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的量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80例临床资料,根据丙泊酚+依托咪酯不同配比分为高剂量组(1.5 mg/kg丙泊酚+0.075 mg/kg依托咪酯,n=32)、中剂量组(1.0 mg/kg丙泊酚+0.15 mg/kg依托咪酯,n=23)和低剂量组(0.5 mg/kg丙泊酚+0.225 mg/kg依托咪酯,n=25).比较麻醉后3组眼睑反射消失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麻醉诱导前1 min(T0)、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插管后5 min(T4)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低剂量组眼睑反射消失时间(1.94±0.28 min)长于高剂量组(1.70±0.24 min)和中剂量组(1.94±0.28 min)(P<0.05);3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各时间点HR无差异(P>0.05);T2、T3时MAP高剂量组(84.80±9.17 mmHg、69.94±6.52 mmHg)低于低剂量组(93.46±8.12 mmHg、76.05±6.44 mmHg)(P<0.05),其他时点 3 组 MAP 无差异(P>0.05);T0、T1 时 3 组 BIS 无差异(P>0.05),T2~T4时高剂量组BIS最高(P<0.05);肌阵挛发生率高剂量组(25.0%)低于低剂量组(60.0%)(P<0.05),其他不良事件3组无差异(P>0.05).结论:1.5 mg/kg丙泊酚+0.075 mg/kg依托咪酯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更理想,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且不良事件发生概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罗哌卡因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效果及对患者LM术中预后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LM)术中应用罗哌卡因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对子宫肌瘤(UF)患者麻醉效果以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4年2月于本院行LM术UF患者128例,双盲法随机分为联合组和七氟醚组各64例,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以及术后认知功能(MMSE、MoCA评分)恢复程度.结果:术后联合组自主呼吸恢复(6.12±0.86 min)、唤醒(3.56±0.78 min)、言语应答(7.62±0.53 min)与拔管(14.65±2.26 min)等时间均短于七氟醚组(7.34±1.36 min、4.89±0.93 min、10.58±1.17 min、17.56±2.78 min),心率(71.43±6.07 次/min)、平均动脉压(88.93±6.54 mmHg)水平高于七氟醚组(69.34±5.32次/min、86.51±6.91 mmHg),术后12h视觉模拟评分(2.41±0.49分)、术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18.96±3.07 ng/L)、白细胞介素-6(18.54±3.08 pg/ml)水平均低于七氟醚组(3.65±0.68 分、26.94±4.53 ng/L、24.83±4.15 pg/ml),术后 1d MMSE(27.39±1.58 分)及 MoCA(28.42±0.97 分)评分均高于七氟醚组(25.86±1.64 分、26.48±1.03分)(均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七氟醚对行LM术UF患者具有良好麻醉效果,能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减轻痛感并抑制炎症应激反应,同时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对临床麻醉应用有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镇痛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患者镇痛效果和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于本院接受全麻下LTH患者72例,信封随机法分为两组各36例,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联合组)、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单一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苏醒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镇痛泵使用时间)及阿片药物用量、镇痛效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Ramsay镇静评分量表]、血流动力学[入室时(T0)、气管插管时(T1)、切皮时(T2)、置入腔镜时(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结束时(T5)和拔管时(T6)的心率(HR)、收缩压(SBP)和平均动脉压(MAP)]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术后苏醒时间(9.5±0.9 min)和首次排气时间(12.9±1.7 min)均短于单一组(12.9±1.7 min、16.0±2.1 min),首次使用镇痛泵时间(11.87±1.06h)晚于单一组(8.36±0.98h),术后 48 h 舒芬太尼用量(121.83±7.71μg)少于单一组(138.79±8.12μg),术后12 h VAS评分(2.87±0.64分)低于单一组(3.86±0.78分),Ramsay镇静评分(2.99±0.52分)高于单一组(2.53±0.46分),T1~T6时HR、MAP和SBP均低于单一组,术后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8.3%)低于单一组(25.0%)(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可有效减少LTH患者阿片药物用量、缓解术后镇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结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宫颈癌患者血清CA-199、CA125、SCC-Ag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结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应用于宫颈癌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8例宫颈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开腹组(42例,接受传统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微创组(76例,接受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更长,术中出血量较开腹组少,住院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81、12.348、21.622、11.780,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血清CA-199、CA125、SCC-Ag水平均下降:术前>术后2周>术后1月,微创组术后各时间点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516、8.733、6.182、251.616、12.520、7.069、250.512、14.554、4.663,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6,P<0.05).