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筛选构建基于mRNA基因表达的鼻咽癌诊断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筛选构建一种基于mRNA基因表达的鼻咽癌诊断预测模型,为临床早期筛查、干预以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GEO、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和GTEx公共数据库中获取了鼻咽癌患者( n=216)和正常对照者( n=248)的微阵列与转录组测序基因表达谱数据。首先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确定了与鼻咽癌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再利用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算法筛选出重要的基因特征。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鼻咽癌诊断预测模型,并通过内部和外部验证集的分析评估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预测性能。 结果:本研究共鉴定了457个差异表达基因。随后通过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算法筛选出了6个重要基因特征,分别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PLAU)、SHISA3、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富含脯氨酸突触相关蛋白SHANK2、含卷曲结构域的蛋白(CCDC)39和MEX3A。基于这些特征,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诊断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AUC)为0.970,内部验证集的AUC为0.907。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在转录组测序数据集、微阵列数据集以及包含转录组和微阵列的独立数据集上的AUC分别为0.851、0.842和0.791。结论:本研究鉴定了几个潜在的鼻咽癌重要基因特征,基于重要基因特征构建了诊断预测模型,该模型在不同数据来源的外部验证集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泛化能力,有望为临床早期筛查和治疗干预以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对其出血程度、血浆纤溶因子及血管再通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采用冠状动脉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ase for injection,rhPro-UK)对患者出血程度、血浆纤溶因子及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选取唐山市工人医院治疗的124例STE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3例,对照组61例。均采取血栓抽吸,对照组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射25 μg/kg的替罗非班,观察组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射20 mg的rhPro-UK,之后两组均行急诊PCI治疗。记录两组STEMI患者的出血程度、心肌微循环指标、血浆纤溶因子变化、血管再通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磷酸肌酸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 MB,CK-MB)峰值(184.64±21.47)U/L及CK-MB峰值时间(14.32±2.02) h显著低于对照组[(258.94±31.64) U/L)、(16.58±2.0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345、 t=6.123, P均<0.001);观察组治疗后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human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0.85±0.28) kU/L显著高于对照组(0.74±0.24) kU/L,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human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0.16±0.05) kU/L较对照组(0.32±0.08) kU/L显著下降( t=2.345, P=0.021; t=13.401, P<0.001);ST段完全回落观察组77.78%(49/63)明显高于对照组54.10%(33/61)( Z=7.758; P=0.005),ST段无回落观察组4.76%(3/63)明显低于对照组19.67%(12/61)( Z=6.480; P=0.011)。观察组治疗后7 d的LVEDD(49.37±3.14) mm、14 d的LVEDD(48.34±3.03) mm、7 d的LVESD(33.19±2.23) mm、14 d的LVESD(32.05±2.23) mm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7 d的LVEDD(50.64±3.03) mm、14 d的LVEDD(49.66±2.83) mm、治疗后7 d的LVESD(34.86±1.73) mm、14 d的LVESD(33.74±1.9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01);治疗后7 d的LVEF(56.32±4.97)%、14 d的LVEF(59.23±5.11)%、治疗后7 d的CI(3.65±0.22) L/(min·m 2)、14 d的CI(3.76±0.21) L/(min·m 2)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7 d的LVEF(54.46±4.87)%、14 d的LVEF(57.18±4.33)%、治疗后7 d的CI(3.48±0.25) L/(min·m 2)、14 d的CI(3.56±0.24) L/(min·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01)。 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冠状动脉注射rhPro-UK较替罗非班可进一步改善总出血率、血管再通率,显著改善血浆纤溶因子、心肌微循环及心功能,为治疗STEMI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方法: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及“congenital heart disease”“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pontaneous closure”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PubMed、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检索2023年10月以前发表的、与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机制和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21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原文、证据等级较低及重复性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33篇(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28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的主要机制包含膜部瘤的形成、心肌细胞和纤维组织的增生等,主动脉瓣脱垂对自然愈合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影响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的因素较多,包括患儿的年龄、缺损大小、缺损部位、染色体核型异常、血红蛋白浓度与营养状况、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但个体差异大。