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地区婴幼儿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处理策略及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评估高原地区婴幼儿合并肺动脉高压(PAH)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患儿的外科处理策略及随访结果.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28例2岁以下cAVSD合并PAH的患儿进行一期矫治,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2.5~21.0)月,体质量(2.5~11.0)kg,其中合并中度及以上肺动脉高压患者15例,设为A组.合并轻度及正常肺动脉压患者13例,设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呼吸机带管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整体住院时间、死亡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并进行随访.术中采用改良单片法3例,双片法25例,术中直接缝合左侧房室瓣瓣裂孔17例,裂孔补片加宽及腱索移植1例,行左房室瓣后瓣瓣环成形3例.结果 两组患儿的年龄、体质量、Rastelli分型、唐氏综合征、共同瓣返流和室间隔缺损大小数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与B组比较,A组患儿呼吸机带管时间明显变长(P<0.05),其他指标如ICU住院时间、整体住院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和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与A组比较,B组轻度左侧房室瓣返流比例较低(P<0.05),其余项目室间隔残余分流、中重度左侧房室瓣返流、右侧房室瓣返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与术后早期死亡均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所有患儿的随访时间为(8±3)年,心脏超声心动图随访统计结果为: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18例、中度5例、重度2例,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19例、中度4例、重度2例,2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均接受再次瓣膜修复/置换术,全组存活病例均无左室流出道狭窄,三尖瓣重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2例.A组的三例死亡病例根据患者在监护室最后一次超声评估结果为二尖瓣重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1例、轻度反流1例.结论 高原地区的婴幼儿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其肺血管病变早、肺动脉高压进展快,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避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瓣膜成型的确切效果,左侧房室瓣关闭不全的手术修复效果是导致术后死亡及中远期再次手术干预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4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14例CAVSD患儿,男2例,女12例;中位手术年龄12.5个月(11.7 ~63.0个月).术后随访(3.27 ±2.02)年.术前肺动脉压力(PAP) (65.92±6.91) mmHg(1 mmHg=0.133 kPa).经胸骨正中切口,手术采用传统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术后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术后PAP(62.97±17.29)mmHg;随访期间PAP(53.29±20.99) mmHg,与手术前、后P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及随访期间左侧房室瓣反流和右侧房室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显著减轻.随访期间无房室传导阻滞和二次手术.结论 单片法联合左侧房室瓣抬高技术治疗CAVSD近期和中期效果满意,术后无严重的房室瓣关闭不全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左胸微创切口在儿童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左胸微创切口在儿童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直视修补术中的应用方法,并评价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21例干下型VSD儿童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5~13(9.1±2.2)岁,体重22~55(35.6±9.5)kg.VSD最大直径4~15 (9.1±3.3)mm,术前合并主动脉瓣右冠瓣轻度脱垂8例,主动脉瓣轻到轻中度关闭不全4例.取左侧第2或第3肋间胸骨旁横切口进胸,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后,在肺动脉瓣上横行切开肺动脉,根据VSD大小、形态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干下型VSD.出院前及随访常规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VSD修补效果及主动脉瓣开闭情况.结果 全组患儿均顺利经左胸微创切口完成VSD直视修补术,无转为正中开胸手术者.VSD修补方法:补片修补(n=15),直接缝合(n=6).体外循环时间45 ~ 68(57.1±6.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3 ~ 40(32.6±4.7)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5~9(6.3±1.3)h,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33~105(57.5±17.7)mL,术后住院时间5~8(5.7±1.0)d.出院前及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VSD闭合良好,无VSD残余漏;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1例.围术期及随访无死亡病例,无房室传导阻滞、切口愈合不良、胸廓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左胸微创切口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儿童干下型VSD直视修补术中,早、中期治疗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后复发性左侧房室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分析与外科处理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心内膜垫缺损术后复发性左侧房室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并探讨其外科手术策略.方法 收集心内膜垫缺损术后左侧房室瓣关闭不全患者21例,行再次左侧房室瓣手术,术中对瓣膜病理改变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决定行成形或者置换手术.术后3个月、12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均行临床症状评估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检查.