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的临床特点和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患儿的产前超声、临床特点及家族史进行分析。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筛选候选基因变异位点,PCR结合Sanger测序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患儿系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极低出生体重儿,代谢性酸中毒,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到该患儿 PKHD1基因(NM_138694)exon 32:c.3885T>A(p.Tyr1295*)和exon 49:c.7812_7816dupTGATA(p.Thr2606Metfs*63)复合杂合变异,经PCR结合Sanger测序验证发现其母亲携带c.3885T>A变异,其父亲携带c.7812_7816dupTGATA变异。 结论:PKHD1基因c.3885T>A(p.Tyr1295*)和c.7812_7816dupTGATA(p.Thr2606Metfs*63)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该ARPKD患儿的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移植策略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综述系统性回顾了世界范围内各中心在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受者的临床表现、分型和鉴别诊断,肾移植术后的肝胆相关并发症问题,以及行肝肾联合移植的经验,论述肝肾联合移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讨论现存的技术及手术指征判断等难题,以期为临床医师对手术时机的把握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病理证实的症状、影像不典型的Caroli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Caroli病是一种以非阻塞性肝内胆管扩张为特征的罕见先天性疾病。大多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但许多病例无法追寻典型的遗传家族史。Caroli病包括两种类型,简单型(称为Caroli病)和以先天性肝纤维化和/或多囊肾病为特征的Caroli综合征。认为PKHD1基因是Caroli病、Caroli综合征的致病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RPKD)是累及肾脏和肝脏的罕见纤毛病之一,也是儿童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原因之一。尚缺乏针对ARPKD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故了解其机制至关重要。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调节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细胞外基质重塑、细胞极性和机械性质的改变等相关机制逐渐被认识。尽管ARPKD的遗传基础是明确的,但对ARPKD的变异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确切功能和囊肿形成的关键分子机制的认识仍不足,相关信号通路的具体机制也不完全清楚。为了加强对ARPKD的认识,寻找临床上特异的治疗药物,对该病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家系 PKHD1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例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胎儿的 PKHD1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 方法:收集引产胎儿的新鲜组织及父母外周静脉血进行相关基因测序分析,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家系分析及位点验证。结果:胎儿组织样本检测到 PKHD1基因存在c.5336A>T(p.Asn1779Ile)和c.9455delA(p.Asn3152Thrfs*10)复合杂合变异,Sanger测序结果显示父亲携带c.5336A>T(p.Asn1779Ile)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9455delA(p.Asn3152Thrfs*10)杂合变异,因此胎儿的变异分别来源于其父母。经检索相关数据库及文献均为未报道的新变异。 结论:PKHD1基因的c.5336A>T和c.9455delA变异可能为该家系患儿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临床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aroli病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Caroli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又称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主要表现为肝内大胆管非梗阻性的节段性扩张,在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中表现为囊肿。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 PKHD1基因突变有关,该基因的突变通常会导致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因此,Caroli病通常会与多囊肾病同时存在。Caroli病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被认为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多借助于影像学检查帮助诊断。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就Caroli病相关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性肾病儿童肝肾联合移植术后主动脉夹层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性肾病(ARPKD)儿童行肝肾联合移植术后主动脉夹层(DeBakey Ⅲb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顺利度过急性期,同时介绍该疾病的肝脏改变、肝肾联合移植的预后、动脉夹层的病因、治疗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KHD1基因新型复合杂合突变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 PKHD1基因一个新型复合杂合突变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家系的突变致病性,扩充 PKHD1基因突变数据库,并探讨 PKHD1基因突变致ARPKD的基因型与表型关联。 