结论:目前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的机制尚不明确,其在分子水平的愈合机制还缺乏相关研究;影响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的因素较多,但个体差异大,目前仍未达成共识。关于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的机制及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suPAR与慢性肾脏病关系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对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搜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时间至2021年2月1日,检索词为suPAR或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慢性肾功能不全或慢性肾脏病。数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应用NOS或AHRQ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6.0软件对风险比(HR)进行分析,采用R语言软件对相关系数 r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经Meta分析显示,血清suPAR浓度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强负相关( r=-0.67,95% CI: -0.93~-0.40)、与蛋白尿水平呈弱正相关( r=0.20,95% CI: 0.12~0.29)。血清suPAR高浓度组发生蛋白尿( HR=2.48,95% CI:1.88~3.27)及慢性肾衰竭( HR=1.36, 95% CI: 1.26~1.47)的风险增加;suPAR高浓度组的慢性肾脏病(CKD)进展风险升高( HR=1.44,95% CI: 1.25~1.66)。CKD患者血清suPAR高浓度组的心血管事件( HR=2.39,95% CI: 1.28~4.48)及全因死亡( HR=1.39,95% CI: 1.16~1.66)风险增加。 结论:血清suPAR高水平可提示CKD的发病、进展、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升高,血清suPAR是CKD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脑梗死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脑梗死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日照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9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2.86%(29/35),高于对照组的58.82%(20/34)(χ 2=4.840, P<0.05)。治疗后,观察组缺血区灌注通过时间[(131.25±25.41)s]和峰值时间[99.52±17.50)s]均少于对照组[(165.33±31.05)s、(108.45±12.52)s]( t=6.580、3.215,均 P<0.05);观察组脑血流量[(72.51±21.35)mL/100 mg]和脑血容量[(95.36±31.25)mL/100 mg],均高于对照组[(62.42±19.35)mL/100 mg、(84.20±28.05)mL/100 mg]( t=2.712、2.243,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CD 8+[(25.37±2.73)%]低于对照组[(27.42±3.25)%]( t=4.261, P<0.05),CD 3+[(56.32±6.57)%]、CD 4+[34.69±3.44)%]、CD 3-CD 16+CD 56+[13.34±3.75)%]均高于对照组[(53.32±4.05)%、(31.69±3.72)%、(11.28±3.06)%]( t=5.395、3.694、4.179,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可明显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球囊扩张联合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3年12月于铜陵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诊断为DVT且接受CDT治疗的41例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术中是否采用球囊扩张分为观察组(球囊扩张联合CDT,20例)和对照组(单纯CDT,21例),比较2组患者的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手术结束至复查纤维蛋白原达最低值所需时间、溶栓成功率、血栓清除时间、Villalta评分、纤维蛋白原变化量与静脉通畅率的相关性、消肿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栓清除时间更短[3(1,5)月比5(3,8)月,P<0.05].在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上,观察组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结束至复查纤维蛋白原达最低值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5.45±8.14)h比(21.71±9.95)h,P<0.05].观察组中,纤维蛋白原变化量与静脉通畅率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在DVT的治疗中,球囊扩张联合CDT较单纯CDT有更好的溶栓效果和更低的出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血清脂联素、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联合血清脂联素(AFN)、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甲状腺外科切除手术治疗的12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术前接受SWE检查,检测血清AFN、uPA水平,记录术后病理结果,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分析SWE参数联合血清AFN、uPA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结果: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恶性结节21例(恶性组),良性结节106例(良性组).恶性组弹性模量最大值(Max)、弹性模量最小值(Min)、弹性模量平均值(Mean),血清uPA水平高于良性组(P<0.05),血清AFN水平低于良性组(P<0.05).Max、Mean、Min、AFN、uPA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9、0.754、0.600、0.777、0.701,联合Max、Mean、Min、AFN、uPA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935,高于各指标单独鉴别.