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肾平喘颗粒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肾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补肾平喘颗粒治疗肾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3-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补肾平喘颗粒剂,对照组加服补肾平喘颗粒模拟剂。2组均治疗6周。观察治疗前后哮喘症状积分、哮喘控制测试表(Asthma Control Test, ACT)评分、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ak expiratory flow/predicted value,PEF%)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结果:共91例患者完成临床研究,其中对照组45例,治疗组46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43/46)、对照组为77.8%(35/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79, P=0.032)。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ACT量表评分、P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802、3.420、8.938, P值均<0.01),EOS水平低于对照组( t=3.481, P=0.001)。 结论:补肾平喘颗粒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肾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哮喘控制水平,提高PEF水平,减轻气道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清咳平喘颗粒在急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清咳平喘颗粒(原名清宣颗粒)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在其基础上增加金荞麦、鱼腥草、川贝母、矮地茶、枇杷叶、紫苏子六味清肺、化痰、解毒之品,经现代制药工艺精制而成,具有清热宣肺、止咳平喘、解毒化痰功效,主要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属痰热郁肺证患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百蕊颗粒结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百蕊颗粒结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风热袭肺证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5年7月-2018年7月符合入选标准的15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75例。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冲服百蕊颗粒。2组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及风热袭肺证评分。采用肺功能仪检测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和FEV1/FVC;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及痰液中的TNF-α和IL-6水平,记录患者的咳嗽、喘息、咳痰、肺部啰音的消失时间,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6%(72/73)、对照组为88.9%(64/7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54, P=0.037)。治疗组咳嗽、喘息、咳痰、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331、5.590、5.841、6.305, P<0.01)。治疗组治疗后咳嗽、喘息、咳痰、哮鸣音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990、4.431、5.221、5.004, P值均<0.01);风热袭肺证咳喘、发热、口干咽痛、鼻塞、流涕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652、5.190、5.311、5.793、5.643, P值均<0.01)。治疗后,治疗组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52.51±5.63)%比(47.30±5.21)%, t=8.931]、FEV1/FVC[(61.57±6.44)比(56.87±5.82), t=8.251]均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 t值分别5.331、4.908)及痰液中TNF-α、IL-6水平( t值分别6.001、4.803)均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百蕊颗粒结合雾化吸入氨溴索可有效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黏蛋白MUC5AC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气道黏液作为呼吸道抵抗吸入病原体和颗粒物损害的第一道先天防线,其主要固体成分是黏蛋白MUC5AC和MUC5B,其中MUC5AC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种。MUC5AC基因过表达是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特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和囊性纤维化。MUC5AC基因的表达受多个方面的调节,包括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后生物合成过程和表观遗传水平。本文对其调节机制及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释放促进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疾病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是一种引起肺囊性改变和呼吸衰竭的多系统疾病。结节性硬化病(TSC)1/2基因功能缺失导致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活性失调,异常平滑肌细胞(即LAM细胞)过度增殖。LAM细胞与成纤维细胞、淋巴内皮细胞、多种炎性细胞相互作用,在肺部形成类似于“癌巢”的LAM结节。此外,LAM结节中亦发现存在肥大细胞聚集,但其功能和机制尚不明确。肥大细胞是一种在组织中驻留的颗粒状造血细胞,在过敏、哮喘、纤维化和关节炎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类胰蛋白酶是丝氨酸蛋白酶,其为肥大细胞分泌最多的物质之一,在肺部疾病中可作为成纤维细胞有丝分裂原。