方法:收集 PKHD1基因1个新型复合杂合突变致ARPKD的患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应用高通量测序发现先证者的致病性突变,应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对致病性突变行家系验证。应用AlphaFold软件预测突变前后蛋白结构变化,分析突变致病性。 结果:患者为青年男性,7岁时因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22岁时进入终末期肾病,开始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24岁时因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去世。基因检测示其 PKHD1基因存在3个来自父母的复合杂合突变:1条等位基因仅携带1个来自父亲的错义突变(c.5935G>A);另1条等位基因来自其母亲,同时携带1个错义突变(c.1187G>A)和1个剪切突变(c.6332+1_6332+2insG)。患者存在1条仅携带错义突变的等位基因,解释了其相对较长的生存期。c.6332+1_6332+2insG为既往未被报告过的新型剪切突变,可导致蛋白翻译提前终止,该发现扩充了 PKHD1基因突变数据库。c.1187G>A(p.S396N)和c.5935G>A(p.G1979R)分别发生在蛋白的G8结构域和PA14结构域,与患者早期且严重的肝脏表型有关。 结论:PKHD1基因的突变类型及氨基酸定位与ARPKD患者临床表型的异质性有关,通过预测并比较突变前后蛋白质的结构变化,可从分子层面解析突变致病性,建立基因型与表型关联,为评估患者预后和早期识别高危ARPKD患者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在阻断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家系多囊肾/多囊肝病变1基因新突变遗传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基于二代测序(NGS)技术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连锁分析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RPKD)家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个ARPKD家系,女方孕期产检发现胎儿有多囊肾行引产,胎儿基因检测为多囊肾/多囊肝病变1基因(PKHD1)复合杂合突变c.10444C>T(父源)和c.4303del(母源),其中c.4303del突变为首次报道.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和NGS在突变位点两侧2M区域内选择335个信息丰富、紧密连锁的SNP位点作为遗传连锁标记,构建夫妇双方携带基因突变的SNP风险单体型.体外受精后行囊胚培养.对活检获得的滋养层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WGA)后,采用Sanger测序直接检测PKHD1基因突变,采用基于NGS的SNP连锁分析鉴别携带突变的染色体,同时进行拷贝数变异(CNV)分析以进行低深度的染色体非整倍性筛查.结果 6个活检囊胚中有4个为未携带突变的整倍体,有1个携带杂合突变的嵌合体,1个测序数据波动大,无法判断.选择其中1枚未检测到突变的优质整倍体胚胎进行冻融胚胎移植(FET),足月分娩一健康婴儿.结论 应用基于NGS的SNP连锁分析进行PGT具有高效稳定的特点,可有效阻断ARPKD在家系中的垂直传递,同时可避免因妊娠非整倍体胚胎而导致的流产问题.该研究也是首次针对PKHD1基因c.4303del突变的PGT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NPHP3基因突变致婴幼儿期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肾单位肾痨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2例在婴幼儿期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NPHP3基因突变致肾单位肾痨(NPHP)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收集患儿的一般情况、肾活检、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测序结果,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①2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3和17个月,均以黄疸、肝功能异常为首发症状,2例进展至ESRD的年龄分别为11和35个月.例1肾活检病理肾小管间质炎,肾小球轻度病变,未见囊肿;肝脏活检肝细胞弥漫性变性,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未发现家族中有类似疾病.②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例1存在NPHP3基因C.2369A>G(p.L790P)、c.1358A>G (p.L453P)杂合错义突变,例2存在c.1174C>T(p.R392X)无义突变和IVS26-3A>G剪切突变.2例均为复合杂合突变,均分别来自患儿父母.p.L453P和p.L790P错义突变及IVS26-3A>G剪切突变经软件预测为有害突变.除IVS26-3A>G外均为新发现的突变.③共检索到18篇文献1 504例NPHP患者行NPHP3测序,79例检测到NPHP3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其中19例在新生儿期进展为ESRD,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常伴有肺发育不良和胰腺囊肿,在胎儿期表现为羊水少,超声提示双肾增大,伴有囊性改变,常被诊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余20例(含文2例)在5岁前进展为ESRD,以肝功能异常和贫血为主要表现,常伴肝脏纤维化和胆管发育异常;42例在5岁后进展为ESRD,以贫血、肾功能异常和高血压等肾脏表型为主.结论 NPHP3基因突变所致NPHP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青年型NPHP,约半数在5岁前进展为ESRD,故婴幼儿期不明原因的黄疸和肝功能异常应警惕NPHP3基因突变可能.本研究发现的c.1358A>G、C.2369A>G和c.1174C>T突变为新发现的NPHP3基因突变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