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构建烟曲霉bem46过表达菌株研究其在极性生长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构建烟曲霉bem46基因过表达株,探究bem46基因过表达情况下对烟曲霉极性生长及与其他极性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 原生质体法构建烟曲霉bem46过表达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烟曲霉bem46过表达时的绿色荧光定位;观察记录烟曲霉Ku80、烟曲霉bem46基因缺陷株(Δbem46)和烟曲霉bem46过表达株的发芽率;记录烟曲霉Ku80、Δbem46和过表达株菌落径向生长情况;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乳酸酚棉蓝染色的烟曲霉bem46过表达菌落生长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烟曲霉Ku80、Δbem46和过表达株中有关极性生长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利用原生质体法成功构建烟曲霉bem46的过表达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bem46过表达时绿色荧光大量聚集在孢子头部位,而菌丝中几乎无荧光显示;相比于Ku80正常状态的发芽情况,bem46过表达株的发芽时间提前,而Δbem46株的发芽时间滞后;Ku80株、Δbem46和过表达株的径向生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乳酸酚棉蓝染色以及显微镜下的观察,发现Ku80株、Δbem46和过表达株的孢子头形态有明显的差异,bem46过表达时可明显刺激孢子头膨大;通过测定烟曲霉Δbem46和bem46过表达株中极性生长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发现不论bem46基因在烟曲霉中缺失还是过表达,烟曲霉中cdc24、bem1、bem3、bud5、rsr1以及ras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cdc24表达量变化不大.结论 bem46基因可以促进烟曲霉孢子萌发,影响烟曲霉极性生长过程中的孢子和菌丝形态;在相关基因的信号转导通路中,bem46基因可能参与cdc42有关的极性生长信号转导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念珠菌anillin家族蛋白Int1调控septin细胞骨架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白念珠菌anillin家族蛋白Int1对septin细胞骨架组织的调控。方法:构建白念珠菌Int1蛋白的全长及截短的系列片段质粒,使其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胞内定位,鉴定Int1中介导芽颈定位的区域。在模式生物酿酒酵母细胞中,对Int1全长及片段进行过量表达,观察其对细胞生长、细胞形态和septin组织的影响,从而确定Int1中介导与septin相互作用,发挥主要生物学效应的功能区段,研究这一区段与septin的共定位。结果:Int1全长1 661个氨基酸残基,鉴定出一段仅含有209个氨基酸的中间区段Int1-M4(739~947 aa),在小芽和大芽时期均可以定位在芽颈。过量表达Int1-M4导致细胞产生显著的生长缺陷、芽体变长的细胞形态和septin组织絮乱。在芽体变长的细胞中,Int1-M4与异常的septin结构存在明显共定位。结论:Int1中一段仅含有209个氨基酸的中间区段Int1-M4(739~947 aa)介导了其芽颈定位和与septin的相互作用,在调控septin组织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控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技术细节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作为主动脉弓部病变全腔内修复最具优势的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广泛开展,但技术水平不一,操作流程缺乏规范,质量控制不足。本文就如何保证体外预开窗TEVAR的可控性进行探讨,结合本中心经验对如何选择适应证、选定开窗位置、制作开窗、安装预置导丝、导丝解缠绕、精确定位窗孔、输送和释放桥接支架等技术细节进行详细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α-硫辛酸通过抑制JAK2/STAT3恢复GPX4改善侧脑室注射链脲菌素诱导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α-硫辛酸(ALA)对侧脑室注射(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jection, icv)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icv-STZ组和icv-STZ+ALA组,每组15只。STZ通过大鼠侧脑室脑立体定位注射,ALA干预用灌胃法,对照组采用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及生理盐水灌胃,灌胃4周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数量,电子显微镜检测线粒体完整性,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炎症因子、磷酸化Tau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的表达或活性水平。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侧脑室注射STZ 4周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ALA干预可显著改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多层面分子水平检测结果显示,STZ组大鼠海马组织铁离子水平显著升高,同时伴有脂质过氧化、线粒体完整性显著破坏、氧化还原系统失衡、胶质细胞数目增加、磷酸化的Tau蛋白水平显著升高、MAPK与GSK-3β通路激活。进一步检测发现,STZ激活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通路,并转录抑制过氧化物酶GPX4表达。