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帕他胺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阿帕他胺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中的应用疗效及临床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本院使用阿帕他胺治疗的1例mHS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进展情况。结果:该患者应用雄激素剥夺治疗(ADT)+阿帕他胺治疗1个月后,血清PSA降至36.84 ng/mL,降幅达93%,4个月后降至4.73 ng/mL,8个月后降至0.32 ng/mL,PSA降幅达99%,其后维持在0.4~0.5 ng/mL水平。ADT+阿帕他胺治疗1个月后,睾酮降至0.12 ng/mL,并长期维持去势水平。治疗3个月后复查显示前列腺病灶、盆腔内淋巴结及骨转移灶均缩小。治疗1年后再次复查发现前列腺病灶、盆腔内淋巴结及骨转移灶进一步缩小。结论:应用ADT联合阿帕他胺治疗mHSPC患者早期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mHSPC的治疗方案多样性与个体化并存,ADT联合阿帕他胺在临床试验中被证实能够快速深度降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显著延长放射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及总生存期(O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低Ki-67表达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提高对伴低Ki-67表达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高博博仁医院2020年会诊的2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肝脾T细胞淋巴瘤相关文献。结果:例1脾脏及骨髓活组织检查标本及例2肝脏、脾脏及骨髓活组织检查标本见到形态较单一T淋巴细胞增生,可见抗原丢失,增殖活性低,结合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最终均诊断为肝脾T细胞淋巴瘤,伴低增殖活性。后续均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至2023年5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结论:伴低Ki-67表达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较少见,早期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精准诊断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与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LA)-B 27相关、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一般仅表现为慢性腰背痛,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中轴骨,亦可出现外周关节受累,晚期可因脊柱和外周关节的骨化而导致驼背或跛行。AS是一种全身性炎性疾病,可伴有前葡萄膜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传导阻滞、肺上叶纤维化、神经系统受累或肾淀粉样变(继发性)等。因此内科医生应予足够重视,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肾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是现今肿瘤治疗的一项重要的方法,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抑制剂,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益处,但是其不良反应值得关注。这些药物引发的免疫应答增强会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s),对药物使用和患者预后很有影响。其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系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急性肾损伤(ICI 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ICI-AKI)是其中一种。其机制包括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丧失、药物特异性效应T细胞的再激活以及肾脏特异性自身抗体的产生。最常见的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只有少数ICIs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病例被报道。ICI-AKI通常对早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反应良好,大多数患者可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我们对ICI-AKI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式以及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和进展进行综述,特别对其危险因素、ICIs的再启动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助于采取管理措施来降低ICI-AKI发生,改善肿瘤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细胞测序和数字PCR技术筛选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验证脓毒症中特异分化的单核细胞亚群,并筛选及构建用于早期诊断脓毒症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方法: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和拟时序分析对单核细胞差异亚群进行验证。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差异亚群中的基因表达,并筛选出差异基因用于初步构建候选差异基因集。利用数字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在脓毒症患者PBMC以及脓毒症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株(THP-1)模型中对候选差异基因进行验证,并利用韦恩图构建最终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使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对差异基因集进行外部数据验证。结果:①细胞注释及拟时序分析结果显示,NEAT1 +CD163 +单核细胞的分化明显区别于其他亚群,并在脓毒症早期就已经出现,是脓毒症病理过程中的特征亚群。②从NEAT1 +CD163 +单核细胞的基因表达中筛选出22个与脓毒症相关的差异基因,经过数字PCR进一步验证后,最终筛选出碱性亮氨酸拉链ATF样转录因子(BATF)、原癌基因JUNB、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4(CEACAM4)、第9号染色体上95开放阅读框(C9orf95)、G蛋白α亚基15(GNA15)、补体C3A受体1(C3AR1)、转录生长因子β1(TGFB1)、线粒体载体同源物1(MTCH1)8个基因,用于构建最终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③外部验证结果显示,由于C9orf95基因在GEO数据库的GSE154918及GSE133822两个数据集中均无数据,因此在验证时将其排除。