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新型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针对脑卒中和外伤等因素导致的下肢功能障碍问题,设计一种新型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方法:开发了基于坐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提出了高精度的被动训练控制方案和主被动混合训练控制方案;并进行了传感器采集模块测试试验、被动康复训练试验和主被动混合训练试验,来验证所设计的控制系统性能.结果:传感器采集模块具有很高的精度,被动康复训练和主被动混合训练均达到了预期效果.结论:该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合理,方案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乏力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乏力是一种常见健康问题,长期乏力将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对其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的医疗经济负担.本共识以乏力的诊治与管理为导向,阐述了乏力的定义、流行概况、病因与发病机制,针对其诊断进行了全面综述,包括详细问诊、体格检查、评估、诊断思维导图,针对其治疗从治疗原则、治疗方案和治疗措施展开了详细阐述,并针对管理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包括管理、随访、转诊、三级预防、健康教育,以指导全科医生对乏力患者进行长程管理,提升其生命质量,减轻患者家庭与社会的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电针联合低频电疗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及尿动力学参数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电针联合低频电疗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PSUI)的临床疗效及尿动力学参数变化.方法:将102例PSU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1例.常规组给予间歇性导尿、盆底肌功能训练,研究组于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低频电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尿失禁程度、尿动力学参数、24 h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8%(49/51),较常规组的74.51%(38/51)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尿失禁程度较常规组更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尿道最大闭合压(MCP)、漏尿点压(PVLP)、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MCC)及正常尿意膀胱压测定容量(NDCC)均较常规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24 h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均较常规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常规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ADL评分较常规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低频电疗可有效改善PSUI患者尿频、尿急症状,减轻尿失禁程度及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第16期)——左肾肉瘤样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一例因血尿确诊肾肉瘤样癌的病例。患者因"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1月余"在茂名市人民医院就诊。泌尿系CTU提示左肾团块状占位,肿瘤与感染性病变待鉴别;左肾上腺局部增粗,未除外增生。CTA图像示病灶乏血供,由左侧肾动脉分支供血。经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专家建议行肾穿刺活检术明确肿物性质。穿刺结果回报提示穿刺组织内见异形梭形细胞伴坏死,符合恶性肿瘤,倾向肉瘤样改变。综合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专家的意见,成功为患者行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下左肾根治性切除+左肾上腺切除术。术后随访患者恢复良好,复查肾功能正常,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因此针对肾肉瘤样癌等术前不能明确诊断的肾占位病变,可以考虑穿刺活检以获得明确的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肾肉瘤样癌侵袭性强,建议行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必须进行严密随访。Ⅱ期以上的肿瘤患者可考虑联合靶向、免疫治疗或放疗等综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调神方针刺改善慢性失眠患者入睡潜伏期及过度觉醒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调神方针刺对改善慢性失眠患者入睡潜伏期和过度觉醒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予调神方针刺得气,穴取百会、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内关和三阴交;对照组取治疗失眠无效的经穴浅刺.每次均留针30 min,3次/周,治疗4周,给予相同的睡眠卫生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第8周随访期睡眠日记记录的入睡潜伏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过度觉醒量表(HAS)评分变化,并分析治疗后入睡潜伏期改善情况与过度觉醒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入睡潜伏期较前减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两组入睡潜伏期均较前减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期,两组PSQI评分及H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入睡潜伏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及随访期PSQI评分及H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睡潜伏期减少与过度觉醒水平降低呈正相关.结论:调神方针刺能有效减短慢性失眠患者的入睡潜伏期,提高睡眠质量,而降低过度觉醒水平是减少睡眠潜伏期的潜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D-半乳糖在实验性白内障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代谢紊乱引起的常见眼科疾病,可导致视力障碍或失明,其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年龄是最主要的因素.目前药物治疗仅针对早期白内障有延缓作用,但对于发展到中晚期影响视力的白内障仍需手术治疗.因此建立实验性白内障模型,探索合适的药物预防和治疗白内障至关重要.D-半乳糖已广泛应用于衰老动物模型研究,常被用于糖尿病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模型.文章对D-半乳糖诱导白内障模型的发病机制、造模方法以及造模成功的评定标准进行阐述,以期指导白内障防治相关的实验性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一种常见的累及髋关节的骨科疾病,往往会引起髋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后期进展为髋骨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果。DDH病因机制非常复杂,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不同年龄段DDH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差异很大,患儿随年龄的增大以及关节的发育,病情会逐渐加重,若未尽早规范诊疗,患儿将会在较早的年龄段进展至关节炎期,最终不得不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来重建正常髋关节结构和功能。因此,及早对DDH进行诊断和治疗,对纠正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提高其未来生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尽管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提供DDH的诊治方式,但对不同患儿采用何种诊治方法仍缺乏统一和准确的临床指导。本文就对不同年龄段、脱位严重程度的DDH患儿采用何种针对性和阶梯化诊治方案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辅助诊治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孤独症谱系障碍症状与脑区的关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症状包括:社会交往与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restricted repetitive behaviors,RRBs)、情绪障碍、感觉和动作障碍、行为怪异或伴有智力及认知障碍等[1].AS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大量的文献研究关注ASD神经网络及其组成区域,由此基础上探究ASD行为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脑区之间的联系,对识别早期大脑改变,探索临床行为表型的神经机制以及增加儿童期大脑发育差异理解具有指导意义[2].本文主要针对ASD症状与神经网络及脑区的关联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时机理论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家庭支持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了解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的家庭支持护理需求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康复和成长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时机理论开展NICU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父母不同阶段的家庭支持护理需求分析,了解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家庭支持护理需求现状,为构建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家庭支持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时机理论,将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病程分为NICU住院期、出院过渡期及出院居家期3个不同时期;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1年10月-2022年4月,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3个不同时期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父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最终访谈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父亲/母亲共42名.应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结合时机理论的不同时期提炼主题,可归纳出3个主题,(1)NICU住院期:担心,需要更多信息支持;(2)出院过渡期:紧张,希望提供技术支持;(3)出院居家期:从容,希望获取出院支持.结论 NICU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父母家庭支持护理需求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处于不同的病程阶段,其父母家庭支持护理需求也会随之变化,医护人员应根据其不同阶段的需求,给予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及帮助,以提高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的育儿信心和育儿能力,促进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健康成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06-2022年辽宁省大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诊断延迟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2006-2022年辽宁省大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形势和发病特点及病例诊断延迟的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2006-2022年大连市布病病例个案资料,对人间布病发病变化趋势、人群特征、空间分布及诊断报告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诊断延迟的影响因素,采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 2006-2022年大连市人间布病发病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率平均每年上升25.89%.春夏季为发病高峰,男性高于女性(2.59:1),发病年龄集中在45~59岁年龄组(44.23%).病例地区分布范围逐渐扩大,2022年大连市87.26%的街道(乡镇)有病例报告.时空分布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地区始终集中在瓦房店市.诊断延迟率为60.6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就诊医院类型[比值比(OR)=0.68,95%置信区间(CI):0.56~0.83,P<0.05]和病例报告年份(OR=1.34,95%CI:1.11~1.62,P<0.05)与诊断延迟有关.结论 辽宁省大连市人间布病发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诊断延迟率较高.应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升人群就诊意识和基层医务人员诊断水平,降低因延迟诊断导致的布病慢性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