结论 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结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宫颈癌,可以优化手术效果,促进术后康复,提高安全性,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阴道超声与超声造影联合临床因素评估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治疗方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与超声造影联合临床因素对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12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经阴道超声及超声造影指标,将其按治疗方式分为宫腔镜/超声引导下吸宫组(91例)和腹腔镜组(29例),比较两组间临床及超声指标的差异,确定影响治疗方式选择的相关临床及超声指标。结果:两组间孕囊/包块是否向浆膜突出、孕囊/包块长径、超声造影显示孕囊/包块主要供血部位、绒毛膜/早期胎盘部位、瘢痕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声造影显示孕囊/包块主要供血部位( OR=6.029, P=0.003)、子宫瘢痕厚度( OR=12.998, P=0.002)是微创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经阴道超声与超声造影联合临床因素对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治疗方案选择有一定价值,超声造影评估子宫瘢痕厚度、孕囊/包块主要供血部位可能是影响微创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初步疗效分析(附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8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由同一术者完成的9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56~78岁,平均65.6岁。复发性膀胱肿瘤7例,初发2例;6例既往曾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有膀胱部分切除术史。手术方法:均采用经脐单一切口4.5~5.5 cm,建立单孔机器人操作通道,安装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系统1号、2号臂,采用镜头30°向上,在镜下依次行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体外完成尿流改道。其中1例女性患者同时行子宫及阴道前壁切除。结果:9例手术均经脐单通道顺利完成,均未增加辅助孔,无中转普通腹腔镜或开放手术。尿流改道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2例,回肠代膀胱5例,原位新膀胱2例。手术时间280~600 min,平均437.8 min;术中出血量100~450 ml,平均227.8 ml;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肠道恢复时间2~4 d,平均3.1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16 d,平均8.3 d;术后住院时间6~13 d,平均7.7 d。1例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予留置胃管、禁食等对症治疗后治愈,余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分期:T 2aN 0M 0期6例,T 2bN 0M 0期1例,T 3aN 3M 0期1例,T isN 0M 0期1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总数12~46枚,平均23.7枚。随访9~12个月,平均10.3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愈合良好,无肾积水和输尿管狭窄,无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对于有经验的术者,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尿流改道术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短期肿瘤控制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耳穴压豆联合足三里穴位贴敷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足三里穴位贴敷在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并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进行术后恢复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55)与对照组( n=55)。对照组术后给予腹腔镜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术前耳穴压豆联合术后足三里穴位贴敷来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呕吐、腹胀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腹腔镜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16.33±2.48)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50±2.20)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1.22±2.45)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17±2.0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9.59、24.06,均 P<0.05)。观察组术后呕吐发生率为5.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82%;观察组腹胀发生率为10.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9.59、24.06,均 P<0.05)。 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术前应用耳穴压豆联合术后足三里穴位贴敷,能够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麻醉方式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浆HMGB1浓度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浓度。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68例,年龄34~68岁,BMI 19~24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4):全身麻醉组(G组)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GE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GE组麻醉诱导前经L 1,2间隙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平面达到T 6后进行全身麻醉,方法同G组。术后采用PCIA,维持VAS评分≤3分。于麻醉前10 min(T 0)、手术结束时(T 1)、术后1 h(T 2)、24 h(T 3)和48 h(T 4)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HMGB1、γ-干扰素(IFN-γ)以及IL-4浓度;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 结果:与G组比较,GE组T 2,4时血浆IFN-γ和IL-4浓度降低,T 2~4时血浆HMGB1浓度降低,T 2~4时CD3 +、T 2时CD4 +、T 2,3时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升高( P<0.05)。 