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模式探讨——基于CHARLS数据库解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人群慢性病流行现状及共病规律,为制定慢性病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20年CHARLS数据库,分析年龄≥60岁老年人10 635名的基本信息和健康数据,探索15种常见慢性病流行趋势,并引入实际预期比(O/E)、凝聚层次聚类分析挖掘共病模式.结果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6.39%,以高血压病(48.49%)、关节炎(43.12%)、胃部疾病(不包括肿瘤或癌)(32.06%)为主;共病患病率66.30%,二病共存组合前三位的是"高血压病+关节炎"(22.28%,O/E=1.07)、"高血压病+血脂异常"(20.25%,O/E=1.44)、"胃部疾病+关节炎"(18.65%,O/E=1.35);三病共存组合前三位的是"高血压病+关节炎+血脂异常"(10.31%,O/E=1.70)、"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心脏病"(9.70%,O/E=2.65)、"关节炎+胃部疾病+高血压病"(9.49%,O/E=1.42);凝聚层次聚类分析整体按照恶性肿瘤、情感及精神疾病、"中风+记忆有关疾病+帕金森症"、"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慢性肺部疾患+哮喘+胃部疾病+关节炎+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分别聚类成簇,形成共病模式.结论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整体逐年升高,且存在聚集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心房颤动类型患者合并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不同心房颤动(房颤)类型患者合并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751例,分为阵发性房颤(367例)和持续性房颤(384例),将不同房颤类型患者分为缺血性卒中组和非缺血性卒中组,分析不同类型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房颤合并卒中患者中,持续性房颤患者比例大于阵发性房颤(P<0.05),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卒中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糖尿病比例高于无卒中组,CHA2DS2-VASc评分高于无卒中组[(5.92±1.41)分比(3.97±1.26)分,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OR=3.795,95%CI 1.011~14.241,P<0.05)、糖尿病(OR=2.12 1,95%CI 1.272~3.536,P<0.05)是阵发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卒中组女性(P<0.05)、合并高血压(P=0.012)比例高于无卒中组,年龄[(79.34±6.62)岁比(74.5土9.70)岁]、左心房内径(LAD)[(49.28±4.29)mm比(42.13±3.96)mm]、CHA2DS2-VASc评分[(3.97±1.38)分比(3.61±1.37)分]高于无卒中组(P<0.05),接受抗凝治疗患者比例低于无卒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2,95%CI 1.025~1.100,P<0.05)、女性(OR=2.917,95%CI 1.681~5.060,P<0.05)、LAD(OR=1.165,95%CI 1.105~1.230,P<0.05)是持续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抗凝治疗(OR=0.332,95%CI 0.194~0.566,P<0.05)是保护因素.结论 冠心病、糖尿病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合并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年龄、女性、LAD、抗凝情况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抗凝治疗.因此,对于阵发性房颤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或积极进行节律控制、抗凝治疗,以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6年4月—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伴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患者,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4~48岁,累及小腿者2例、前臂者2例。急诊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20 cm~44 cm×20 cm。患者胫前、后动脉缺损长度为13~18 cm,尺、桡动脉缺损长度为9~12 cm。设计并切取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面积为20 cm×9 cm~24 cm×21 cm,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长度为8~18 cm)、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面积分别为21 cm×13 cm、20 cm×14 cm,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长度分别为14、17 cm,大隐静脉长度分别为22、21 cm)。采用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与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小腿环形热压伤创面,采用双侧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前臂环形热压伤创面,同时重建损伤的主干血管。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腹部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皮瓣及远端患肢血运、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皮片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情况,患肢外观、血运及功能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进行足、踝功能评价,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腕、手功能评价。