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发伤后不同时期休克发生类型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不同时期的休克发生类型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于多家创伤中心的多发伤患者,入选年龄>18岁多发伤患者;排除受伤到入组时间>48 h,及有恶性肿瘤史,慢性消耗性、代谢性或免疫性疾病史者。伤后48 h内为伤后早期,伤后48 h至14 d内为伤后中期。收集患者疾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损伤严重度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资料,依据各休克类型的诊断标准,观察多发伤后不同时期休克的发生类型及特征。通过 t检验、 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多发伤后早期、中期休克发生率分别为73.1%、3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伤后早期、中期两组中,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HS)患者(83.6% vs. 28.4%)、分布性休克(distributed shock, DS)患者(13.7% vs. 80.9%)、心源性休克患者(3.5% vs. 6.6%)的占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梗阻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 OS)患者占比(8.4% vs. 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病因不明型休克占比分别为1.6%、1.2%。多因型休克在伤后早期、中期占比分别为9.5%与14.4%。伤后不同时期多因型休克共观察到7种病因组合,伤后早期以HS+DS最为常见(42.3%),其次为HS+OS(28.8%);伤后中期以HS+DS最为常见(48.6%),其次为DS+OS(24.3%)。 结论:多发伤后休克发生率高,患者不同类型的休克可能同时存在或序贯发生,在制定休克复苏策略时应更加全面,以期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艰难梭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实验室诊断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随着高毒力艰难梭菌在世界范围内的暴发和流行,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然而,当前我国临床对艰难梭菌感染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大部分临床实验室尚未开展检测,且实验室检测方法各不相同,使得临床艰难梭菌感染病例的诊断面临较大挑战。本研究从艰难梭菌感染的致病因子、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测方法及临床诊断策略等角度进行综述,为后续进一步推进我国艰难梭菌感染的临床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实验室诊断策略的实施与质量控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实验室诊断策略是通过组合现有HIV检测方法,准确检出HIV患者的流程。HI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抗体、抗原检测和HIV-1 RNA检测。随着检测试剂更新换代,HIV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大幅度提高,检测窗口期缩短,但存在假阳性的风险。针对不同目的人群和不同流行率地区,各类指南推荐了不同的诊断策略,引导患者尽早确诊并接受规范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如何参照诊断策略,在提高检出率的同时降低假阳性、缩短窗口期,是实验室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实验室诊断策略的角度,阐述了HIV感染相关检测方法的特点和优劣势,以及治疗手段的发展对诊断策略的影响,以期为HIV诊断策略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出现及全球范围内快速播散,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CRE感染多发生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和(或)长期反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感染后病情相对较重,治疗药物有限,因此CRE感染患者有较高的病死率。如何诊治和防控CRE感染已成为当前细菌感染领域最为棘手的问题,为规范我国CRE感染诊治方案和防控策略,邀请了此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讨论,就CRE流行概况,CRE实验室检测,CRE感染治疗原则,主要治疗药物和给药方案,CRE感染及定植危险因素,CRE各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医院感染防控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免疫学检验的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规范势在必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神经免疫病是一类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前者结构损害和/或功能异常的疾病。及时诊断并施以合适的免疫干预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并改善预后。日益涌现的神经系统自身抗体、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特种蛋白检测是指导临床诊断及监测免疫状态的重要依据。目前在检测指标设置、检测标准化、结果解读及互认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正确评估这些神经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建立标准化检测流程,并通过室间比对质控来规范临床检测,并用以指导治疗策略、监测疗效和评估预后是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将神经免疫学检测分为常规型和研究型检测,并对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检测技术和应用规范做一述评,旨在唤起临床医生和检验科医生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加快神经免疫学检验的开发研究和临床规范化进程,给神经免疫病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CV核酸检测用于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HCV感染呈全球流行,发病隐匿。实验室检测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其检测方法主要为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为实现对HCV感染的早发现、早诊断,选择最佳检测方法和诊断策略尤为重要。本文从HCV核酸检测方法,试剂的性能评价以及目前的HCV检测策略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轮状病毒胃肠炎预防诊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轮状病毒是全球5岁以下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首要致病原,几乎每个3~5岁的儿童都经历过至少1次轮状病毒感染。