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脑降温对脊柱外科内固定术老年患者术后血脑屏障功能及谵妄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脑降温对老年脊柱外科内固定患者术后血脑屏障功能及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7月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脊柱外科内固定术的患者126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脑降温组(SBC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液体加温联合体表加温毯,保持加温直至手术结束,SBC组患者使用设定温度为4 ℃的电子冰帽进行选择性脑降温.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 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150 min(T5)、术毕(T6)和出麻醉恢复室(PACU)(T7)时记录患者鼻咽温、肛温,于T6时从患者肘正中静脉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样,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鉴定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细胞;术前1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分别采用散射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S100β蛋白浓度;手术后第1~3天同时采用3分钟谵妄诊断量表和谵妄评估量表-98修订版量表(DRS-R-98)评估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文化程度比例、高血压病史率、心脏病史率、糖尿病史率、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Ⅲ级率、术中低血压、手术持续时间、输液量、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常规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经x2/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BC组T6时静脉血BMECs计数、POD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气管拔管所需时间、热舒适度评分、PA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质量量表评分、PACU寒颤率、术后躁动率、术后发热率比较,经t/x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7时肛温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的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肛温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d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β浓度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及术后第3天DRS-R-98评分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的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DRS-R-98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C组POD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选择性脑降温能安全降低行脊柱外科内固定老年患者术中脑局部温度,维持患者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降低患者POD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全球变暖和参与高强度运动人数增多的趋势下,热射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热射病是一种热急症,如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救治,病死率高达50%以上。早期、快速、有效降温是热射病救治的关键点。在降温的"黄金30 min"内迅速将核心体温降至38.9 ℃能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且并发症较少,但此时间内远远不足以完成急诊转运与评估。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治及转运的热射病急救服,以实现野外环境下早期快速有效降温的治疗目标。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适用于在缺少医疗物资和水源的恶劣环境下以及转运过程中的热射病患者,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627326.4)。分体式热射病急救服由衣服部、帽子部、袖筒和包裹式裤筒4个主要部分组成,且均为温变面料制成的结构件,温变体为细孔硅胶颗粒与硝酸钾制成的复合材料。衣服部的肩部与袖筒,以及衣服部的下摆前端与包裹式裤筒均以可拆卸的连接件连接,方便固定和搬运。为了对注水量进行定量控制,还设计了注水袋和相应注水结构,以保证每次注水都能达到一致的制冷效果,且制冷温度为14~18 ℃,长时间使用不会对患者造成局部冻伤。该分体式急救服可实现热射病患者移动、救援转运时紧急应用,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降温效果确切、利于搬运、成本低、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可广泛用于热射病患者现场急救及转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热损伤致输尿管狭窄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输尿管狭窄是钬激光碎石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病因可能与热损伤有关。钬激光能量在碎石时可使灌注液和组织温度升高从而导致细胞代谢等发生变化从而诱发局部炎症。随着炎症进展,成纤维细胞可在TGF-β1等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分泌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发生纤维化。上皮细胞也可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共同促进纤维化的发生,当输尿管发生严重的纤维化时,即表现为输尿管狭窄。