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索内静脉-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应用解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成人腹壁下血管穿过腹股沟区域时的直径、血流速度、血管位置、血管长度,为精索静脉曲张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30例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成年男性进行B超检查,测量腹壁下静脉,腹壁浅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并进行文献查阅,查出腹壁下血管在腹股沟区域的走行及精索静脉曲张时的静脉管径及流速。并且在两具人体标本上进行精索内静脉-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模拟手术,总结经验,得出较好的手术方法。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通过B超测得的腹壁下动脉直径[(2.3±0.2) mm]大于腹壁浅动脉[(1.4±0.2) mm, t=10.312, P<0.01],腹壁下静脉直径[(2.2±0.4) mm]大于腹壁浅静脉直径[(1.3±0.2) mm, t=5.533, P<0.01]。腹壁下动脉流速[(3.81±0.84) cm/s]小于腹壁浅动脉流速[(4.33±0.61) cm/s, t=-1.505, P>0.05],腹壁下静脉流速[(1.77±0.23) cm/s]小于腹壁浅静脉流速[(3.03±0.58) cm/s, t=-6.017, P<0.01]。 结论:精索静脉曲张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梗阻的随访和再干预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术后肺静脉梗阻(PVO)的随访和再干预结果。方法:回顾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174例单纯TAPVC患儿资料,总结术后发生PVO患儿的围术期和随访期间症状、生长发育等临床表现,分析超声心动图、CT心血管造影检查等资料。对符合干预指征的采取内外科镶嵌、原位心包无内膜接触缝合和扩大补片等技术进行再干预,并随访评估治疗结果,分析TAPVC术后PVO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74例单纯TAPVC患儿中169例接受手术,术后26例(26/169, 15.4%)发生PVO,中位发生时间11.5周(0~77周),22例(24/26, 84.6%)发生于术后6个月以内。26例术后PVO患儿:心上型11例(11/26,42.3%),心内型7例(7/26,26.9%),心下型5例(5/26,19.2%),混合型3例(3/26,11.5%);累积双侧肺静脉的12例(12/26,46.2%);病理表现呈弥漫性狭窄的3例(3/26, 11.5%)。26例术后PVO患儿随访过程中均呈渐进性加重过程。8例(8/26,30.8%)PVO患儿共接受10次再干预治疗,其中1例接受3次。26例TAPVC术后PVO患儿中死亡8例(8/26,30.8%),其中包括3例未接受再干预和5例接受再干预者。26例术后PVO患儿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低于TAPVC术后无PVO患儿( HR=6.46;95% CI:2.34~17.85; P<0.01)。本组TAPVC术后PVO再干预或死亡与术后PVO发生时间( HR=0.85,95% CI:0.73~0.99; P=0.04)和PVO累积肺叶范围( HR=1.74,95% CI:1.01~2.99, P=0.04)相关。 结论:TAPVC术后PVO发生于6个月以内和累及2个以上肺叶是术后PVO再干预或死亡的危险因素,应严格随访并给予密切关注。为了避免不可逆转的PVO发生和进行性加重,应积极再干预以改善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采用显微修薄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四肢、腘窝等创面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设计供区皮瓣,按照设计线逆行切取皮瓣,确认血运良好后显微镜下修薄皮瓣,血管蒂周围采用"虫蚀"技术掏剪脂肪颗粒,转移至受区,完成血管吻合,放置引流管。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通过门诊、上门、微信等方式定期随访,记录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对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皮瓣形态、皮瓣感觉、皮瓣温度及供区瘢痕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优(2分)、良(1分)、可(0分)、差(-1分)4个等级,总分5~10分为满意,0~4分为一般,-1~-5分为不满意。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6~65岁,平均45.9岁;上肢软组织缺损2例,手脱套伤2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腘窝软组织缺损1例;创面面积为3.0 cm×4.5 cm~13.0 cm×30.0 cm;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例,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胸脐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切取皮瓣面积为3.5 cm×5.0 cm~9.5 cm×30.0 cm。术后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术后1 d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接血管后成活,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随访7~18个月,平均12.1个月,皮瓣成活良好,无色素沉着、外观臃肿,无患者要求行二期修薄治疗。皮瓣感觉恢复轻触觉1例,恢复保护性感觉9例,仅恢复深触觉6例;随访中未见后期皮瓣明显增厚,1例患者出现皮瓣磨损。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外观及功能无明显异常。疗效满意度评价显示,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评分6~9分,平均7.8分。结论:显微修薄穿支皮瓣技术为美观且功能要求高的区域修复提供了一次性手术解决方案,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腔镜手术中辨清肝外胆管结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10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腹部B超检查明确诊断,按照术中是否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将其分为实验组( n=55)和对照组( n=55),实验组术中经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5 mg,术中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导航下行LC。