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频消融术治疗胎儿隔离肺伴水肿和胸腔积液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告1例孕24+6周孕妇因四维彩色超声提示胎儿左侧胸腔55 mm×50 mm×45 mm均质高回声,瘤头比2.63,腹腔积液,全身皮肤水肿,心脏受压向右移位,提示胎儿隔离肺,经充分沟通及多学科会诊,行超声引导下胎儿隔离肺射频消融术.术后定期复查彩色超声,胎儿情况逐渐好转.术后46 d彩色超声提示瘤头比0.95,无腹腔积液及皮肤水肿.术后49 d(孕32周)胎膜早破,急诊至当地县医院,出现规律宫缩,因臀位急诊行剖宫产术,新生儿出生20 min后死亡.该病例手术效果理想,但新生儿未能存活,考虑与孕周较小、合并隔离肺、地塞米松未能用够疗程等多种因素有关.射频消融术是治疗瘤头比大、伴有腹腔积液隔离肺的有效方法,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其安全性,也应该加强该类患者术后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催产素对摄食及糖脂代谢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催产素是一种由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神经元合成,经神经垂体释放入血的肽类激素。研究发现催产素除促进宫缩和泌乳之外,还能抑制摄食、促进脂肪氧化分解、刺激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在机体糖脂代谢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机体存在糖脂代谢异常时,外源性催产素的作用及血清催产素的变化存在差异。全面认识催产素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催产素通路作为代谢相关疾病治疗靶点的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305例妊娠糖尿病产妇病例资料。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收集行剖宫产术的妊娠糖尿病产妇的一般资料。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305例行剖宫产术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中,有30例发生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为9.84%,出血量为(1 635.02±235.74)ml。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瘢痕子宫、胎盘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是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孕前BMI、瘢痕子宫、胎盘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是妊娠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晚期骨盆运动对初产妇分娩要素和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孕晚期骨盆运动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助产门诊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3月10日收治的127例单胎头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散步组及骨盆运动组,最终散步组纳入62例,骨盆运动组纳入65例。散步组孕晚期的运动方式是快步走;骨盆运动组孕晚期的运动方式是包含脊柱直立位和脊柱水平位2个平面,多个骨盆周围关节的综合骨盆运动。观察2组孕妇运动前后产力、产道、胎儿各方面数值变化,并比较2组孕妇的分娩结局。结果:生产前1 d骨盆运动组"空中自行车"坚持时间为(27.12 ± 7.73)s,散步组为(20.56 ± 6.6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12, P<0.01);生产前骨盆运动组运动后出现宫缩的时间为(269.38 ± 123.70)s,散步组为(591.29 ± 201.8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0.89, P<0.01)。骨盆运动组坐位体前屈水平为(33.64 ± 5.91)cm,散步组为(29.50 ± 5.2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15, P<0.01);规律宫缩时宫颈评分,骨盆运动组(8.01 ± 1.69)分,散步组(7.30 ± 1.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56, P<0.05)。规律宫缩开始时胎儿"枕前位"比例:骨盆运动组为93.85%(61/65),散步组为72.58%(4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0.41, P<0.01)。生产前1 d运动后无疼痛:骨盆运动组为72.31%(47/65),散步组为29.03%(1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25.30, P<0.01)。第一产程时间:骨盆运动组(395.84 ± 165.24)min,散步组(574.35 ± 152.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32, P<0.01);第二产程时间:骨盆运动组(25.98 ± 9.88)min,散步组(33.62 ± 13.9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57, P<0.01)。 结论:孕晚期骨盆运动,更能影响产力、产道、胎儿等分娩要素,减少运动疼痛,缩短产程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60例危重孕产妇ICU救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孕产妇临床特点及其转归,为重症产科亚专业建设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总结孕产妇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主要原因、孕产妇死亡原因、器官支持措施等。结果:研究期间,本院产科共收治39 567例孕产妇,转入ICU 360例,平均ICU转入率0.91%;2016年起,产科收治人数、转入ICU人数及ICU转入率均明显增加。ICU收治孕产妇平均年龄(30.9±5.7)岁,平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为7(4,10)分,平均ICU住院时间为1(1,2)d;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为9.0(3.0,17.5)h。ICU孕产妇最主要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占84.72%);48例(占13.33%)行子宫切除,其中42例(占87.5%)因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孕产妇转入ICU的前3位病因为产后大出血〔36.94%(133/36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67%(78/360)〕、妊娠合并心脏病〔15.00%(54/360)〕。因产后大出血转入ICU的产妇的首位出血原因为胎盘异常〔63.98%(103/161)〕,其次为宫缩乏力〔28.57%(46/161)〕;产后24 h平均失血量为(4 019±2 327)mL,因产后大出血而切除子宫的产妇逐年减少。研究期间共有2例产妇死亡,为间接产科死亡;3例自动转出(预计死亡),其中1例为间接产科死亡,2例为直接产科死亡;ICU孕产妇病死率为1.39%(5/360)。