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输血肝移植的临床初步探索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减少或避免肝移植术中输注异体血的系列血液管理改进策略对受者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成人肝移植受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输血分为无输血组(21例)和输血组(28例)。无输血组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56.3±11.6)岁;输血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54.3±14.2)岁。所有患者术中采用急性血液稀释、低中心静脉压、血液回收等麻醉管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肝移植术中出血量。随机选取2019年1—7月未采取输血管理策略的40例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58.9±14.1)岁。收集各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比较三组移植术后早期的肝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分别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无输血组与输血组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出血量分别为(454.2±271.3)、(673.6±333.4)、(890.3±346.7)ml; q=-6.342、-5.286, P值均<0.05]。无输血组ICU住院时间短于输血组和对照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36.4±9.1)、(44.3±14.9)、(58.2±21.1)h; q=-4.432、-3.824, P值均<0.05],术后第7天无输血组的ALT水平低于对照组[(56.8±32.1)U/L比(89.6±45.6)U/L; q=-3.358, P<0.05]。 结论:以不输血肝移植为目标开展多学科输血管理技术改进措施,可有效减少肝移植术中出血量,并有助于避免外科输血,且有利于受者术后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因素与氨甲环酸对隐性出血量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因素,并分析氨甲环酸对隐性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接受TKA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氨甲环酸组(68例)和未使用氨甲环酸组(32例),并分析年龄、有无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体质量指数(BMI)、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及氨甲环酸使用对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有无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BMI及PLT水平等因素对隐性失血有显著影响,不同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性别、疾病类型、手术侧别、手术时间及输血类型等对隐性失血无显著影响( P>0.05);氨甲环酸组隐性出血量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662.47 ± 65.82)ml比(733.86 ± 59.86)ml]( P<0.05);氨甲环酸组异体输血占比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45.49%(31/68)比68.75%(22/32)]( P<0.05);氨甲环酸组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均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211.54 ± 85.63)ml比(427.61 ± 103.08)ml、(995.38 ± 187.11)ml比(1 276.42 ± 236.84)ml](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BMI是影响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而氨甲环酸是保护因素( P<0.05)。 结论:高龄、有合并症、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肥胖均会造成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增加,使用氨甲环酸则能有效减少其隐性失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自体血回输后出现溶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急腹症,一旦妊娠组织破裂将迅速发展为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近年来自体血回输广泛用于异位妊娠腹腔内出血的抢救,能减少交叉配血及取血的时间、减少输注异体血带来的风险,使失血性休克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自体血回输引起的溶血罕见报道,一旦发生溶血,如不及时处置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损伤、高钾血症,或致心脏骤停甚至猝死。我们回顾性地分析1例自体血回输后出现溶血患者的诊治过程,提示输血不良反应不仅发生在异体输血,也会发生在自体血回输中。临床工作中宜合理处置,以减少类似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胎盘植入性疾病管理流程改进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管理流程的改进在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PAS)中的作用和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分娩并最终诊断为PAS伴前置胎盘的164例孕妇资料,根据改进时间分为改进前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 n=96,包括双胎妊娠1例)和改进后组(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 n=68,均为单胎妊娠)。改进措施包括:将计划终止妊娠孕周由改进前的34~36周,推迟至37周;改进前以妊娠期贮存式自体备血为主,改进后增加了自体血回收技术的使用;腹壁切口改进前为下腹正中纵切口,改进后为原手术切口;子宫切口改进前为避开胎盘位置,改进后为根据术前超声PAS分级和术中情况,可选用子宫下段切口穿过胎盘;子宫下段和膀胱界面的分离时机改进前是在完成胎儿娩出和止血带或沙氏钳临时阻断血流后,改进后是在胎儿娩出前。采用 t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母儿结局。 结果:与改进前组比较,改进后<37周的分娩率显著下降[83.3%(80/96)与69.1%(47/68), χ 2=4.60, P=0.038],择期、亚急诊和急诊手术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36, P=0.834),术中采用前次手术腹壁切口的比例显著增加[74.0%(71/96)与91.1%(64/68), χ 2=11.11, P=0.001],采用下腹纵切口和子宫体部切口的比例显著减少[84.3%((81/96)与 57.3%(39/68), χ 2=14.81, P<0.001;83.3%(80/96)与61.8%(42/68), χ 2=9.72, P=0.003]。总的异体红细胞、血小板等其他成分输血率、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子宫次全切除率、膀胱损伤、血栓事件、产妇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非计划二次手术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改进后均下降[24.7%(24/97)与11.8%(8/68), χ 2=4.31, P=0.038;4.1%(4/97)与0.0%(0/68), χ 2=58.06, P<0.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均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PAS孕妇采用延迟计划分娩孕周至37周后、结合个体化剖宫产手术、改变自体血获取方法等一系列改进措施后,新生儿早产或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明显减少,但没有增加母体并发症和急诊手术风险,母体脏器损伤、非计划二次手术、再次入院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处于低水平,因此此改进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栓弹力图指导的凝血管理对儿童大脑半球切除术异体成分血输注需求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指导的凝血管理对儿童大脑半球切除术异体成分血输注需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8例行大脑半球切除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凝血管理分为研究组( n=17)和对照组( n=21)。