结果:4例患者术后皮瓣及远端患肢均血运良好并顺利成活。3例患者受区创面顺利愈合,但1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受区创面后期出现渗出,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供区创面均愈合,皮片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患者皮瓣稍臃肿,肢体外观良好、血运正常、功能恢复较佳。末次随访时,2例小腿环形热压伤患者足、踝功能评定为良者1例、可者1例,2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腕、手功能评定为优者1例、良者1例。结论: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可同时重建受损主干血管及修复创面,既可有效保肢,又能恢复患肢部分功能,是治疗伴有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构建临床危险因素模型预测抗VEGF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收集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病史中易获取的临床特征及血液检测指标,筛选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nAMD疗效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以此构建模型评估抗VEGF预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随机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抗VEGF治疗的nAMD患者173例(173眼),单眼患者纳入患眼,双眼同时治疗患者纳入较严重眼。收集可能影响疗效的临床特征以及检验指标中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设置随机数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21例)和验证集(52例)。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算法-Cox比例风险回归(LASSO-Cox回归)筛选重要特征,Cox比例风险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和时间依赖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重要特征和模型对不同随访时间结局的区分度,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净收益,建立列线图用于快速计算有效概率。结果::利用LASSO-Cox回归筛选到5个重要特征和指标: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打针次数、最后1次打针至随访的间隔时间及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量,并利用这些变量建立5-Panel模型。评估这些变量对不同随访时间结局的区分度,其中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BCVA变化量和打针次数的C-index较高。训练、验证和重抽样数据集在大部分随访时间结局的C-index大于0.7。ROC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区分度,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对在90、180、360、720 d随访结局的AUC均大于0.8。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对90、180、360、720 d的随访结局具有正向净收益。结论::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开发并验证了由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打针次数、最后1次打针至随访的间隔时间及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BCVA变化量组合的5-Panel模型,利用该模型判断抗VEGF疗效性能良好,能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天津地区儿童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分布情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儿童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方法:对5 823例天津地区l~14岁儿童UniCAP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血清变应原sIgE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血清变应原sIgE的分布及其与性别、病种、年龄、季节的相关性。结果:1.在5 823例儿童中血清变应原sIgE阳性者3 602例(61.86%);其中单纯气传变应原阳性1 556例(43.20%),单纯食物变应原阳性779例(21.63%),食物及气传变应原双重阳性1 267例(35.17%)。2.气传变应原阳性率前5位的依次为霉菌类(33.02%)、粉尘螨(27.21%)、户尘螨(24.28%)、艾蒿(21.64%)和豚草(17.32%)。3.食物变应原以鸡蛋白、牛奶及小麦为主,阳性率分别为27.06%、25.59%及20.00%。4.男童阳性率(64.02%)高于女童(5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94, P<0.05)。5.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血清变应原sIgE阳性率(73.18%)高于变应性鼻炎患儿(59.82%)及湿疹患儿(5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4.51、40.04,均 P<0.05);哮喘患儿气传主要变应原为霉菌类、粉尘螨、户尘螨、小麦、花生;变应性鼻炎患儿主要变应原为霉菌类、鸡蛋白、小麦、艾蒿和粉尘螨;湿疹患儿主要变应原为鸡蛋白、牛奶、霉菌类、粉尘螨和户尘螨。6.随年龄增长,气传变应原sIgE阳性率逐渐升高;食物变应原sIgE中,牛奶、鸡蛋白阳性率逐渐下降,小麦及花生阳性率逐渐上升。