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创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的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利用滋养外胚层(TE)细胞活检对植入前胚胎进行遗传学筛查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其在选择整倍体胚胎方面的优势仍然存在争议。近年来,胚胎废弃培养液中游离脱氧核糖核酸(cfDNA)的发现,为获得胚胎的细胞遗传学信息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无创替代方法。有研究报道胚胎cfDNA分析与TE、内细胞团(ICM)和整个囊胚(WB)的活检结果高度一致。然而,在cfDNA成为可靠的胚胎基因组信息来源应用于临床之前,仍然面临很多挑战。本文综述了基于培养液中的cfDNA的无创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niPGT)的产生和现状,并对其局限性和未来前景进行了探讨,为niPGT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人毛囊生长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人毛囊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毛囊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4例除皱术后患者废弃的正常头皮组织,分离单根毛囊进行体外器官培养。以常规培养为对照组,培养液中添加浓度为10 ng/ml的HGF作为实验组,显微镜下测量不同培养天数毛囊的生长长度;通过观察培养毛囊毛球部毛基质与毛乳头的形态,评价HGF对毛囊生长周期的影响。分离培养人毛囊上皮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表面标志进行鉴定;以常规培养的毛囊上皮细胞为对照组,以培养基添加10 ng/ml的HGF处理48 h后的毛囊上皮细胞为实验组,收集细胞提取RNA,转录组测序分析HGF对毛囊上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应用real-time PCR对测序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各项定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 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毛囊生长趋于停止;毛囊体外培养7、10、14 d时,对照组毛囊生长长度(单位0.1 mm)分别为12.210±4.191、13.710±3.518、14.000±4.057,实验组HGF促进毛发生长,生长长度分别为16.700±5.143、18.800±4.917、23.000±7.1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353, P<0.05; t=2.962, P<0.01; t=3.910, P<0.01);分离培养的毛囊上皮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形态,表达上皮细胞表面标志分子CD49f;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毛囊上皮细胞高表达上皮细胞标志基因KRT14、KRT5、KRT6A、CDH1、SOX9、CD49f,FPKM值分别为6 012±2 141、4 072±1 369、3 896±1 991、95.06±21.48、101.30±38.52、162.00±47.83;不表达或极低表达间质细胞标志基因THY1、DPP4、CDH2 (N-cadherin)、ACTA2、PDGFRA、COL1A1、COL3A1,FPKM值分别为0.740±0.825、0.632±0.765、0.000±0.034、1.674±1.235、0.000±0.014、2.526±3.531、0.000±0.01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经HGF处理后毛囊上皮细胞中改变的基因显著富集于细胞周期及细胞分裂相关生物学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Real-Time PCR验证显示CENPA、CDC20、UBE2C、CDK1、AURKB、NDC80分别降为对照组的0.689±0.053 ( t=10.170, P<0.001)、0.676±0.121 ( t=4.652, P<0.01)、0.761±0.148 ( t=2.785, P<0.05)、0.599±0.153 ( t=4.530, P<0.05)、0.706±0.113 ( t=4.507, P<0.05)、0.579±0.092 ( t=7.931, P<0.01)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HGF促进毛囊体外器官培养的生长并延长其生长时间;但在细胞水平上抑制毛囊上皮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用胚胎培养液中游离DNA进行无创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胚胎在体外生长过程中会向培养液中释放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cfDNA指游离于细胞外的DNA片段,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生理性凋亡的产物。利用cfDNA进行无创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non-invasive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niPGT)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点,已在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及单基因疾病诊断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然而,目前niPGT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母源污染和cfDNA来源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对niPGT在临床方面应用现状及cfDNA来源进行综述,并对其局限性及未来应用前景提出观点,为niPGT应用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创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治疗不孕不育症的重要方式,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ET)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是在IVF的基础上,对植入前胚胎进行遗传学分析,选择一定遗传学特征的胚胎植入母体的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乙醛降解菌Bacillus velezensis LT-2的发酵条件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乙醛作为醛类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中,相较于传统的物化方法,生物降解具有诸多优势,已成为研究热点.