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复低强度红光治疗高度近视后视网膜结构损伤恢复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12岁,近视4年,因佩戴角膜塑形镜后反复眼红、眼痒、分泌物增多1年于2022年3月12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患儿因变应性结膜炎病史曾双眼点用奥洛他定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其母亲中度近视,否认其他眼病家族史。患儿右眼裸眼视力0.04,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后矫正视力-6.50 DS/-0.50 DC×5°=0.8;左眼裸眼视力0.04,矫正视力为-5.75 DS/-1.00 DC×180°=0.8。由于患儿曾用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且反复出现双眼结膜炎,在其监护人要求及眼底检查排除黄斑疾病后(图1),采用红光治疗仪(型号RS-200)行单纯低强度红光重复照射疗法(repeated low-level red-light,RLRL)。仪器为Ⅱ类设备B型,光源输出功率为(2.0±0.5)mW,瞳孔直径4.0 mm状态下进入瞳孔的光功率约为0.25 mW,照射参数为AC(220±22)V,(50±1)Hz;输入功率≤30 VA。患儿每天照射双眼2次,间隔至少4 h,每次3 min。RLRL治疗1个月双眼屈光度降低约-2.00 D,更换镜片;治疗3个月矫正视力为1.0,分别于治疗后1、3个月行眼底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图2,3)。治疗后5个月(2022年8月10日)患儿出现治疗后彩虹样后像,持续时间偶超8 min,未就诊并自行继续治疗。2022年8月30日患儿出现视力下降,咨询后建议停用RLRL并及时复诊。2022年9月3日患儿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诉右眼眼红、畏光伴咳嗽、流涕1周,不伴发热。眼科检查见双眼结膜充血,右眼中央角膜可见片状荧光素钠染色,双眼调节和放松不足。超广角眼底成像可见黄斑中心凹圆形病灶;OCT检查示双眼中心凹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欠连续,直径712 μm(图4)。屈光科与眼底病科会诊后诊断为双眼高度近视、右眼角膜炎、左眼结膜炎、双眼视网膜病变。以更昔洛韦医用凝胶、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2周;甲泼尼龙片晨服,8 mg/d,连续1周;球旁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 1次。患者随后在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视神经磁共振成像平扫+增强检查示双侧视神经未见异常,双眼视野明显异常;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检查示双眼1环振幅密度下降,中心反应峰消失;双眼视杆、视锥反应波振幅均轻度下降。嘱患者口服叶黄素1个月并停用RLRL。2个月后患者自觉视力逐渐恢复,2022年10月19日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复诊,双眼矫正视力恢复至0.8,OCT成像示双眼黄斑中心凹椭圆体带完整性和连续性均恢复(图5)。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和左旋多巴片250 mg/d口服,2022年12月21日(停用RLRL后4个月)检查角膜透明,视网膜结构完整,双眼视力未查(图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变异致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儿临床及遗传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变异致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9例TH基因变异致DRD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及随访资料。结果:9例TH基因变异致DRD患儿中男3例、女6例,确诊年龄为12.0(8.0,15.0)月龄。8例重型患儿首发症状为运动发育落后或发育倒退,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8例,躯干肌张力低下8例,四肢肌张力低下7例,运动减少6例,面部表情少4例,震颤3例,四肢肌张力障碍3例,晨轻暮重2例,上睑下垂2例,四肢肌张力增高1例,多涎1例。1例极重型患儿首发症状为运动发育落后,临床表现包括明显运动发育落后、躯干肌张力低下、频繁动眼危象、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运动减少、面部表情少、睡眠明显减少。9例患儿基因检测共发现11个TH基因变异,包括5个错义变异、3个剪切位点变异、2个无义变异、1个插入变异,其中2个变异[c.941C>A(p.T314K)、c.316_317insCGT(p.F106delinsSF)]为尚未见报道的新变异。9例患儿随访40(29,43)个月,无失访。8例重型患儿中1例应用左旋多巴片,7例应用多巴丝肼片治疗,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后期随着患儿体重增加,未增加药物剂量,疗效仍稳定,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应用多巴丝肼片治疗的1例重型患儿治疗早期出现异动症,加用盐酸苯海索片后症状消失。末次随访时,7例重型患儿运动发育恢复正常,1例重型患儿因治疗时间仅2个月仍存在运动发育落后;1例极重型患儿对多巴丝肼片极度敏感、用药后有明显烦躁的不良反应,治疗无明显效果。结论:TH基因变异致DRD以重型多见,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重型患儿对左旋多巴片或多巴丝肼片反应良好,但需较长时间才能确定治疗效果,长期用药虽然患儿体重增加,但无需增加剂量仍疗效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婴幼儿起病的酪氨酸羟化酶缺陷病九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酪氨酸羟化酶缺陷病(THD)患儿的临床特征,从而对本病进行早期识别、优化治疗并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且确诊为THD的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姓名、性别、年龄、发病年龄、就诊年龄、确诊年龄、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变异、治疗随访等结果,依据Willemsen方法进行分型,总结其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9例THD患儿中男性5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为新生儿期至2岁6个月(中位年龄3个月),确诊病程为4个月至5年7个月(中位病程9个月),其中A型THD患儿6例,B型THD患儿3例;7例患儿首发症状为运动发育迟缓,其余临床表现包括运动减少8例,四肢肌张力障碍5例,躯干肌张力低4例,吞咽/构音障碍4例,动眼危象4例,震颤3例,肌强直3例,表情僵硬3例,眼睑下垂2例,过度流涎/出汗2例,昼夜波动2例,肌阵挛1例,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1例。7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正常,2例非特异性异常(1例髓鞘化落后,1例双侧脑室扩大、白质减少)。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共发现8个酪氨酸羟化酶变异,分别为4个错义变异,2个移码变异,1个剪切变异,1个无义变异,其中3个变异既往未见报道[c.1505_1518dup(p.R507Afs *23)、c.1128_1138del(p.Q377Gfs *12)、c.1058A>G(p.H353R)]。所有患儿均服用多巴丝肼片,A型THD患儿起始剂量及维持剂量分别为1.7~8.3 mg·kg -1·d -1及4.5~20.0 mg·kg -1·d -1;B型THD患儿起始剂量及维持剂量分别为1.7~12.5 mg·kg -1·d -1及4.6~12.0 mg·kg -1·d -1;A型THD患儿中4例有异动症,通过下调左旋多巴剂量或延缓加量,异动症均缓解。