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节能设计对严寒和寒冷地区居室氡浓度和换气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分析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对居室氡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哈尔滨、佳木斯、沈阳、西宁、银川共5个城市的25户住宅,密闭门窗24 h测量氡浓度及其子体和换气率。采用RAD7测氡仪连续测量室内氡浓度,BWLM-PLUS工作水平氡子体测量仪连续测量氡子体,采用示踪气体稀释法测室内换气率。结果:25户住宅密闭门窗24 h,室内氡浓度均值为122 Bq/m 3,范围为33~255 Bq/m 3,室内氡浓度24 h均值有36%超过了150 Bq/m 3。室内氡子体平衡因子均值为0.47,范围为0.20~0.72,换气率的均值为0.19次/h,范围为0.05~0.39次/h。室内氡浓度随房屋建筑年代的变化呈现增高的趋势,而换气率随房屋建筑年代的变化呈现降低趋势。 结论:严格的建筑节能设计是近年我国居室氡浓度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节能居住建筑的室内氡污染问题值得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格化的诱蚊诱卵器法与人诱停落法监测白纹伊蚊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索网格化模式下诱蚊诱卵器法监测媒介伊蚊的影响因素,为媒介伊蚊及其传播疾病的监测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7-9月在上海市静安区辖区内选择相邻的3个面积、建筑年代、绿化比例接近的居民区作为监测点,每个居民区以九宫格形式划分为二级监测块(约90 mx60 m),以监测块为单位对媒介伊蚊采用诱蚊诱卵器法和人诱停落法进行现场监测,每月3次.通过比较不同居民区、不同监测块、不同环境特点对媒介伊蚊的监测结果来探索诱蚊诱卵器法监测效果的影响因素.采用Excel 2016和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划定二级监测块30个,完成监测8次,设置诱蚊诱卵器131只/次,居民区1、2、3的诱蚊诱卵指数(MOI)分别为8.71、12.38和11.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50,P=0.253),居民区1、2内各板块间MO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5,P=0.047;F=2.168,P=0.044);居民区内居住区域MOI为12.24,社区学校区域为5.76,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57,P=0.010);诱蚊诱卵器放置不同位置的MOI,屋侧绿化区域为14.10,集中绿化区域为8.87,道路侧绿化为7.98,3类环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2,P=0.015);诱蚊诱卵器法监测期间,降雨时间<2d时的MOI为13.28,≥2 d时为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8,P=0.047);居民区1、2、3 MOI均值分别为8.69、12.45和11.88,停落指数均值分别为3.33、8.58和6.50只/(人·h);MOI与停落指数之比为1∶1~3∶1;经Pearson相关分析,各板块MOI与人诱停落指数高度相关(r=0.549,P=0.005).结论 大型居民区中的不同区域媒介伊蚊密度因绿化类型、功能分区等差异都可能有较大的差异.相较其他监测方法,诱蚊诱卵器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等,其监测结果与人诱停落法监测结果高度一致,实际监测中可采用诱蚊诱卵器法进行网格化的布点监测,能有效避免因布点造成的偏差,全面反映媒介伊蚊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COVID-19疫情防控政策对深圳市儿童伤害流行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究COVID-19疫情前及不同防控政策对深圳市儿童伤害病例流行特征的影响,为有效地开展儿童伤害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利用2019-2021年每年1月23日至3月8日深圳市伤害监测哨点医院儿童伤害病例数据,分析比较儿童伤害病例数量及其流行特征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利用Post Hoc Testing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根据调整后的标化残差判断各组的差异.结果 儿童伤害病例报告数来看,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2020年明显少于2019年同期,但2021年则明显上升.2019-2021年同期儿童伤害病例的不同流行特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与其他时期相比,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刀/锐器伤和中毒发生比例上升,而跌倒/坠落发生比例降低;家中、工业和建筑场所发生伤害比例上升,而公共居住场所、学校与公共场所发生伤害比例降低;重度伤害比例上升.2021年疫情常态化管理期间,窒息/悬吊和动物伤发生比例上升,而跌倒/坠落、钝器伤、刀/锐器伤、烧烫伤和其他原因发生率则出现下降;家中发生伤害比例逐渐上升.结论 COVID-19疫情防控措施可对深圳市儿童因伤到医院就诊的情况及其流行特征产生影响.应结合疫情防控政策,采取包括健康宣传教育在内的干预措施以保障儿童居家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管廊安全距离标准适用性的讨论——基于对某石化厂厂间管廊隐患排查情况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厂间管廊与周边设施恰当的安全距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方法]结合某石化厂间管廊的现状,在8个相关标准中选择适用的标准,对厂间管廊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提出整改建议.