[目的]筛选获得降解乙醛的菌株并优化其发酵条件,为微生物降解乙醛提供试验资源.[方法]经过富集培养和乙醛降解试验获得一株乙醛降解能力高的菌株;通过单因子优化(碳源、氮源、金属离子、温度、转速、接种量和初始 pH)和多因子的交互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 design试验)考察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对菌株降解乙醛的影响,并考察菌株在最佳条件下的生长状态和乙醛降解能力.[结果]筛选获得一株具有乙醛降解能力的菌株Bacillus velezensis LT-2,该菌株降解乙醛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蔗糖 30 g/L,营养肉汤 0.6 g/L,氯化钾 0.12 mol/L,温度 28℃,初始pH 7.5,接种量 6%,摇床转速 200 r/min.在此条件下,B.velezensis LT-2 可在 1 g/L乙醛的培养液中生长,22 h的降解率为89.77%±2.33%,是优化前降解率的 3.58 倍.[结论]试验菌株B.velezensis LT-2 对乙醛具有良好的降解效率,为乙醛工业废水的生物治理提供了较好的试验基础和应用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不同条件下IVF实验室试剂潜在毒性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究不同的保存方式对开封后体外受精(IVF)实验室试剂潜在胚胎毒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2年7-10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生殖医学中心常规精液分析且各项参数正常的废弃精子标本18份.将待检测的开封后卵母细胞及胚胎处理液(G-MOPS)、洗精受精液(G-IVF)、卵裂胚培养液(G-1)、囊胚培养液(G-2)试剂每种分为3组,Ⅰ组:取1/3体积待测试剂在无菌条件下分装并用封口胶密封;Ⅱ组:取1/3体积待测试剂在无菌条件下分装不用封口胶密封;Ⅲ组:余下1/3体积待测试剂不分装用封口胶密封,每组6份标本.每种试剂的3组均于4℃保存,在开封时及开封15、30 d时,以质控合格的前一批次G-IVF为对照,所有试剂平衡过夜后进行人精子存活试验(HSMA),72 h后计算并比较精子存活指数.结果 开封时各组试剂的精子存活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3个时间段每组试剂精子存活指数均>0.85.开封15d各组试剂的精子存活指数比较:G-1的 Ⅰ 组>Ⅱ 组[(95.82±0.58)%vs.(94.38±0.64)%],4 种待测试剂 G-MOPS、G-IVF、G-1、G-2 的 Ⅰ 组>Ⅲ组[(95.75± 0.48)%vs.(93.90±0.74)%、(97.25±0.67)%vs.(95.03±0.58)%、(95.82±0.58)%vs.(92.75±0.86)%、(93.92±0.74)%vs.(91.11±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开封30d各组试剂的精子存活指数比较:G-IVF、G-1、G-2的Ⅰ 组>Ⅱ 组[(97.00±0.61)%vs.(95.72±0.70)%、(95.05±0.81)%vs.(93.33±0.69)%、(93.45±0.67)%vs.(92.22± 0.85)%],4 种待测试剂 G-MOPS、G-IVF、G-1、G-2 的 Ⅰ 组>Ⅲ组[(94.88±0.83)%vs.(92.90±0.62)%、(97.00±0.61)%vs.(94.18±0.58)%、(95.05±0.81)%vs.(92.10±0.61)%、(93.45±0.67)%vs.(90.32±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无论哪组试剂开封后在4℃保存30 d仍无潜在的胚胎毒性.相同时间点,开封后的试剂分装并用封口胶密封的保存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颅内动脉瘤手术废弃脑组织中成人自体神经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对胎儿、胎鼠及成鼠神经干细胞培养已有大量研究,但成体人自体神经干细胞培养相关研究较少.目的:通过改进原代培养方法,从颅内动脉瘤破裂脑出血患者血肿腔周边废弃脑组织中培养和鉴定神经干细胞,并进行冻存与复苏研究,建立成人自体神经干细胞库.方法:收集3例动脉瘤破裂脑出血(2例大脑中动脉瘤及1例前交通动脉瘤)手术中血肿腔周边的废弃脑组织各约500 mg以上,采用细小组织块接种法进行原代无血清悬浮培养成人自体神经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培养获得的神经干细胞球以体积分数4%胎牛血清诱导其贴壁生长,待细胞增殖达到一定数量后传代培养.传代后部分细胞予以冻存建库,并复苏继续传代及诱导分化培养.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通过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星形胶质样细胞),β-tubulinⅢ(标记神经元样细胞),SOX10(标记少突胶质样细胞)蛋白的表达来测定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改进培养方法后,3例患者废弃脑组织中,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均可形成Nestin阳性表达的神经球,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和连续传代.在给予体积分数10%FBS条件下神经球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即β-tubulinⅢ,SOX10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经传代培养至5代后,仍呈Nestin阳性即可维持其神经干细胞特征.