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肝功能异常176例临床特点和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肝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其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个月至13岁肝功能异常患儿1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法对患儿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检测,采集血液检测其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及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并采用血培养法检测和鉴定细菌,同时还进行血遗传代谢和凝血功能等筛查。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组。结果:176例患儿中,婴儿组肝功能异常者最多,为93例(52.84%),其次为幼儿组43例(24.43%)。发病原因:原发疾病为感染性疾病者138例(78.41%)、非感染性疾病者8例(4.55%)、未检出病原者30例(17.04%);感染性疾病致患儿肝功能异常138例中,病毒感染者为123例(89.13%)、细菌感染者8例(5.80%)、支原体感染6例(4.35%)、弓形虫感染者1例(0.72%)。病毒感染致肝功能异常123例中,巨细胞病毒感为62例(50.41%),其次为EB病毒38例(30.89%),轮状病毒10例(8.13%),肠道病毒71型(EV71)5例(4.07%),肠道通用病毒4例(3.25%),呼吸道合胞病毒2例(1.63%),单纯疱疹病毒和柯萨奇A16病毒各1例(0.81%)。学龄前及以上者均以EB病毒感染为主;年龄>1岁肝功能异常因巨细胞病毒所致比例为37.10%(23/62)、EB病毒感染所致比例为92.11%(35/38),与年龄2个月至1岁的62.90%、7.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27, P=0.00)。8例细菌感染致肝功能异常: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肺炎链球菌2例、大肠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遗传代谢病共3例,其中肝豆状核变性2例,糖原累积症1例。小儿肝功能异常特点: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脾肿大和肝脏肿大、咳嗽、腹泻等;转归:治愈98例(55.68%)、好转60例(34.09%),加重17例(9.66%)、死亡1例(0.57%)。 结论:婴幼儿肝功能异常以病毒感染为主,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早期无明显症状,重度者可表现为黄疸和肝脾肿大,主要以轻度为主,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常染色体显性高IgE综合征临床和遗传特征及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常染色体显性高Ig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过敏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7例常染色体显性高Ig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一般信息、临床特征及基因改变。诊断标准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高IgE综合征评分方法并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具体如下:(1)NIH评分>40分,存在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基因( STAT3)致病突变;(2)NIH评分20~40分,存在明确已报道 STAT3致病突变;(3)NIH评分<20分,排除。 结果:男3例,女4例。7例患儿发病年龄均在出生2个月内,平均诊断年龄3岁。7例患儿均有反复皮肤或肺感染。其中4例同时有皮肤和肺部感染,1例仅有皮肤卡介苗接种处脓肿,2例无皮肤感染患儿均有反复肺炎。5例患儿出现皮肤脓肿的平均年龄为1岁6个月,其中3例脓液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存在肺部感染患儿中,4例患儿形成了肺大疱。4例有中耳炎,4例有鹅口疮。1例同时有皮肤感染和肺部感染者,出现肝脓肿和脓毒症。7例患儿均有湿疹,6例于新生儿期出现湿疹,且4例湿疹是首次就诊症状。2例患儿同时有食物过敏症状。1例于1岁内有反复喘息。7例患儿血清IgE水平及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患儿均存在信号转导及 STAT3杂合致病突变,6例为新生突变,共有6个不同突变位点。4个突变位点为已报道位点,其中c.1145G>A、c.1144C>T、c.1699A>G,均为错义突变;c.1139+5G>A为剪切突变。2例突变未见报道,其中c.1031A>C为错义突变;c.2050G>T为无义突变,致病评级均为可能致病,且NIH评分>40分,符合高IgE综合征的诊断。 结论:湿疹是高IgE综合征常见和早发的临床表现,同时存在血IgE水平和嗜酸细胞计数增高需要与特异性皮炎相鉴别。但其常先后出现反复皮肤脓肿或肺炎,易形成肺大疱。婴幼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症状监测系统的杭州市学校因病缺课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杭州市学校因病缺课的情况及常见特征,为学校疾病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基于智能手机的"杭州市学校症状监测系统"监测信息2 823 145条,采用生态学研究方法,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对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地区因病缺课及发热、咳嗽、皮疹、红眼、腹泻、腮腺肿大、呕吐等7个常见症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杭州市全市学生请假中因病占比为65.78%(1 868 293/2 840 421),其中以咳嗽占比最大,为49.51%(924 947/1 868 293),其次为发热28.78%(537 630/1 868 293),红眼占比最低,仅0.41%(7 591/1 868 293)。发热、红眼在冬春季高发,分别占比全年同类症状的48.03%(258 961/539 170)和64.48%(3 193/4 952),随气温升高呈下降趋势( Z发热=-94.04, Z红眼=-18.10,均 P<0.001),呕吐以冬季为主,占比全年报告的61.94%(77 925/125 813)。