抑制STAT3活性则可阻断STZ诱导GPX4下调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结论:ALA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恢复GPX4蛋白水平,从而螯合铁离子、改善线粒体功能与脂质过氧化,平衡机体的氧化还原系统,降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改善STZ诱导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锥光束乳腺CT引导乳腺组织定位活体组织检查技术操作及应用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锥光束乳腺CT(CBBCT)引导乳腺病变定位活体组织检查作为一项崭新的技术,迄今国内外应用较少。为规范CBBCT引导定位活体组织检查技术,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CBBCT专家组及业内专家基于临床实践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针对CBBCT成像原理、CBBCT引导乳腺定位活体组织检查的临床应用指征、技术操作规范、操作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等达成专家共识,以期推动CBBCT引导乳腺定位活体组织检查技术的规范化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网格定位器在腰椎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网格优化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传统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196例腰椎单节段行PV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网格优化组(102例)和传统PVP组(94例)。网格优化组:男38例、女64例,年龄(67.3±8.5)岁,病程(2.3±1.2)d,L 1椎体59例、L 2椎体31例、L 3椎体8例、L 4椎体3例、L 5椎体1例。传统PVP组:男26例、女68例,年龄(71.5±5.6)岁,病程(2.1±1.1)d,L 1椎体52例、L 2椎体33例、L 3椎体7例、L 4椎体2例。术前按两组不同方法选择最佳穿刺点及穿刺角度,完成穿刺后置入导丝及工作通道,推入骨水泥,术毕。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前缘和伤椎中缘高度。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证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切口感染、肺栓塞、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网格优化组患者手术时间(34.8±6.5)min、透视次数(29.5±5.5)次、骨水泥注入量(5.3±2.1)ml、骨水泥渗透率3.9%(4/98)均优于传统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网格优化组术后第3天、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1.1±0.6)分、(1.0±0.3)分和(0.9±0.2)分,均优于传统PVP组( P< 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伤椎前缘及中缘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网格优化组术后3个月伤椎前缘和中缘高度分别为(1.8±0.4)mm、(1.8±0.3)m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0.3)mm、(1.7±0.3)mm,均优于传统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相比传统PVP手术,术前应用网格定位器进行网格优化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更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主动脉内膜脱套中转开腹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42岁,因“突发背部及腹部疼痛不适9 h”入院。CTA示:B型主动脉夹层(图1)。1周后在全身麻醉下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沿左侧股动脉入路送入猪尾导管,沿途逐段造影明确位于真腔,将猪尾导管送至升主动脉(图2A),交换8F长鞘至主动脉弓部。沿长鞘送入抓捕器捕获左侧肱动脉泥鳅导丝经左股动脉鞘管引出建立导丝轨道,沿长鞘送入超硬导丝至升主动脉。沿左侧股动脉入路导入单内嵌分支覆膜支架(34-28-200 mm),紧贴左颈总动脉远心端释放,完全释放后回撤输送系统至支架下端。此时DSA透视下见支架逐渐向远端移动(图2B),支架下端移位至第一腰椎水平后支架固定。左侧肱动脉入路引入导管造影示:支架内血流淤滞,支架远端不显影,考虑术中主动脉内膜脱套堆积于支架下端,堵塞腹主动脉及内脏动脉(图2C)。与家属沟通后决定中转开腹,采用腹部正中切口,腹腔探查见肠管及肝脏颜色暗淡。将小肠推向右侧,打开后腹膜,显露腹主动脉,离断左肾静脉,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分别套带控制。将肾动脉上方、下方腹主动脉套带控制,阻断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后,于腹主动脉前壁纵行切口约5 cm,可见内膜堆积,近端内膜向远心端折返,将内膜小心剥离,6-0滑线固定远心端内膜,4-0滑线缝合腹主动脉前壁切口,开放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见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搏动良好。检查剥脱内膜长度约20 cm,其上可见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开口(图2D)。沿左肱动脉入路引入导管至支架内造影,可见:支架内及腹主动脉血流通畅,腹腔干未见显影,肠系膜上动脉显影,但支架下端覆盖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双侧肾动脉显影良好。于小肠系膜游离显露肠系膜上动脉,直视下逆行穿刺肠系膜上动脉,置入鞘管,将导丝沿鞘管送至腹主动脉建立通路,沿导丝送入8 mm×80 mm自膨式裸支架,精确定位后于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释放。再次造影见: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显影良好。重建左肾静脉。