对照组行常规LC。统计实验组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的显影率及显影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辨清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置腹腔引流管及拔管时间、中转开腹及胆管损伤、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随访等结果。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 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实验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显影肝总管,54例显影胆总管,52例可显影胆囊管,且显影三管时间为(15.8±1.2) min。实验组中辨清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放置腹腔引流管病例分别为(18.5±1.3) min、(64.0±6.8) min、(16.3±6.7) mL、43例,对照组分别为(46.3±8.1)min、(98.7±10.5) min、(53.6±14.9) mL、55例,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无中转开腹及胆管损伤病例,对照组有1例中转开腹及1例胆管损伤病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第一次复查ALT、GGT水平分别为47(31,75) U/L、38(19,114) U/L,对照组分别为62(53,92) U/L、76(63,96) U/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实验组无明显并发症,对照组出院后7 d有1例患者出现少量腹腔积液。 结论:面对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LC时,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显影肝外胆管有助于辨清其解剖结构避免胆管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及进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锻炼并提升术者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原发隔异位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先天性原发隔异位(malposition of septum primum,MSP)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评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MSP的诊断价值,分析超声心动图漏误诊的原因,提高超声心动图对MSP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8例经CTA、心外科手术或尸体解剖诊断为MSP患儿的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肺静脉开口于解剖左房后壁,继发隔上边缘带缺如,原发隔向左偏移,肺静脉异常引流入原发隔右侧的心房。本组7例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合并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8例患儿中超声诊断正确6例;超声误诊2例,其中1例误诊为单心房,1例误诊为三房心。结论: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准确地诊断MSP,但需与单心房、三房心等畸形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股前外侧皮瓣斜支血管的认识及斜支"陷阱"的处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施行股前外侧皮瓣(ALTF)移植手术中所发现的斜支血管情况及斜支"陷阱"的处理。方法:2017年5月-2019年10月,共施行ALTF手术治疗患者30例,术前完善CTA检查,初步确定ALTF血管来源情况;术中采用"三纵五横法"进行皮瓣定位及设计,注意斜支位置及解剖斜支血管,避免损伤斜支,探查、分离斜支血管;根据术中斜支血管与降支血管的关系,切取1~2处血管蒂;对2处血管蒂者分别进行夹闭试验,确定动脉血供情况;根据血液循环状况对血管蒂静脉超引流处理。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处理,密切观察术后皮瓣血运、皮温、肿胀程度、渗液情况、皮瓣成活状况,定期随访。结果:30例ALTF中,术前CTA检查发现13例存在斜支,术中共有11例存在斜支血管并进入皮瓣,出现率为36.6%。所有斜支均完整保留,其中8例切取了2处血管蒂,并采用了静脉超引流技术处理血管蒂,术后皮瓣血运良好、皮温与周围正常皮肤温度接近、皮瓣肿胀轻、渗液少,术后皮瓣完全成活,术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32(平均16.1)个月,受区愈合良好,功能、外形满意;供区关节活动正常,局部感觉无明显缺失。结论:本组ALTF斜支血管约1/3病例出现,应尽可能保留,避免斜支"陷阱" 、合理处理斜支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超引流技术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引流技术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8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90医院收治的四肢创面的病例。均采用超引流技术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术中皮瓣除常规吻合皮神经并按1∶2的动、静脉比例吻合穿支血管外,再根据皮瓣浅静脉(v)和受区浅静脉(V)在皮缘的相对位置、管径大小及静脉的长度给予匹配,按照静脉标记编号依次吻合1~3条浅静脉。上肢创面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下肢创面患者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所有患者皮瓣感觉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结果:共纳入67例,男54例,女13例,年龄21~65岁,平均44岁。创面位于上肢16例,下肢51例。术中吻合3条浅静脉的皮瓣有8例,吻合2条的皮瓣38例,吻合1条的皮瓣21例;56例直接闭合供区,11例因切取面积较大行全厚皮片移植覆盖供区。