结论:孕产妇转入ICU的主要原因为产后大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大出血的首要原因为胎盘因素;间接产科死亡超过直接产科死亡,主要是妊娠合并心脏病及重症肺炎导致的死亡;ICU已成为救治危重孕产妇的重要阵地以及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淋浴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淋浴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对产妇疼痛缓解与产程时间缩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产妇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产妇行淋浴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疼痛缓解、产程时间缩短、身心舒适度及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护理后宫缩疼痛缓解效果优于对照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及舒适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淋浴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其宫缩疼痛症状,缩短产程时间,提高产妇分娩中的舒适度及对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半数有效浓度的测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浓度(EC 50)。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中心(集团)要求行分娩镇痛的产妇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六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因浓度0.05%(D1组)、0.06%(D2组)、0.07%(D3组)、0.08%(D4组)、0.09%(D5组)、0.10%(D6组)复合舒芬太尼0.3 mg/L。运用概率回归法(Probit)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的EC 50及95% CI。记录产妇分娩镇痛前、给药后30 min的宫缩疼痛强度,用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价,记录产妇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恶心呕吐,分娩后头痛及胎心过缓的情况。 结果: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EC 50为0.061%,95% CI 0.051~0.067,EC 90为0.081%,95% CI 0.074~0.098。六组产妇中D3组有1例出现胎心过缓,D4组有1例出现心率减慢。所有六组产妇均未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和术后头痛。 结论:测定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EC 50为0.061%,95% CI 0.051~0.067,与硬膜外分娩镇痛EC 50相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椎管内分娩镇痛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椎管内分娩镇痛是最有效和理想的分娩镇痛方式,但仍然存在一些常见并发症。文章针对低血压、硬脊膜穿破后头痛(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 PDPH)、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epidural-related maternal fever, ERMF)、爆发痛、镇痛不全、宫缩乏力、短暂胎心监护异常、尿潴留、瘙痒等常见并发症以及中转剖宫产术的新进展、预防以及处理进行阐述,旨在确保母婴安全,提高分娩镇痛质量,规范分娩镇痛的临床操作及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初产妇应用分娩镇痛仪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镇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初产妇使用分娩镇痛仪、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两种不同分娩镇痛形式的相关临床效果。研究发现,分娩镇痛仪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均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但腰硬联合阻滞麻醉镇痛效果更优;分娩镇痛仪组的出血量相对少于腰硬联合阻滞组;分娩镇痛仪组的并发症以软产道裂伤为主,而腰硬联合阻滞组以继发性宫缩乏力为主。在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仍为分娩镇痛首选;分娩镇痛仪作为无创性操作,其优势为操作方便、无需麻醉医师观察,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剖宫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及对患者血浆D-二聚体、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剖宫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建德市妇幼保健院于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10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对照组于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宫体注射。两组疗程为2 d。比较两组术后2 h和术后24 h出血量,恶露持续时间、子宫底下降速度和宫缩持续时间,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8(IL-8)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2 h出血量(218.93±35.45)mL和术后24 h出血量(289.78±31.20)mL,均少于对照组的(328.18±49.27)mL和(432.15±43.87)mL( t=13.227、19.434,均 P<0.05)。观察组恶露持续时间(14.37±3.29)d,短于对照组的(20.93±5.46)d;子宫底下降速度(1.23±0.31)cm/d,快于对照组的(0.61±0.16)cm/d,而宫缩持续时间(3.26±0.72)d,长于对照组的(1.54±0.8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62、13.060、11.041,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1.28±0.19)mg/L和纤维蛋白原水平(3.21±0.29)g/L,均低于对照组的(2.17±0.25)mg/L和(3.87±0.34)g/L( t=20.828、10.853,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98.42±12.65)μg/L、CRP(23.14±3.28)mg/L和IL-8(41.38±10.10)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83.25±19.28)μg/L、(31.89±4.35)mg/L和(65.27±18.29)ng/mL( t=27.033、11.802、8.402,均 P<0.05)。 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辅助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效果良好,可减少产后出血,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减轻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