B型THD患儿中1例有异动症,未处理自行缓解。 结论:THD虽临床表现多样,但1岁以内首发症状多为运动发育迟缓,临床表现以运动减少、躯干肌张力低、四肢肌张力障碍多见。推荐THD患儿(无论临床分型)在1.0~5.0 mg·kg -1·d -1范围内按便于分割的最小剂量起始,维持剂量可根据患儿个体化反应进行调整。本病异动症发生率不低,通过下调用药起始剂量、延缓加量速度多数可以中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恩他卡朋双多巴片联合美多芭治疗老年帕金森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分析恩他卡朋双多巴片联合美多芭治疗老年帕金森病(PD)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03-2023-03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PD老年患者1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服用美多芭,77例)和研究组(服用恩他卡朋双多巴片联合美多芭,7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血药浓度、氧化应激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2.21%,高于对照组的79.22%(χ2=5.303,P=0.021).治疗后2组患者的UPDRSⅠ~Ⅳ评分均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左旋多巴(LD)血药浓度为(2.59±0.51)mg/L,高于对照组的(2.16±0.45)mg/L(t=5.548,P<0.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丙二醛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均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他卡朋双多巴片联合美多芭治疗老年PD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血药浓度与机体抗氧化水平,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GC-MS代谢组学的牛黄解毒片配伍减毒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牛黄解毒片复方配伍的减毒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 24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雄黄组(1.0 g·kg-1)和牛黄解毒片组(7.8 g·kg-1),每组 8 只,连续口服给药 14 d,采集各组小鼠的肝脏和肾脏,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测定肝脏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肾脏中肌酐(Cr)、尿酸(UA)的含量;GC-MS代谢组学分析肝脏和肾脏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差异.结果 与雄黄组比较,牛黄解毒片组小鼠肝脏中ALT、AST和肾脏中Cr、UA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肝脏和肾脏病理损伤减轻;筛选出柠檬酸、抗坏血酸、天冬酰胺、左旋多巴、苯丙氨酸等 17 种与减毒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涉及谷氨酰胺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的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等通路.结论 牛黄解毒片复方配伍降低了雄黄的肝肾毒性,减毒作用可能与回调氨基酸代谢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白头翁皂苷组合物对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白头翁皂苷B4和常春藤皂苷C(HSC,又名白头翁皂苷B5)质量比为4∶1的组合物对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6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对照组,剩余50只小鼠ip 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帕金森病(PD)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左旋多巴胺片(阳性对照,30mg·kg-1)组和白头翁皂苷B4+HSC高、中、低剂量(20、10、5mg·kg-1)组,每组10只,ig给药14d,每天1次,对照、模型组小鼠ig等量0.9%的氯化钠溶液.每2天观察动物震颤行为出现与消失的时间,于给药第7、14天展开行为学实验并记录评分;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黑质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α-突触核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小鼠脑组织多巴胺转运体(DAT)、酪氨酸羟化酶(TH)mRNA表达.将50只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阳性药,1.5 mg·kg-1)组和白头翁皂苷B4+HSC高、中、低剂量(20、10、5mg·kg-1)组,取10只同背景APP/PS1转基因阴性小鼠作为对照组,每天1次,连续ig给药28d,模型组和对照组ig等量0.9%的氯化钠溶液.给药结束后进行行为学实验并记录评分;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环氧化酶2(COX-2)和氧化应激因子活性氧(ROS),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 在PD模型小鼠中,与模型组比较,白头翁皂苷B4+HSC显著降低震颤麻痹评分(P<0.01、0.001),显著降低旷场实验评分(P<0.01、0.001),显著降低爬杆实验评分(P<0.01、0.001),显著降低悬挂实验评分(P<0.01、0.001),显著降低游泳实验评分(P<0.01、0.001),显著降低行为学实验综合评分(P<0.001),明显改善黑质体结构损伤,明显降低α-突触核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小鼠脑组织DAT和THmRNA水平(P<0.05、0.01、0.001).在AD模型小鼠中,与模型组比较,白头翁皂苷B4+HSC显著缩短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P<0.001),明显延长在目标象限的累计停留时间(P<0.05、0.01、0.001),显著增加准确穿越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P<0.05、0.01),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P<0.05、0.01、0.001),显著降低ROS水平、升高SOD和GSH-Px的水平(P<0.05、0.01、0.001).