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P300的酒精渴求相关脑电特征及溯源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酒精视觉线索反应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特征及其与主观渴求关系,并寻找渴求相关脑电源活动脑区。方法:招募20例男性酒依赖住院患者(酒依赖组)和18名健康男性(对照组)进行含酒精线索的Oddball范式ERPs检测,以标准化低分辨率脑电磁断层扫描方法(standardized low-resolution brain 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sLORETA)进行ERPs-P300溯源定位。采用视觉模拟标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宾夕法尼亚酒精渴求量表(Penn Alcohol Craving Scale,PACS)评估主观渴求程度。2组ERPs数据差异分析采用混合设计方差分析,脑电溯源差异分析采用置换检验,脑电数据与饮酒特征及量表评分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酒依赖组相比对照组在观看酒精线索图片的P300峰潜伏期延长( F=9.32, P=0.004)、Fz、Cz处波幅增高( F=20.59、14.74,均 P<0.01),P300溯源分析显示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顶上小叶皮质激活增强( P<0.01)。酒依赖组酒精线索图片相比水果图片诱发的P300峰潜伏期延长( F=33.82, P<0.01),Fz、Cz处波幅增高( F=12.56, P=0.001; F=10.92, P=0.002),P300溯源分析显示左侧岛叶、右侧海马旁回皮质激活增强( P<0.01)。酒精线索图片P300波幅与VAS、PACS评分呈正相关( r s=0.590, P=0.048; r s=0.780, P<0.01)。 结论:视觉酒精线索诱发的ERPs可能有助于客观评估酒依赖患者渴求相关心理,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顶上小叶、左侧岛叶、右侧海马旁回脑区可能与酒精渴求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完全内生型肾肿瘤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肾肿瘤,其被正常肾实质完全包裹,位置深,并与肾血管及集合系统的距离更近,导致了术中定位困难,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时难度较大。因此寻找更加准确、简便、经济的术中定位方式是进一步提高其手术成功率的关键。本文将对术中超声定位技术、三维重建技术、三维打印模型技术、荧光成像定位技术、经皮钩丝定位技术、电阻抗谱定位技术、肾实质切开定位技术、标尺定位技术等多种术中肿瘤定位方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股前外侧皮瓣的穿支分布特点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穿支分布特点,以及应用以其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用高频彩超于股前外侧区重点探测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髂髌连线)中点附近及近端粗大的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根据受区缺损大小和形状,参考术前穿支定位,设计并切取以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中用钢尺测量斜支主干发出点、穿支入皮点到髂前上棘间距离;用显微标尺测量穿支口径;统计穿支数目等数据。术后对皮瓣成活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可,<60分为差。结果:共纳入84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22例;年龄14~82岁,平均46.9岁;手部创面32例,前臂6例,上臂3例,小腿10例,足踝部33例;创面面积为6 cm×4 cm~20 cm×45 cm。84例患者共切取88侧皮瓣(4例为双侧皮瓣),面积为7 cm×5 cm~37 cm×11 cm,其中82例85侧完全成活,1例糖尿病患者皮瓣(双侧)术后1个月完全坏死,1例34 cm的超长皮瓣远端约3 cm×3 cm发生坏死,均移植皮片修复。4例患者术后24 h内发生动脉危象,经手术探查解除动脉痉挛后皮瓣成活。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9个月,患者受区外形较佳,无骨髓炎等深部组织感染,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感觉恢复为S1~S2级。综合评价量表评分为73~94分,平均88.1分,其中优33例,良46例,可5例,优良率94.0%(79/84)。88侧皮瓣术前标记215条穿支,术中实际找到穿支208条(穿支口径0.4~1.5 mm),其中斜支共发出穿支130条,88侧皮瓣均存在斜支,平均每侧1.5条,包括肌间隔穿支84条(64.6%),肌皮穿支46条(35.4%)。斜支多发自旋股外侧动脉主干,其发出后走行于股直肌与股中间肌肌间隔内,在髂髌连线中上1/3交界处分为深支与浅支。