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大鼠肺俞三穴对毒蕈碱性胆碱受体M2在哮喘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针刺肺俞、定喘和膻中三穴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中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2(CHRM2)的影响.方法:6~8周龄Wistar大鼠被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肺俞穴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应用卵蛋白(OVA)致敏、诱导建立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检测CHRM2蛋白表达变化,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肺组织中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2蛋白含量.结果:大鼠肺功能检测显示针刺肺俞、定喘与膻中穴能明显降低哮喘组升高的气道阻力、降低气道炎性反应;病理显示模型组支气管炎性细胞浸润增加.免疫荧光显示针刺组CHRM2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针刺组大鼠CHRM2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肺俞、定喘与膻中穴降低CHRM2水平可降低哮喘升高的气道高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针药结合治疗哮喘的临床优势与针灸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系统梳理针药结合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数据挖掘探讨其潜在的临床优势与针灸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收录在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oups等数据库中的近20年临床研究文献,建立"针药结合治疗哮喘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及SPSS Modeler 18.0、Gephi0.10.1软件进行文献挖掘分析.结果 ①针刺优势以靶器官功能与多项血生化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的调节为主;中药优势为能进一步增强肺通气功能;针刺与中药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哮喘患者临床疗效.②针刺治疗哮喘重要程度排名前5位的腧穴依次为肺俞、定喘、足三里、肾俞、膻中,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定喘-肺俞支持度最高,其次为脾俞-肺俞;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阴肺经为常用经脉.③体现针刺优势的腧穴处方重视局部选穴,循经选穴,上下配穴.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哮喘是提高疗效的主要原因,其临床优势在于局部与整体兼顾,"标本同治,从肺论治,局部选穴,远近配穴"的临床取穴规律是针刺优势的体现之一,这为针药结合的科学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白芥子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8/24
穴位贴敷法属于中医外治法,通过穴位刺激和药物透皮吸收起到治疗作用,具有安全性高、起效快、使用便捷等优点,其中临床使用频次最高的贴敷药物为白芥子.本文通过对CNKI、万方数据库 1995 年至 2023 年穴位贴敷的相关文献包括主要应用剂型、处方类型、联合用药方式、常用穴位、适用病症、不良反应及作用机制等进行总结,以此归纳白芥子穴位贴敷在临床的应用现状.目前,白芥子穴位贴敷临床以传统剂型药饼为主,多与细辛、甘遂、延胡索、麻黄、葶苈子、紫苏子、皂角等搭配复方配伍,常与口服化药、口服中药复方、推拿及耳穴压豆等联合应用,常用贴敷穴位为肺俞、神阙、大椎、肾俞、定喘、天突、膻中穴,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疾病中应用广泛,不良反应主要为对皮肤的刺激性.但白芥子穴位贴敷目前仍以整体药效评价为主,单一活性成分药效分析较少,作用机制、起效路径等仍不清晰.今后,白芥子穴位贴敷研究方向主要在优势病种筛选、药效成分作用机制探、剂型改良等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
针刺松弛哮喘急性发作大鼠气道平滑肌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探讨针刺"肺俞""定喘"和"孔最""鱼际"松弛哮喘急性发作大鼠气道平滑肌的作用机制,并比较两组穴位及联合配伍的疗效.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肺俞定喘组(针刺"肺俞""定喘")、孔最鱼际组(针刺"孔最""鱼际")和联合组(针刺"肺俞""定喘""孔最""鱼际"),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以卵清蛋白(OVA)联合氢氧化铝凝胶的方法诱导大鼠哮喘急性发作模型.第15天起,除空白组和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分别予针刺干预,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14 d.比较各组大鼠的引喘时间,应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各组大鼠气道阻力(RL)和肺顺应性(Cdyn),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Masson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气道平滑肌形态及超微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ET-1、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 ET-1、β2-AR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引喘时间缩短(P<0.05),不同乙酰甲胆碱浓度(0.025 mg/kg、0.05 mg/kg、0.1 mg/kg、0.2 mg/kg)下RL均升高、Cdyn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肺俞定喘组、孔最鱼际组及联合组大鼠引喘时间延长(P<0.05),不同乙酰甲胆碱浓度下RL均降低、Cdyn均升高(P<0.05);与肺俞定喘组比较,联合组大鼠引喘时间延长(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及BALF ET-1、TNF-α、cGMP含量升高(P<0.05),cAMP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肺俞定喘组、孔最鱼际组、联合组大鼠血清及BALF ET-1、TNF-α、cGMP含量降低(P<0.05),cAMP含量升高(P<0.05).空白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肺组织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平滑肌增厚,线粒体明显肿胀,嵴大量断裂、减少;孔最鱼际组大鼠肺组织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平滑肌较空白组增厚,线粒体轻度肿胀,嵴部分断裂;肺俞定喘组、联合组大鼠肺组织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线粒体略微肿胀,嵴少量断裂.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ET-1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β2-AR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肺俞定喘组、孔最鱼际组、联合组大鼠肺组织ET-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β2-AR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肺俞定喘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肺组织β2-AR mRNA表达升高(P<0.05);与孔最鱼际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肺组织β2-AR mRNA表达升高、ET-1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针刺"肺俞""定喘"、"孔最""鱼际"及针刺两组穴位均可缓解哮喘急性发作大鼠的气道平滑肌痉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ET-1 mRNA及蛋白表达,使ET-1、TNF-α分泌减少;同时升高β2-AR mRNA及蛋白表达,平衡cAMP和cGMP含量.