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阳明论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经验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病因复杂,迁延难愈.中医多从虚论治反复呼吸道感染,但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患儿伴有便秘、咽红肿痛、口臭、手足心热、多汗、夜寐不安、舌红苔黄厚等症状,表明食积与内热是反复发病的重要原因.阳明经与阳明腑均与肺联系密切,而积滞与热盛多和阳明胃肠有关,可从阳明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泻黄散加味治疗脾胃积热型小儿便秘疗效及对证候积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泻黄散加味与排便训练联合治疗脾胃积热型小儿便秘疗效以及对证候积分和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7月—2021年7月共101例脾胃积热型便秘患儿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接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和排便训练,而观察组采用泻黄散加味颗粒和排便训练治疗.观察治疗后2组患儿用药前后便秘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差异,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胃肠激素水平[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胃饥饿素(GHR)]、血清学指标水平[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一氧化氮(NO)],统计2组不良反应以及半年内复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4周后,2组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各项评分、大便干结、腹胀、舌红苔黄、口干口臭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MTL、GAS、GHR、SP、VIP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NO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2组患儿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治疗2个月均已治愈,经过6个月的随访,观察组便秘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泻黄散加味与排便训练联合治疗脾胃积热型患儿便秘表现出显著效果,使患儿便秘症状和胃肠激素表达均得到可观改善,纠正其消化系统的神经调节机制,有利于预防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小儿消食颗粒对小儿厌食症相关因子影响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分析小儿消食颗粒对小儿厌食症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对患儿血清微量元素、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2年7月到海南医学院附属儋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厌食症患儿,按照自愿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小儿消食颗粒组各30例,常规治疗组予以多酶片联合赖氨葡锌颗粒治疗;小儿消食颗粒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予以小儿消食颗粒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和体质量变化,比较干预前、后血清中胃肠激素、微量元素和血红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 常规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3.33%(22/30),小儿消食颗粒组的有效率为93.33%(28/30),小儿消食颗粒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给药完成后,小儿消食颗粒组的食欲不振、腹胀以及恶心等主要症候积分水平相较于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1,P<0.05);与给药前比较,小儿消食颗粒组给药后的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口臭、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臭秽、倦怠、口渴的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给药完成后,小儿消食颗粒组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水平相较于常规治疗组均明显升高,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水平明显降低(P<0.01).给药完成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小儿消食颗粒组的血清Zn2+、Ca2+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给药前两组的血红蛋白和体质量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完成后,相较于常规治疗组,小儿消食颗粒组的HGB和体质量指数(BMI)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 小儿消食颗粒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提高厌食症患儿的临床疗效,减轻中医症候,提升体质量和血清中血红蛋白、微量元素含量,并对患儿的胃肠激素水平具有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小儿H.pylori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特征及其影响患儿饮食的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讨小儿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特征及其影响患儿饮食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76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儿,分析其临床特征;评估两组饮食习惯并将其分为合理饮食组(n=92)与不合理饮食组(n=84),两组均进行一般资料调查,并通过分析可能导致患儿发生不合理饮食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儿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口臭等临床症状,其中以上腹部不适多见,胃镜下均可见明显异常,如胃黏膜充血、红斑糜烂等;不合理饮食组在心理状态、是否使用慢性胃炎治疗药物、家庭影响、饮食习惯等方面与合理饮食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状态、经常服用解热镇痛药、家庭影响、饮食中缺乏蛋白质摄入等均是影响患儿饮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儿以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为主,通过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红斑糜烂等;而影响患儿饮食的影响有心理状态、经常服用解热镇痛药、家庭影响、饮食中缺乏蛋白质摄入等,因此临床可通过控制其影响因素,改善患儿不合理饮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颗粒治疗小儿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颗粒治疗小儿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和安慰剂平行对照、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计划纳入240例,考虑细菌感染的患儿,按照2∶1∶1的比例随机分至观察组、阳性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在服用阿奇霉素颗粒的基础上,分别服用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和两者的模拟剂.疗程为5d.观察咽痛疗效、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其他症状体征消失率.