比较两组患儿基本临床信息及手术情况。主要研究终点为患儿异体成分血输注率,包括血浆输注率、红细胞输注率及血小板输注率。次要研究终点为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期间癫痫发作率、术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 结果:研究组男13例,女4例,年龄(5.7±3.3)岁;对照组男16例,女5例,年龄(7.4±3.4)岁。研究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预防性氨甲环酸使用率分别为(424.5±98.5)min、(542.8±106.9)min及94.1%(16/17),均高于对照组的(353.1±85.3)min、(445.3±87.9)min及47.6%(10/21)(均 P<0.05)。研究组术中及围手术期异体血浆输注率分别为52.9%(9/17)及64.7%(11/17),均低于对照组的90.5%(19/21)及95.2%(20/21)(均 P<0.05)。研究组纤维蛋白原输注率为58.8%(10/17),高于对照组的4.8%(1/21)( P=0.001)。两组患儿术中及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儿均未输注血小板。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期间癫痫发作率以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儿术后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结论:血栓弹力图指导的凝血管理可降低儿童大脑半球切除术的异体血浆输注需求,未降低异体红细胞输注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加速康复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输血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加速康复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输血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医院病例系统回顾性纳入2019年1至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THA)、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数据。对比初次THA及初次TKA患者的输血率及输血与未输血患者之间的差异,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围术期输血危险因素。主要观察指标是围术期输血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共纳入2 034例患者,2 072台初次THA及TKA;男705例,女1 329例;年龄(60±24)岁。其中初次单侧THA患者1 099例,同期双侧THA 38例;初次单侧TKA患者897例。在所有患者中,共有11例(0.54%)在围术期接受了红细胞悬液输注,平均输血量为(2.6±1.2)U;2例(0.09%)TKA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初次THA患者的平均输血率为0.79%(9/1 137),初次TKA患者的输血率为0.22%(2/897)。输血患者术前血红蛋白(Hb)较低( P=0.041),术前并存血液系统疾病的比例更高( 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术前Hb未达标是围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OR=5.663, P=0.018)。 结论:在加速康复理念及现代血液管理策略的干预下,初次THA和TKA围术期输血率已显著降低;术前Hb水平达标应是围术期血液管理的重要门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镇痛合剂对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术后疼痛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镇痛合剂(TXAA)对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术后疼痛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行PLIF的105例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54.8±14.3)岁;男性患者为69例,女性为3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60例,腰椎管狭窄者为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TXAA组( n=35,术前静脉滴注TXA 1.0 g,深筋膜关闭前切口局部注射TXAA 50 mL),TXA组( n=35,术前静脉滴注TXA 1.0 g)和对照组( n=35,围手术期不应用TXA),分别记录3组患者出血相关指标: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术后疼痛相关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前列腺素(PGE)2水平、缓激肽水平,以及血栓发生风险相关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栓弹力图(TEG)-血栓最大幅度(MA)值、D-二聚体水平等。并且于手术后3个月内对患者进行不良事件随访。对于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如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VAS疼痛评分等,3组及各组中不同时间点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性别构成比、输血率等计数资料的3组整体比较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校正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3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人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Hb)值、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lfsyll-2016-6),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研究TXAA组、TXA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围手术期异体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XAA组患者的上述5项指标分别为(599.6±67.3)、(379.9±38.8)、(169.9±56.9)、(272.8±83.1)、(217.0±64.1)mL,均低于TXA组和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AA组比TXA组:LSD- t=5.397、3.987、3.561、4.156、3.451, P=0.008、0.023、0.029、0.021、0.031;TXAA组比对照组:LSD- t=6.901、4.563、5.967、9.321、6.045, P<0.001、=0.019、=0.006、<0.001、=0.003)。② 3组患者术后12、24及48 h时的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1、3 d时的PGE2和缓激肽水平,分别较术前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XAA组患者术后12、24、48 h时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1±0.9)、(2.4±1.0)和(1.9±0.9)分,均低于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AA组比TXA组:LSD- t=6.063、10.736、29.654, P=0.011、<0.001、<0.001;TXAA组比对照组: t=6.239、11.079、31.078, P=0.007、<0.001、<0.001)。TXAA组术后1、3 d时的PGE2水平分别为(154.4±23.1)和(195.4±30.8)pg/mL,缓激肽水平分别为(167.8±15.4)和(217.1±14.9)ng/mL,均低于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 TXAA组患者术后1 d时的TEG-MA值为(67.4±6.0)mm,分别高于术前、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5.693、0.383、8.963, P=0.021、=0.046、<0.001)。