结果 再次手术的瓣膜病理改变中,残留的前叶裂12例(5例可发现明确的前次瓣叶缝合线撕脱)、瓣叶变性10例、瓣环明显扩张6例、瓣下结构异常5例.手术方式包括16例左侧房室瓣成形术,5例左侧房室瓣置换术.成形术中单纯裂缝合只有3例,单纯瓣环环缩1例,其余均采用至少2种以上的成形技术;瓣膜置换术中3例行机械瓣置换术,2例行生物瓣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出院时经胸超声检查,2例再成形术者左侧房室瓣少中量反流,其余均为少量及以下反流.术后随访(18.3±15.6)个月无死亡,1例再成形术者实施左侧房室瓣机械瓣置换术,余无再次手术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较术前降低(P<0.05);1例随访超声提示左侧房室瓣中量反流,但无不适症状,其他成形术患者左侧房室瓣无或少量反流.结论 心内膜垫缺损术后可能出现复发性左侧房室瓣关闭不全,病因较为复杂多变,以残留的前叶裂最常见;再手术时需根据每例患者特有的瓣膜病理状态选择侧房室瓣成形术或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近中期手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单中心开展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初期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总结单中心开展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初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完成的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198例,包括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46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11例,左心房黏液瘤36例,右心房黏液瘤3例,左心房恶性血管内皮瘤及左侧三房心各1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129例,年龄14~76岁,平均(44.5±14.6)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I级76例,II级98例,Ⅱ级2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75%,平均(60.1±3.1)%,肺动脉收缩压(sPAP)24~89 mmHg,平均(53.2±12.9)mmHg.通过右侧胸壁3孔入路,股动静脉建立外周体外循环,在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结果 全组198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患者手术时间1.9~7.7 h,平均(4.0±0.9)h,体外循环时间46~270min平均(1017±30.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153min,平均(38.5±19.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6~86.7h,平均(10.1±9.8)h,重症监护室时间14.0~125.5,平均(23.6±15.0)h,术后胸腔引流量90~2540 ml,平均(293.6±157.9)ml,术后住院时间4~20d,平均(6.6±1.7)d.全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1例,发生率为5.5%:包括术中中转开胸及扩大切口各1例,术后二次胸腔镜下止血3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心室颤动、呼吸功能不全及脑水肿各1例.患者术后随访1~31个月,平均(12.9±8.0)个月,随访出现二尖瓣轻中度关闭不全1例,无再次手术及残余分流.患者随访心功能分级(NYHA)I级152例,II级46例,心功能明显好转.结论 开展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临床效果良好,手术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及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伴心脏畸形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5
自1985年9月至1994年3月手术治疗33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伴心脏畸形病人。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1~35岁(平均11岁)。其中SLL型31例,IDD型2例。手术修复室间隔缺损28例,肺动脉狭窄29例(14例应用心外带瓣管道,其中9例同种主动脉带瓣管道,5例为带戊二醛处理的猪肺动脉瓣的人工管道),修补房间隔缺损15例,左侧房室瓣关闭不全成形2例,动脉导管未闭缝合和改良Fontan手术各1例。手术死亡5例。晚期死亡1例。生存27例,经2个月至9年随访,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A型预激综合征经旁道下传激动掩盖原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男性,53岁,间断心慌3年,再发2 h入院.院外心电图示A型预激伴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后示A型预激.既往因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行二尖瓣外科成形术.遂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提示左侧游离壁旁道,当旁道前传阻滞时同时出现二度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停止放电,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仍未恢复.遂给予植入双腔起搏治疗.根据患者心电图特征及消融靶点远离His束,考虑为A型预激综合征旁道下传激动掩盖了原有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右腋下小切口开胸矫治心脏"左侧"畸形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 分析经右腋下小切口开胸矫治先天性心脏"左侧"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经右腋下小切口开胸矫治心脏"左侧"畸形88例,年龄为8个月 ~31岁,平均(4.6±1.1)岁.动脉导管未闭14例、肺动脉口狭窄49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25例,合并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膜周部或肌部室间隔缺损、肺静脉异位引流、房室间隔缺损、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31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跳动下矫治心内畸形.记录手术相关情况.结果 全组无死亡.动脉导管未闭术后心脏彩超无残余分流.肺动脉口狭窄矫治术后,1例心脏复跳后右室流出道切口出血,二次停跳止血成功.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室间隔缺损上缘残余分流口直径2 mm.所有患者顺利康复出院.随诊2~5 a,平均(4.3±0.4)a,生长发育及活动量正常;肺动脉口轻度狭窄5例,肺动脉瓣轻度反流10例;动脉导管闭合术后及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无残余分流.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开胸能顺利矫治先天性心脏"左侧"畸形,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