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皮肤穿支多由浅支发出,其穿支分布于髂髌连线中点及近端118条,占90.8%(118/130),在髂髌连线上0.4位点的相对位置处最集中(37条)。结论:旋股外侧动脉斜支出现相对恒定,穿支多位于髂髌连线中点近端,且肌间隔穿支比例较高;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在保证皮瓣血供的同时供区位置更加隐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激光定位坐标尺提高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摆位精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验证保乳术后放疗患者应用激光定位坐标尺描画体表标志线的摆位误差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疗科进行放疗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45例,2个试验组各15例患者,分别使用初始版(初始坐标尺组)和升级版(升级坐标尺组)激光定位坐标尺描画体表标志线试验,另15例患者应用常规方法描画体表标志线(常规组)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采用螺旋断层放疗,并记录患者每次放疗前左右方向( X)、头脚方向( Y)、腹背方向( Z)及旋转角度的误差值。用 t检验分析两个坐标尺组和常规组患者摆位误差的差异。 结果:45例患者共获取675套摆位误差数据(共2700个数值),初始坐标尺组的 X、 Y、 Z方向和旋转角度的摆位误差分别为(3.10±2.43)mm、(4.36±3.45)mm、(2.29±2.49)mm、0.95°±0.88°;升级坐标尺组相应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88±2.28)mm、(3.58±2.95)mm、(2.40±2.54)mm、0.70°±0.70°;常规组相应的摆位误差分别为(4.32±3.48)mm、(5.49±4.74)mm、(2.61±3.38)mm、1.22°±1.16°。初始坐标尺组与常规组比较,摆位误差在 X、 Y方向和旋转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2、2.89、2.78, P<0.001、=0.004、=0.006);升级坐标尺组与常规组比较,摆位误差在 X、 Y方向和旋转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0、5.14、5.82, P值均<0.001);初始坐标尺组与升级坐标尺组比较,摆位误差在 Y方向及旋转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8、3.41, P=0.010、0.001)。 结论:激光定位坐标尺辅助描画体表标志线能够明显减少 X、 Y方向和旋转角度的摆位误差,升级版激光定位坐标尺较初始版能够进一步减少 Y方向及旋转角度的摆位误差,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猪股骨头支持带静脉的解剖特点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猪股骨头支持带静脉的数量、分布、外径等解剖特点,以及吻合断裂之支持带静脉重建股骨头静脉回流的可行性。方法:取35例新鲜猪股骨头标本,标本髋周血管无损伤。(1)取25例标本显微镜下寻找旋股内、外侧静脉及其主要出股骨头属支,注入明胶-硫酸钡溶液后,去除血管周围软组织,完成股骨头支持带静脉灌注标本的制备。在肉眼及显微镜下观察股骨头各组支持带静脉的走行、分布、数量,用显微标尺测量各组支持带静脉的外径。以钟表式刻度盘(钟表盘)对各组支持带静脉进行定位。(2)取另10例标本在股骨颈中段离断股骨颈制备股骨颈骨折模型,对骨折模型进行解剖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根据股骨头支持带静脉灌注标本观察结果,选择外径最大之断裂的支持带静脉的远近端行端端吻合。吻合完成后,吻合血管内灌注明胶-硫酸钡溶液,观察吻合口的通畅情况及股骨头其他部位支持带静脉的充盈情况。结果:(1)25例股骨头支持带静脉灌注标本显示:猪股骨头支持带静脉从滋养孔穿出后沿股骨颈走行在支持带下方,支持带静脉支数为1~7(14.2±2.6)支,根据支持带静脉在股骨颈上的分布位置分为前方组、后上方组、后方组及后下方组4组。以上4组支持带静脉支数依次为2~6(3.4±0.9)支、1~6(4.0±1.1)支、1~3(1.7±0.6)支、2~7(5.0±1.5)支,在钟表盘上的定位依次为2:20~4:30、11:10~1:40、8:50~11:00、6:30~8:20,支持带静脉的外径依次为0.25~1.40(0.69±0.18)mm,0.30~1.50(0.71±0.20)mm,0.20~1.10(0.60±0.15)mm,0.30~1.50(0.75±0.19)mm。(2)10例猪股骨颈骨折模型均顺利完成断裂支持带静脉端端吻合,吻合后血管灌注明胶-硫酸钡溶液均顺利通过吻合口,持续灌注后股骨头其他支持带静脉也有硫酸钡溶液充盈。结论:猪股骨头支持带静脉的数量及位置相对恒定,后下组支持带静脉外径最大。股骨颈骨折后,吻合断裂的后下组支持带静脉,能恢复股骨头的静脉回流,方法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形态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总结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5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6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20~72岁。