结论: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SWE参数Max、Mean、Min和血清uPA水平增加,AFN水平降低,联合SWE参数和血清AFN、uPA可提高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鉴别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基于乳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分子亚型和临床特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筛选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差异预后乳酸代谢相关基因(LRGs),构建HNSCC 的LRGs预后模型,并阐明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由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获取HNSCC基因表达及临床数据,由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取LRGs,采用 R软件筛选 HNSCC的LRGs.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预后相关基因,基于预后相关LRGs鉴定出 2 种不同亚型,采用Kaplan-Meier(K-M)曲线分析比较 2 组患者预后,采用CIBERSORT算法进行2组患者间的免疫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构建预后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 K-M生存曲线评估LRGs 与 HNSCC 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关系.采用GSE27020、GSE41613 和 GSE65858数据集验证预后模型.基于风险评分进行分组,并进行免疫相关分析和肿瘤相关评分分析.结果:通过TCGA数据库从 HNSCC样本中差异分析筛选出1 196个LRGs,单因素 Cox 回归分析筛选出 2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与 HNSCC患者预后相关,根据预后相关基因鉴定出2种不同的LRGs亚型(分组1和分组2),K-M生存曲线显示分组2患者总生存期(OS)明显高于分组1,分组 2患者免疫细胞浸润水平明显高于分组1.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9个LRGs,包括次黄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1(HPRT1)、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糖原磷酸化酶(PYGL)、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PLAU)、大麻素受体 2(CNR2)、斯钙素2(STC2)、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1(NLRP1)、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和叉头框蛋白B1(FOXB1),构建预后模型,K-M曲线和ROC 曲 线 显 示上述9个基因表达水平与HNSCC 患者生存和预后有关联,且均具有良好的 1、2 和 3 年生存预测作用,ROC 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650,且预后模型的预后预测作用在GSE27020、GSE41613 和 GSE65858数据集中得到验证.根据风险评分分类的患者具有可区分的免疫状态.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的HNSCC 差异表达LRGs与 HNSCC 患者生存和预后有关联,由 9 个LRGs构建的预后模型可预测HNSCC患者的生存情况和治疗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血清肾胺酶、尿调节素、可溶性尿激酶受体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究血清肾胺酶(RNLS)、尿调节素(UMOD)、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糖尿病肾损伤病人为糖尿病肾损伤组,按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29例)和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32例),选取66例糖尿病病人为单纯糖尿病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收集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并比较,采用尿素酶法检测血清尿素(UREA),氧化酶法检测肌酐(Cr)和尿酸(U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RNLS、UMOD、suPAR的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RNLS、UMOD、suPAR与UREA、Cr、UA以及临床资料的关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RNLS、UMOD、suPAR联合检测对糖尿病病人发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糖尿病肾损伤组、单纯糖尿病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UREA、Cr、UA、suPAR水平[(133.56±42.68)ng/L,(66.48±17.13)ng/L比(34.15±8.26)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血清RNLS[(28.62±7.61)mg/L,(35.47±9.29)mg/L比(42.81±13.24)mg/L]、UMOD水平[(64.28±16.82)g/L,(119.45±28.65)g/L比(139.82±32.84)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糖尿病肾损伤组较单纯糖尿病组升高或下降幅度大(P<0.05).糖尿病肾损伤组糖尿病病程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24 h尿蛋白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0.05).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病人血清RNLS[(26.28±6.69)mg/L比(31.18±8.34)mg/L]、UMOD水平[(51.26±14.41)g/L比(78.65±19.49)g/L]较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均显著降低(P<0.05),suPAR水平[(151.96±48.03)ng/L比(113.27±36.81)ng/L]显著升高(P<0.05).RNLS、UMOD与UREA、Cr、UA、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及24 h尿蛋白均呈负相关(P<0.05),与eGFR呈正相关(P<0.05);suPAR与UREA、Cr、UA、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及24 h尿蛋白均呈正相关(P<0.05),与eGFR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RNLS、UMOD、suPAR三项联合的曲线下面积(AUC)0.88显著高于RNLS、UMOD单项检测的AUC(0.81、0.83)(P<0.05),而与suPAR 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肾损伤病人血清RNLS、UMOD、suPAR水平呈异常表达,且三项联合检测对糖尿病病人发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尿激酶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静脉溶栓是目前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它能开通闭塞的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预后.尿激酶和阿替普酶作为静脉溶栓的第一代及第二代药物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各有利弊.本文就尿激酶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