3组患者术后1、3 d时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较术前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TXAA组术后1、3 d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98.3±73.2)和(283.7±49.6)mmol/L,分别低于TXAA组和对照组,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INR的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获良好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愈合延迟及血肿压迫神经等情况。术后超声随访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结论:对接受PLIF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患者,在术前静脉滴注TXA的基础上,切口内局部注射TXAA,有助于提高止血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并且不增加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两种输血方式用于剖宫产术中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义乌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术的产妇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输血方式分为自体输血组与异体输血组,每组30例。自体输血组采用自体贮存式输血方案,异体输血组采用异体输血方案。比较两组产后出血量、异体输血量和自体输血量、术前和术后3 d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和凝血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自体输血组术后出血量为(9 897.42±215.37)mL,少于异体输血组的(23 081.87±546.23)mL( t=122.990, P<0.05);自体输血组异体输血量(954.32±143.42)mL,少于异体输血组的(10 474.18±376.87)mL( t=129.310, P<0.05);自体输血组术后3 d血红蛋白(106.32±12.19)g/L、红细胞比容(0.39±0.19),均高于异体输血组[(86.18±3.25)g/L和(0.34±0.14)]( t=8.744、11.633,均 P<0.05);自体输血组术后3 d D-二聚体[(5.45±1.29)mg/L]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13.42±2.41)mg/L]均低于异体输血组[(8.56±1.47)mg/L和(21.30±3.64)mg/L]( t=8.710、9.887,均 P<0.05)。自体输血组并发症发生率[6.67%(2/30)]低于异体输血组[36.67%(11/30)](χ 2=7.954, P<0.05)。 结论:自体输血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效果较好,且可降低输血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中大量失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后路矫形术(PSF)术中大量失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PSF的1 896例AIS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中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估计失血量(EBL)/估计血容量(EBV)≥30%]和非大量失血组[EBL/EBV<30%]。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术中大量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1 896例行PSF的AIS患者中,男298例、女1 598例,年龄(14.5±1.7)岁,其中633例(33%)发生术中大量失血。与PSF术中大量失血相关的因素有:性别、术前体质指数(BMI)、术前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术前Cobb角、手术持续时间、固定融合节段数、置椎弓根螺钉数、术中是否行胸廓成形术、术中是否使用氨甲环酸、术中是否使用右美托咪定;其中独立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长≥4 h( OR=4.311, P<0.001)、融合节段数≥10个( OR=4.044, P<0.001)、术中行胸廓成形术( OR=2.174, P=0.019)、术前BMI≤18.1 kg/m 2( OR=2.094, P<0.001)、术前PLT≤186.5×10 9/L( OR=1.480, P=0.009)、术前INR≥1( OR=1.531, P=0.003)和术前Cobb角≥53°( OR=1.306, P=0.036);而术中使用氨甲环酸( OR=0.770, P=0.047)和右美托咪定( OR=0.653, P=0.008)则是术中大量失血的保护性因素。此外,大量失血组在术后住院时间( P<0.001)、术后切口引流量( P<0.001)、术后异体血输血率(22.7% 比14.3%, P<0.001)、术后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90.3%比80.7%, P<0.001)和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次数( P=0.006)均高于非大量失血组。 结论:手术持续时间较长、融合节段数目较多、BMI较低、术前PLT较低、术前INR较大、术前Cobb角较大及术中行胸廓成形术均是AIS患者行PSF术中大量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和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术中大量失血的风险,术中大失血影响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XA联合TEG监测用于儿童癫痫病灶切除术术中出血与凝血管理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儿童癫痫病灶切除术术中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联合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 TEG)监测对患儿出血量、异体血输注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行癫痫病灶切除术的患儿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氨甲环酸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6例。T组麻醉诱导后静脉给予TXA 10 mg/kg,随后5 mg·kg -1·h -1持续输注,麻醉医师根据术中TEG数据指导血浆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的使用;C组麻醉诱导后静脉予生理盐水1 ml/kg,随后以0.5 ml·kg -1·h -1持续输注,术中对麻醉医师屏蔽TEG检测数据,麻醉医师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性输注血制品及凝血物质。记录两组患儿手术开始(T 1)、剪硬膜(T 2)、关硬膜(T 3)、术毕(T 4)时的TEG数据。记录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悬浮红细胞输注率、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率、术前及术后凝血功能、术前及术后血常规、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血栓栓塞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C组T 4时血栓形成的最大幅度(maximal amplitude, MA)低于T 1 ( P<0.05),T组T 3、T 4时MA高于C组( P< 0.05);T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悬浮红细胞输注率低于C组( P<0.05);两组患儿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高于术前( P<0.05);T组术后Fib水平高于术前( P<0.05),低纤维蛋白血症发生率低于术前( P<0.05);T组术后Fib水平高于C组( P<0.05),术后低纤维蛋白血症发生率低于C组( P<0.05);T组术后血小板(platelet, PLT)计数高于C组( P<0.05);T组患儿术后24 h引流量低于C组( P<0.05),术后住院天数少于C组( P< 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血栓栓塞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儿童癫痫病灶切除术术中应用TXA联合TEG监测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降低异体血输注率、缩短术后住院天数,且不增加血栓栓塞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