7.不同季节变应原sIgE阳性率不同,总阳性率以夏季(66.59%)最高,秋春季(64.15%、62.07%)次之,冬季(54.63%)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38, P<0.05);气传变应原中,粉尘螨、户尘螨在夏秋季节(粉尘螨:32.25%和30.17%;户尘螨:30.40%和27.54%)最高,霉菌类在夏季(45.41%)最高,其次是秋季(36.19%);德国小蠊主要在夏季(5.52%)最高;猫毛皮屑、动物皮毛组合、艾蒿及杂草类花粉组合在秋季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3.33%、13.94%、24.84%及19.88%。 结论:霉菌类、粉尘螨、户尘螨、鸡蛋白和牛奶为天津地区儿童最常见的变应原。变应原的分布与儿童性别、病种、年龄、季节均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EB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儿童EB病毒(EBV)感染的流行情况,分析其血清学特征。方法:采用LIAISON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26 714例患儿血清中抗EBV衣壳抗原IgM(VCA-IgM)抗体、抗衣壳抗原IgG (VCA-IgG)抗体、抗核抗原IgG(EBNA-IgG)抗体及抗早期抗原IgG(EA-IgG)抗体。根据VCA-IgM、VCA-IgG及EBNA-IgG 3项主要抗体的检测结果判断EBV感染状态;对其中VCA-IgM单独阳性的患儿,4~6周后复查EBV抗体。结果:26 714例患儿中VCA-IgM抗体阳性2 963例(11.09%),VCA-IgG抗体阳性15 349例(57.46%),EBNA-IgG抗体阳性14 263例(53.39%)及EA-IgG抗体阳性731例(2.74%)。15 149例男童VCA-IgM、VCA-IgG、EBNA-IgG及EA-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98%(1 663/15 149例)、57.73%(8 745/15 149例)、53.49%(8 103/15 149例)及2.57%(389/15 149例),11 565例女童上述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24%(1 300/11 565例)、57.10%(6 604/11 565例)、53.26%(6 160/11 565例)及2.96%(342/11 565例),不同性别患儿在4项抗体检测阳性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VCA-IgG及EGNA-IgG抗体阳性率随患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增高( χ2=4 057.744、4 776.285,均 P<0.05),至14岁时,患儿VCA-IgG及EBNA-IgG的阳性率分别达到87.98%(1 317/1 497例)及88.78%(1 329/1 497例);三抗体联合检测显示,在VCA-IgM阳性的急性感染患儿中,以典型原发感染状态[36.38%(1 078/2 963例)]及原发感染恢复期或再激活状态[43.81%(1 298/2 963例)]为主;而VCA-IgG及EBNA-IgG双阳性的抗体组合模式占既往感染患儿的95.09%(12 777/13 437例)。在198例VCA-IgM单独阳性患儿中,有133例(67.17%)在复查时未发生血清IgG阳转。在所有就诊患儿中,无单独EA-IgG阳性患儿,而既往感染的患儿中3.19%(428/13 437例) EA-IgG阳性。 结论:EBV 4项抗体阳性率在男女患儿中无差异,其既往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抗体联合检测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详细和可靠的信息;双份血清抗体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而EA-IgG是诊断EBV既往感染再激活的一个重要血清学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四肢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科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9~58岁。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6例,交通伤6例。其中4例伴有血管神经损伤,1例伴有尺神经缺损。所有创面经一期行清创VSD术,术后合并有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外露,各创面皮肤缺损面积6 cm×9 cm~9 cm×35 cm,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切取最大面积35 cm×9 cm。手部与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与尺侧血管吻合2例、桡侧血管吻合3例;足、踝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与胫前血管吻合,3例与胫后血管吻合。结果:12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术后均存活,未出现血管危象;其中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皮肤软组织坏死,清洁换药后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36个月,皮瓣感觉部分恢复,外形、质地、效果良好;供区仅存留线性瘢痕,外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较大,供区损伤小,设计灵活,分叶组合后可同时修复各种四肢复杂创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7种儿童常用近视筛查方案的准确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睫状肌麻痹验光作为近视诊断金标准,比较常用的近视筛查方案及其不同组合用于儿童近视筛查的准确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连续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初次就诊的儿童543例,年龄6~8岁,检查并记录儿童裸眼远视力(UCDVA)、眼轴长度(AL)、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R)、自然瞳孔下电脑验光屈光度(PR)及睫状肌麻痹验光后等效球镜度(SE)。以PR≤-0.50 D作为近视阳性界值;UCDVA<5.0为视力不良;轴率比(AL/CR)>3视为可疑近视;以睫状肌麻痹验光后SE≤-0.50 D为近视诊断金标准。