结论:相比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血浆HMGB1浓度更低,进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两步法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应用两种示踪剂通过子宫颈、子宫体联合注射(即两步法双示踪)进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术前诊断为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3例,其年龄为(54.2±3.3)岁;其中低危型56例,中高危型17例。按示踪剂注射部位不同随机(直接抽样法)分为3组:宫颈注射组(25例):纳米炭1 ml于子宫颈3点和9点注射;宫体注射组(21例):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定病灶部位,亚甲蓝4 ml于病灶所在的子宫体部位分2点注射;联合注射组(27例):子宫颈注射纳米炭(1 ml)联合子宫体注射亚甲蓝(4 ml)。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若术后病理检查SLN为阴性则进一步行病理超分期检查。比较3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SLN检出率、SLN分布部位及SLN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并计算3组SLN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结果:(1)SLN检出率: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LN总检出率为88%(64/73),双侧盆腔SLN检出率为67%(49/73),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为49%(36/73)。宫体注射组的SLN总检出率(71%,15/21)、双侧盆腔SLN检出率(43%,9/21)均显著低于宫颈注射组[分别为92%(23/25)、76%(19/25)]、联合注射组[分别为96%(26/27)、78%(21/27); P均<0.05];宫颈注射组的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28%,7/25)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联合注射组[分别为52%(11/21)、67%(18/27); P均<0.05]。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者9例,其中8例SLN阳性、1例SLN未检测出淋巴结转移,SLN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为89%、阴性预测值为98%;其中宫颈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宫体注射组的敏感度为67%,阴性预测值95%。56例低危型患者中,仅1例SLN阳性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56),SLN检测诊断低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7例中高危型患者中,8例(8/17)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包括7例SLN阳性和1例SLN阴性患者,SLN检测诊断中高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8%、阴性预测值90%。(2)SLN分布部位: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共检出SLN 459枚,显影比例最高的部位为髂外33.3%(153/459),其次为闭孔25.3%(116/459)、腹主动脉旁19.6%(90/459)、髂总12.0%(55/459)和骶前9.8%(45/459)。宫颈注射组腹主动脉旁SLN占12.4%(21/169),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分别为27.4%(26/95)、22.1%(43/195); P均<0.05]。(3)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64例SLN常规石蜡病理为阴性的患者中,检出4例淋巴结微小转移和1例孤立肿瘤细胞转移,SLN低体积转移(包括微小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转移)率为8%(5/64),其中低危型患者2例,中高危型患者3例。 结论:SLN示踪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低危型患者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的替代方案。两步法双示踪可以进一步提高SLN的检出率,尤其可以有效避免腹主动脉旁阳性SLN的漏检,对于中高危型或肿瘤累及宫底部的患者推荐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西他赛+卡铂联合宫颈癌根治术治疗宫颈癌疗效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细胞免疫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卡铂联合宫颈癌根治术对宫颈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北妇女儿童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间96例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化疗+手术组。手术组直接进行宫颈癌根治术(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化疗+手术组于术前进行多西他赛+卡铂辅助化疗,比较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Th1/Th2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IL-4、IL-6]表达及骨髓抑制发生情况,并评价近期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CEA、CA125、CA19-9、SC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均有明显降低( P<0.05),其中化疗+手术组显著低于手术组( P<0.05)。治疗后手术组和化疗+手术组IFN- γ分别为20.58±3.52和25.69±3.61,相比治疗前的11.75±2.59和12.15±2.65明显提高;治疗后两组的IL-2分别为24.68±4.46和29.53±5.28,相比治疗前的17.26±3.96和17.52±4.23明显提高;治疗后两组的IL-4分别为17.65±4.12和13.59±4.23,相比于治疗前的22.56±4.74和23.13±4.86明显降低;治疗后两组的IL-6分别为24.59±3.85和31.76±4.42,相比于治疗前的41.78±4.71和42.35±5.59明显降低;治疗后两组血清CEA分别为(33.89±5.51)ng/L和(30.46±4.86)ng/L,相比于治疗前的(44.34±5.62)ng/L和(44.71±5.75)ng/L,均明显降低;治疗后两组CA125分别为(51.96±5.85)μg/L和(47.23±5.46)μg/L,相比于治疗前的(64.81±6.71)μg/L和(65.43±6.62)μg/L均明显降低;治疗后两组CA19-9分别为(42.21±5.23)U/mL和(37.56±5.61)U/mL,相比于治疗前的(51.46±5.71)和(52.13±6.20)U/mL均明显降低;治疗后两组SCC分别为(1.12±0.12)μg/mL和(0.96±0.15)μg/mL,相比于治疗前的(1.22±0.17)μg/mL和(1.24±0.18)μg/mL均明显降低。化疗+手术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手术组( P<0.05),两组骨髓抑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宫颈癌根治术前行多西他赛+卡铂辅助化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