在GSE154918数据集,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中BATF、JUNB、CEACAM4、GNA15、C3AR1、TGFB1、MTCH1的表达在脓毒症组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log 2表达量:BATF为12.78±0.08比11.39±0.35,JUNB为16.88±0.07比16.04±0.03,CEACAM4为14.73±0.08比13.77±0.05,GNA15为13.16±0.06比12.30±0.04,C3AR1为14.62±0.13比12.87±0.05,TGFB1为16.95±0.05比16.57±0.36,MTCH1为14.80±0.02比14.61±0.15,均 P<0.05);在GSE133822数据集,基因集中BATF、CEACAM4、GNA15、C3AR1的表达在脓毒症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log 2表达量:BATF为8.66±0.16比7.92±0.14,CEACAM4为9.20±0.16比8.36±0.20,GNA15为10.66±0.18比10.13±0.16,C3AR1为11.49±0.27比10.48±0.16,均 P<0.05),而JUNB、TGFB1、MTCH1的表达在两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集差异分析(GSVA)显示,在GSE154918及GSE133822两个数据集中,脓毒症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的富集分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GSE154918:0.38±0.04比-0.44±0.02,GSE133822:0.56±0.02比0.20±0.05,均 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在GSE154918及GSE133822两个数据集中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0.993(0.980~1.000)和0.944(0.873~1.000),提示其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结论: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及数字PCR技术筛选得到的BATF、JUNB、CEACAM4、GNA15、C3AR1、TGFB1、MTCH1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对脓毒症患者具有良好的早期诊断效能,或许能够为早期诊断脓毒症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B病毒系列抗体及EB核酸联合检测在儿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EB病毒(EBV)系列抗体及EB核酸(EBV DNA)检测在儿童EBV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儿童EB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清EBV系列特异性抗体及EBV DNA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结果:纳入EBV感染患儿481例,年龄1个月~12岁,包括1岁以下组83例、1~3岁组177例、3~6岁组139例、6岁以上组82例。EBV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EBVCA-IgG低亲和力及EBV DNA三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及单独阳性率分别为75.47%和34.93%、31.39%和5.20%、54.47%和14.76%。各年龄组EBVCA-IgG低亲和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其他年龄组比较,1岁以下组EBVCA-IgM阳性率增高、EBV DNA阳性率降低(均 P<0.05)。481例患儿中EBV原发感染228例,EBV DNA载量为5.030×10 2~1.140×10 8 cps/ml,中位数为6.995×10 3 cps/ml。 结论:EBV系列抗体检测结果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提供可靠诊断依据,结合EBV DNA载量有助于早期诊断儿童EBV感染相关的重症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方法:1 855份具有有效检测结果的临床平行样本(分别用于核酸和抗原检测)来自德国、英国、乌克兰、法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美国和巴西9个国家,采样时间为2021年1月3日至9月22日。对这些样本分别采用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进行检测,计算阳性符合率[(抗原阳性例数/核酸阳性例数)×100%]、阴性符合率[(抗原阴性例数/核酸阴性例数)×100%]、总符合率[(抗原和核酸检测一致的例数/总例数)×100%]和Kappa 值。采用变异系数评价以上指标在不同国家间的差异。分析不同核酸检测循环阈值(Ct值)样本、不同特征样本和不同突变株样本的抗原检出率。结果:所有样本SARS-CoV-2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阳性符合率为90.8%(569/627),阴性符合率为99.7%(1 224/1 228),总符合率为96.7%(1 793/1 855),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924;各国间的阳性符合率(除含Ct值>30样本较多的马来西亚外)、阴性符合率(除不含阴性样本的法国外)和总符合率(除法国外)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1%和6%。当Ct值<25时抗原检出率可达83.3%~100%(变异系数为6%),无症状感染者和症状出现7 d内样本总体检出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93.4%(428/458)和5%,对SARS-CoV-2突变株的总检出率为97.5%(119/122),对20份其他病毒感染样本(包括甲型流感病毒H1N1、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和B型、肠道萨奇病毒A组16、人类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和4型、EB病毒和腺病毒)的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真实性好,且其各指标在9个国家间差异较小,可满足大规模早期筛查SARS-CoV-2感染的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的临床治愈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清除情况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至2019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HBsAg ≤ 1 500 IU/ml、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HBV DNA不可测且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至少1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48周,主要研究终点是72周时HBsAg清除的比例,同时分析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用 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析定量数据,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定性数据。 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者,其中13例患者在治疗48周时获得了HBsAg清除,另有6例患者在疗程延长至72周治疗期间获得了HBsAg清除,占全部入组患者的50.00%。