针刺两组穴位疗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麻杏石甘汤加味方内服联合"敷胸散"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风热闭肺证36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观察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方内服、敷胸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风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风热闭肺型MPP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注射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方内服,敷胸散穴位贴敷(贴敷于肺俞穴、定喘穴,每日1次).2组患儿均以治疗5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变化情况,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4%(P<0.05).治疗后2组患儿发热、咳嗽、喘促、痰量、食欲等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儿CRP、PLT、LDH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阿奇霉素治疗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方内服、敷胸散穴位贴敷能显著提高MPP风热闭肺证患儿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降低炎症反应、改善高凝状态、修复组织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天灸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概况及选方用穴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总结近5年来天灸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及选穴规律与用药特点,对天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标准化进行初步探索.方法:检索近五年各中文数据库中与天灸疗法相关的临床文献,分析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特点并将用药与选穴整理成数据库.利用频率频次、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天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与穴位及药物选择之间的关系.结果:天灸疗法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多采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背俞穴,天灸药物大多归肺经与肾经,多为温性药物;关联性最强的穴位为定喘、肾俞、肺俞、脾俞,关联性最强的药物为甘遂、细辛、延胡索、白芥子.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选方用穴具有一定差异.结论:本研究使用多种方法深入分析天灸疗法的选方用穴规律,为天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标准化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天灸疗法的应用推广.参考文献28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轻、中度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影响性.方法:选取共102例轻、中度COPD稳定期患者,按入组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中药研磨后敷贴穴位天突、膻中、大椎、肺俞、定喘、足三里3-5h/次,10d一次,直至三伏天结束,观察治疗前后在肺功能、临床症状、COPD急性发作次数、日常生活能力(ADL)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急性发作平均(3.2±1.1)次/年,ADL评分平均为(65.6±10.4)分.研究组急性发作平均(1.4±0.6)次/年,ADL评分平均为(79.9±13.6)分,研究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肺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啰音、气短症状上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改善轻、中度COPD肺功能,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五针法"与常规针刺对寒饮伏肺型哮病单项症状体征改善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五针法"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其中观察组脱落7例,对照组脱落6例.观察组主穴取肺俞、大椎、风门;对照组主穴取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风门、太渊.两组均每次留针30 min,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12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6、9、12天的单项症状体征(喘息、咳嗽、咯痰、胸膈满闷、哮鸣音、气短)积分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单项症状体征:治疗第3、6、9、12天,两组患者的6项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除外对照组患者治疗第3天哮鸣音积分虽低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6、9、12天,观察组患者喘息、哮鸣音和咳嗽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除外第3天观察组哮鸣音积分虽然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6、9、12天,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咯痰、胸膈满闷和气短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除外第12 d,观察组胸膈满闷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治愈46例,显效39例,有效10例,无效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临床治愈23例,显效43例,有效24例,无效9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针法"针刺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取穴针刺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将12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分成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定喘汤加减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方法.观察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干预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肺功能评价的针灸干预哮喘选穴规律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以肺功能为评价指标的针灸干预哮喘的临床研究进行整理分析,探讨总结针灸治疗哮喘的选穴规律.方法 应用频数统计法对近10年符合纳入条件的264篇针灸干预哮喘的临床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和结论 针灸治疗哮喘临床应用频次较多的穴位以肺俞、定喘、膻中、脾俞、肾俞等为主,主要集中在膀胱经、任脉、督脉、胃经及经外奇穴;选穴规律以辨证选穴、对症选穴、临床经验选穴等为主.针灸以上穴位能有效改善肺功能相关指标,减轻哮喘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