筛查方案共7种,分别为:UCDVA、PR、AL/CR、UCDVA+PR、UCDVA+AL/CR、PR+AL/CR、以及UCDVA+PR+AL/CR。筛查方案评价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和ROC曲线下面积等。不同近视筛查方案间阳性检出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当使用单一指标筛查近视时,PR方案准确性最好,其灵敏度(100.0%)、特异度(89.2%)、约登指数(0.89)、阳性预测值(64.7%)、阴性预测值(100.0%)、诊断符合率(0.732)和ROC曲线下面积(0.95)均最高。当使用2种指标组合筛查近视时,UCDVA+PR方案和PR+AL/CR方案准确性较接近(约登指数分别为0.91、0.92),均比UCDVA+AL/CR方案准确性好(约登指数为0.87)。当使用3种指标组合,即UCDVA+PR+AL/CR方案筛查近视时,仅特异度(96.2%)、阳性预测值(83.3%)和诊断符合率(0.861)相较UCDVA+PR和PR+AL/CR方案稍有提升,其余准确性及可靠性指标均有所下降。结论::在大规模儿童近视筛查中,如果只使用单一指标筛查近视,可考虑使用PR;如果可以联合2种指标筛查近视,可考虑使用UCDVA+PR或PR+AL/CR;当3种指标全部联合筛查近视时,筛查效能提升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MRI的前列腺癌放疗中标志物手动辨识与定位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基于MRI的前列腺癌放疗中黄金基准标志物(GFM)手动辨识和定位方法的效能。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6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年龄(58.5±4.1)岁,每例患者均置入了3枚GFM后接受放疗定位CT扫描,然后采用单独序列(SS)法和组合序列(CS)法对所有患者进行MRI检查。由5名放疗医师分别对2种序列法获得的所有图像进行GFM手动辨识和定位。计算单个GFM中心(C sGFM)坐标均值和3枚GFM空间质心(C mGFM)坐标均值,并采用Bland-Altman分析法分别评价2种序列法定位的一致性。通过与CT定位比较并计算GFM的标志物间距(IMD),评价2种序列法定位的准确度,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SS法GFM辨识阳性率为79.17%(38/48),CS法为93.75%(45/48)。(1)一致性结果。SS法中,每名放疗医师计算的GFM中心坐标同所有GFM的C sGFM坐标均值在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上的95%一致性界限(LoA)范围分别为-1.46~0.97 mm、-1.06~1.73 mm、-1.96~1.12 mm;CS法中分别为-0.79~1.09 mm、0.10~1.47 mm、-0.87~1.40 mm. SS法中,每名放疗医师计算的3枚GFM空间质心坐标同所有患者的C mGFM坐标均值在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上的95%LoA范围分别为-1.38~0.94 mm、-1.60~1.07 mm、-1.07~1.75 mm;CS法中分别为-0.57~0.76 mm、-0.71~0.98 mm、-1.16~0.76 mm。(2)准确度结果。与CT定位比较,SS法中IMD为(0.59±0.39)mm,显著大于CS法中的(0.32±0.17)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9, P=0.027)。 结论:基于MRI的2种GFM手动辨识和定位方法的效能均可满足临床要求,其中CS法GFM手动辨识的阳性率、定位一致性和准确度均优于SS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平均纯音听阈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听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纯音测听气导平均听阈(pure-tone average,PTA)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的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听力变化规律。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听神经病临床诊断和干预多中心研究(注册号:ChiCTR2100050125),AN诊断标准依照2022年中国听神经病临床实践指南。筛选首诊纯音测听平均听阈(500、1 000、2 000、4 000 Hz)正常或存在轻度听力损失的AN患者,分为纯音平均听阈正常组(PTA-Normal组,即PTA N组,平均听阈<20 dBHL)和轻度听力损失组(PTA-Mild hearing loss组,即PTA M组,平均听阈20~35 dBHL),观察记录患者的听力学特征、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以及随访结果,采用GraphPad Prism 8及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纳入纯音平均听阈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的AN患者75例(150耳),其中PTA N组19例(38耳),男12例、女7例,发病年龄(16.9±4.5)岁(均数±标准差,下同)、检测年龄为(22.1±5.8)岁;PTA M组共56例(112耳),男29例、女27例,发病年龄(16.2±7.9)岁、检测年龄(23.9±9.0)岁。两组患者首诊低频(125~500 Hz)平均听阈显著升高;86.0%(126/150)的患耳听性脑干反应(ABR)波形缺失;PTA N组言语识别率为71.8%±22.4%,PTA M组言语识别率为58.1%±29.3%;PTA N组耳蜗电图-SP/AP为0.98±0.47,PTA M组为1.07±0.63。75例AN患者中40例(53.3%)存在耳鸣,部分患者还伴有其他系统功能异常。29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PTA N组10例,PTA M组19例。短期随访(<3年),29例患者听阈均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病程延长(>3年),PTA N组趋向于低频听力先下降,而PTA M组则表现为高频听力先下降,PTA N组250 Hz与PTA M组4 000 Hz听阈均显著升高。 结论:纯音平均听阈正常或轻度听力损失的AN患者存在ABR、耳蜗电图、言语识别率等听力学检查结果异常,临床实践中应组合运用各项听力学检查对其进行综合评估;随着病程延长,这部分患者的听力逐渐下降,应动态评估其听力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