术后给予禁饮食、抗感染、抗凝、补液等治疗,患者康复出院。术后6个月复查CTA:主动脉及支架内血流通畅,锁骨下动脉远心端残留少量内膜组织,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显影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时丘脑-皮质谷氨酸与神经元活动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时谷氨酸与丘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8只,6~8周龄,体重15~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4):假手术组(Sham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干法建立小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造模前1 d(T 0)和造模后3、5、7、14、21 d(T 1~5)时测定术侧足机械缩足反应阈和热缩足潜伏期。T 3时植入EEG记录电极到视觉皮层,T 4时监测6 h EEG的变化,计算非快动眼睡眠时间、快动眼睡眠时间和觉醒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T 3时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将微丝电极植入到丘脑腹后核(VP)和初级体感皮层(S1),T 4时采集VP和S1场电位,计算各波功率百分比,同时评价VP和S1局部场电位的相干性。T 4时处死小鼠,取脑组织,采用质子核磁共振波谱检测丘脑和皮质各脑区神经递质水平。 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T 1~5时机械缩足反应阈降低,热缩足潜伏期缩短,非快动眼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觉醒时间百分比升高,VP区δ波功率百分比降低,VP和S1区α波功率百分比升高,VP-S1场电位的相干性在δ波(1~4 Hz)及α波(8~14 Hz)的频率范围内均增加,丘脑和皮质谷氨酸、谷氨酰胺及谷氨酸-谷氨酰胺水平升高( P<0.05)。 结论: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可能与丘脑-皮质谷氨酸水平升高,导致神经元电活动改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游走性咽、颈段食管异物23例精准定位及成功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游走性咽、颈段食管异物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定位、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游走性咽、颈段食管异物23例,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龄35~82(55.0±12.7)岁。异物摄入患者排除咽喉部异物后,均采取食管CT确诊食管异物,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从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多个维度以及校正重建的MPR来定位异物的位置,根据异物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记录患者症状、并发症、异物种类、定位和手术方法以及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和SPSS 25.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游走性食管异物23例的临床症状表现包括咽痛(20/23)、异物感(6/23)、声嘶(1/23)、转颈受限(1/23)、张口受限(1/23)等局部症状,也有发热(7/23)、纳差(1/23)、腹痛(1/23)等全身症状。异物种类为19例鱼刺,2例金属丝,1例绣花针,1例鸡骨。其中颈段食管腔外的游走异物为9例(39.1%);颈段食管肌肉层异物2例(8.7%);咽部游走异物12例(52.2%)。23例患者行颈侧切开取出异物21例,其中直接定位颈侧切开取出异物11例,MPR和/或校正MPR准确定位腔外异物后第二次颈侧切开取出异物10例,准确定位后支撑喉镜咽后壁黏膜切开异物取出1例,准确定位后气管镜异物取出1例。游走异物患者( n=23)与同期就诊的腔内异物患者( n=308)相比,摄入鱼刺[19(82.6%,19/23) vs. 133(43.2%,133/308), OR=7.31]、首次就诊时间超过24 h[20(87.0%,20/23) vs. 77(25.0%,77/308), OR=17.20]是食管异物游走至食管外的重要危险因素( P值均<0.05)。 结论:CT多平面重建能精确定位游走性咽、颈段食管异物,给医生提供更直观的影像学证据,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影像基础。咽、颈段食管异物需要及早处理,否则容易发生游走,导致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迁移率族蛋白1调控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机体受到感染、外伤后发生以防御反应为主的炎症应答,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为重要的“炎症介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介导炎症应答。然而HMGB1在炎症中的生物学功能因蛋白修饰种类和细胞中定位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其在细胞核中发生赖氨酸残基乙酰化、赖氨酸残基甲基化、半胱氨酸残基氧化、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天冬酰胺残基糖基化、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及赖氨酸残基乳酸化修饰,蛋白修饰后由细胞核迁移到细胞质,并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外游离的HMGB1可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Toll样受体结合,活化细胞和调控炎症应答。笔者从HMGB1翻译后修饰、释放、生物学作用及结合受体等方面,就其调控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寻找炎症干预靶标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