学校类型( F=181.15, P<0.001)、地区类型( F=8.56, P<0.001)以及二者的交互项( F=4.47,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因病缺课和7个常见症状均存在学校类型差异,发热、皮疹、腹泻、腮腺肿大和呕吐存在地区差异。一般线性模型边际估计结果显示,农村幼儿园因病缺课比例高于城市(64.89% vs. 61.50%, F=8.24, P<0.001),农村中小学发热比例明显低于城市(小学:33.78% vs.43.09%,中学:25.68% vs.28.49%, F=17.58, P<0.001),农村中学皮疹比例显著高于城市(6.80% vs.4.68%, F=4.41, P=0.012),农村中小学腹泻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小学:4.06% vs.3.12%,中学:6.93% vs.4.94%, F=4.58, P=0.010)。 结论:小学生及农村地区学生应成为杭州市疾病监测与控制的重点人群,冬春季应重点做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结膜炎、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监测预防工作,夏秋季农村地区应加强室内外防蚊灭虫等预防控制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风疹控制和消除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2008年我国正式将风疹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婴幼儿免疫覆盖率自2012年持续维持在95%以上,因此在人群中建立了一定的免疫屏障,使得我国风疹发病率逐年下降,并逐步阻断了本土流行风疹病毒的传播,显示我国正在向风疹消除目标迈进。然而,为了加速我国风疹消除进程,应根据监测实情科学制定重点人群的补充免疫策略,提升应对暴发疫情的处置能力,同时有必要通过构建医防融合机制并推进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监测,从而为风疹消除提供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1—2022年我国风疹流行病学及其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2021—2022年间风疹流行病学及其病毒基因特征,为我国风疹防控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模块和监测报告管理模块获取2021—2022年间全国风疹发病数据;从全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获得阳性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uV)分离株,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扩增并测定位于E1基因的两个核苷酸(nucleotide,nt)片段[F1-480(8 633~9 112 nt)和F2-633(8 945~9 577 nt)],整理拼接后获得靶基因序列(E1-739),将其与已报道的基因型/亚型参考株构建系统发育树以鉴定基因型别,同时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我国2018—2020年间流行的RuV病毒株序列开展系统发育分析。结果:2021—2022年我国风疹发病率均为0.06/10万(2021年:840例;2022年:784例),病例主要集中于西部和南部省份。病例年龄分布分析显示,2021—2022年风疹发病主要以<5岁儿童为主(2021年:34.17%,287/840;2022年:42.09%,330/784),其中以0~2岁患儿占比最高。进一步分析病例免疫史发现,8~23月龄的病例中,仅接种了1剂次含风疹成分的疫苗(rubella containing vaccine,RCV)幼儿的发病比例较高;2~14岁年龄组病例主要分布在接种了2剂次或以上RCV的儿童中;然而,>15岁病例主要集中在未接种RCV或免疫史不详的人群中。全国病毒学监测数据显示,2021—2022年间从我国6个省市共获得22株RuV病毒分离株,分属于1E-L2(11株)和2B-L2c(11株)基因亚型,并与2018—2020年间流行的RuV病毒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2021—2022年间我国风疹发病维持在较低水平,流行的RuV为1E-L2和2B-L2c基因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1年甘肃省幼儿急疹病例中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情况及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阐明2011年甘肃省幼儿急疹病例中人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6,HHV-6)感染情况及病毒基因特征。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方法对2011年甘肃省收集的169份幼儿急疹病例的咽拭子标本进行HHV-6初筛,对HHV-6病毒核酸阳性标本进行 U90基因PCR扩增、序列测定以及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结果:在169份幼儿急疹病例标本中,有60份标本检测为HHV-6病毒核酸阳性,获得了10条HHV-6B U90基因序列。HHV-6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2岁以下婴幼儿,病例年龄中位数为9月龄。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发现,HHV-6B可分为分支a和b。其中分支a又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分支(亚分支a-1、a-2和a-3),不同亚分支之间呈现一定的地域聚集性。本研究获得的10条HHV-6B序列分散在系统发育树的不同分支上,分属于亚分支a-1和a-2以及分支b。在10条序列中未发现基因重组现象。 结论:甘肃省存在着多个HHV-6B分支/亚分支病毒同时流行,病毒呈现出序列多样性。通过本研究首次阐明了甘肃地区幼儿急疹病例中HHV-6B基因特征,填补了我国HHV-6B分子流行学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为全球HHV-6B研究积累了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道病毒病的预防与控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Picornaviridae)的成员,目前报道有124个型,其中至少66个型的EV与人类疾病有关,由EV感染导致的疾病统称肠道病毒病 [1]。