在中国,轮状病毒胃肠炎分别约占5岁以下儿童腹泻住院和门诊病例的40%和30%,约90%的轮状病毒胃肠炎病例发生在2岁以下婴幼儿,给医疗卫生系统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是儿科和公共卫生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轮状病毒胃肠炎列为需要疫苗高度优先预防的疾病,截至2019年10月,全球已有102个国家和地区将轮状病毒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疫苗的接种有效降低了轮状病毒胃肠炎疾病负担和全球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疾病导致的死亡。长三角免疫规划一体化项目组,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儿童感染和肝病学组共同制定了《儿童轮状病毒胃肠炎预防诊疗专家共识》,结合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几方面加以阐述。全面了解轮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科学评价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和疾病负担,综合考虑预防和诊疗措施,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轮状病毒胃肠炎的综合防控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GT-A嵌合型胚胎的遗传咨询与移植策略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高通量遗传学检测技术在胚胎着床前非整倍体遗传学检测(PGT-A)领域的广泛应用,PGT-A中嵌合型胚胎的实验室检测标准、诊断阈值标准、筛选取舍原则、移植前和移植后妊娠期相关遗传咨询等问题,给临床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指导PGT-A中嵌合型胚胎的临床处理,由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牵头,组织国内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多位生殖医学专家和PGT专业技术人员,结合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参考国际同行的相关意见,针对嵌合型胚胎的发生机制、检出的相关因素、分类、PGT-A技术平台的质量控制、报告原则以及嵌合型胚胎的遗传咨询、移植策略、妊娠后产前检查及随访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制定本共识,提供关于PGT-A嵌合型胚胎移植的遗传咨询及移植策略的指导建议以及嵌合型胚胎临床处理的参考建议,供生殖临床及PGT实验室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友病B合并凝血因子FⅨ抑制物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友病B合并凝血因子FⅨ抑制物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8年2月8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血友病B合并FⅨ抑制物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病史进行收集,并且进行凝血功能常规检查,以及血浆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抑制物检测等实验室检查,结合基因测序结果进行诊断。患儿接受泼尼松(15 mg/d)联合环孢素(50 mg/次×2次/d),以及泼尼松(15 mg/d)联合雷帕霉素(1.5 mg/d)方案治疗。并且根据患儿的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疗效。随访截至2019年9月30日。回顾性分析本例患儿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经过及疗效。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例患儿为男性,8岁。因"反复出现关节疼痛、肿胀7年"于2018年2月8日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2010年5月,患儿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重型血友病B,予凝血酶原复合物,以及重组人FⅨ治疗。2012年3、4月测定FⅨ抑制物滴度分别为3.2、6.2 BU/mL。自2014年6月起,患儿关节频繁出血,疼痛程度显著加重。②患儿入院后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165.4 s,凝血酶原时间(PT)为13.4 s,凝血酶时间(TT)为16.6 s,纤维蛋白原(FIB)为3.48 g/L,FⅨ∶C为0.5%,FⅧ∶C为20%。APTT纠正试验结果显示,立即及2 h后APTT分别为152.7与129.6 s。抗磷脂抗体检测结果呈阴性,狼疮抗凝物检查结果呈阴性。FⅨ抑制物滴度>10 BU/mL。FⅨ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FⅨ基因2号外显子c.7993C>T(p.Arg29X)杂合突变。③该患儿被诊断为重型血友病B合并FⅨ抑制物。选择泼尼松联合环孢素方案对本例患儿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患儿未获得改善。随后治疗方案改为泼尼松联合雷帕霉素。治疗6个月后,复查患儿FⅨ抑制物滴度下降幅度不明显,但是患儿出血频率较治疗前减少。治疗9个月后,复查患儿FⅨ抑制物滴度降至初诊时的50%,患儿未再发生出血症状。患儿疗效达部分缓解(PR)。截至随访结束,患儿未发生关节肿胀、疼痛,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及学习。结论:重症血友病B患儿若多次输注FⅨ后出血频率增加,对常规剂量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时,需警惕FⅨ抑制物产生可能,应及时测定FⅨ抑制物滴度。血友病B合并FⅨ抑制物少见,疗效差且易出现不良反应,正确诊断与适当治疗对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结论仅限于对单一病例的临床分析,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体外膜肺氧合期间凝血指标彼此间或与血液学并发症间没有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抗凝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患儿的关键治疗。然而,理想的抗凝监测策略仍不清楚。本文旨在评估实验室抗凝监测指标在儿科ECMO中的应用。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场所:四级学术型儿童医院。对象:2010至2016年在非心脏PICU插管行ECMO的儿童。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从企业数据库中提取人口统计学数据、实验室结果和肝素剂量。主要诊断、插管指征、出血性和血栓性并发症以及生存预后数据提取自体外生命支持组织报告的地方数据登记处。采用泛化估算方程建立重复测量的统计模型,以评估肝素剂量与实验室值、各实验室值之间以及肝素剂量/实验室值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纳入133例罕见患儿,包括78例新生儿和55例年长儿。抗Ⅹa因子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凝血时间或肝素剂量与出血或血栓形成无相关性(所有相关性的 odds比值均≈1)。新生儿和年长儿抗Ⅹa因子、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活化凝血时间之间存在弱至中度相关性( R2<0.001~0.456)。两个年龄组患儿中肝素剂量与实验室监测指标相关性较差( R2=0.010~0.063)。 结论:对于接受ECMO支持的患儿,肝素剂量与常用实验室监测抗凝指标相关性差,这些实验室监测指标彼此间的相关性也差。肝素剂量和实验室监测指标均与出血或血栓形成无关。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更好的抗凝监测措施,以尽量减少ECMO相关病死率和致残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