴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中医古籍文献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穴位选用特点.方法:收集《中华医典》中历代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腧穴条目,并根据纳排标准将腧穴录入数据库,建立古代文献数据库,对其归经、所在部位及特定穴进行梳理,分析选穴特点,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18.0及Cytoscape3.9.1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新腧穴处方.结果:共获得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127条,涉及中医古籍25部,共包含80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297次.其中《普济方·针灸》中相关条目最多,对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指导意义最大;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与昆仑;应用最多的腧穴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为主,且所在部位以头面颈项部和手足部为主,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交会穴和五腧穴;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组为"风府穴-风池穴",核心穴组处方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哑门-完骨";使用树状图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6个有效腧穴聚类群;并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得出两个新腧穴处方.结论: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籍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进行梳理分析,分析其选穴配伍特点,可得出针灸治疗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络腧穴配伍应用,以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配伍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头戴式艾灸结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小脑梗死性眩晕34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观察头戴式艾灸结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小脑梗死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头戴式艾灸结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小脑梗死性眩晕34例.针刺穴取百会、风府、气海、关元及双侧完骨、风池、天柱、血海、足三里、太溪、支正、飞扬,留针30 min,每15 min行针1次.患者取仰卧位针刺时,佩戴头戴式艾灸器,艾灸孔对准百会穴及耳部施灸,共3壮.针刺和艾灸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时观察患者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随访时患者DHI、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2%(30/34),随访时总有效率为79.4%(27/34).结论:头戴式艾灸结合针刺治疗可改善气虚血瘀型小脑梗死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项枕三穴"至骨法治疗脑卒中后头痛的筋膜学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从选穴依据、至骨特色、筋膜效应 3 个方面入手,探讨"项枕三穴"至骨法治疗脑卒中后头痛的筋膜学机制.风池、风府、完骨穴区神经血管及筋膜解剖特点与头痛发生、诊疗密切相关,具有优异的针效解剖基础;同时三穴区与枕项部肌筋膜"附着性激痛点"位置相近,刺之效宏.至骨针法以触至病所(探查筋膜病态变化)为操作先导,以阳性反应为取穴特色,以深层骨膜为刺激靶点,结合动至病所、导引功法,治疗疼痛疗效显著."项枕三穴"至骨法治疗脑卒中后头痛的筋膜学机制主要归纳为痛点灭活消除筋膜敏化、筋膜牵拉刺激神经重塑、筋膜传导加速气至病所、骨膜特性增强镇痛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古代头痛针灸方的辨治方法与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收集整理古代头痛针灸处方,辨识并基于首见文献挖掘其辨治方法与规律.采用Excel2016软件构建病名-病位-病因病机-兼症-刺灸处-刺灸法的结构化数据表,并对病名、病因病机、兼症、腧穴术语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传统文献统计结合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挖掘头痛针灸辨证论治各要素间隐含的多维度关联规律.结果表明头痛辨病位时的循经远取和局部近取的规律性明显,病因病机与选穴、病因病机与治法的强关联较多,分别有9条与12条规则:选取关元的头痛均为肾虚证,选取中脘与足三里配伍者均因于痰,选取风府、风池、囟会、百会的病因多为风,选取合谷治疗时病因多为寒;头痛因感受寒邪或虚证所致均以灸法为主,病因为痰多用针刺,风兼痰或风兼热亦多用针刺,热证针灸均适用,但针刺比灸法多见;选穴与刺灸法的关联规则有6条,囟会与上星、百会多采用艾灸,风府、合谷、足三里多采用针刺;兼症与选穴的关联规则较少,约100种兼症只有3个症状与选穴有特征性关联:头痛伴不进饮食时选取中脘、头痛兼项强时选取承浆、头痛伴有目眩选取风池配丰隆或解溪.古代针灸治疗头痛的辨治方法主要体现在辨头痛部位、辨病因病机、辨兼症3个方面,根据病变所在经脉循经选穴、视病位不同近取与远取结合,以及根据病因病机选穴治疗、不同刺灸处选用更适宜的刺灸操作是其辨治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