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例危重症患儿脑梗死病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27例脑梗死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儿中,男15例,女12例,发病年龄1个月~13岁,中位年龄为3.0(0.7,8.0)岁。27例脑梗死患儿中,感染10例(37.0%),外伤6例(22.2%),先天性心脏病3例(11.1%),脑血管病2例(7.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3.7%),自身免疫性因素2例(7.4%),病因不明3例(11.1%)。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抽搐11例(40.7%),惊厥持续状态5例(18.6%),肢体活动障碍4例(14.8%),意识障碍5例(18.5%),面瘫4例(14.8%)。27例患儿中,行机械通气者12例(44.4%)。所有患儿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好转出院后,2例患儿产生继发癫痫后遗症。20例患儿行头部CT检查,其中11例提示有明确的脑梗死,颞叶病变8例,基底节病变3例。完善头部MRI+MRA检查27例,均提示存在脑梗死,且梗死范围大。结论:危重症患儿脑梗死好发年龄为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外伤、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为抽搐和昏迷。影像学检查提示危重症患儿大面积梗死比例较高,MRI比CT辅助诊断效果好。D-二聚体可能对早期临床诊断有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综合护理在提高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治疗效果及改善家属心理状态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提高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治疗效果及改善家属心理状态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小儿高热惊厥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儿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血钾、血钠、血糖水平以及患儿家属心理状态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儿干预前血钾、血钠、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干预后血钾、血钠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血糖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变明显( P<0.05)。两组患儿家属干预前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干预后SDS、SA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综合护理可显著缩短小儿高热惊厥恢复时间,恢复患儿正常血清生化指标,改善家属心理状态,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链式抢救流程管理在小儿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新生儿炎症反应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链式抢救流程管理在小儿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新生儿炎症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在该院治疗的惊厥患儿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流程管理配合急诊护理,观察组采用链式抢救流程管理配合急诊护理,1个月管理后对患儿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生命体征指标、患儿体温正常时间、抽搐消失时间、神智转清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管理前两组脉搏、心率、收缩压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管理1个月后脉搏、心率、收缩压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经链式抢救流程管理1个月后,观察组患儿体温正常时间、抽搐消失时间、神智转清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脑障碍综合征、共计失调、癫痫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管理后1个月IL-2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管理后1个月IL-6、TNF-a及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将链式抢救流程管理用于小儿惊厥急诊护理中能提高患儿生命体征指标及临床效果,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儿的炎症反应发生,提高抢救的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程绿色通道路径化管理对急诊高热惊厥患儿急救效率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程绿色通道路径化管理对急诊高热惊厥患儿急救效率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高热惊厥患儿185例,将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的患儿92例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的患儿93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实施全程绿色通道路径化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急救效率、抢救质量与短期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急救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抢救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脑性瘫痪、癫痫、智力障碍等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全程绿色通道路径化管理与传统急救模式相较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通过充分利用和安排急救人力资源能有助于缩短救治各环节时间,降低救治期间不良事件风险,保障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治疗结局和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1例 SCN2A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 SCN2A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纳入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1例癫痫患儿进入研究,所有患儿均出现致病性 SCN2A基因突变。回顾性收集该11例患儿癫痫发作类型/频率、智力及运动发育情况等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患儿 SCN2A基因癫痫相关变异结果、致病性及其与临床表型间的关联。 结果:11例患儿中自限性癫痫6例(4例变异位于胞内结构域,2例变异位于跨膜区),热性惊厥伴儿童失神癫痫1例(变异位于胞内结构域),发育性癫痫性脑病4例(2例变异位于胞外结构域,2例变异位于跨膜区)。11例患儿 SCN2A基因均为错义突变,其中6例患儿变异位点未见报道。视频脑电图放电形式多样,其中1例自限性癫痫患儿在发作频繁期呈一过性多灶性痫样放电。奥卡西平、托吡酯对自限性癫痫有效,拉莫三嗪对1例晚发型癫痫性脑病患儿有效。11例患儿随访(66±32)个月,末次随访年龄范围为8月龄~11岁6月龄,10例患儿发作缓解,1例发作未控制。 结论:SCN2A基因谱除与自限性癫痫和癫痫性脑病等常见表型相关外,尚与热性惊厥、儿童失神癫痫相关。临床表型的不同与突变所在位置关联,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相关变异多位于胞外结构域,自限性癫痫相关变异多位于胞内结构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医大师薛伯寿诊治幼儿毒疹思路分析及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国医大师薛伯寿融会贯通伤寒、温病、瘟疫学说,兼用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活用经方、时方治疗小儿温病。