通过改变激光功率和灌注液的灌注压等参数可降低组织受到的热损伤,从而降低发生输尿管狭窄的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假热6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部分“发热”患者只是体表局部温度升高,而体核温度正常,我们将其称之为假热。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发热门诊诊断为“假热”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患者均为青少年,多是感冒症状消失后,腋温不降反而逐渐升高;患者多无明显不适或仅有轻度“头蒙”;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解热镇痛药退热无效。假热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临床现象,不属于功能性发热、伪装热,其机制有待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在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资料。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瘤体部分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术中利用发际线隐蔽切口逐步暴露瘤体,将视野内可见的较大瘤体切除,对于远处操作受限但能明确肉眼可见的瘤体直视下进行射频消融,力求达到瘤体的无残留化。如术中探查发现瘤体侵及面神经、深筋膜下和眼眶内,则放弃射频消融治疗。所使用射频机最大输出功率200 W,电极前端裸露部分长度为3 cm,射频机可以根据组织的阻抗在消融过程中自动调节功率,输出最佳能量,并在消融过程中实时监测周围组织的温度。远端瘤体可以采用B超定位,针刺穿入,射频针导入进行消融。估算术中出血量,观察统计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及术后第1个月均进行1次面神经损伤评估。术后6个月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中的患者瘢痕评估量表(PSAS)进行瘢痕评估。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5例患儿,男3例,女2例;年龄1岁2个月至6岁10个月;瘤体均位于颜面部;侵犯层次均为肌肉浅层,术后病理均提示为丛状神经纤维瘤。5例患儿手术切口长度为(5.4±0.4)cm,术中出血量为(36.0±4.9)ml,术后引流量为(4.2±0.7)ml,引流管放置时间为(2.4±0.5)d;术后均未发生局部感染及皮肤破溃,体温亦无明显波动。随访12~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均未发现患儿有抬眉困难表现。术后早期患儿手术部位肿胀明显,最迟约40 d逐渐消肿;1例出现局部皮肤青紫,冷敷后于术后1个月渐消退,考虑为局部皮下轻微出血所致。患儿术后局部瘢痕均轻微且较为隐蔽,术后6个月患儿的PSAS评分为(27.2±4.4)分。随访期间,原瘤体部位稳定,未见进行性增大瘤体再现。结论: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颜面部丛状神经纤维瘤具有一定安全性及有效性,相较于传统手术,可减少局部损伤和容貌改变,射频消融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但仍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手术的地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生态位模型分析并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为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和疫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自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甘肃省2015 - 2021年报告的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获取病例分布点经纬度坐标以及区域内19个气候变量、5个地理变量和2个社会经济变量数据。基于生态位模型,采用最大熵算法(MaxEnt)构建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模型性能评价,并对构建模型的各环境变量进行重要性评估,以及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分布区域。结果:2015 - 2021年甘肃省共报告368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其中,89.13%(328/368)集中在陇南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2017年病例数达到高峰(79例,21.47%)。构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AUC = 0.985)。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分布的主要气候变量为最冷季度平均温度(贡献值为3.1),地理变量为土地利用类型(贡献值为52.6)和植被覆盖类型(贡献值为8.5),社会经济变量为人口数(贡献值为14.3)。传播风险分布结果显示,高、中、低风险区从甘肃省南部向西北部呈现逐渐过渡的接壤分布特点。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甘肃省陇南市中南部和甘南州南部,占全省面积的0.18%;中、低风险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0.48%和2.47%,无风险区占96.87%。结论:生态位模型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呈现点状分散、局部高聚集性分布特征,应加强对陇南市和甘南州等高风险区的监测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广西梧州市952例毒蛇咬伤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广西梧州市毒蛇咬伤流行病学特点,以指导毒蛇咬伤的预防与救治。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梧州市中医医院蛇伤科收治的1 091例毒蛇咬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毒蛇种类、患者性别与年龄、咬伤月份及具体时间、咬伤部位及局部症状等。结果:最终纳入临床明确诊断为某种毒蛇咬伤的95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952例毒蛇咬伤患者中,以烙铁头蛇(32.98%)、竹叶青蛇(27.84%)和眼镜蛇咬伤(26.26%)为主,其次是银环蛇(6.51%)、眼镜王蛇(3.15%)和五步蛇咬伤(1.58%),红脖颈槽蛇(0.73%)、金环蛇(0.42%)、蝰蛇(0.32%)和蝮蛇咬伤(0.21%)并不多见。952例毒蛇咬伤患者中,男性是女性的2倍〔647例(占67.96%)比305例(占32.04%),男女比例为2.12∶1〕;患者年龄0.8~87.0岁,以40~59岁患者居多(42.44%),其次为≥60岁患者(27.31%)。