结论 白头翁皂苷+HSC对PD和AD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发挥抗炎、抗氧化,改善脑组织和神经元损伤等来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丁苯酞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观察丁苯酞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帕金森(PD)患者认知功能、脑血流动力学水平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2020-01-2022-12收治的92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给予左旋多巴片及改善肌张力等常规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联合rTMS治疗;治疗前、疗程结束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多巴胺(DA)、5-羟色胺(5-HT)、C反应蛋白(CRP)水平,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大脑中动脉的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采用蒙特利尔认知估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评估量表(MMSE)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认知功能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MMSE、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疗程结束后Vp、Vm均高于治疗前,5-HT水平高于治疗前,CRP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程结束后MMSE、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6.28±5.28)比(23.21±4.88)分、(21.93±6.25)比(18.84±4.13)分],Vp、Vm均高于对照组[(73.15±5.63)比(69.35±4.36)cm/s、(41.69±5.27)比(35.09±2.43)cm/s],DA、5-HT水平高于对照组[(5.07±0.55)比(4.21±3.17)mmol/L、(20.24±5.70)比(15.69±3.49)μg/L],CRP水平低于对照组[(1.02±0.13)比(6.16±0.9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为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rTMS可改善PD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多巴胺、神经元递质分泌,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文山引种阳春砂与其伪品巴双砂的鉴别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对文山阳春砂及其伪品巴双砂进行鉴别研究.方法 对二者的外观性状特征、横切面及粉末显微特征、挥发性成分等进行对比鉴别分析.结果 外观性状:文山阳春砂多类圆球,表面浅黄棕色、棕色或紫棕色,果实顶端钝,种子20~54粒,气香,味微苦涩、微辛凉;巴双砂卵形,表面棕褐或黑褐色,毛稀少,纵棱多而明显,果实顶端尖,有时略歪斜,种子40~75粒,味苦涩,气香特异似山姜果.显微特征:文山阳春砂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细胞斜径向类方形,壁略厚,胞腔斜类方形,下皮细胞1列,色素层3~5列细胞;巴双砂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细胞扭曲,细胞壁增厚不均匀,外壁极厚,胞腔扭曲,下皮细胞1~2列,极小,色素层4~5列细胞;二者粉末显微特征相似.挥发油成分:二者主成分均有左旋乙酸冰片酯、左旋樟脑、右旋萜二烯等;文山阳春砂特有成分为τ-Muurolol(0.60%)等;巴双砂特有成分为Neointermedeol(5.26%)等.结论 文山阳春砂与巴双砂在外观性状、横切面显微及挥发油成分均存在一定差异,据此可对二者进行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基于PKA信号通路探讨胆南星对MPTP诱导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探讨胆南星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胆南星低剂量组[0.39 g/(kg·d)]、胆南星高剂量组[1.56 g/(kg·d)]和阳性对照药左旋多巴片组[80 mg/(kg·d)],每组12只.除正常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连续5 d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35 mg/(kg·d)]建立亚急性PD模型;造模完成后连续给药治疗7 d,于造模前1 d、造模第5天和末次给药后进行爬杆实验和线悬挂测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脑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脑黑质中IL-1β、TNF-α、环氧合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脑黑质中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α(PKA C-α)、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以及铁蛋白重链多肽1(FTH1)蛋白的表达.结果 末次给药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爬杆时间显著延长(P<0.01),线悬挂评分显著降低(P<0.01),脑黑质中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1),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和脑黑质中IL-1β、TNF-α、COX-2、iNOS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黑质中GPX4、PKA C-α和FTH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胆南星高剂量组小鼠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回调(P<0.05或P<0.01).结论 胆南星能够改善MPTP诱导的PD模型小鼠运动能力障碍,减少脑黑质TH神经元死亡,对模型小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激活PKA信号通路来抑制神经炎症和神经元细胞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帕金森病中医药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了解中医药领域关于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热点与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近 20 年中医药领域帕金森病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 5.8.R1 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与突现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 2301 篇,结果显示帕金森病中医药研究的文献数量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发文量前 3 位的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建成团队与刘毅团队、广东省中医院的雒晓东团队;发文量前 3 位的机构是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心性较强的关键词有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左旋多巴、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丝肼片、针灸疗法等;近 5 年突现的关键词有针药结合、肝肾阴虚、临床经验、非运动症状、α-突触核蛋白及帕金森抑郁;关键词共聚类成 11 个集群.结论:帕金森病的中医药研究正不断发展和完善,针药结合的治疗方式逐渐受到重视,预测脑肠轴和非运动症状的治疗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趋势,需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中医外治法特别是导引功法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39 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