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咬合异常的关系——从历史到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关于咬合异常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的关系,从主导病因到仅为局部生物学因素之一,自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认识转变影响到临床诊治行为和研究方向。目前认为TMD致病因素为多因素,咬合因素与TMD的发生关联性较弱,但是有一些共性的咬合异常比如非工作侧 干扰、最大牙尖交错位和后退接触位之间过度滑动、最大牙尖交错位不稳定等可能是促进TMD发生的危险因素。行为、生物学、环境、社会认知、精神心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促进TMD症状的发生。在教学和临床工作中不能忽视医源性咬合创伤对促进TMD发生的风险,应重视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对疾病的影响,推荐综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泌尿外科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自2008年泌尿外科单孔腹腔镜技术引入中国以来,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国内泌尿外科领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本文回顾并总结了国内泌尿外科单孔腹腔镜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从雏形探索期、快速发展期、理性思索期到目前的突破发展期,该技术在相关理论基础、手术操作技巧、器械研发以及临床规范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术后疼痛轻、体表美观毁损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仍存在操作空间小、器械干扰大等局限。目前,国内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总体上趋于平稳、规范,机器人单孔手术系统或能有效解决器械干扰等问题,但仍需要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阐明该技术的临床优势和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因果推断中研究人群的形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流行病学是对一定数量的人群进行特征描述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因果推断。研究人群的形成是其第一步。本研究以观察性研究为例,首先定义个体截面和人群截面,并阐明其测量需满足的3个假设:属性真实值随时间保持不变,属性变量间互不干扰,个体间互不干扰;接着指出因果推断研究应以待定因(或暴露)的发生或状态开始的时间为标准进行统一;最后,基于人群截面的双重角色,提出人群的因果推断研究可分为2类:历史重建研究和探索未来研究,并初步梳理了研究设计框架、估计的效应及设计间的关系。从因果思维角度探讨研究人群的形成过程,可为明确因果推断研究设计类型奠定基础,选取合适的效应估计进行因果推断,值得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甲巯咪唑相关性椎管内血管炎经 131I治疗后病情迅速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工合成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ATD)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已有70多年的历史。抗甲状腺药物是一种被称为硫酰胺的分子,通过干扰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介导的甲状腺球蛋白中酪氨酸残基的碘化来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发挥作用。这类药物也被认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促进甲亢的缓解。甲巯咪唑(MMI)和丙基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 PTU)是治疗Graves病(GD)最常用的ATD,其中ATD治疗能使大约60%的患者病情缓解 [1]。ATD的不良反应多种多样,包括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肝功能损害、药物性皮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NCA)阳性血管炎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GD患者ATD相关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极为多样而且罕见,因为小血管炎症可能影响任何器官。肾脏、肺和皮肤是最常受到疾病影响的器官 [1]。此外,关节痛、滑膜炎、移行性多关节炎、肌炎、巩膜炎、胸膜炎、鼻/口腔黏膜糜烂、心包炎、面瘫和肝炎均有报道 [2]。据报道 [3]1例GD患者经MMI治疗后发展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Ozkok等 [4]还报道了1例非常罕见的MMI治疗甲亢引起的骨髓浆细胞增多症。本文报道1例椎管内硬脊膜外血管炎病例,似乎与MMI和 131I治疗有关。本病例也是MMI治疗GD相关椎管内硬脊膜外血管炎的的首次报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椎邻近节段疾病的风险因素及治疗策略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融合手术作为治疗脊柱疾病的有效术式已有百余年历史。随着对脊柱疾病理解的加深及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腰椎融合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疗效也得到了确切证实。然而,融合手术不可避免地破坏了脊柱原有的生物力学环境,限制了相应脊柱节段的活动范围,导致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应力大幅增加。当邻近节段出现新发的影像学退行性改变或原有的退变加重,即为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如果存在与影像学退变表现相一致的下肢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则为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近年来,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正在成为医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由于其较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更贴近临床实践,更注重临床决策的实用性,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国内外各大数据库进行检索,对腰椎ASDis的风险因素及其治疗进展在RWS中的进展进行综述。检索文献显示导致ASDeg和ASDis发生和进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患者相关因素和手术相关因素。一般而言,患者年龄、体重、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内科相关疾病等因素影响了ASDeg的进展。手术相关因素包括手术节段数目、手术方式、邻近节段的干扰、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是否得到纠正等。为预防ASDis的发生,患者可以通过减轻体重和控制内科疾病来减缓ASDeg的进程。医生也可以通过充分手术规划和仔细术中操作以避免医源性因素的影响。同时,对于已经发生ASDis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可采用手术干预。目前的翻修手术方式主要包括经皮内镜下单纯减压和后路减压延长内固定等。短期的RWS显示经皮内镜治疗ASDis疗效可能等同于再次融合内固定术。仍需大样本、长期的随访结果来指导邻近节段疾病治疗,以期提高临床决策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类活动胁迫下野生动物生境变迁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人类活动是威胁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难民物种"受人类活动干扰被限制在了次优的栖息地.