该研究分析了LAM细胞与LAM相关成纤维细胞(LAM-associated fibroblasts,LAF)的交互作用,通过3D球状体共培养评估LAM细胞与肥大细胞迁移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LAM小鼠同种异体移植瘤模型探究肥大细胞及其分泌的类胰蛋白酶对LAM的影响。结果发现,LAM细胞/LAF共培养诱导LAF分泌多种CXC趋化因子,LAM肺中表达CXC趋化因子受体(CXCRs)的类胰蛋白酶阳性肥大细胞显著增加( P<0.05)。LAM球状体吸引肥大细胞,这一过程被CXCR1和CXCR2的药理学和CRISPR/cas9抑制所抑制。LAM球状体引起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释放,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LAM球体大小增加( P=0.002);类胰蛋白酶抑制剂APC366和色苷酸钠(SCG)抑制肥大细胞诱导的球状体生长。在体内,SCG降低了肥大细胞活化和LAM小鼠肺肿瘤负荷( P=0.00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990-2019年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RD)死亡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分省研究结果,采用GBD2019世界标准人口对CRD死亡率进行标化,应用Joinpoint 4.8.0.1软件计算各类CRD死亡人数及标化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基于GBD比较风险评估理论估计吸烟、室内空气污染、职业性气体、微粒和烟雾、环境颗粒物污染、低温、被动吸烟、臭氧污染、职业性接触二氧化硅、职业性哮喘、高体质指数(BMI)、高温和职业性接触石棉12个CRD危险因素的归因死亡数。结果:1990-2019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死亡人数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P<0.001),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24.4万(91.2万~139.5万)例降至2019年的103.7万(88.9万~126.6万)例,AAPC=-0.9%(95% CI:-1.5%~-0.3%), P<0.001;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217.9/10万(163.3/10万~242.0/10万)降至2019年的65.2/10万(55.5/10万~80.1/10万),AAPC=-4.2%(95% CI:-5.2%~-3.2%), P<0.001。支气管哮喘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4.0万(3.0万~5.8万)例降至2019年的2.5万(2.0万~3.1万)例,AAPC=-2.0%(95% CI:-2.6%~-1.4%), P<0.001;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6.4/10万(4.7/10万~9.5/10万)降至2019年的1.5/10万(1.2/10万~1.9/10万),AAPC=-5.1%(95% CI:-5.8%~-4.4%), P<0.001。尘肺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1万(0.8万~1.4万)例降至2019年的1.0万(0.8万~1.4万)例,AAPC=-0.2%(95% CI:-0.4%~0.1%), P=0.200;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1.4/10万(1.0/10万~1.7/10万)降至2019年的0.5/10万(0.4/10万~0.7/10万),AAPC=-3.1%(95% CI:-3.4%~-2.8%), P<0.001;肺间质性疾病和肺结节病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0.3万(0.3万~0.6万)例增至2019年的0.8万(0.6万~1.0万)例,AAPC=3.5%(95% CI:2.7%~4.2%), P<0.001;标化死亡率在1990-2019年变化不大,AAPC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种类CRD标化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1990年与2019年,COPD、支气管哮喘、尘肺、肺间质性疾病和肺结节病的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019年我国男性CRD死亡可归因于吸烟、环境颗粒物污染、职业性气体、微粒和烟雾、低温和被动吸烟的人群归因分值(PAF)分别为71.1%(68.0%~74.3%)、24.7%(20.1%~30.0%)、19.3%(13.0%~25.4%)、15.7%(13.6%~18.3%)和8.8%(4.5%~13.1%),女性可归因于环境颗粒物污染、吸烟、低温、职业性气体、微粒和烟雾和被动吸烟的PAF分别为24.1%(19.6%~29.3%)、21.9%(18.7%~25.2%)、16.4%(14.0%~19.2%)、15.6%(10.2%~21.1%)和14.7%(7.9%~21.3%)。 结论:1990-2019年中国CRD的总体死亡水平明显降低,但在全球仍处于较高水平,需采取积极防控措施降低CRD的死亡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辅助治疗痰热壅肺型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活化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辅助治疗痰热壅肺型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活化蛋白(APC)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IL-1R)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丽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116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儿均给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APC和IL-1R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8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017, P=0.008);观察组的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X线炎症消失时间及咳嗽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134、13.157、3.407、8.532,均 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ACP和IL-1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480、0.501,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ACP水平均升高(均 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t=5.029, P<0.05);而两组血清IL-1R水平均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t=11.835, P<0.05)。 