冻存细胞复苏后生长状态良好且呈Nestin阳性,可继续传代扩增.结果表明,从动脉瘤破裂脑出血患者不同脑区(颞极及额底)血肿腔周边废弃脑组织中可成功培养获得自体神经干细胞,并可向神经元样细胞、少突胶质样细胞及星形胶质样细胞分化,使自体神经干细胞移植促进神经功能修复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成为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脱氮活性海洋着色菌YL28生物膜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细菌生物膜在废水处理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但目前应用于海水养殖水体处理的菌株主要源自淡水菌株,存在难以适应海水高盐环境的问题.源自红树林的海洋着色菌(Marichromatium gracile) YL28应用于海水养殖水体处理,不仅具有高效除氮能力,而且趋光贴壁能力很强.[目的]阐明海洋着色菌(Marichromatium gracile) YL28的生物膜形成特性和规律,以期为海水养殖水体生物膜反应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生物膜和游离菌体生物量、脱氢酶活性、生物膜多糖含量和蛋白含量、无机三态氮去除活性为测定指标,在光照厌氧环境中研究海洋着色菌YL28菌株的生物膜形成规律、生物活性和脱氮效果.[结果]随着时间延长,4 000 lx光照时游离菌体生物量逐渐升高,但在稳定期前快速降低,而成膜生物量经过延滞期后逐渐升高并趋于稳定,表明培养过程中游离菌体能趋光贴壁生长并形成生物膜.在0-5 000 lx光照范围内培养4d,低光照强度(500 lx)时成膜率(71.21%)最高,1 000-4 000 lx光照强度下成膜率虽然不是最高(54.64%-68.66%),但适宜菌体成膜,膜生物量干重达到0.60-0.80 mg/cm2.除了5 000 lx光照对成膜菌体脱氢酶活性有不利影响外,成膜菌体和游离菌体脱氢酶活性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而且没有明显差异.生物膜的形成会导致光反应器内部光照受限,但反应器内部游离菌体的脱氢酶活性并没有降低,由此表明,培养液中的菌体主要在生物膜及其界面生长并游离扩散至培养液中.随光照强度(1 000-5 000 1x)和培养时间(4-10 d)的变化,胞外复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中蛋白含量变异较大,多糖含量变化较小;随时间延长,蛋白含量升高,其中3 000 1x时蛋白含量最高;4 000 1x时生物膜菌体与游离菌体脱氮活性相比,单位质量菌体的氨氮和亚硝氮去除活性未受到明显影响,而硝氮去除活性有所降低.[结论]海洋着色菌YL28具有良好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其成膜过程主要是菌体趋光贴壁生长成膜,成膜菌体具有良好的脱氮活性,这为利用生物膜系统消除海水养殖水体氮污染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自体单个核细胞对体外胚胎和子宫内膜共培养模型中白血病抑制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胚胎和子宫内膜共培养模型,探讨人自体单个核细胞(PBMCs)对培养液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胚胎表面LIF受体(LIFR)表达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选择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内膜12例,分离出子宫内膜细胞.收集其外周血分离出PBMCs.收集2009年至2014年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成功且分娩的患者的废弃胚胎.研究分为实验组(内膜-胚胎-PBMCs共培养)和对照组(内膜-胚胎共培养).共培养系统中加入含雌孕激素培养液当日为培养第0日.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后第1、第3、第5日两组培养液中LIF的浓度;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第5、第6日所形成囊胚表面LIF受体的表达情况,用Image J软件分析免疫荧光图像.结果 培养第3日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液中LI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5日时,实验组培养液中LIF浓度[(2 840.02±240.51)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2 411.35±311.63) ng/L] (P=0.001).囊胚LIFR的免疫荧光吸光度(A)值实验组大于对照组(0.255 8±0.037 2比0.190 6±0.040 4,P=0.001).结论 在体外子宫内膜-胚胎共培养模型中,人自体PBMCs能提高子宫内膜LIF的表达,同时促进囊胚表面LIFR受体的形成,在胚胎着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葡萄糖及丙酮酸代谢与胚胎囊胚形成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对培养液中葡萄糖和丙酮酸的吸收与胚胎囊胚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受精第3天、细胞数在5细胞及以上、分级2级以上的胚胎进行囊胚培养,将囊胚培养后形成囊胚的废弃胚胎培养液作为囊胚组,囊胚培养后未形成囊胚的废弃胚胎培养液作为非囊胚组,分别用比色法和荧光法检测2组废弃培养液中葡萄糖和丙酮酸的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囊胚组培养第3天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低于非囊胚组(P<0.05),丙酮酸浓度与非囊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胚组培养第5天培养液中葡萄糖、丙酮酸浓度与非囊胚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胚胎在培养第3天对葡萄糖高利用与囊胚形成有关,培养第3天对葡萄糖高利用提示胚胎有高发育潜能.胚胎在培养第3天及培养第5天对丙酮酸的利用与囊胚形成的关系尚不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