比较HBsAg清除组和未清除组间的HBsAg动力学整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及基线、12周、24周时HBsAg水平和治疗早期HBsAg下降幅度是治疗72周时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值= 1.311; P = 0.016;95%置信区间:1.051~1.635)和治疗24周时HBsAg水平( OR值=4.481, P = 0.004;95%置信区间:1.634~12.290)是HBsAg清除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对核苷(酸)类似物经治、HBsAg ≤ 1 500 IU/ml、HBV DNA不可测的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Peg-IFNα治疗48周可促进HBsAg清除;在48周时未获得HBsAg清除的16例患者,将疗程延至72周后,其中6例患者(37.50%)也获得了HBsAg清除,因此需要根据预测指标定制最佳个体化治疗策略,而并非48周固定疗程;年龄(≤ 38岁)、基线HBsAg水平(≤ 2.86 log 10IU/ml)、24周时HBsAg水平(≤ 0.92 log 10IU/ml)和12周HBsAg自基线下降幅度(≥ 0.67 log 10IU/ml)提示患者很大可能在联合治疗72周时获得HBsAg清除,其中基于24周时HBsAg水平≤0.92 log 10 IU/ml的联合指标将识别出85%~100%可能获得HBsAg清除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早期胃癌诊断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早期胃癌的相关性,评估PLR和NLR对早期胃癌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浙江省台州医院住院治疗的178例早期胃癌、129例慢性胃炎和122例胃上皮内瘤变(GIN)患者,运用Rand随机函数将所有患者按7∶3分为训练组(301例,其中早期胃癌125例,慢性胃炎90例,GIN 86例)和验证组(128例,其中早期胃癌53例,慢性胃炎39例,GIN 3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常规指标、癌胚抗原水平、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情况等资料,比较训练组中早期胃癌、慢性胃炎与GIN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和临床特征,训练组中早期胃癌患者与慢性胃炎+GIN患者(以下简称非早期胃癌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分析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独立危险因素诊断预测早期胃癌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UC)、 OR和95%置信区间(95% CI)等,建立诊断预测模型,运用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的拟合度,比较模型应用于训练组与验证组的AUC以评估模型的区分度。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以及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训练组中,慢性胃炎、GIN、早期胃癌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占比分别为50.0%(45/90)、50.0%(45/90),61.6%(53/86)、38.4%(33/86),69.6%(87/125)、30.4%(3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9, P=0.014);早期胃癌患者的男性占比高于慢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8, P=0.004)。训练组中慢性胃炎、GIN、早期胃癌患者的 H. pylori感染率、年龄、PLR、NLR、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癌胚抗原分别为18.9%(17/90)、18.6%(16/86)和43.2%(54/125),54.0岁(45.5岁,64.0岁)、63.0岁(58.0岁,66.3岁)和66.0岁(58.5岁,71.0岁),113.70(84.48,136.09)、120.00(97.94,138.37)和124.29(101.97,173.57), 1.55(1.17,2.23)、1.71(1.44,2.02)和2.04(1.57,2.62),2.00×10 9/L(1.50×10 9/L,2.40×10 9/L)、1.75×10 9/L(1.50×10 9/L,2.40×10 9/L)和1.60×10 9/L(1.30×10 9/L,2.05×10 9/L),3.00×10 9/L(2.38×10 9/L,3.90×10 9/L)、3.00×10 9/L(2.48×10 9/L,3.40×10 9/L)和3.30×10 9/L(2.60×10 9/L,4.30×10 9/L),1.70 g/L(1.10 g/L,2.50 g/L)、2.05 g/L(1.48 g/L,2.90 g/L)和2.50 g/L(1.55 g/L,3.40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1.26, H=41.00、11.79、21.13、10.82、8.54、14.42;均 P<0.05)。早期胃癌患者 H. pylori感染率高于慢性胃炎和GIN患者,早期胃癌和GIN患者的年龄均大于慢性胃炎患者,早期胃癌患者的NLR和PLR均高于慢性胃炎患者,早期胃癌患者的NLR高于GIN患者,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慢性胃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癌胚抗原高于慢性胃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3.98、13.90, Z=-6.13、-4.15、-4.07、-3.25、-3.40、-3.18、-2.62、-3.74;均 P<0.017)。早期胃癌患者的PLR、NLR、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癌胚抗原均高于非早期胃癌患者[124.29(101.97,173.57)比117.97(101.57,137.32)、2.04(1.57,2.62)比1.66(1.25,2.17)、3.30×10 9/L (2.60×10 9/L,4.30×10 9/L)比3.00×10 9/L (2.40×10 9/L,3.60×10 9/L)、2.50 g/L (1.55 g/L,3.40 g/L)比1.90 g/L (1.23 g/L,12.70 g/L)],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早期胃癌患者[1.60×10 9/L (1.30×10 9/L,2.05×10 9/L)比1.80×10 9/L (1.50×10 9/L,2.20×10 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23、-4.45、-2.91、-3.30,-2.35,均 P<0.05)。ROC分析显示,PLR、NLR、癌胚抗原、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38.18、1.76、2.70 g/L、3.40×10 9/L、1.80×10 9/L。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 H. pylori感染情况、中性粒细胞计数、PLR、NLR、淋巴细胞计数和癌胚抗原水平均与早期胃癌有关( χ2=5.98、27.73、21.26、8.26、10.26、22.80、4.81、25.91,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 OR=9.267, 95% CI 3.239~26.514)、 H. pylori感染( OR=3.353,95% CI 1.862~6.037)、NLR>1.76( OR=2.084,95% CI 1.190~3.648)、PLR>138.18( OR=2.452,95% CI 1.325~4.539)、癌胚抗原>2.70 g/L( OR=2.637,95% CI 1.490~4.667)是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在训练组人群中,诊断预测模型的AUC为0.787(95% CI 0.737~0.832, P<0.001),将该模型应用于验证组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AUC为0.664(95% CI 0.576~0.745, P<0.001),提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结论:NLR和PLR是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识别早期胃癌。本研究建立的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拟合度,可为临床诊断早期胃癌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并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AIR)是一组罕见的自身免疫相关的视网膜变性疾病,考虑与血清自身抗体和视网膜抗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有关,主要包括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黑色素瘤相关性视网膜病变以及非副肿瘤性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等。该类疾病以无痛性进行性视力下降、视网膜电图检查明显异常以及血清抗视网膜抗体检测阳性为主要临床特征。由于AIR发病率较低,早期临床症状隐匿,且缺乏特异敏感的实验室指标加大了疾病诊断的难度,但及时的诊断及治疗对避免形成不可逆性视网膜免疫损伤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