结果:观察组、阳性对照组和安慰剂组的咽痛疗效的愈显率分别为90.27%、81.82%、60.7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安慰剂组,且非劣于阳性对照组.在疾病疗效愈显率和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方面,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安慰荆组,且非劣于阳性对照组.咳嗽、口臭、小便黄、大便干单项症状的消失率,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咳嗽、小便黄、大便干的消失率,观察组优于阳性对照组和安慰剂组.3组均未报告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颗粒在治疗小儿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咽痛症状方面,其疗效不劣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颗粒,且优于单用阿奇霉素颗粒,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消积止咳汤联合推拿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疗效及对患儿血清炎性因子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自拟消积止咳汤联合中医外治对小儿食积咳嗽食积内热证的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小儿食积咳嗽提供有效方法.方法:将118例小儿食积咳嗽患儿随机分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给与自拟消积止咳汤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敷贴联合消积止咳推拿手法,连续治疗7d,观察两组治疗后有效率、中医症候量表评分(咳嗽、脘腹胀满、便秘、口臭发热等)、EOS、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L-10)、不良反应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总缓解率为91.5%;对照组总缓解率为83.5%,两组在缓解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量表咳嗽、咳痰、纳差、便干、腹胀、呕吐、苔厚腻积分对比,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OS、血清TNF-α、IL-6、IL-10对比,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口服中药均未出现不适,治疗组推拿、穴位敷贴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自拟消积止咳汤联合中医外治对小儿食积咳嗽食积内热证确有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脾虚湿滞论治小儿口臭症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临床辨治反复发作或病后失调出现的小儿口臭症,当重视脾虚湿滞的病机;治疗当以运脾化湿为主,方在七味白术散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辨证进行加减:湿浊重者加强疏利透达之品,兼积滞者加入消食导滞之品,郁而化热者酌加清热燥湿之品,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待标证基本清除后,继予健脾之品调理善后,并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以防病情反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陈颖异治疗小儿腹泻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陈颖异老师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妇科,内儿亦精,对小儿腹泻的识证、辨治、用药多有阐发,现将陈颖异老师的经验整理如下.1 证分九端,辨识入微小儿腹泻包括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肠炎诸疾[1].是以大便次数、数量增多,粪质稀薄,甚或水样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2].对该病的辨识,陈颖异老师指出,其主要表现为大便的变化,大便的性状、气味、色泽及肛门皮肤、黏膜等局部变化为辨证提供了客观的依据.经过反复的临床观察,陈颖异老师认为,若大便“清稀如水”、“澄澈清冷”,肛门色淡,黏膜皱褶潮黏,多属寒象;若大便“暴注下迫”、“溏黏垢秽”,肛门肿胀,黏膜皱褶变粗,多属热象;若“食后思泻”、“下利清谷”,肛门不红不肿,有下坠感,多属虚;若大便“形如败卵”、“腹痛思泻”,肛门肿胀疼痛,多属实;若“泻物不化”、“气味酸馊”,肛周淡红稍肿,多伤食.陈颖异老师还指出,以上局部症状,还需结合整体情况,如患儿精神状态、全身症状、舌苔等综合考虑.大凡起病急,病程短,兼身热、口臭、舌红或苔腻者,多偏实、偏热;起病缓,病程长,兼面色(胱)白或萎黄,神疲,舌淡或苔薄者,多偏虚、偏寒;若局部症状与整体情况不尽相符,多为寒热错杂、虚实兼夹之证.如此执简驭繁,小儿腹泻之寒、热、虚、实便了然于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患子属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无患子属Sapindus Linn.植物(无患子科Sapin-daceae)古称"桓",又名木患子、肥皂果等[1].无患子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亚洲、美洲、大洋洲的热带和亚热带[2];我国无患子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东部、南部、西南部,是低山、丘陵及石灰岩山地常见树种,以亚热带地区为主[3].无患子种实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酸,其中种仁中约含40%,是前景广阔的生物柴油原料[4];无患子果皮中含有皂苷等天然表面和生物活性成分可用于日化、农药等.我国从唐代就有对无患子药理作用的记载,其中《本草拾遗》记载无患子"主瀚垢,去面 ,喉痹";烧子中仁可"辟邪恶气";在明《本草纲目》中增加了无患子"祛风明目""去口臭"的功效.而在清及民国《生草药性备要》《本草求原》《山草药指南》中补充无患子止血、杀虫、消炎、治疗小儿疳证的作用.《生草药性备要》中指出:"(无患子果)皮洗,疳疮;叶亦治天婆,究子存性止血;煨食治小儿杀虫去腻;煮膏药祛风消肿拔毒."《本草求原》中记载:"煨食杀腹内虫;浸酒(先煅过),止血止痛;熬膏拔毒,生肌祛风消肿,去酒风;洗皮肤疥癫疳疮.叶治小儿颠婆疚;壳以盐煅治喉症."而在《山草药指南》中将无患子纳入止血药、疳积药、吐血药、撞红药,并附方:"取子煅存性, 止血杀虫;核中之白仁,煨食,劈口臭,治小儿五疳;凡妄行吐血,以树蔃煮猪肉汤饮,连饮十余次即愈;薳捣烂,冲酒服,治撞红症神效."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无患子属及其提取物药理作用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现将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董幼祺运用理胃煎治疗小儿胃脘痛湿热型医案举隅
编辑人员丨2023/8/5
董幼祺,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习岐黄之业40多年,临床上以"推理论病,推理论治"作为指导思想,积验丰厚.现将董师治疗小儿胃脘痛湿热型之经验介绍如下,以供临证学习.董师认为小儿胃脘痛的发生有内因和外因,一为小儿特殊的生理特点,另为感受外邪、伤食或情志异常.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完善,加之小儿对水谷精微的要求相对多,故在外受邪气或伤食后脾胃功能更易受损,一引起气机不畅,不通则痛,二则运化功能受损,生热生湿,湿热中阻,壅滞气机,水谷留滞,清浊不分;且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若脾胃不和,浊气上升则作恶,水谷上升则作吐.又小儿"肝常有余",小儿生长旺盛,肝木偏胜,易克制脾土,更易出现肝脾不和,气机失调;若肝郁日久化火伤阴,胃络失于濡润而作痛.现代家长过分溺爱,饮食瓜果、肥甘厚味,特别是暴饮暴食,以致壅伤脾胃,气机受阻,升降失司,郁而化火.故小儿胃脘痛湿热型临床较多见,可见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脘腹痞闷,渴不欲饮,纳谷不香,便下干燥,小溲短赤,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等,胃钡餐透视可示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董师以清胃理气、化湿导滞为治疗原则,并自拟理胃煎为基本方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