[结果]该石化厂管廊存在如下不符合内容:1)管廊距混凝土搅拌站配电间间距不足;2)距混凝土搅拌站碎石厂房间距不足;3)距混凝土搅拌站居住建筑间距不足.[结论]《石油化工工厂布置设计规范》(GB 50984-2014)对厂间管廊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宜作为厂间管廊设计及隐患排查的主要依据.同时需结合其他标准,全面排查厂间管廊事故隐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六省市流动人口结核病就诊意向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时的就医意向,为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5年5-9月,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PPS)方法,从东、中、西部各抽取2个省,依据方便抽样方法,选择流动人口从业比例较高的生产企业工人、建筑工人和服务业从业者三类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健康信念模式设计问卷,对6省12个城市共计3300名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294份,有效率为99.8%.分析不同特征流动人口在出现结核病可疑症状时的就诊意向,及不同就诊意向的流动人口健康信念模式各模块的得分情况.结果 3294名流动人口在出现轻度和中度结核病可疑症状时有延迟就诊意向的分别占22.8%(751/3294)和14.9%(491/3294),建筑业流动人口在轻度症状或中度症状的延迟就诊意向比率均最高,分别为29.7%(341/1149)和22.2%(255/1149);41~50岁年龄组延迟就诊意向比率均最高,分别为25.6%(212/829)和18.9%(157/829);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延迟就诊意向比率均最高,分别为32.7%(342/1046)和23.0%(241/1046).未接受过结核病宣传教育的调查对象有延迟就诊意向的比率均高于接受过相关宣传教育的调查对象,前者出现轻度和中度结核病可疑症状时分别占26.2%(553/2111)和16.5%(348/2111),后者分别占16.7% (192/1153)和11.7%(135/1153).健康信念模式各模块中,调查对象结核病知识平均分为(8.51±3.37)分,感知肺结核威胁平均分为(12.28±2.62)分,感知及时就诊益处平均分为(14.27±1.89)分,感知就诊障碍平均分为(13.03±1.12)分.提示因素平均分为(6.45±1.12)分.结论 流动人口有延迟就医意向的比率较高,需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西部地区及建筑工人应是其中重点,开展健康教育时应以健康信念模式为基础,将就诊益处及障碍纳入宣传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城乡门/急诊伤害病例分布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我国城乡门/急诊伤害病例的分布特征.方法 利用2015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数据,分析我国城乡门/急诊伤害病例人口学特征、基本分布特征和相关临床特征.结果 2015年NISS共收集城乡病例708 856例,男性病例是女性的1.65倍,城市病例是农村病例的1.83倍.城乡伤害原因前3位依次都是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害和钝器伤;城市伤害主要发生在家中、公路/街道和公共居住场所,农村伤害主要集中在公路/街道、家中和工业和建筑场所;城乡伤害病例都以非故意(意外事故)伤害为主,受伤部位集中在头部、上肢和下肢,多为轻度受伤,处理后即可离院.结论 我国城乡伤害发生原因和地点不同,城市伤害死亡率高于农村,需针对城乡不同特点制定相关预防策略和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都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知识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成都市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知识情况,探究影响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知识状况的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和成华区流动人口集中的工厂、建筑工地和服务场所中随机选择2 124名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婚姻状况、学历、性别、去年家庭人均月收入、户口性质、现居住地的主要居住方式、性生活频率以及是否采取避孕措施的研究对象避孕节育知识平均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性别、学历、去年家庭人均月收入、户口性质、是否采取避孕措施与避孕节育知识得分有关:与20~29岁研究对象相比,40~49岁研究对象所获得的知识得分较低;与女性研究对象相比,男性研究对象所获得的知识得分较低;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研究对象相比,大专研究对象所获得的知识得分较高;与去年人均月收入≥7000元的相比,收入<1000元的研究对象所获得的知识得分较低,收入5 000~6 999元的研究对象所获得的知识得分较高;与城镇户口的研究对象相比,农村户口的研究对象所获得的知识得分较高;与没有采取避孕措施的研究对象相比,采取避孕措施的研究对象所获得的知识得分较高(P<0.05).