以我国受威胁情况较为严重的珍稀物种仰鼻猴为例,基于地形变量、人类活动变量、气候变量及古今分布点(历史时期:20世纪前;现今时期:20世纪至今)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对其古今生境开展预测,结果表明:古今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仰鼻猴丧失了我国东部921756km2的适宜生境,保留适生区内的生境质量下降,新增适生区分散且破碎,仰鼻猴重新适应了历史时期的次适生区甚至不适生区.古今以来,仰鼻猴对气候变量适应能力的改变远小于对地形变量,与可以自由选择适宜生境时相比,现今时期的仰鼻猴生境内的海拔更高、地形起伏度更大,最冷月最低温以及年度气温变化的适宜范围相比更窄,仰鼻猴提高了对多种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但同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升高,并面临着种群隔离度增加等风险,已无法占据最佳生态位.建议关注现有适宜生境附近的人类活动强度,尽可能减少与仰鼻猴产生空间或资源的竞争,加强对该物种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浙江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庆元片区叶附生苔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7/6
叶附生苔是苔藓植物中特有率最高的一个类群,特殊的生理生态特性使其对气候变化及人为干扰极为敏感,成为苔藓植物中最需要关注和保护的一个类群.为了解叶附生苔物种多样性及组成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我们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庆元片区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域内有叶附生苔历史调查记录且物种较为丰富的3个保护点(百山祖、十九源、五岭坑)进行叶附生苔类植物调查,比较并分析这3个保护点叶附生苔类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分类β多样性及功能β多样性在时间(1990-2020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变化.结果表明,该片区共有叶附生苔类植物4科10属31种.与历史数据相比,本次调查新增叶附生苔7种,但有14种未采集到.在所调查的3个保护点中,仅五岭坑的物种数上升,百山祖和十九源的物种数均下降30年来,各保护点的叶附生苔总的功能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百山祖的物种分类β多样性及功能β多样性在3个保护点中最高;物种分类β多样性主要是由周转组分构成,相反,功能β多样性主要是由嵌套组分构成.与30年前相比,3个保护点之间的物种分类β多样性及功能β多样性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物种异质化现象有增加的趋势.鉴于叶附生苔物种组成随时间的明显变化,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物种组成差异随时间的加剧情况,建议在我国其他叶附生苔分布中心开展类似的调查和比较研究,以期及时更新物种名录,同时结合国家公园的建设契机,加强对叶附生苔不同分布点之间的联通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北京西山老龄树记载的森林干扰历史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老龄树不仅记载着气候与环境的变化信息,同时也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历史.了解老龄树的生长变化和干扰历史对准确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老龄树的健康并为其制定合理的保护计划具有现实的意义.该研究利用树木年轮生态学方法分析了北京西山地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的干扰历史及其原因.结果发现:在1820-2021年间,该地区油松生长释放的高峰期主要是5个,分别是 1820-1830、1869-1881、1909-1918、1947-1959和2004-2010年间.树木生长抑制事件多集中在 1831-1837、1855-1868、1882-1891、1920-1930、1960-1970和1980-1986年间.该地区油松生长与气候因素的响应分析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显示,干旱事件及随后的气候条件好转是导致该地区森林生长抑制及释放事件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老龄树在1840年前的平均径向生长速率可达到2.70 mm·a-1,随后出现生长速率逐渐下降的趋势;1980年以后出现明显生长抑制现象,年平均径向生长速率下降到0.38 mm·a-1,下降幅度达85%.1965年后生长速率和气温出现了更强的负相关关系,生长速率和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出现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1980年后北京地区加剧的暖干化趋势对该地区老龄树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北京地区历史时期森林干扰发生的规律,对准确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老龄树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珠江口南沙海域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结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根据 2015 年秋季珠江口南沙海域拖网渔业生物的调查,采用碳(C)、氮(N)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珠江口南沙海域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基本特征,构建了连续营养级谱,并探讨了食物网中鱼类营养级历史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南沙海域秋季渔业生物 δ13C 介于-29.22‰—-20.67‰,均值为(-25.89±2.08)‰,δ15N 介于 10.55‰-15.66‰,均值为(12.44±1.41)‰.以小型浮游动物的氮稳定同位素平均值作为基准值构建渔业生物的营养级谱,发现珠江口南沙海域鱼类的营养级范围为 2.72-4.23,甲壳类的营养级范围为 2.99-3.99,且各种类生物营养级跨度大.与Fishbase鱼类生态学数据库记录进行对比,发现64%的鱼类其营养级均值位于历史营养级数据范围内,27%的鱼类营养级低于历史营养级水平,只有 9%的鱼类营养级高于历史营养级水平.珠江口南沙海域渔业生物总体处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食物网受干扰较多的状态.研究初步建立了珠江口南沙海域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结构,旨在为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地形和历史干扰对西双版纳勐仑地区热带森林林冠高度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以机载激光雷达为研究手段,结合1981和2021年的全色照片,利用多元回归树的方法对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子保护区的热带森林林冠高度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勐仑子保护区西片森林可根据林冠高度结构差异而分为7类,其中包括热带季节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河漫滩林;潜在辐射强度、海拔、地形垂直曲率、坡度以及1981和2021年影像亮度平均值是影响林冠高度结构聚类的主要因子.以番龙眼为主要优势种的热带季节雨林在沟谷和低地地段占有最大的分布范围,而山脊和干扰迹地上则以短刺锥为优势种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次生林地段林冠表面极为平整,结构上明显区别于天然林,30多年前的轮歇农业活动至今仍对森林外貌有着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