肠道病毒病是人类较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感染易感人群后可以引起多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往往造成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如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AM)、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疱疹性咽峡炎、类似风疹的出疹性疾病等 [2,3,4,5,6]。EV感染有时也与一些慢性疾病相关,如传染性胸膜痛、糖尿病、胰腺炎等,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7,8]。EV主要在人体肠道内复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途径传播,还可以通过接触进行传播。肠道病毒病的致病特点是,大多数感染以隐性感染更常见,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婴幼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发病最多;病毒在人体肠道内增殖,但很少引起腹泻等肠道症状,是一种以消化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性感染;不同血清型的EV可引起相同或相似的临床症状,同一血清型的EV也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儿疱疹病毒感染25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小儿疱疹病毒(EBV)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在聊城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2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6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单独治疗,实验组采用干扰素、更昔洛韦联合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该研究252例EBV病毒感染患儿中,按照年龄分组:婴儿期3.97%、幼儿期53.57%、学龄前期28.97%、学龄期13.49%,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所占比例较高;临床主要以发热、咽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咽痛为主要表现,其中肝脾肿大在学龄期(44.12%)所占比例最高,双眼水肿在幼儿期(10.37%)所占比例最高。实验组热退时间、眼睑水肿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分别为(3.55±1.58)h、(3.82±1.17)h、(9.55±1.60)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40±1.80)h、(5.33±1.58)h、(10.44±1.66)h( t=3.64、2.47、2.67, P < 0.001、 P=0.024、0.009)。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03%(107/1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92%(121/12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9.03, P=0.003)。 结论:儿童EBV感染在不同年龄组的临床表现多样,治疗上采用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效果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婴幼儿人类疱疹病毒6型重症脑炎继发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类疱疹病毒6型脑炎(HHV-6)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中相对少见,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更是罕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既往体健的1岁患儿以发热、抽搐、部分性癫痫发作持续状态起病,通过脑脊液病原二代测序确诊为HHV-6重症脑炎,予积极抗病毒治疗后症状好转,后病情再次反复,频繁不自主运动,脑脊液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IgG阳性(1∶10),诊断为继发抗NMDAR脑炎,予丙种球蛋白、大剂量激素冲击及利妥昔单抗等治疗后病情稳定,但遗留脑软化灶、发育落后及难治性癫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所致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例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所致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ANE)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2019年3月确诊的1例HHV-6感染所致的ANE患儿,总结临床表现及其影像学特征。结果:患儿1岁7个月,感染发热后出现急性脑病,有反复惊厥、意识障碍,血清转氨酶升高,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蛋白升高。脑脊液PMseq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示人类β疱疹病毒6B型。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丘脑、脑干、小脑等处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应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抗炎、血浆置换、控制惊厥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ANE是一种罕见的急性、暴发性重症脑病,其特征性影像学改变为对称性多灶性脑损害、双侧丘脑受累为主,对于病毒感染后出现频繁惊厥、意识障碍的婴幼儿应警惕ANE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