结论:中老年、男性、高学历、收入过高或过低、拥有城镇户口和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流动人口对自身避孕节育知识的关注程度明显不足,避孕节育知识的普及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南昌市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由外延式的扩张逐步转变为内涵式发展.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构建“紧凑城市”变得越来越迫切.然而,集约利用土地意味着更少的土地资源承载更多的城市要素,人们对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环境污染会变得越来越敏感,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采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模拟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PM1o、SO2、NO2、CO、O3)浓度的空间分布,基于土地利用样本区,选择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等16个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关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与通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关变量与PM2.5和PM10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O3和NO2,与SO2和CO的相关性最弱;不同土地利用样本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量与6类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强弱依次为:居住区>教育区>商业区>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越高,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越大,其中PM2.5与PM10的影响最大,其次是O3,NO2的影响较小.各土地利用样本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大气污染物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综合影响基本相当,但总体而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其中,居住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影响最大,其次是商业区,最小的是教育区.本研究为土地集约利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解决紧凑城市大气环境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城市再生视野下高密度城区生态空间规划方法——以厦门本岛立体绿化专项规划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空间缺乏、布局支离破碎的问题,从规划层面分析了其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屋顶绿化与城市绿地系统联动互补,是针对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环境受损严重以及土地资源紧缺的约束条件下,建构生态空间网络的有效途径;并以厦门本岛为研究区,基于GIS、遥感技术,利用高清遥感数据结合实地调研、问卷调查、部门资料、规划文本建立现状及规划空间数据库;从既有研究梳理、综合效益影响、城市发展诉求分析3个层面总结屋顶绿化实施潜力影响因子,结合规划分区与建筑分类建立实施潜力评估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屋顶绿化实施潜力评估,结合城市绿地系统,以“全域空间、重点片区、多维网络”为方法进行研究区生态空间网络规划.结果表明:1)生态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公共服务需求、环境改善需求、建筑属性特征、建筑产权归属是屋顶绿化实施潜力评估要素,其包含的城市生态框架、城市功能结构、景观提升需求、建筑改造需求、内涝程度、热岛强度、微气候环境、建筑高度、建筑年代、建筑类型、建筑产权属性是关键性评估因子;2)厦门本岛2016年屋顶绿化率仅有2%,且附属于居住建筑和城中村的屋顶绿化量超过总量的一半,商业、公共、产业建筑作为空间载体进行屋顶绿化有较大发展空间,未绿化的屋顶资源中有81.3%适宜进行屋顶绿化;3)探索高密度城区生态空间网络布局的规划方法是本研究的第一步,下一步通过借助AI、GIS等技术,尝试防控高强度开发与高危集聚引发的城市生态和灾害问题,构建满足复合功能的生态空间网络优化的研究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城市社区建成环境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明确影响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城市社区建成环境因素的主次排序.方法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城市社区建成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论 影响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城市社区建成环境排名前5位分别是建筑类型>街道连通>居住密度>交通安全>老年人专用服务设施. 结论 从量化的角度分析各城市社区建成环境变量相互关系对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影响,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