结论: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辅助治疗痰热壅肺型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确切,可迅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可能与其可降低血清IL-1R水平和提高APC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气黑碳颗粒浓度与儿童哮喘门急诊人数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污染物暴露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诱导儿童哮喘的加重,大气黑碳(black carbon,BC)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污染物,目前东北地区尚无大气BC暴露与儿童哮喘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该研究探讨每日儿童哮喘发病(门急诊患者)人数与大气BC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来自沈阳市各医疗机构2019年1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门急诊就诊的主要诊断包含"哮喘"的患儿52 653人次,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确定每日儿童哮喘发病(门急诊患者)人数与大气BC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期间沈阳市儿童哮喘门急诊入院总人数为52 653人次,BC平均浓度为2.58 mg/m 3。其中BC变化(2.00~10.03 mg/m 3)( RR=1.17,95% CI:1.07~1.28)和NO 2变化(0~88 μg/m 3)( RR=1.21,95% CI:1.06~1.39)对儿童哮喘门急诊人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5)。污染物浓度升高后累积10 d内对儿童哮喘影响,其中最大的是BC浓度变化对男性儿童哮喘的影响( RR=1.60,95% CI:1.23~2.08)。 结论:BC浓度与男性儿童哮喘的门急诊就诊人数呈正相关,且BC对儿童哮喘的累积作用大于其他污染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槐杞黄颗粒在年幼儿童支气管哮喘长期管理中作用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槐杞黄颗粒在年幼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长期管理中的作用及对伴发鼻炎的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的方式,门诊依序纳入2~5岁的哮喘且接受以下治疗方案之一的患儿(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包括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长期控制药物,未给予槐杞黄(控制药物组);给予长期控制药物,同时给予槐杞黄(联合治疗组);仅给予槐杞黄,未给予长期控制药物(槐杞黄组)。收集患儿的基线资料,于治疗4周、8周、12周后进行随访,内容包括近4周哮喘症状天数、重度哮喘发作次数、哮喘控制水平、鼻炎症状天数等,采用 Kruskal- Wallis H检验或 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患儿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不同组间的差异。 结果:共纳入患儿2 234例,完成随访2 147例,其中控制药物组477例,联合治疗组1 374例,槐杞黄组296例。与基线比较,治疗4周时各组患儿的哮喘症状天数、哮喘重度发作次数、鼻炎症状天数均显著减少(均 P<0.01),哮喘良好控制率显著提高( P<0.01),并持续至随访结束。不同组间比较,治疗8周、12周时联合治疗组患儿哮喘症状天数均少于槐杞黄组[0(0,0.9) d比0(0,0.3) d, P<0.05;0(0,1.0) d比0(0,1.0) d, P<0.01];治疗12周时,联合治疗组、槐杞黄组患儿哮喘重度发作次数均低于控制药物组[0(0,1),0(0,1),0(0,2),均 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哮喘良好控制率在治疗8周、12周时均高于控制药物组和槐杞黄组(89.6%比85.9%、82.1%;90.9%比84.1%、81.8%, χ2=15.28、29.32,均 P<0.01)。 结论:槐杞黄颗粒作为附加治疗或单独使用均可减少年幼儿童哮喘症状和重度发作以及鼻炎症状,提高哮喘控制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抗敏止嗽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抗敏止嗽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潜在作用机制,并结合动物实验加以验证。方法:借助BATMAN-TCM数据库筛选抗敏止嗽颗粒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得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支气管哮喘靶点取交集后导入STRING数据库,建立PPI网络,采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制备卵蛋白诱导的哮喘小鼠模型,经抗敏止嗽颗粒干预后,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结果:得到抗敏止嗽颗粒活性成分240个,潜在作用靶点1 364个,筛选得到TNF、IL-6、AKT1、ALB、IL-1β等11个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抗敏止嗽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主要涉及蛋白质磷酸化的正调节、炎症反应的调节、脂多糖反应等生物进程及TNF、MAPK、IL-17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显示,抗敏止嗽颗粒可降低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 P<0.05),减少小鼠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从而缓解哮喘症状。 结论:抗敏止嗽颗粒可能通过作用于TNF-α、IL-6、IL-1β等靶点发挥抗炎作用,进而缓解哮喘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