对患者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前股外侧区的DSA,结合显影标尺观测血管大体情况以及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出现情况(计算出现率)、源动脉、发出点位置、走行方向与皮穿支穿出点位置,另进行横支形态学特点分类。结果:DSA检查显示,62例患者股动脉、股深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均清晰可辨。在59例患者中观察到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其中52例为单横支、7例为双横支,横支的出现率为95.2%(59/62)。共观察到66条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其中3条发自股深动脉、63条发自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6.5~12.7 cm;横支约与身体长轴垂直向外侧发出,在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与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之间走行,沿途发出分支,主干走行至大转子下方;横支皮穿支穿出点距髂前上棘8.0~18.0 cm。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形态学特点分类中,以与1条旋股外侧动脉其他分支共干发出者最为常见,占50.0%(31/62);其次为自旋股外侧动脉(12例)或股深动脉(3例)单干发出者,占24.2%(15/62);特殊类型者占21.0%(13/62),包括双横支者7例、与多条旋股外侧动脉其他分支共干者6例;横支细小/缺如者仅占4.8%(3/62)。在前述双支共干关系中,以横支与升支共干者最为常见,占77.4%(24/31);横支与斜支共干者(5例)、横支与降支共干者(2例)共占22.6%(7/31)。结论:通过DSA观察到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出现率高,该横支多自旋股外侧动脉约与身体长轴垂直向外侧发出,以与另一条旋股外侧动脉主要分支,尤其是升支共干发出为主,该定位分析可为股前外侧皮瓣设计与切取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复杂放疗射野模拟定位方法的改进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改进复杂放疗射野的模拟定位方法,以提高放疗定位工作效率.方法:利用数字化治疗影像(digital therapy imaging,DTI)工作站和光学投影原理,测量标尺框架投影距离,更改模拟定位机治疗单元,对放疗射野缩放和打印,实现复杂放疗射野的投影定位.结果:简化了放疗射野定位流程,提高了放疗射野的适形程度,大幅缩短了复杂放疗射野的定位时间,减少了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可靠,适合临床应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低分子肝素操作标尺盘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模式介绍低分子肝素注射护理操作标尺盘包括主盘体和游表双翼,其中主盘体包括定位盘、内周轨、外周轨、标尺扇盘、指针定位杆和同心定位杆,内周轨设置在定位盘外缘,标尺扇盘滑配于在内周轨与外周轨之间,游表双翼滑配于主盘体的外周轨上.其针对低分子肝素的注射药物特点,将注射位置的横向、纵向及圆周距离都精准控制在20 mm左右,通过定位盘定位注射范围,中央定位板找准基础注射点,禁注环板遮挡禁止注射区域,指针定位杆定位角度和纵向间隔,同心定位杆定位距离和横向间隔,两定位杆定位孔重合后,精准地找到最为适合的注射部位,使得护理人员操作更加精准、快速,并有效降低了护士和患者自行操作的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定位标尺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定位标尺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需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定位标尺定位后进行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患者进针时注射部位的疼痛程度、皮下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进针时注射部位疼痛程度、皮下出血程度均较对照组轻微(均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腹部注射定位标尺的应用可有效减少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局部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田”字形铅点橡皮标尺作食管癌定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