术后1例出现动脉危象,急诊探查后1/2皮瓣坏死,二期行植皮手术修复;3例出现皮瓣下积血,经清创后二期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随访6~44个月,术后早期未见明显肿胀及水泡,皮瓣质地与受区皮肤基本一致,后期萎缩不明显,未见色素沉着,感觉恢复较快,切口瘢痕不明显;皮瓣供区均一期愈合,无功能异常。16例上肢创面患者经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2例,良3例,可1例;51例下肢创面患者经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优38例,良11例,可2例;所有患者经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两点辨距觉为8~10 mm,平均9.1 mm,皮瓣感觉功能48例达S3+,19例为S3。结论:腓动脉穿支皮瓣手术中应用超引流技术,能有效预防皮瓣血液淤滞,降低皮瓣坏死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皮瓣成活质量,利于受区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面部注射不明药物致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面部注射不明药物导致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局部组织损伤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注射不明药物("溶骨针")导致面部脓肿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行涂片检查,并行超声、CT、MRI及其他相关检查。在内镜辅助和B超引导下对感染部位进行外科清创术,术中可见感染侵及面部浅表肌腱膜系统,甚至深层肌肉及骨组织,彻底清除坏死、变性组织,将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切除的组织送病理学检查,行HE染色。清创术后伤口不缝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进行治疗,以50 ml生理盐水+阿米卡星10万U冲洗腔内,待创面完全新鲜、分泌物培养阴性后再缝合。药物治疗:首先根据分泌物涂片检查结果(抗酸杆菌阳性),经验性应用头孢西丁或阿米卡星注射液,经细菌培养确诊后加用口服克拉霉素及米诺环素治疗,并口服双环醇片保护肝功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住院期间静脉滴注头孢西丁或阿米卡星注射液;出院后继续口服克拉霉素或米诺环素及双环醇片3~6个月,每2周复查1次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定期门诊复查,观察伤口是否有感染复发及颌面部外观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10例患者,男1例,女9例,年龄19~28岁,平均25.3岁,临床表现为颧部、颊部、眼周或颞前局部红肿,皮温不高,皮肤破溃,有脓性分泌物,扪之有硬结。CT及MRI显示,面部软组织有不同程度肿胀、积液,局部结构层次及骨质被破坏;分泌物培养结果均为脓肿分枝杆菌感染;药敏试验结果:对米诺环素、头孢西丁、阿米卡星敏感;HE染色示组织有渗出、增生和坏死性病变,有慢性化脓性炎症和混合性肉芽肿病变。10例患者住院治疗12~28 d,面部感染得到很好控制,创面愈合良好,经6个月随访,面部均无感染复发,外观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面部注射不明药物导致脓肿分枝杆菌感染后局部组织损伤存在多层次、多窦道、骨质破坏等特征;治疗时以外科清创术为基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脓肿分枝杆菌敏感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的药物,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哑铃样金属支架置入后内镜下胆囊取石术的动物实验(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动物活体实验探索内镜超声引导下哑铃样金属支架(LAMS)置入后胆囊取石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体重30~35 kg小型猪6头,静脉麻醉下经腹部开放手术于胆囊内分别置入直径0.8~2.0 cm无菌人结石2~4枚,缝合胆囊及腹腔。造模成功后内镜超声引导下置入LAMS。超细内镜经胃越过支架进入胆囊后寻找结石并取出。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及经内镜胆道内支架引流术(ERBD)预防胆漏。再以普通内镜拔出LAMS,金属夹封闭胃壁创面。观察技术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头猪在内镜超声引导下成功置入LAMS,超细内镜顺利进入胆囊,取石网篮取出直径小于1 cm结石,大结石经激光碎石后完全取出。操作总时间为87~128 min。术后观察无出血、穿孔、感染、胆瘘等并发症发生。另1头猪置入LAMS失败,由于先行EST加ERBD,造成胆囊体积缩小并远离胃腔,穿刺困难。结论:内镜超声引导下经胃-胆囊置入LAMS后超细内镜取出胆囊结石技术安全可行,可为行胆囊切除术困难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肾嫌色细胞癌(ChRC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hRCC超声图像特征。常规超声观察病灶生长部位、形态、大小、是否有包膜、内部回声及血供情况等。应用超声造影观察病灶的灌注特征,包括造影剂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分布情况及消退时间等。结果:本组40例病例,38例单发,2例多发;左肾17例,右肾22例,双肾1例。肿瘤发生于肾上部8例(20.0%),肾下部9例(22.5%),肾中部23例(57.5%),其中1例瘤体位于右肾盂内,病灶侵及肾包膜11例(27.5%)。肿瘤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35例(87.5%),边界欠清5例(12.5%),最大径2.0~11.2(5.1±0.8)cm。病灶呈低回声23例(57.5%),等回声7例(17.5%),稍高回声7例(17.5%),囊实混合回声3例(7.5%),病灶内部回声均匀23例(57.5%),回声不均匀17例(42.5%);病灶内伴有钙化灶者5例(12.5%)。彩色多普勒(CDFI):病灶周边可见血管绕行,15例(37.5%)病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12例(30%)病灶内可探及少许星点状血流信号,7例(17.5%)病灶可探及短条状血流信号,仅6例(15%)病灶边缘及内部均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4例患者同时行超声造影检查,病灶均同步于肾皮质开始快速均匀强化,呈稍低增强,早于肾皮质消退,呈"快进快退"灌注模式。所有病例均未发现引流静脉癌栓、肾周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结论:ChRCC常规超声表现为肾实质内乏血供、低回声实性肿块,边界清晰,超声造影呈均匀稍低增强,"快进快退"灌注模式,这些特征有助于术前超声对其做出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