幼儿毒疹属小儿温病范畴,以高热及周身红疹并见,并伴高热惊厥、烦急腹胀等症。薛老认为,本病属邪束少阳、气分热盛之证者,治宜和解少阳、清热透疹,方用柴胡剂合升降散、银翘散加减化裁,和、通、清三法并用。基于薛老治疗幼儿毒疹之思路,还可治疗幼儿急疹,效果甚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616例小儿热性惊厥首次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热性惊厥患儿首次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医师对有危险因素的患儿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热性惊厥的发生。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16例首次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首次发作危险因素,并随机抽取同期发热但无惊厥发作(既往也无惊厥病史)的601例患儿为对照组。结果:616例热性惊厥患儿,男344例,女272例,汉族584例,蒙古族32例。1岁以下126例(20.5%),~3岁405例(65.8%),3岁以上85例(13.7%)。发作病因中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3.6%(330/616)]、疱疹性咽峡炎[25.9%(160/616)]及幼儿急疹[10.5%(65/616)]居前3位。惊厥发作时体温在38.0 ℃及以上者570例(92.5%),16例(2.6%)患儿惊厥发作后出现发热。534例(86.7%)患儿在发热24 h内出现惊厥发作。608例(98.7%)患儿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惊厥持续时间<5 min 548例(89.0%)、~14 min 48例(7.8%)、~29 min 16例(2.6%)及≥30 min 4例(0.4%)。572例(92.9%)患儿在单次热程中仅1次惊厥发作。临床类型中单纯性热性惊厥占88.3%(544/616),复杂性热性惊厥占11.0%(68/616),惊厥持续状态占0.7%(4/616)。危险因素分析显示首次惊厥时年龄、低钠、低铁、低锌、剖宫产、异常出生史、抽搐前1周疫苗接种史及热性惊厥家族史在热性惊厥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次发热惊厥年龄、低铁、剖宫产、低钠及热性惊厥家族史是热性惊厥首次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热性惊厥首次发作多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以单纯性热性惊厥为主,惊厥发作时体温高,易发生于发热后24 h内,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病因。引起热性惊厥首次发作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首次发作年龄、低铁、剖宫产、低钠及热性惊厥家族史,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降低热性惊厥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程序化路径护理在急诊过渡病房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化路径护理对过渡病房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影响。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过渡病房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程序化路径护理,对比两组高热惊厥患儿时间指标、炎性水平及意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热性惊厥次数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两组惊厥患儿的炎性反应无差异;干预后观察组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程序化路径护理能有效缩减过渡病房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时间,提高治疗效率,降低炎性水平,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高迁移族蛋白盒1水平与小儿热性惊厥及日后癫痫发作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盒1(HMGB1)水平与小儿热性惊厥(FC)及日后癫痫发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首次FC发作并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359例患儿为FC组,100例发热无惊厥患儿为发热对照组,10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对FC患儿持续随访18个月并记录其癫痫发作情况。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HMGB1及炎症反应指标水平,分析HMGB1对FC的诊断价值,合并其他资料分析HMGB1与FC转为癫痫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发热对照组比较,FC组血清HMGB1水平较高[(3.04±1.01) μg/L、(5.09±1.45) μg/L比(8.32±2.27)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FC患儿血清HMGB1水平与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因子水平均呈正相关( r=0.364、0.173、0.227、0.235、0.247,均 P<0.05)。惊厥不同持续时间及不同惊厥类型组间HMGB1水平比较[(8.11±2.15) μg/L比(10.19±2.51) μg/L,(7.63±1.93) μg/L比(9.83±2.25)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HMGB1水平诊断FC性能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 0.843(95% CI: 0.811~0.873)];FC转为癫痫患儿的血清HMGB1高于未转为癫痫患儿[(8.18±2.14) μg/L比(8.95±2.7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其预测FC转为癫痫的性能不高[AUC= 0.596(95% CI:0.544~0.69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MGB1不是FC转为癫痫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 OR)=1.929, P=0.222]。 结论:FC患儿血清HMGB1水平与其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类型有关,且是影响FC转为癫痫的影响因素之一,但非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式小儿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以改良小儿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对急诊高热惊厥患儿进行周期性干预,对护理评估改善患儿病情方面展开研究。方法:以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急诊科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340例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为对照组,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为观察组,每组各17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选择PEWS下护理干预方法。对比干预前后两组干预模式下患儿的症状恢复时间、复发情况及炎性状况等指标。结果:干预前,两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L)及免疫球蛋白M(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2 w后,观察组在体温恢复时间、惊厥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上均低于对照组;IGM、IGG、IGA均低于对照组,干预2 w后低于干预前;观察组患儿复发及体温低于对照组,复发间隔时间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采取改良式小儿早期语境评分能有助于急诊惊厥患儿的早期恢复,改善因高热造成的发炎等,降低惊厥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