毒蛇咬伤主要发生在4~11月份(93.59%),以10月份为高峰期(16.39%);咬伤时间以下午(12:00 —17:59,30.88%)和晚上(18:00 —23:59,33.30%)为主,其次是上午(06:00 —11:59,24.69%),凌晨(00:00 —05:59)不多见(11.13%);其中烙铁头蛇和银环蛇咬伤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8:00 —23:59,竹叶青蛇咬伤集中在06:00 —11:59,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咬伤集中在12:00 —17:59。咬伤部位主要集中在四肢(98.53%),以右侧肢体居多(53.57%);其中烙铁头蛇主要咬伤下肢,眼镜蛇和眼镜王蛇主要咬伤上肢。烙铁头蛇与竹叶青蛇咬伤后的局部症状相似,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压痛、伤口周围皮肤温度偏高、渗血渗液等;眼镜蛇咬伤后局部症状表现为疼痛、肿胀、瘀黑、压痛、渗血渗液、发红等;金环蛇和银环蛇咬伤以麻木、轻微疼痛为主,其他局部特征不明显。结论:广西梧州市毒蛇咬伤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毒蛇种类以烙铁头蛇、竹叶青蛇和眼镜蛇为主,大多发生在4~11月份,时间集中在12:00 —23:59,以四肢咬伤居多,局部症状主要为疼痛、肿胀、压痛、肤温高、瘀黑等。应结合梧州地区毒蛇咬伤流行病学特点,构筑蛇伤防治体系,加强蛇伤防治知识教育宣传,提高人民群众蛇伤防范意识,并辅助临床诊断与治疗,从而有效降低毒蛇咬伤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底内侧创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用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二期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足部内侧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69岁,平均36.9岁。损伤缺损位置均位于足底内侧跖跗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5.0 cm~8.0 cm×14.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大腿全厚皮片游离植皮部分修复。所有患者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定期随访。定期随访,观察患肢功能、皮瓣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结果:13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部分拆线减压,经换药后愈合;1例出现皮瓣瘀紫及张力性水泡,手术探查、去除局部血肿、蒂部拆线减压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术后8个月予以皮瓣削薄整形。本组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随访,皮瓣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正常,皮瓣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患足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可使皮瓣成活更可靠,血运更理想,将皮瓣所携带的隐神经与受区皮神经缝接,可以重建皮瓣的保护性感觉,是临床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股前外侧皮瓣斜支血管的认识及斜支"陷阱"的处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施行股前外侧皮瓣(ALTF)移植手术中所发现的斜支血管情况及斜支"陷阱"的处理。方法:2017年5月-2019年10月,共施行ALTF手术治疗患者30例,术前完善CTA检查,初步确定ALTF血管来源情况;术中采用"三纵五横法"进行皮瓣定位及设计,注意斜支位置及解剖斜支血管,避免损伤斜支,探查、分离斜支血管;根据术中斜支血管与降支血管的关系,切取1~2处血管蒂;对2处血管蒂者分别进行夹闭试验,确定动脉血供情况;根据血液循环状况对血管蒂静脉超引流处理。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处理,密切观察术后皮瓣血运、皮温、肿胀程度、渗液情况、皮瓣成活状况,定期随访。结果:30例ALTF中,术前CTA检查发现13例存在斜支,术中共有11例存在斜支血管并进入皮瓣,出现率为36.6%。所有斜支均完整保留,其中8例切取了2处血管蒂,并采用了静脉超引流技术处理血管蒂,术后皮瓣血运良好、皮温与周围正常皮肤温度接近、皮瓣肿胀轻、渗液少,术后皮瓣完全成活,术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32(平均16.1)个月,受区愈合良好,功能、外形满意;供区关节活动正常,局部感觉无明显缺失。结论:本组ALTF斜支血管约1/3病例出现,应尽可能保留,避免斜支"陷阱" 、合理处理斜支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内踝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内踝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宁波市第九医院共收治5例男性踝部外伤患者,年龄30~64岁,平均45岁,右侧3例,左侧2例。病因:交通伤2例、压砸伤3例。其中4例合并骨折,1例合并钢板和骨外露,2例合并局部感染,1例皮肤撕脱伤。术前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3.0 cm~4.0 cm×6.0 cm。清创后设计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创面,术中于深筋膜浅层 长屈肌和趾长屈肌间寻找目标穿支,充分显露穿支蒂部,保留蒂部长度≥2 cm并携带少量筋膜组织。在深筋膜浅层完全切取皮瓣后旋转皮瓣拟覆盖创面,确认皮瓣血供良好后与创面疏松缝合,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均常规补液、抗感染、抗痉挛、抗血栓形成治疗,踝关节中立位抬高并以石膏制动,监测皮瓣的温度、颜色、张力和返流情况,并逐步进行康复锻炼。观察患者术后修复效果。 结果:5例皮瓣均成活,穿支点距内踝5.5~8.5 cm,切取皮瓣面积:4.0 cm×6.5 cm~4.0 cm×10.0 cm,供区除1例植皮外其余均直接缝合。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12个月,无皮瓣相关并发症发生,无明显瘢痕增生,与局部皮肤性状相近,踝关节活动可,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具有操作简便,软组织性状相近,血供稳定可靠,供受区损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修复内踝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